1、严重骨质疏松的标准是什么?
严重骨质疏松主要通过以下标准给予评估和诊断:
1、骨密度检测值(T值):如果患者髋部、股骨颈、腰椎等任一部位骨密度T值低于-2.5,则可能引发严重骨质疏松;
2、脆性骨折:既往发生过腕部、髋部、腰椎等脆性骨折,则意味着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将明显增加。
临床上只有符合以上两种因素,才可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
2、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是怎样的?
根据2011年版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诊断标准如下:
1.发生脆性骨折
2.基于骨密度的诊断:骨密度(BMD):T-Score≤-2.5SD者为骨质疏松
3、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玻骨质疏松症一般分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4、骨质疏松时有哪些临床表现?
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通常zd有骨疼痛的表现,一般为局限性,严重者可伴有全身性骨疼痛,其中以腰背痛最为常见,伴有疲乏、无力;疼痛发生时间不定,一般为间歇性发作,多为中度或重度疼痛,持续性站立或负重过度时疼痛显著,休息后可缓解;如果不注意正常体位的保持亦可以出现驼背。这些均可以作为骨质疏松的典型表现,但临床上往往不被注意,多在发生骨折后才被发现骨质疏松的存在。所以提醒大家,如果你经常有不明原因的骨疼痛,尤其是老年妇女,应该到医院检查是否有骨质疏松存在。特别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有脊柱、髋部、肋骨、股骨、腕骨等部位。另外骨折后的合并症是对这类患者的又一大威胁,专如肺炎等。因此在这里有必要提醒大家。要适宜地计划及调节生活,以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如果已经发生,更要积极治疗。
骨痛,如全身性骨痛,以腰背痛更为常见;劳累后疼痛明显,休息后减轻,一般表现为疲
乏,站久疼痛加重;负重及走长路后疼痛加重;如不注意保持正常体位,致脊柱变形而成驼背
骨折是骨质疏松最容易发生的情况,骨折常发生在腰部、髋属部、腕部等部位。
5、骨质疏松到底该怎么查
、 经常有患者来了就问骨质疏松该怎么治,我经常习惯的对患者说:“您怎么知道有骨质疏松的”,有些患者会说查过骨密度,但也有不少患者从没做过任何检查,只是凭感觉认为自己患有骨质疏松。科学地讲,骨质疏松的检测方法很多,医院在做、社区也在做,甚至我也见到某些商场里面也有柜台挂着“免费检测骨密度”的牌子。 那么骨质疏松到底怎么检查?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骨质疏松诊断常用方法: 1、X线照相法:用X线拍片的方法观察不同部位骨骼的密度、形态,尤其是骨小梁的数量和形态。最常拍摄的部位主要是人体的髋部、腕部和脊柱,通过光密度的差别来评价骨骼情况,其缺点为,当X线照相法显示明确骨质疏松时,骨量丢失已经至少30%了。 2、X线吸收法:包括单能X线吸收法、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CT和周围骨定量CT。目前在医院最常应用的是双能X线吸收法,而在商场、或是社区检查仪器多为单能X线吸收法,其数值欠精确。 3、光子吸收法:目前已经被X线吸收法代替。 4、骨病理检测法:将骨组织样品制成病理切片,在特殊的图像分析仪上观察计算骨小梁的形态和数量,对骨质疏松做出直观的诊断,但由于本检测方法属于有创性检测,故仅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鉴别诊断。 5、超声检测法:超声诊断是一种新型无创伤骨质疏松诊断技术,其优点是早期可以显示出骨量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X线吸收法,超声法在数值方面不一定十分精确,但由于其无放射线,对于鉴别儿童骨质疏松具有优点。 6、生化指标:临床上经常通过测定血液或者尿液中骨矿含量来间接的了解骨代谢的情况,有助于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分型,以及原发性与继发性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的的鉴别诊断。
6、骨质疏松指的仅仅是一种病理状态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
在确立存在骨质疏松后,应认真查找引起骨质疏松的病因,必要时应行骨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和组织计量学检查。
骨质疏松可单独存在,亦可与骨质软化并存,此时应尤其注意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可能。只有在详尽调查,排除了继发性病因后,才能做出原发性骨质疏松之诊断。
首先,骨质疏松应与骨质软化和纤维囊性骨炎相鉴别。
三种常见代谢性骨病变的鉴别
其次,骨质疏松应着重与多发性骨髓瘤、成骨不全、骨肿瘤等所致的继发性骨量减少鉴别。多发性骨髓瘤的典型X 线表现是周边清晰的局限性脱钙灶,部分患者为弥漫性脱钙,需和骨质疏松鉴别。
多发性骨髓瘤的生化改变为血钙升高或正常,血磷变化不定,ALP正常,尿本周蛋白阳性,血浆出现M 球蛋白等。成骨不全时由于成骨细胞产生的骨基质减少,X 线上表现的骨质疏松与多次骨折固定有关,骨皮质薄而毛糙,骨质有囊性变,常伴有蓝色巩膜和耳聋等先天性畸形。
老年人骨质疏松应警惕骨转移性肿瘤之可能,临床上有原发肿瘤表现,患者血钙和尿钙升高,常伴尿路结石,X 线上骨皮质多有侵蚀,甚至可发现转移性缺损灶。
最后,还应对原发性骨质疏松进行分型,特发性青壮年骨质疏松和绝经期骨质疏松在临床上较多见。
特发性青壮年骨质疏松与绝经期骨质疏松的鉴别项目特发性青壮年骨质疏松绝经期骨质疏松
//测量骨质疏松的方法有哪些?
7、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骨质疏松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进行性全身骨钙量减少,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从而易于骨折的一种疾病,多见于老年妇女。
临床表现:骨质疏松症发病隐袭而缓慢,如无骨折等并发症时多无症状,部分病人周身骨痛,以腰背部为主,呈持续性,活动时痛甚从而导致活动受限,日久则有下肢等处肌肉萎缩。
骨折以脊椎常见,并可导致驼背、身长缩短。
8、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疼痛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背部肌肉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会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2.身长缩短驼背多在出现疼痛后发生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拘缩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cm~6cm
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加重经济负担,而且严重限制患者活动,甚至缩短寿命据我国统计,老年人骨折发生率为6.3%~24.4%,尤以高龄(80岁以上)女性老人为甚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多见,老年期以后腰椎和股骨上端骨折多见一般骨量丢失20%以上时即发生骨折BMD每减少1.0DS,脊椎骨折发生率增加1.5~2倍脊椎压缩性骨折约有20%~50%的病人无明显症状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发生后,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造成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肺上叶前区小叶型肺气肿发生率可高达40%老年人多数有不同程度肺气肿,肺功能随着增龄而下降,若再加骨质疏松症所致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一旦骨质疏松症症状产生,造成体型改变,对爱美的人是一种打击,加上疼痛行动不便骨折手术的医疗费支付等,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都是极大的负担目前医学界还未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帮助已疏松的骨骼恢复原状,因此,预防保健很重要,从年轻时就应该开始“护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