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质疏松 > 骨质疏松的发病情况

骨质疏松的发病情况

发布时间:2020-09-14 09:47:58

1、据美国的研究数据统计,骨质疏松症的年发病率已经远远高于

心脏病发作、中风和乳腺癌发病率的总和。然而,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并不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往往是在发生了明显的腰痛,甚至髋关节骨折后,才意识到自己发生了骨质疏松。

其实,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远远高于人们的想象,骨质疏松,离你并不遥远。

老百姓总认为老年骨折就是骨质疏松,其实不然,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早期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随着骨丢失的加重,可出现以下临床表现:疼痛,常以腰背痛多见;身长变短、驼背;骨折,常见椎体骨折及髋部骨折;呼吸功能下降,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也往往是人们发现骨质疏松的第一原因。一般来说,人体最容易发生骨折的是脊柱,其次是髋部。发生于脊柱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于胸腰椎的椎体,多为老年患者,如拿重物不当、咳嗽或乘坐汽车时的颠簸等就可能引起。骨折后,患者由于疼痛,不得不长期卧床,从而继发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静脉血栓等,而这些并发症,个个都是危及生命的。因此,当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应尽早治疗,避免长期卧床,避免各种并发症,尽早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可以选择的方案主要有:

卧床休息、药物止痛和手术治疗。药物止痛通常效果不佳,还会产生耐药;而手术治疗在过去是采用多节段脊柱融合内固定的方法,其创伤大,出血多,而且骨质疏松使内固定不可靠,术后并发内固定失败。目前,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有了新的方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一般来说,一个椎体从穿刺到完成,只需要30 分钟的时间。手术切口只有0.5cm 大小,还没有我们的小手指头宽。在国外,这一手术很多是在门诊完成的,做完手术休息一会儿就可自行回家。

虽然对于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进展日新月异,但是,再好的治疗也不及早期的预防。主要预防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合理均衡的饮食。如牛奶、豆制品等,不足的部分给以钙剂补充。我国营养学会推荐钙摄入量为成年人元素钙每日800 ~ 1000mg,维生素D 的日摄入量为200 ~ 400IU。

(2)运动。适量运动,尤其是负重运动,可增加骨峰值和减少及延缓骨量丢失;运动还可以增加机体平衡能力及灵活性,有助于防止跌倒而减少骨折的发生。

(3)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和过量咖啡因的摄入可影响维生素D 和钙剂的吸收和利用。

(4)避免应用诱发骨质疏松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长期甲状腺素替代治疗、肝素等。

(5)防止跌倒。跌倒常为发生骨折的直接诱因,对于有跌倒倾向的患者应给予适当的保护措施。

骨质疏松的早期发现,同样对骨质疏松的预防有着重要意义。

骨密度可反映当前骨代谢状况, 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手段,对预测发生骨折的危险性有很重要意义。骨代谢生化指标可全面反映骨胶原的合成与分解、骨矿化、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跃程度,亦即骨形成与骨吸收情况,并可反映骨转化速率,具有变化早、敏感性高的特点,可预测以后骨转化趋势和骨密度变化。故目前在临床上,常采用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检测相结合的办法监测骨量的变化。骨密度仪是实现这一检测的重要工具。我们建议以下人群应进行骨密度仪的检测。

65 岁以上女性、70 岁以上男性无其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65 岁以下绝经后女性或70 岁以下老年男性伴有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有脆性骨折史的男、女成年人;各种原因致性激素水平低下的男、女成年人;X 线摄片已有骨质疏松改变者;接受骨质疏松治疗进行疗效监测者;有影响骨矿代谢的疾病和药物应用史的患者。

//为什么骨质疏松逼近白领丽人?

2、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症状是怎样的?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进行性全身骨钙量减少

3、目前全世界有多少人患有骨质疏松症

全世界约有2亿以上人群患有骨质疏松,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六位。我国骨质疏松患者居于世界首位,现有约9000万,占总人数的7.1%。
在我国,骨质疏松发生率占60岁以上老年人的56%,其中绝经后妇女发生率更高,为为60~70%。

4、骨质疏松发生的典型症状主要有什么症状?

一般有三条:非固定性关节疼痛,骨骼短缩及较易骨折。

5、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原因是什么?

1.内分泌因素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缺乏造成骨质疏松,男性则为性功能减退所致睾酮水平下降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妇女特别多见,卵巢早衰则使骨质疏松提前出现,提示雌激素减少是发生骨质疏松重要因素绝经后5年内会有一个突然显著的骨量丢失加速阶段,每年骨量丢失2%~5%是常见的,约20%~30%的绝经早期妇女骨量丢失>3%/年,称为快速骨量丢失者,而70%~80%妇女骨量丢失

6、导致骨质疏松有哪些因素?

7、人体的骨质疏松有哪些发病的原因?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性疾病。影响骨量的因素可分为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两大类。环境因素包括营养、运动及生活习惯等,是影响骨量的可控因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进展,遗传因素对骨量和骨质疏松发病的影响,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

科学家通过对家族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正常人群峰值骨量及骨密度受遗传因素调控。国外学者约翰斯顿(Johnston)曾指出:“人群骨量的差别20%归于环境因素,80%归于遗传因素。”但骨密度究竟由哪些遗传基因决定,目前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由此,我们可以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既有骨骼本身的因素,也有骨外因素。目前,确切的发病机制还没有被完全搞清楚。

总之,无论何种原因,通过何种过程,凡可使骨组织中骨量减少的因素,均可导致和促进骨质贫乏,继而发生骨质疏松。

8、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骨质疏松症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影响高峰骨量以及骨量丢失并最终发展至骨质疏松这些因素包括药物饮食种族性别以及生活方式骨质疏松症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原发的骨质疏松症可以分为Ⅰ型和Ⅱ型1.Ⅰ型,或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性腺(雌激素和睾酮)功能的缺陷,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雌激素和睾酮缺乏都将加速骨量丢失骨量丢失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破骨细胞前期细胞的募集和敏感性增加,以及骨吸收的速度超过骨形成在绝经后的妇女,第一个5~7年中骨的丢失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结果是导致骨小梁的减少,容易出现科勒斯骨折(Colles’fracture)和椎体骨折

雌激素缺乏使骨骼对甲状旁腺激素(PTH)的作用敏感性增加,导致钙从骨中丢失增加肾脏排泄钙降低1,25-(OH)2D3生成增加1,25-(OH)2D3的增加促进肠道和肾脏对钙的吸收,并通过增加破骨细胞的活性和数量促进骨吸收PTH的分泌通过负反馈机制而下降,引起同上述相反的作用破骨细胞也受细胞因子的影响,如TNF-αIL-1以及IL-6,上述细胞因子由单核细胞产生,在性激素缺乏时产生增加

2.Ⅱ型,或称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见于高龄男性和女性,源于骨形成下降和老年人肾脏形成1,25-(OH)2D3降低上述生理变化的结果是引起骨皮质以及骨小梁的丢失,增加了髋骨长骨以及椎骨的骨折发生危险性

3.Ⅲ型骨质疏松症Ⅲ型骨质疏松症由于药物尤其是糖皮质激素,或是其他各种能增加骨量丢失的病变引起在Ⅰ型和Ⅱ型骨质疏松症中,以妇女为多见,男女比例分别为6∶2(Ⅰ型)和2∶1(Ⅱ型),Ⅲ型骨质疏松症中,男女发病比例几乎无差异Ⅰ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高峰年龄为50~70岁,Ⅱ型骨质疏松症的高发年龄为70岁以上,Ⅲ型骨质疏松症发病与年龄关系不大,可见于任何年龄

与骨质疏松的发病情况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