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质疏松 > 甲癌术后骨质疏松症状有哪些

甲癌术后骨质疏松症状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09-13 21:32:50

1、骨质疏松容易导致病变,出现骨质疏松之后,可以选择哪些处理方法呢?


首先要有对骨质疏松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前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就是因为骨质减少所造成的,而英国认为是老年骨折。而世界公认的说法是因为骨量减少,股的微观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了骨骼变脆。骨质疏松是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并且这种疾病甚至让人感觉到,无法察觉到。

骨质疏松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年龄段。有的儿童或者妇女进入绝经期或者老年人,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有的是因为内分泌原因造成的,比如甲状腺癌,功能靠近。骨质疏松最明显的表现特征就是腰酸背痛。还有就是会出现明显的驼背,不经意间很容易发生骨折。也会导致呼吸功能出现下降。骨质疏松分为局部性和全身性。

骨质疏松也会导致骨髓瘤并且引发相关的并发症。治疗骨质疏松可以选择运动和适度的补充营养。每天坚持晒太阳,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维生素c以及各类蛋白质。骨质疏松的患者平时日常行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发生摔跤的情况,因为摔跤很容易导致骨折,甚至非常严重的骨折。

骨质疏松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因为对症下药,可以有效的阻止和缓解骨质疏松的蔓延。不过最主要的需要日常的护理,可以选择适度的运动和常规的药物治疗。必须要提前做好这方面的预防工作,尤其是要从青少年从儿童抓起,在日常的饮食习惯是和运动方式上都要养成良好的可持续性的习惯。

2、导致骨质疏松有哪些因素?

3、骨质疏松症的表现?

病情分析: 你好,这个骨质增生的话,那么还是注意一下,这个能够引起疼痛不适,这个检查一下,建议可以用些药物,吃上 指导意见: 加强营养,高蛋白饮食,这个可以用些活血药物吃上,还有,这个可以用些理疗,理辽选<寻※ 唂※风※膏>


冬季是感冒的高发季节,不少人感冒后到药店购买中成药进行自我药疗。看到琳琅满目的感冒类中成药,一些人不是跟着广告走,就是望文生义,结果起不到治疗作用。面对这些顾客,药店药师应熟悉中医对感冒症状的分型,向患者对症荐药。

中医将感冒分为三种类型,即风寒型、风热型和暑湿型。风寒感冒的特点是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关节疼痛明显,鼻塞声重,流清鼻涕,口不渴,咳嗽时吐稀痰,咽喉疼痛不明显,舌不红,苔薄白而润。风热感冒的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咽干而痛,甚至咽喉、扁桃体红肿疼痛,鼻塞,流黄稠鼻涕,口渴想喝水,舌边尖红,苔薄黄。暑湿感冒多发于夏季,冬季少见。

针对这三种感冒类型,感冒类中成药也分为风寒感冒药、风热感冒药、暑湿感冒药。治疗风寒感冒的中成药有风寒感冒冲剂、荆防冲剂、感冒清热颗粒(冲剂)等;治疗风热感冒的中成药有风热感冒冲剂、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颗粒(冲剂)、银柴冲剂等。冬季感冒一般是风热和风寒混杂表现,病人依类型选药比较困难,如果自我药疗,根据症状选药比较方便。

以咳嗽、流涕为主,伴低热,周身酸痛的感冒初起时,应选感冒清热冲剂。

咳嗽偏轻、白痰,首选急支糖浆。

咳嗽偏重、有痰色黄,流涕轻,不发热,症状已有几日,可选羚羊清肺丸。

感冒初起,发热38℃以上,可选用羚翘解毒丸。

冬季感冒一般为内里积热,外感风寒,病人多有上火表现。咽痛轻者可用西羚解毒丸或感冒清热冲剂加板蓝根;咽痛重伴口干、口渴、喜凉、低热、大便干者,应用感冒清热冲剂加牛黄上清丸;久咳痰少、口干舌燥、体质偏弱者宜用川贝类咳嗽糖浆,而痰多、体质强壮,有上火表现的不宜用,以免加重病情。当痰多、咳重并伴胸闷时,药师应建议患者到医院看中医,吃一些汤药,不宜再服任何止咳糖浆了。

4、甲癌是种什么病?

高 甲 状 腺 癌 在 香 港 并 不 少 见 , 高 居 癌 症 发 生 率 排 行 榜 上 大 约 第 10 位 。

手 术 取 下 的 单 纯 性 结 节 甲 状 腺 肿 瘤 的 标 本 中 约 有 10% 是 甲 状 腺 癌 。 甲 状 腺 癌 好 发 年 龄 40 岁 至 60 岁 最 常 见 , 但 近 几 年 来 患 者 年 纪 有 往 下 的 趋 势 。 一 般 而 言 , 甲 状 腺 癌 接 受 手 术 切 除 后 其 10 年 的 生 存 率 大 约 在 80 % 至 60% 之 间 。

总 而 言 之 , 绝 大 多 数 的 甲 状 腺 癌 预 后 都 非 常 好 , 手 术 摘 除 后 10 年 的 生 存 率 可 以 达 到 80% 左 右 。 并 且 现 在 的 甲 状 腺 手 术 技 术 已 非 常 成 熟 , 手 术 后 的 并 发 症 已 非 常 少 见 (4% 以 下) 。 希 望 此 类 患 者 能 勇 敢 接 受 手 术 。 一 般 我 们 把 甲 状 腺 癌 分 成 四 种 : 乳 突 状 甲 状 腺 癌 、 滤 泡 状 甲 状 腺 癌 、 体 质 甲 状 腺 癌 及 未 分 化 甲 状 腺 癌 , 每 种 的 预 后 稍 有 不 同 。

甲状腺恶性肿瘤(甲状腺癌)

林 兴 中 医师(更新於2005年11月22日)
高雄荣总内科部新陈代谢科简任主治医师
国立阳明大学医学院内科副教授、国防大学医学院内科临床教授

<一>病因 :

甲状腺恶性肿瘤(癌)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真正引起甲状腺癌的原因仍不清楚,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头颈部或胸部上方在小孩时期曾因淋巴腺炎或腮腺炎接受X光或放射线治疗者较易发生甲状腺癌。
(2)一些「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可能与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发生有关。
(3)遗传因素:特别是家族性「甲状腺髓质癌」患者有高达百分之二十的家族遗传性。

<二>分类:

<A>原发性甲状腺癌:根据组织型态,分为以下数种:
(1)乳突癌(Papillary cancer): 由滤泡上皮细胞衍生而来,约占甲状腺癌的50-70%,癌瘤生长最缓慢,其10年存活率约为90%。癌瘤缺少包膜,而且是多发性的(指甲状腺不同的部位发生多处的病灶),较易局部淋巴转移(约30-40%)而不易经血流转移远端。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下者约占一半,女性的发生率为男性的三倍。其癌细胞生长大多受到TSH的影响。故服用甲状腺素(L-T4)抑制TSH时,乳突癌的转移常会退化。影响预后的因素为:50岁以上、男性、肿瘤直径大於4公分、癌细胞侵犯包膜外、远处转移等皆为预后较差的重要因子。
(2)滤泡癌 (Follicular cancer):由滤泡上皮细胞衍生而来,约占甲状腺癌的15% ,癌瘤生长缓慢,通常属於单发性的病灶,有包膜,其10年存活率约为80%。一般在40岁后发生,较少转移到局部淋巴结而较易经血流转移至肺、骨骼、及肝脏等,有时亦侵犯甲状腺周边组织。
(3)未分化癌(Anaplastic cancer):由滤泡上皮细胞衍生而来,约占甲状腺癌的l0%,一般在50岁以后发生而以女性稍多。它极为恶性而常迅速侵犯周边组织或转移到全身各器官,造成局部淋巴结肿大及疼痛、声音沙哑、呼吸喘鸣及吞咽困难等。患者常在诊断确定后数月内死亡。组织形态常见局部坏死或多型核白血球(PMN)浸润,有些部位甚至可以看到类似乳突癌或滤泡癌的细胞型态,所以有人怀疑此二者可能是未分化癌的前驱。不同於乳突癌及滤泡癌者是它不会积聚碘,故无法利用放射性碘(I-131)治疗。
(4)髓质癌 (Mellary cancer):它是由甲状腺旁细胞(C-cells,一种神经内分泌的细胞)衍生而来,约占1一2%。40岁以后较易发生,女性稍多於男性。其恶性程度介於滤泡癌及未分化癌之间,10年存活率约60一70%。可藉由腺内淋巴转移到腺内其他部位或局部淋巴结,也可藉由血流而转移至远处如肺、骨骼及肝脏等。由於它可以分泌抑钙素(calcitonin)而提供了早期诊断及治疗的契机(可检查血中抑钙素的基础值或经静脉给予pentagastrin或calcium刺激后的值作诊断)。它偶亦可分泌其他物质如轻色胺(serotonin)、ACTH、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kinins及肠血管活性多胜(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等而造成类癌症候群(Carcinoid syndrome)、库欣氏症候群(Cushing's syndrome)及腹泻等。髓质癌可能是家族遗传性或偶发性的,其中家族性约占20%,多侵犯两侧甲状腺,且常合并其他多发性内分泌腺体的异常增生(MEN-2A或MEN-2B。)值得注意的是,对於 MEN-2A或MEN-2B的患者,必须先治疗其肾上腺的嗜铬细胞瘤。
(5)甲状腺淋巴癌:极为罕见,约占甲状腺癌的1%。有人怀疑长期的「桥本氏甲状腺炎」部份会发展成甲状腺淋巴癌。
<B>转移性甲状腺癌:极罕见,指身体其他器官的癌细胞转移至甲状腺来。
甲状腺癌多起源於甲状腺滤泡(Follicle)之表皮细胞,这些已分化之甲状腺癌(乳突癌、滤泡癌)往往仍保有甲状腺表皮细胞之特性。这些特性如:对碘之摄取、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之合成、甲状腺过氧化酵素(Peroxidase)之合成等。

<三>临床表徵:

(1)甲状腺局部肿大或摸到硬块,并且肿块大小日渐增大,都要怀疑甲状腺癌的可能。
(2)局部压迫性症状:当肿瘤压迫到返喉神经时会出现声音沙哑、侵犯食道时出现吞咽困难、及体重减轻、侵犯或压迫到气管时则出现咳血、呼吸困难及胸部不适感觉。
(3)癌局部转移之症状:颈部淋巴结的肿大,尤以乳突癌及髓质癌较易出现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肿大。
(4)远端转移之症状:脑部转移引起头痛及呕吐、肺部或纵隔腔转移引起咳嗽、喀血及胸部不适、骨头转移造成病理性骨折引起疼痛 、脊髓转移引起手脚酸麻或无力等。
临床上有人将甲状腺癌分为四期:如癌细胞只局限在原发部位者(甲状腺单侧叶内)为第一期,如癌细胞已扩散至甲状腺对侧叶内但仍局限於甲状腺包膜内者则为第二期,癌细胞穿过包膜侵犯局部组织如淋巴结者为第三期,有了肝脏、肺脏、或骨骼、脑部、腹膜等远端转移者则为第四期。

<四>诊断:

(1)身体物理检查 :甲状腺触诊及颈部淋巴结检视。
(2)核子医学检查:因甲状腺癌细胞积聚碘的能力不及正常甲状腺细胞,故放射性碘或硒化物甲状腺扫描检查时若出现甲状腺冷结节区(cold nole),应怀疑甲状癌的可能性。
(3)超音波检查: 可分辨甲状腺是囊肿或实质肿瘤,一般前者癌病变机会较低。
(4)X光检查:食道钡剂X光检查,如出现气管狭窄、缺损、移位或甲状腺边缘不规则,或出现微小钙化(psamoma bodies)均应怀疑甲状腺癌的可能。
(5)甲状腺功能试验:除极少数「广泛转移性滤泡癌」会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外,一般甲状腺癌的甲状腺功能检查大都正常,故其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并没有太大价值。
(6)细针吸引肿瘤细胞学检查:这是最简便的诊断方法,利用细针穿刺肿瘤(在超音波指引下准确性更高),吸取肿瘤细胞并置放於玻璃片上,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即可得到初步诊断。除了细胞抹片检查外,尚可作甲状腺活体切片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及作分类。

<五>治疗:

(1)外科治疗:
一旦诊断为甲状腺癌,开刀切除是最佳的治疗方法。其手术方法往往依据癌细胞的种类、肿瘤大小(有些外科医师以肿瘤是否大於1.5或2公分作决定手术方法的标准)、是否转移、年龄及性别等而有所差别。依照手术切除的范 围来说,大概可分为「全甲状腺切除」、「近全甲状腺切除或次全甲状腺切除」、及「小部分甲状腺切除」等(当然也合并广泛颈部淋巴结的切除)。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包括副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引致血钙过低)及声带麻痹等。这些症状可能只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
(2)放射性同位素碘(I-131)治疗:
碘的有机化是甲状腺细胞特有功能,虽然不如正常甲状腺细胞,肿瘤细胞仍保有此一功能,即使是分化不良性的甲状腺癌细胞仍然具有像正常甲状腺细胞的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功能,对碘的亲和力也较身体其他部位细胞高400-600倍。所以能有效的将放射性碘带入甲状腺细胞中,而由於放射性碘所释出之β射线在组织中射程仅约2毫米,因此对甲状腺旁正常组织影响不大,对身体其地部位细胞影响极微。此外由於甲状腺细胞积聚碘的能力受到TSH的影响,所以如需利用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癌必须先以手术完全切除甲状腺,待约四至六周后如患者血中TSH浓度大於30μU/ml(或手术后直接给予合成的TSH后)再给予100 mCi放射性碘治疗效果较佳。放射性碘的副作用不大,一般较常见的有厌食、恶心、头晕、皮肤搔痒、前颈部疼痛(放射性甲状腺炎)、唾液腺或胃腺肿胀、及骨髓抑制等,但通常为暂时性而於1至2星期后消失。不过近年学者建议一生的累积剂量不要超过500 mCi 而二次的治疗间隔最好至少相隔一年以上,以减少「白血病(leukemia)」及肺部纤维化的发生率。一般而言,放射性碘治疗对乳突癌及滤泡癌较有效,可当作手术后及并发软组织转移的辅助疗法。但它对骨骼转移或肺部大结节性转移的治疗效果较差,至於未分化癌、髓质癌及淋巴癌则对放射性碘治疗无反应。目前对那些并有远端转移但临床上并无症状的患者,是否应重覆给予放射性碘治疗,并无一致的结论。特别是考虑到在每次给予放射性碘治疗前都必须先将患者处於高血中TSH浓度的环境下,是否反将加速癌细胞的生长,这也是临床医师必须加以考虑的。
(3)体外放射线治疗:
对於极恶性的未分化癌或并骨转移导致剧痛的甲状腺癌,由於其对放射性碘反应不良或全无反应,可尝试使用「钴六十」直线加速器所产生的放射线能量来破坏、杀伤癌组织,以减缓癌细胞的生长及减轻痛楚。
(4)药物及化学疗法:
一般来说,化学疗法对甲状腺癌的治疗效果有限,故甚少采用。至於药物疗法,由於分化良好型甲状腺癌细胞(特别是乳突癌及滤泡癌)其生长受到TSH的刺激,因此这些患者在手术及放射性碘治疗后,均应给予「甲状腺素」治疗,且剂量应较一般「补充性疗法」为高,以便将甲状腺功能维持在正常的高值,因而使血中TSH浓度压抑在正常的低值以减缓癌细胞的生长速度。
(5)展望:基因疗法(Gene therapy):由於P53 Oncogene 之突变是造成滤泡性甲状腺癌细胞转型成分化不良细胞之诱因,离体实验中将正常之P53基因植入分化不良之甲状腺癌细胞内,可使分化不良之癌细胞转变成可分泌甲状腺球蛋白及摄取碘之分化较佳之癌细胞,并使细胞之增生减缓,故或许未来可应用在临床上。

<六>追踪:

在手术及放射性碘治疗后一年内,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血中甲状腺素(T4或free T4 )、HS-TSH及甲状腺球蛋白(Human Thyroglobulin (hTg))浓度。一年后每6个月检查一次,如果一切正常,两年后可以一年才检查一次。值得一提的是血中甲状腺球蛋白浓度可以作为分化良好型甲状腺癌是否复发的指标。如果它的值突然升高的话,应安排全身放射性碘扫描检查,以便察看复发部位及安排适当治疗。对於那些同时患有格雷夫氏症(Graves' disease)的患者,由於TSH接受器抗体(TSH-receptor antibody)有加速甲状腺癌细胞生长的能力,所以TSH-receptor Ab也应一并追踪。至於髓质癌患者则可追踪其血中抑钙素浓度以侦测其癌细胞是否复发及推测其预后。此外,所有患者每年应作一次胸部X光检查以测知其是否有肺部转移。由於过量补充甲状腺素会造成骨质疏松症的副作用,因此女性患者每年应检查一次骨质密度。

http://www.vghks.gov.tw/meta/thyroidc.htm

5、甲状腺术后造成甲状旁腺功能低缺钙

请化验电解质,如果血钙低得多,可以先静脉补钙,这样比较快,静脉补钙后口服钙剂补充钙,以后定期复查电解质。请上传术后病理报告。建议:点击此处参考我的文章《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如何治疗》
河南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杨辉副主任医师
查看原帖>>

6、骨质疏松的典型症状是什么?能日常自测的,谢谢

骨质疏松症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什么原因引起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有什么症状
骨质疏松症需要做哪些检查
如何治疗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骨质疏松症一般分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退行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老年人患病率男性为60.72%,女性为90.47%。

什么原因引起骨质疏松症
引起中老年人骨质丢失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近年来研究认为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1)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认的事实。
(2)随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
(3)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骨纳差,进良少,多有营养缺乏,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4)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运动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5)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骨疏松症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变异有密切关系。

骨质疏松症有什么症状
(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疹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中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2)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
(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骨质疏松症需要做哪些检查
退行性骨质疏松症诊断需依靠临床表现、骨量测定、X线片及骨转换生物化学的指标等综合分析判断。
1.生化检查:测定血、尿的矿物质及某些生化指标有助于判断骨代谢状态及骨更新率的快慢,对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1)骨形成指标。
(2)骨吸收指标:1)尿羟脯氨酸。2)尿羟赖氨酸糖甙。3)血浆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4)尿中胶原吡啶交联(PYr)或I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
(3)血、尿骨矿成分的检测:1)血清总钙。2)血清无机磷。3)血清镁。4)尿钙、磷、镁的测定。
2.X线检查:,X线仍不失为一种较易普及的检查骨质疏松症的方法。
3.骨矿密度测量:
(1)单光子吸收测定法(SPA)。
(2)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
(3)定量CT(QCT)。
(4)超声波(USA)。

如何治疗
(一)药物治疗:
原发性I型骨质疏松症属高代谢型,是由于绝经后雌激素减少,使骨吸收亢进引起骨量丢失,因此应选用骨吸收抑制剂如雌激素、降钙素、钙制剂。原发性II型骨质疏松症,其病因是由于增龄老化所致调节激素失衡使骨形成低下,应用骨形成促进剂,如活性维生素D、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钙制剂、氟化剂和维生素K2等。
1.雌激素: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1)雌二醇1-2mg/d。(2)乙烯雌酚0.25mg/每晚。(3)复方雌激素0.625mg/d。(4)尼尔雌醇2mg/半月。(5)利维爱。
2.降钙素:(1)降钙素。(2)益钙宁。(3)密钙息。
3.Vir D:(1)罗钙全。(2)阿法骨化醇。
4.钙制剂:(1)无机钙:1)氯化钙。2)碳酸钙。3)碳酸钙。(2)有机钙:1)葡萄糖酸钙。2)乳酸钙。3)门冬氨酸钙。(3)活性钙。(4)钙尔奇D。
5.双磷酸盐:(1)氯甲双磷酸二钠。(2)羟乙基二磷酸钠。
6.异丙氧黄酮。
8.中医药。

http://www.qm120.com/cha/quanshen/718/

另附:

骨质疏松症如何治疗

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仍以药物为主。治疗的目的有两个:预防病理性骨折和解除腰背痛。因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质吸收增加,而与此相关的骨形成不能充分进行所引起。所以要广泛使用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如钙剂、雌激素、降钙素等。另一类是促进骨形成药物,如氟化物、二膦酸盐类、甲状旁腺素等。
(1)钙剂 主张青少年时,日进钙(元素钙)1000—1200毫克,成人每日800—1000毫克,绝经后妇女每日1000-1500毫克。患肾结石或尿钙浓度高,有发生肾结石危险的病人摄钙量不宜太多。凡骨质疏松症病人,均应适当补钙。,目前虽无明确证据表明单纯补钙就能降低骨折的发生,但补钙至少应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辅助治疗。以提高膳食中钙的含量为主,若食物中所进量不够,则需用含钙制剂补充。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一般钙片的量不等于其含钙量,在服用时,应按实际加以计算,碳酸钙、氯化钙、乳酸钙和葡萄糖酸钙分别含元素钙40%、27%、13%和9%。若钙剂在进餐后服,伺时喝200毫升水,则吸收较好。分次服比一次服好。胃酸缺乏者应服枸橼酸钙。
(2)雌激素 为防止妇女绝经后骨丢失的首选药物,主要,通过抑制骨吸收及再建骨代谢平衡。一般最好在绝经期后即开始应用。单独使用雌激素有可能患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故应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并辅以适当的孕激素。目前常用的有尼尔雌醇、安宫黄体酮、利维爱和倍美力片等。雌激素治疗的妇女在用药前和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妇科和乳腺检查。
(3)降钙素 它的快速作用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缓慢作用可以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有止痛、增加活动功能和改善钙平衡的作用。鲑鱼降钙素名密盖息,50单位隔日或每日肌内注射一次;每日200—400单位喷在鼻黏膜。鳗鱼降钙素名益盖宁,每次10单位,每周2次或每次加单位,每周1次,肌内注射。不良反应有恶心、面部和双手潮红发热感。缺点是价格昂贵,难以普及。
(4)维生素D 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可以促进小肠钙的吸收和骨的矿化,活性维生素D可以促进骨形成,增加骨钙素的生成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活性维生素D有罗钙全(每次0.25微克,每日1—2次)和α(阿尔发)—D3(每日0.25—1微克)。
(5)二膦酸盐类 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的新型骨吸收抑制剂。目前已有羟乙膦酸盐(又称依替膦酸盐)、氯甲二膦酸盐(又称骨膦)、帕米膦酸盐、阿仑膦酸盐(又称福善美)、替鲁膦酸盐、利塞膦酸盐等品种。其中阿仑膦酸盐于1995年获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绝经期后妇女骨质疏松症。为有利于药物吸收,并减少对食管的刺激,应空腹服用,并饮温开水500-1000毫升,半小时后方可进食。应避免与钙剂同服。
(6)氟化物 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刺激骨形成。单氟磷酸盐通过水解酶的作用,在小肠缓慢释放,可持续维持12小时。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特乐定,其成分有单氟磷酸谷氨酰胺和葡萄糖酸钙及枸橼酸钙,每片含氟5毫克和元素钙150毫克,每日3次,每次1片,嚼碎后吞服,可与饭同服。
(7)甲状旁腺素 大量动物实验证实有促进成骨的作用。目前尚处于进一步研究中。

与甲癌术后骨质疏松症状有哪些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