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质疏松 > 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区別

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区別

发布时间:2020-09-10 12:44:47

1、骨软化病和骨质疏松症是一回事吗

、症状、问题...

问医生

 骨质疏松和骨软化症的区别

拇指医生提醒您:该问题下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了解的具体点

2012.3.2泡**** | 骨科

立即下载专业医生为您回答,下载拇指医生APP

优质回答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骼内单位体积的骨量减少而使身体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或症候群。因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发生改变 ,骨细胞减少 ,骨的结构疏松 ,使骨组织的正常负载功能减弱 ,骨容易变形断裂 ,骨折的危险程度就明显地增加了。骨是由无机矿物质──钙和磷所构成的结晶沉着于由胶原蛋白所组成的骨基质上形成的。骨基质与骨矿物质含量之比呈相对稳定状态。当骨基质无改变 ,而只是骨矿物质钙减少、钙化障碍时称为骨软化。 
骨软化症一般是指成年期发病者 ;儿童期发病者则为佝偻病或小儿软骨病 ,表现为方颅畸形、串珠肋、鸡胸、X形或O形腿。所以骨软化症与佝偻病的发病机理是一回事 ,所不同的只是年龄差异。 由此可见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基质、骨矿物质都减少 ,而且是等比减少 ,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所致 ,也就是骨成分或骨量的丢失 ;而骨软化症只是骨矿物质减少。

2、骨量减少是什么意思

人的骨骼总体呈现“正常——减少——疏松”的态势,在青少年时期将迎来人生中的“骨量峰值”,如果该阶段骨组织储备量充分,可有效避免女性绝经后及老年时骨量的大量丢失,继而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得知骨量是否减少要通过“骨密度”检测,骨密度,即“骨骼矿物质(主要是钙)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主要指标,以每平方厘米克(g/c㎡)表示。相信做过骨密度检测的人应该会对“T值”和“Z值”有所印象。一般情况下,骨密度检测结果往往以“图片+表格”的形式给予反馈:“图片”直观展示的是被检者的骨密度数值位于中国男(女)性骨密度参照曲线图的具体位置;“表格”直接列出T值和Z值的数值。
判断是否骨质减少看的是T值。T值是一个相对的数值,临床上通常用T值来判断人体的骨密度是否正常,其将检测者检测所得到骨密度与30~35岁健康年轻人的骨密度作比较,以得出高出(+)或低于(-)年轻人的标准差数。-1<T值<1 表示骨密度值正常,-2.5<T值<-1 则表示骨量减少、骨质流失;T值<-2.5 表示骨质疏松症。

3、骨质稀疏与骨质疏松的区别

骨质稀疏是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的量的减少。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发病多缓慢个别较快,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生化检查基本正常。病理解剖可见骨皮质菲薄,骨小梁稀疏萎缩类骨质层不厚。

4、骨质疏松和较为常见的骨关节炎应该如何区分?

想要区分骨质疏松和关节炎首先要明白二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都是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临床表现近似,均以疼痛为主要表现,并经常相伴,重叠发生,易造成诊断的混淆和遗漏。

它们的病因不同,病理亦有差异。从而表现在身体上的症状也是不同的。

从名称上看骨质疏松是骨头变松了,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的骨代谢性疾病。与雌激素关系密切。如果骨质疏松患者出现骨折,表现为急性、剧烈的疼痛。但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一般是全身骨骼痛,且往往是持续性的。

而骨关节炎是关节发炎了,疼痛。但这两个病从本质上来说是两码事,骨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病变,非特异性炎症,疾病相关因素有年龄、肥胖、劳损、创伤等,与雌激素关系不大。一般来说,休息的时候关节不疼,越运动越痛。

而且,骨关节炎不局限于一处,可发生于全身各个关节。但更好发于负重较大的膝关节、髋关节脊柱等,有时,疼痛可呈放射性,如髋关节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膝关节附近。骨质疏松症也是一种常见的老年退化性疾病。

综上所述,想要区分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主要还是要从症状出发,主要还是看你哪里疼,是怎样的疼法。

5、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三大类有哪几类

骨质疏松分为三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病因各异。

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两型。其一为I型,即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卵巢功能衰退、血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密切相关。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减少,骨吸收远快于骨形成,造成骨量不断丢失而导致骨质疏松。这种类型的患者脊椎与桡骨下端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二为Ⅱ型,即老年退化性骨质疏松,主要病因是性激素减少和肾功能生理性减退,骨皮质和骨松质均受影响。这类患者除椎体骨折和前臂骨折外,还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继发性骨质疏松:由后天性因素诱发,包括物理和力学因素,如长期卧床等;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垂体病变、肾上腺皮质或性腺疾病等;肾病、类风湿、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吸收不良、肿瘤病变等;药物的应用(糖皮质激素、肝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特发性骨质疏松:指男性发病年龄小于50岁、女性发病年龄小于40岁的骨质疏松,无潜在疾病,发病原因不明。

骨质疏松是Pornmer在188 5年提出来的,但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深化的。早年一般认为全身骨质减少即为骨质疏松,美国则认为老年骨折为骨质疏松。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每年的10月20日定为“国际骨质疏松日”。

6、骨质疏松和骨软化症的区别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骼内单位体积的骨量减少而使身体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或症候群。因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发生改变 ,骨细胞减少 ,骨的结构疏松 ,使骨组织的正常负载功能减弱 ,骨容易变形断裂 ,骨折的危险程度就明显地增加了。骨是由无机矿物质──钙和磷所构成的结晶沉着于由胶原蛋白所组成的骨基质上形成的。骨基质与骨矿物质含量之比呈相对稳定状态。当骨基质无改变 ,而只是骨矿物质钙减少、钙化障碍时称为骨软化。
骨软化症一般是指成年期发病者 ;儿童期发病者则为佝偻病或小儿软骨病 ,表现为方颅畸形、串珠肋、鸡胸、X形或O形腿。所以骨软化症与佝偻病的发病机理是一回事 ,所不同的只是年龄差异。 由此可见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基质、骨矿物质都减少 ,而且是等比减少 ,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所致 ,也就是骨成分或骨量的丢失 ;而骨软化症只是骨矿物质减少。

7、骨质疏松与骨质软化的不同

骨质软化指单位体积内类骨质钙化不足。骨的有机成分,钙盐含量降低,骨质变软。组织学变化主要是未钙化的骨样组织增多,骨骼失去硬度变软、变形,尤以负重部位为著。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胳疾病本质上来说骨质疏松是骨骼出现了漏洞,像筛子一样,骨质软化就是比正常骨骼要软,硬度不够

8、骨质疏松症的定义是什么?

骨质疏松症是一类伴随增龄衰老或医学原因引起的,以骨量丢失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危险频度增大,以骨痛骨密度降低易于发生骨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代谢性全身性骨骼疾病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骼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是Pornmer在1885年提出来的,但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深化的早年一般认为全身骨质减少即为骨质疏松,美国则认为老年骨折为骨质疏松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骨质疏松症的定义是: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每年的10月20日为“国际骨质疏松日”该定义中:①骨量减少:骨矿物质和基质等比例的减少;②骨微结构退变:由骨组织吸收和形成失衡等原因所致,表现为骨小梁结构破坏变细和断裂;③骨的脆性增高骨力学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对载荷承受力降低而易于发生微细骨折或完全骨折可悄然发生腰椎压迫性骨折,或在不大的外力下发生桡骨远端股骨近端和肢骨上端骨折等

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区別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