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质疏松 > 美国关于骨质疏松人群数据调查

美国关于骨质疏松人群数据调查

发布时间:2020-09-06 11:46:40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见于全世界,在迄今研究过的各种人群和地

区都有发生,但其患病率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有明显的差别。以白种人患病率最高,黄种人其次,黑人最低。这一疾病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随着世界人口组成的老龄化,该病将有可能超过心血管病、肿瘤和糖尿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目前,全世界约有7500 万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质疏松的危害性主要在于其所引起的骨折,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最常见于腰椎髋关节部位和桡骨。1999 年调查发现,中国60 岁以上骨质疏松患病率,腰椎2 ~ 4:男女分别为11% 和21%;股骨颈:分别为11%和27%。绝经后妇女的1/3 ~ 1/2 存在骨质疏松症。在美国,该病每年约使150 万人发生骨折,与此相关的医疗费用超过100 亿美元。

年逾65 岁的妇女中1/3 将发生椎骨骨折,年龄更大时,1/3 的女性和1/6 的男性将发生髋部骨折,其中20% 死于骨折所致的各种并发症,另有30% 需要长期的家庭护理。虽然我国目前尚缺乏骨质疏松并有骨折的确切发生率资料,但由于老年人口众多,估计数据将相当可观。截至2014 年底,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12 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至2050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5 ~ 1/4,约有4.8 亿。这样,保守地估计,未来10 年我国骨质疏松的患者也将超过3000 万,成为该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在中国同样不仅是一个医疗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有哪些?

2、请问能不能提供一些关于骨质疏松方面的知识 如果是课件更好了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强度低、骨折危险性大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目前,美国近1000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1800万人患有骨质缺乏症(低骨量),存在发展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研究表明,在美国骨质疏松症每年导致约150万例骨折。事实上,约1/2的女性和1/8的男性在一生中可能患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就住院治疗费、急症护理和长期护理而言,每年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花费达100到150亿美元。
骨质疏松是由于骨组织逐渐减少造成的,通常是无症状的过程。因此如果没有适当的风险评估手段,可能直到骨骼变脆,即使最轻微的外伤都会造成骨折时才会发现患骨质疏松症。尽管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能骨折,但最易发生骨折的部位是脊椎。65岁以上妇女中,有三分之一患有脊椎骨折,导致体重下降、驼背(上背弯曲)以及慢性背痛。
有幸的是,这些都可以避免。有关专家一致认为,如果患者一生中营养达到骨健康所需的量,就可以降低与年龄相关的骨丢失的严重性。事实上,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总结道:“一生中保持足够的钙吸收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骨骼发育期峰值骨量,有助于降低生命后期骨丢失的速率,而且还有助于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

存在哪些风险因素?
影响骨质疏松症风险的两大因素是骨骼发育期的骨量水平(峰值骨量)和生命后期骨丢失的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骨丢失发生前骨量越高,发生骨折的可能性就越小。
各项研究报告指出,许多风险因素对峰值骨量和骨丢失速率有重大影响,并导致骨质疏松症(表1)。其中包括:营养不足、缺乏体育锻炼、吸烟、摄入过量酒精和咖啡因以及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或抗酸剂等药物。
除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外,遗传因素和种族因素对钙和骨骼新陈代谢的许多方面都有重要影响。高加索和亚洲妇女的骨密度通常比非洲和西班牙裔妇女低,因此更易患骨质疏松性骨折。身体纤瘦、骨骼小的妇女亦是如此。
可以肯定,经常性锻炼、长期保持吸收足够的钙和其它对骨健康至关重要的营养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获取最大峰值骨量和最大程度降低与年龄有关的骨丢失速率所必需的,从而降低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表1.妇女患骨质疏松症的主要风险因素:
·家族骨质疏松症的历史
·白人或亚洲人
·体型小
·绝经后
·子宫切除
·钙、维他命D 及其它营养吸收不足
·饮食中含过量蛋白质
·吸烟
·摄入过量酒精
·摄入大量咖啡因、碳酸饮料和盐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疗法
·长期使用抗痉挛药物、抗酸剂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
·库欣综合症、Ⅰ型糖尿病

骨密度评估
患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取决于骨矿物质密度(BMD),即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骨骼所含矿物质的克数。骨矿物质密度取决于诊断筛查,如X射线或超声。世界卫生组织已确定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为低于平均值2.5个标准差,骨量减少症则为低于平均值1.0至2.5的分值。此项统计分析仅指高加索妇女的骨矿物质密度;因此如何将此项标准应用于儿童、男性及各种族,存在争议。

骨质疏松症:预防是关键
专家一致认为,预防可能仍然是处理骨质疏松症最有效的方法。预防的两种方法是获取骨骼发育期的最大峰值骨量和降低与年龄有关的骨丢失速率:

·使骨骼发育期获得最大峰值骨量
骨骼的大小和强度在一生的前三十年持续不断发展,通常在30-35岁时达到峰值。各项研究表明,儿童期和25-30岁的最佳钙摄入量对个人的峰值骨量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儿童和年轻人如果没有摄入足够的钙量,到35岁时就不能达到最佳骨密度。年轻时期如果未能积累足够的骨量,随着与年龄有关的骨丢失的出现,在生命的后期易骨折。
根据印第安那州立大学医学院对单卵双胎儿进行的一项研究,每天补充1000毫克钙可明显提高青春期前儿童BMD增加的速率。研究人员指出:“如果钙摄入量不断增加,很可能会提高峰值骨量,从而降低生命后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另一项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进行的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一组12岁女孩每天补充500毫克的钙可以大大提高全身和脊椎的骨密度。
持续性骨重建通过骨吸收和骨形成过程得以实现,该过程取决于甲状旁腺素(PTH)和降钙素的水平。重建过程依靠两类细胞交互发挥作用:吸收旧骨的破骨细胞和形成新骨的成骨细胞。骨重建即骨转换,通常处于平衡状态,但到生命的第四个十年,吸收会稍大于形成,便会持续发生轻微的骨量丢失。

·降低与年龄有关的骨丢失速率
随着年龄的增长,两性都会发生骨丢失:但是男性与女性的骨丢失方式大相径庭。妇女骨丢失通常始于绝经期前(35-45岁),绝经期后约5-10年间骨丢失明显加速。妇女一生丢失约35%的皮质骨量和50%的松质骨量,而男性则会丢失三分之二。皮质骨主要集中于长骨的骨干,而松质骨则主要集中于椎骨、骨盆和其它扁骨以及长骨的末端。
研究还表明,钙补充物可以降低绝经后的妇女骨丢失的速率。Reid et al 撰写的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上的一份研究表明,绝经后的妇女在两年的正常饮食中每日补充1000毫克钙与服用安慰剂的绝经后的妇女相比,骨丢失降低43%。此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早期一项两年钙补充的研究结果。早期的这项研究也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上,它指出健康的绝经后妇女每天钙摄入量至少达到800毫克时,可以大大减少骨丢失。

钙--建议的量是多少?
每日参考摄入量(RDI)形成后即取代了每日建议摄取量(RDA),它是每日营养摄入量的准则,在美国被认为足以满足达到最佳健康状态的需要。RDI水平以4岁以上总人口的最新平均RDA为基础。RDI并不为任何具体年龄组或性别提供建议。
目前,钙的RDI水平是1000毫克--远远低于许多专家所建议的摄入量水平。一篇钙补充干预试验评论的作者提出儿童青春期每日建议摄入量应为1450毫克,而其他人则建议钙摄入量达1800毫克/天。青春期钙摄入量增加,可对峰值骨量的最大化发挥重要作用。关于老年人的钙摄入量,许多专家都建议摄入量为1500到2000毫克/天,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骨丢失。
国家卫生研究院关于最佳钙摄入量共识大会建议,11-24岁钙摄入量为1200到1500毫克/天,25-30岁为1000毫克,65岁以上为1500毫克。此外,国家卫生研究院还建议,超过50岁的妇女如果没有接受荷尔蒙替代疗法,钙摄入量应为1500毫克/天。
虽然钙的RDI水平可能会成为争论的焦点,但真正的问题是大部分人甚至没有达到建议的每日摄入量。根据美国农业部1994-96年个人食物摄入的持续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约65%美国人口所摄入的钙低于RDI。妇女的数据更加令人担忧:60岁,近80%的妇女没有达到建议的每日要求摄入量。此外,12-29岁,由于骨骼的快速生长,要求的钙摄入量达到峰值,然而近85%的妇女甚至没有达到钙的RDI。因此,医疗保健专业人士所面临的挑战是教育患者认识到一生持续摄入足够的钙的重要性。

钙吸收
男性和女性肠道的钙吸收功能都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此外身体更加不能适应钙供应不足。因而,有必要解决影响钙吸收的各种因素,对老年人而言,尤其如此。例如,大量膳食纤维会影响钙吸收,正如利尿剂、酒精、碳酸饮料、皮质类固醇和抗酸剂类的某些药物以及维他命D缺乏会影响钙吸收一样。胃酸过少是一种胃酸分泌较少的情况,同样能够阻碍钙吸收,这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有这些因素的患者更要注意营养。

维他命D
维他命D在保持健康的矿化骨骼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维他命D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把血清钙和磷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从而维持重要的细胞功能并促进骨骼矿化。维他命D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肠吸收进而增加血清钙。
维他命D不足会导致钙吸收降低、循环中PTH增加以及骨吸收增加。维他命D不足症常见于老年人,这是因为皮肤合成维他命D和肠吸收减少,缺乏阳光照射以及维他命D摄入量不足。许多项研究都表明,每天补充维他命D 400-800IU,可以有效地消除老年人维他命D缺乏症。
维他命D缺乏会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这会加速骨吸收并促进骨质疏松症。维他命D缺乏还会增加髋骨骨折的风险。数项研究都表明,钙摄入量为800-1000毫克/天,并补充维他命D 400-800IU/天,可以降低脊椎和非脊椎骨折,还可提高骨密度。


尽管低骨量是骨质疏松症的特征,骨基质也会发生质变,导致骨脆或易破碎,更易于骨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镁可能是决定骨脆性的骨基质质量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镁通过激素和控制骨骼与矿物质代谢的其它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对骨骼本身的直接作用,可以影响骨基质和骨矿物质代谢。镁耗尽会对骨骼代谢的所有阶段产生有害影响,导致骨骼停止生长、破骨和成骨活动减少、骨量减少症和骨脆性增加。
镁在钙代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贯穿于其参与控制钙利用的激素(即PTH、降钙素)正常活动的全过程。足够的血清镁水平对于正常的钙代谢来说是必要的,低镁血症会导致低钙血症,并对维他命D的作用产生外周阻力。如此以来,如果镁状态异常,足够的钙摄入可能无法保证正常的骨健康。由于镁不足对钙代谢所产生的影响,也可能在为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因素。
许多个人都存在镁不足的风险。各项膳食营养摄入研究一致表明,在许多年龄组,镁的摄入都低于RDI。各项调查已表明,39%的15到50岁的美国妇女所获得的RDI均低于70%。由于钙摄入量高会加剧镁不足,如果摄入钙补充物的患者的钙镁比大大超过2:1,很可能会患有相对或绝对的镁不足。不含镁的钙补充可以降低饮食中的镁吸收的效率,进一步恶化雌激素减少的后果,从而造成骨骼摄入镁减少,PTH去矿物质活动加剧。

微量矿物质
微量矿物质,尤其是锌、铜、锰、氟化物、硼和硅,在骨健康中的作用正被广泛研究。锌为成骨活动、胶原合成和碱性磷酸酶所必需;铜为胶原蛋白交联和弹性蛋白所必需;锰为骨基质形成中糖胺多糖的生物合成所必需;氟化物为成骨活动所必需;硼和硅为健康骨形成所必需。
各项研究表明,微量矿物质不足会削弱骨形成和吸收。例如,在一例为期两年的临床研究中,绝经后的妇女摄入含锌、铜和锰的钙补充物,其骨密度提高;而妇女仅摄入钙、微量矿物质或安慰剂,其骨密度明显日益降低。

异丙黄酮
异丙黄酮(7-异丙氧基异黄酮)是自然生成的异黄酮的衍化物,在骨代谢中非常活跃。尽管异丙黄酮在结构上与植物雌激素相似,但已表明它缺乏雌激素活动。无数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表明,异丙黄酮在减少骨矿物质丢失和提高骨密度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患有骨质缺乏症或确定性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每天服用一剂600毫克异丙黄酮,可以减少骨矿物质丢失,并提高骨密度。在这些研究中,所有的患者除异丙黄酮或安慰剂外,每天还服用1克口服钙补充物。作为其中的一位研究人员,Donato Agnusdei博士指出:“长期采用异丙黄酮进行治疗可以认为是安全的,可以提高骨密度,还可能预防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另一项评估异丙黄酮和维他命D共同作用效果的研究表明,在降低骨丢失方面,综合疗法比此二者的任何单一疗法或对照性疗法都更有效。
不同实验模型的活体内研究和活体外研究都表明,异丙黄酮在破骨更新及其活动(骨吸收)中具有抑制作用。各项人体研究确认了在高骨转换(如变形性骨炎)的情况下异丙黄酮在骨吸收方面有抑制性作用。在此项为期一年的研究中,高骨转换和低骨质的绝经后妇女摄入异丙黄酮600毫克/天与摄入乳酸钙800毫克的效果进行比较,这些结果也得到了证实。腰椎骨密度和骨代谢标记在此项研究之前及完成之后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与乳酸钙相比,异丙黄酮治疗大大降低了预期腰椎骨密度的丢失。骨代谢中的生化标记评估表明,异丙黄酮可抑制骨吸收系统。

全方位的骨骼营养:MCHC
微晶羟磷灰石浓缩物(MCHC)是一种通常在健康骨骼中同一生理部位含所有矿物质和有机因素的完整的骨提取物。它是生物活性钙和骨形成所必需的其它营养物的极好来源,含磷、镁、氟化物、锌、硅、锰和其它微量矿物质。
MCHC还含骨蛋白质,其中包括各种生长因子。近来,科学家分外关注这些因素作为骨重建调节器的作用,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IGF-Ⅰ和 IGF-Ⅱ)及转化生长因子 (TGF-)。这些生长因子已表明可以促进增殖和成骨活动,同时还可以抑制和调节体外破骨细胞的前体。因此,可以促进骨形成,提高骨量。研究人员理论上证明这些生长因子的存在可以成为解释MCHC如此有效的一个原因。
刊载于《国际骨质疏松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评估了MCHC和碳酸钙两种形式的钙补充物在防止绝经后的妇女进一步的骨丢失方面的有效性。在此研究中,患者采用碳酸钙治疗,其骨丢失速率减少了一半,而采用MCHC,则表现为骨丢失停止。另一项研究以拒绝采用激素替代疗法的绝经后妇女为研究对象,旨在对比MCHC和碳酸钙的疗效。此项研究表明,两年间持续使用MCHC可大大减少骨丢失;相反,使用碳酸钙或安慰剂则大大减少了骨量。此外,数例临床试验表明,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患者往往骨丢失较快,而MCHC大大减缓了骨丢失。
MCHC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骨丢失,而且还可对骨密度产生积极影响。一项研究以患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为对象,这些妇女同时有钙吸收不良(一种严重的钙吸收不良)的并发症。此项研究表明,补充MCHC可以将皮质骨的厚度提高6.1%。相反,葡萄糖酸钙虽然可以抑制骨丢失但不能恢复骨量,没有补充MCHC组的骨丢失仍然较快。
另一项研究对MCHC在治疗兔骨缺损中的其骨愈合作用进行了评估,并将其与对照组和另外两种钙补充物:骨矿物质(不含有机因素的MCHC)和碳酸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MCHC治疗对骨愈合的形态和质量有明显的改进作用,而不是另外两种钙补充物。这些结果表明,MCHC对骨愈合的过程有良好的作用;但是,如果化合物的有机成分被破坏,或者如果用碳酸钙治疗来替代,这种作用就不存在了。

确定MCHC纯度的准则
MCHC产品的质量和纯度存在很大的差异。骨提取物的来源及加工程序对于确定MCHC的质量至关重要。某些MCHC来源可能包含大量的铅和其它污染物,或者包含软骨和肌腱。如果加工程序采用高温和过度研磨,可使原料产品变成骨粉,但这些产品缺少足够的矿物质补充物、有机物,以及作为真正MCHC特征的微晶结构。
如何确保向患者提供高纯度、真正的MCHC?下列确定MCHC产品真伪和纯度的原则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向患者提供优质的产品。
1、认证结果的分析能从供应商处获得。该分析表明MCHC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真正的MCHC的分析应列有骨中通常所见的同一成分的各项比率:蛋白质(主要为胶原蛋白)22-28%,钙离子 22-28%,磷9-13%,其余为脂肪和其它矿物质。
2、胶原蛋白分析的结果表明MCHC的纯度和无杂质性。Ⅰ型胶原蛋白是骨中所发现的胶原蛋白的主要类型。加工得当的MCHC约含20%胶原蛋白,大多为Ⅰ型。加工不当的骨(如骨粉)所产生的产品仅含0-7%的Ⅰ型胶原蛋白。其它类型的胶原蛋白的含量表明用于生产MCHC的原材料含软骨、肌腱、肌、骨髓韧带
3、X射线衍射分析的结果可以确定MCHC的微晶结构。
4、一份经批准适合人食用的认证书非常重要。MCHC根据质量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等级。可靠而纯净的MCHC从新西兰进口,那里的牛在无杀虫剂的环境中自由放养。从新西兰进口的MCHC附有农业部颁发的原产地和健康卫生证明。该证明是进口到美国所必需的,它还提供了高等级MCHC的保证。
5、由第三方实验室所进行的重金属分析的结果可以获得。对于某些形式的钙补充物来说,被重金属铅、砷、铝、汞、锶和其它金属所污染是一大问题,MCHC也不例外。在高质量的MCHC中,每克产品中的铅含量不应超过1微克。
大量关于美国麦金妮斯骨营养素(MCHC)的国外文献,因为篇幅所限难于一一刊载,如有需求,可向奥林之星公司索取,或登陆麦金妮斯网站。

离子交换软水器单元

去砷滤水器单元

去氟滤水器单元

活性无机滤料净水器单元

3、牛奶喝多了会得骨质疏松怔吗

要看怎么喝了啊

4、据美国的研究数据统计,骨质疏松症的年发病率已经远远高于

心脏病发作、中风和乳腺癌发病率的总和。然而,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并不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往往是在发生了明显的腰痛,甚至髋关节骨折后,才意识到自己发生了骨质疏松。

其实,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远远高于人们的想象,骨质疏松,离你并不遥远。

老百姓总认为老年骨折就是骨质疏松,其实不然,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早期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随着骨丢失的加重,可出现以下临床表现:疼痛,常以腰背痛多见;身长变短、驼背;骨折,常见椎体骨折及髋部骨折;呼吸功能下降,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也往往是人们发现骨质疏松的第一原因。一般来说,人体最容易发生骨折的是脊柱,其次是髋部。发生于脊柱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于胸腰椎的椎体,多为老年患者,如拿重物不当、咳嗽或乘坐汽车时的颠簸等就可能引起。骨折后,患者由于疼痛,不得不长期卧床,从而继发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静脉血栓等,而这些并发症,个个都是危及生命的。因此,当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应尽早治疗,避免长期卧床,避免各种并发症,尽早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可以选择的方案主要有:

卧床休息、药物止痛和手术治疗。药物止痛通常效果不佳,还会产生耐药;而手术治疗在过去是采用多节段脊柱融合内固定的方法,其创伤大,出血多,而且骨质疏松使内固定不可靠,术后并发内固定失败。目前,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有了新的方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一般来说,一个椎体从穿刺到完成,只需要30 分钟的时间。手术切口只有0.5cm 大小,还没有我们的小手指头宽。在国外,这一手术很多是在门诊完成的,做完手术休息一会儿就可自行回家。

虽然对于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进展日新月异,但是,再好的治疗也不及早期的预防。主要预防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合理均衡的饮食。如牛奶、豆制品等,不足的部分给以钙剂补充。我国营养学会推荐钙摄入量为成年人元素钙每日800 ~ 1000mg,维生素D 的日摄入量为200 ~ 400IU。

(2)运动。适量运动,尤其是负重运动,可增加骨峰值和减少及延缓骨量丢失;运动还可以增加机体平衡能力及灵活性,有助于防止跌倒而减少骨折的发生。

(3)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和过量咖啡因的摄入可影响维生素D 和钙剂的吸收和利用。

(4)避免应用诱发骨质疏松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长期甲状腺素替代治疗、肝素等。

(5)防止跌倒。跌倒常为发生骨折的直接诱因,对于有跌倒倾向的患者应给予适当的保护措施。

骨质疏松的早期发现,同样对骨质疏松的预防有着重要意义。

骨密度可反映当前骨代谢状况, 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手段,对预测发生骨折的危险性有很重要意义。骨代谢生化指标可全面反映骨胶原的合成与分解、骨矿化、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跃程度,亦即骨形成与骨吸收情况,并可反映骨转化速率,具有变化早、敏感性高的特点,可预测以后骨转化趋势和骨密度变化。故目前在临床上,常采用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检测相结合的办法监测骨量的变化。骨密度仪是实现这一检测的重要工具。我们建议以下人群应进行骨密度仪的检测。

65 岁以上女性、70 岁以上男性无其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65 岁以下绝经后女性或70 岁以下老年男性伴有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有脆性骨折史的男、女成年人;各种原因致性激素水平低下的男、女成年人;X 线摄片已有骨质疏松改变者;接受骨质疏松治疗进行疗效监测者;有影响骨矿代谢的疾病和药物应用史的患者。

//为什么骨质疏松逼近白领丽人?

5、骨质疏松是什么 20多岁 会有吗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骨质疏松症一般分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退行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老年人患病率男性为60.72%,女性为90.47%。

病因
引起中老年人骨质丢失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近年来研究认为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1)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认的事实。
(2)随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
(3)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骨纳差,进良少,多有营养缺乏,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4)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运动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5)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骨疏松症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变异有密切关系。

症状
(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疹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中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2)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
(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检查
退行性骨质疏松症诊断需依靠临床表现、骨量测定、X线片及骨转换生物化学的指标等综合分析判断。
1.生化检查:测定血、尿的矿物质及某些生化指标有助于判断骨代谢状态及骨更新率的快慢,对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1)骨形成指标。
(2)骨吸收指标:1)尿羟脯氨酸。2)尿羟赖氨酸糖甙。3)血浆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4)尿中胶原吡啶交联(PYr)或I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
(3)血、尿骨矿成分的检测:1)血清总钙。2)血清无机磷。3)血清镁。4)尿钙、磷、镁的测定。
2.X线检查:,X线仍不失为一种较易普及的检查骨质疏松症的方法。
3.骨矿密度测量:
(1)单光子吸收测定法(SPA)。
(2)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
(3)定量CT(QCT)。
(4)超声波(USA)。

治疗
(一)药物治疗:
原发性I型骨质疏松症属高代谢型,是由于绝经后雌激素减少,使骨吸收亢进引起骨量丢失,因此应选用骨吸收抑制剂如雌激素、降钙素、钙制剂。原发性II型骨质疏松症,其病因是由于增龄老化所致调节激素失衡使骨形成低下,应用骨形成促进剂,如活性维生素D、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钙制剂、氟化剂和维生素K2等。
1.雌激素: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1)雌二醇1-2mg/d。(2)乙烯雌酚0.25mg/每晚。(3)复方雌激素0.625mg/d。(4)尼尔雌醇2mg/半月。(5)利维爱。
2.降钙素:(1)降钙素。(2)益钙宁。(3)密钙息。
3.Vir D:(1)罗钙全。(2)阿法骨化醇。
4.钙制剂:(1)无机钙:1)氯化钙。2)碳酸钙。3)碳酸钙。(2)有机钙:1)葡萄糖酸钙。2)乳酸钙。3)门冬氨酸钙。(3)活性钙。(4)钙尔奇D。
5.双磷酸盐:(1)氯甲双磷酸二钠。(2)羟乙基二磷酸钠。
6.异丙氧黄酮。
8.中医药。
中华医学会上海骨质疏松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华东医院骨质疏松中心教授朱汉民20日公布一项调查结果:我国2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1.5%,其中男性为4.3%,女性为18.7%。
朱汉民在2007国际骨质疏松——骨与关节大会上介绍说,这项调查的范围是我国9个省份的10个地区,主要是中东部省份的汉族人群,调查对象共7000余例。
朱汉民说,根据以上调查数据进行标准化推测,全国有3500万至4000万名骨质疏松症患者,有108万至120万人骨量低下。
“我国骨质疏松防治任务很重。”他说,调查发现,城市居民骨质疏松的知晓率为60%多,但会找医生治疗的只有18%,而真正接受治疗、得到治疗的仅2%。
朱汉民提醒,防治骨质疏松症,人们要做好六件事情:一是人们要摸清家底,尤其是中年以后要检测骨量;二是通过运动促进骨量新陈代谢,“正常人躺一星期骨量流失相当于一年的生理性流失”;三是注意骨骼营养,其中钙、维生素D是骨骼重要的营养素,其他营养素通过膳食可得到补充;四是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如抽烟、饮酒等;五是避免进入骨质疏松防治误区,如骨质疏松与年轻人无关、与男性无关,骨质疏松就吃钙片等误区;六是要及时治疗。
专家提醒——
从小多储存骨矿盐
“按正常生理过程,人在30岁前是储存骨矿盐的时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矿盐会逐渐流失。”北京积水潭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宋慧提醒人们,从小应通过合理均衡的膳食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多储存些骨矿盐。

6、喝什么茶会导致骨质疏松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喝茶会造成钙流失的警告,还有一些专家也称喝茶造成钙流失确有科学依据,很多茶友因此控制每天饮茶的量,并同时坚持药物补钙,甚至有一些医生告诫病人不要喝茶,以降低骨质疏松的危险。情况果真如此吗?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钙流失。

人体的骨骼看上去坚硬冰冷,甚至历经千年也不会腐坏,其实它是不断生长消亡、活生生的生命组织。成骨细胞不断地吸收钙质构造新的骨质,坏骨细胞不断的破坏旧的骨质形成新陈代谢。因此在人体所需的各类矿物质中,对钙的需求量是最大的,通常占到人体重的2%,人体内的约98%的钙都用于构成骨组织。当人进入30岁以后,骨骼吸收钙的速度就会逐渐慢于丧失钙的速度,这就是所谓钙流失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人体摄入的钙较少,或摄入过多的食盐和肉类等影响钙质吸收的物质,也会造成缺钙。

那么,喝茶造成钙流失是什么原理呢?综合一下网上的各类说法,大致是三种

第一种是说,茶中富含鞣酸、单宁、膳食纤维及其他一些植物活性成分,不仅使茶本身所含的钙难于释放进入肠道被吸收,还会把其他方式释放在肠道内或血液中的钙携带出体外。

第二种是说,茶叶里含有草酸,草酸容易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也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一方面易引起各系统结石,另一方面又可导致缺钙。

这两种说法不怎么靠谱,属于早已被证伪的“菠菜不能与豆腐同食”之类的流言。草酸与钙结合,这在化学原理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人体通过食物对这两种物质的吸收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大致的前提的是:1、必须两种物质充分的结合,实际上,即便同时吃下这两种物质,它们在胃肠里见面的机会还是很难说的;2、必须达到一定的浓度,草酸与鞣酸,广泛存在于植物之中,更普遍存在於许多食物中,像花生和坚果类、巧克力、草莓、波菜、甜菜、麦麸等等。茶的草酸的含量约为干重的1%,虽然不算低,但相比前面这几种食物,并不算高,而且茶叶饮用时还有个浸出率的问题,人们一般不会吧茶叶当做食品一样全部吃下,更何况试验表明:当茶汤中草酸浓度达到50mg/L时,饮用时有不愉快感。所以这样的传言仅仅是推导的结果,没有任何试验和流行病学统计数据作为依据,大可不必当真。

第三种说法值得注意,茶叶中的咖啡碱,有明显遏制钙在消化道中的吸收和增加尿中钙的排出作用。另外茶叶中含有较多的咖啡因,而咖啡因有利尿作用,能促使尿钙过度排泄,导致负钙平衡,造成骨钙流失。

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机构确实提出过关于咖啡因导致骨质疏松风险增高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的调查对象是大量饮用咖啡的人群,因此,富含咖啡因的饮料——咖啡、可可、可口可乐、红牛等,都被提醒具有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茶叶中也含有一定数量的咖啡因,因此也推导出茶具有这方面危险的结论。有趣的是,台湾大医院在针对368名65岁以上女性所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适量喝茶有助降低骨质疏松症发生。该研究发现,每周至少喝茶一次,且持续半年以上者,罹患骨松风险比不喝茶的人降低约四成七。而且,此前进行的另一项以1000多名30岁以上男女所做的类似研究也表明,喝茶不分男女,都能令骨质更强壮。两项研究都来自权威的研究团队,结果却大相径庭,只能推测为茶中富含的其他成分的综合作用,完全消解了咖啡因对人体钙吸收的阻碍,甚至还产生了更加良性的结果。

还有另外一个调查:“流行病学家对数千名内蒙古牧民的调查发现,长期喝浓茶的牧民,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比不喝浓茶的汉民高17个百分点。”结论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是茶叶内含有较多的咖啡因,而咖啡因有利尿作用,能促使尿钙过度排泄,导致负钙平衡,造成骨钙流失。”对于这样的结论,不得不说太过草率。实际上,牧民的生活习惯与普通汉民最大的差异并不在喝茶的浓淡,而在于其整个饮食结构。大量的肉食和盐的摄入,是导致钙流失的主要因素,这是很明确的科学结论。而牧民的生活习惯正好在这两条上都较普通汉民严重得多,这种生活习惯才更可能是牧民骨质疏松高发的真正原因。

另外,据2004年的数据,人均年消费茶叶在1公斤以上的国家有14个,前5名如下(公斤):爱尔兰2.71,利比亚2.65,科威特2.29,英国2.28,卡塔尔2.23。中国大陆人均茶叶消费量则为0.426公斤(据说根据2011年的统计,中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刚超过一公斤),低于世界人均消茶量(0.54公斤)0.114公斤。排名靠前的这些国家,并没有骨质疏松症集中高发的报道,反而是中国人全民缺钙,也说明健康的生活与饮食习惯,才是影响钙吸收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喝茶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也不会导致所谓“钙流失”。喝茶导致钙流失的传言,虽然流布甚广,且一再有各路专家散布,但仔细分析,还是站不住脚的,即使是专家的话,也要辨别真伪。

7、长期饮茶会导致骨质疏松吗?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喝茶会造成钙流失的警告,还有一些专家也称喝茶造成钙流失确有科学依据,很多茶友因此控制每天饮茶的量,并同时坚持药物补钙,甚至有一些医生告诫病人不要喝茶,以降低骨质疏松的危险。情况果真如此吗?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钙流失。
人体的骨骼看上去坚硬冰冷,甚至历经千年也不会腐坏,其实它是不断生长消亡、活生生的生命组织。成骨细胞不断地吸收钙质构造新的骨质,坏骨细胞不断的破坏旧的骨质形成新陈代谢。因此在人体所需的各类矿物质中,对钙的需求量是最大的,通常占到人体重的2%,人体内的约98%的钙都用于构成骨组织。当人进入30岁以后,骨骼吸收钙的速度就会逐渐慢于丧失钙的速度,这就是所谓钙流失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人体摄入的钙较少,或摄入过多的食盐和肉类等影响钙质吸收的物质,也会造成缺钙。
那么,喝茶造成钙流失是什么原理呢?综合一下网上的各类说法,大致是三种
第一种是说,茶中富含鞣酸、单宁、膳食纤维及其他一些植物活性成分,不仅使茶本身所含的钙难于释放进入肠道被吸收,还会把其他方式释放在肠道内或血液中的钙携带出体外。
第二种是说,茶叶里含有草酸,草酸容易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也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一方面易引起各系统结石,另一方面又可导致缺钙。
这两种说法不怎么靠谱,属于早已被证伪的“菠菜不能与豆腐同食”之类的流言。草酸与钙结合,这在化学原理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人体通过食物对这两种物质的吸收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大致的前提的是:1、必须两种物质充分的结合,实际上,即便同时吃下这两种物质,它们在胃肠里见面的机会还是很难说的;2、必须达到一定的浓度,草酸与鞣酸,广泛存在于植物之中,更普遍存在於许多食物中,像花生和坚果类、巧克力、草莓、波菜、甜菜、麦麸等等。茶的草酸的含量约为干重的1%,虽然不算低,但相比前面这几种食物,并不算高,而且茶叶饮用时还有个浸出率的问题,人们一般不会吧茶叶当做食品一样全部吃下,更何况试验表明:当茶汤中草酸浓度达到50mg/L时,饮用时有不愉快感。所以这样的传言仅仅是推导的结果,没有任何试验和流行病学统计数据作为依据,大可不必当真。
第三种说法值得注意,茶叶中的咖啡碱,有明显遏制钙在消化道中的吸收和增加尿中钙的排出作用。另外茶叶中含有较多的咖啡因,而咖啡因有利尿作用,能促使尿钙过度排泄,导致负钙平衡,造成骨钙流失。
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机构确实提出过关于咖啡因导致骨质疏松风险增高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的调查对象是大量饮用咖啡的人群,因此,富含咖啡因的饮料——咖啡、可可、可口可乐、红牛等,都被提醒具有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茶叶中也含有一定数量的咖啡因,因此也推导出茶具有这方面危险的结论。有趣的是,台湾大医院在针对368名65岁以上女性所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适量喝茶有助降低骨质疏松症发生。该研究发现,每周至少喝茶一次,且持续半年以上者,罹患骨松风险比不喝茶的人降低约四成七。而且,此前进行的另一项以1000多名30岁以上男女所做的类似研究也表明,喝茶不分男女,都能令骨质更强壮。两项研究都来自权威的研究团队,结果却大相径庭,只能推测为茶中富含的其他成分的综合作用,完全消解了咖啡因对人体钙吸收的阻碍,甚至还产生了更加良性的结果。
还有另外一个调查:“流行病学家对数千名内蒙古牧民的调查发现,长期喝浓茶的牧民,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比不喝浓茶的汉民高17个百分点。”结论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是茶叶内含有较多的咖啡因,而咖啡因有利尿作用,能促使尿钙过度排泄,导致负钙平衡,造成骨钙流失。”对于这样的结论,不得不说太过草率。实际上,牧民的生活习惯与普通汉民最大的差异并不在喝茶的浓淡,而在于其整个饮食结构。大量的肉食和盐的摄入,是导致钙流失的主要因素,这是很明确的科学结论。而牧民的生活习惯正好在这两条上都较普通汉民严重得多,这种生活习惯才更可能是牧民骨质疏松高发的真正原因。
另外,据2004年的数据,人均年消费茶叶在1公斤以上的国家有14个,前5名如下(公斤):爱尔兰2.71,利比亚2.65,科威特2.29,英国2.28,卡塔尔2.23。中国大陆人均茶叶消费量则为0.426公斤(据说根据2011年的统计,中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刚超过一公斤),低于世界人均消茶量(0.54公斤)0.114公斤。排名靠前的这些国家,并没有骨质疏松症集中高发的报道,反而是中国人全民缺钙,也说明健康的生活与饮食习惯,才是影响钙吸收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喝茶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也不会导致所谓“钙流失”。喝茶导致钙流失的传言,虽然流布甚广,且一再有各路专家散布,但仔细分析,还是站不住脚的,即使是专家的话,也要辨别真伪。

与美国关于骨质疏松人群数据调查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