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质疏松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骨质疏松的中医治疗方法
骨质疏松中医专家认为骨质疏松的发生是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时间一久则脾胃功能衰弱,影响食物消化,因而营养不能充盈经脉,从而发生骨质疏松。即使脾胃不虚,但如果肾阴不足,也可造成骨质疏松。因为肾主骨、藏精,脾胃消化的营养不能充样于骨,所以根据发病机理又将骨质疏松分为脾气虚型及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的中医治疗方法:
1. 川乌、草乌通络止痛、温经散寒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化瘀止痛四者合用止痛以急治其标故为佐药。
2. 由淫羊藿、仙茅、知母、黄柏、巴戟天、川芎、当归、制川乌、制草乌、炙甘草等中草药组成骨松康胶囊方中淫羊藿辛甘温归肝肾经可补肾壮阳、通络止痛黄柏苦寒亦归肾经可坚阴治疗骨蒸潮热二药合用阴阳双补相辅相成以治根本共为君药;仙茅、巴戟天均为温归肾经以助淫羊藿补肾壮阳、知母苦寒坚阴可助黄柏坚阴降虚热三药方中为臣药。
3. 炙甘草既可健脾以补肾又能缓解二乌之毒,为使药纵观全方诸药合用,阴阳双补标本同治温而不燥使用后不仅可较快地缓解疼痛,而且能逐渐改善骨质疏松症其症状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详情可登录骨质疏松疾病专题
2、中医的辨证有哪些类型?
在中医中,有阴阳、虚实、表里、寒热、气血津液的“辨证”。所谓疾病,就是机体所具备的防卫军对由内部或外部侵害机体的各种致病因素,即机体的敌对力量所进行的战斗。来自内部的有癌变、病变以及自身免疫病等;来自外部的有细菌、病毒、疟原虫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光线、尘土和烟雾等。所谓防卫军就是由机体的网状内皮系统,即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维持机体健康的系统。疾病就是这两种力量以身体作为战场进行交战的一种状态,交战双方,必有胜负。
在战斗的初期阶段,防卫军的力量几乎达100%,随着战斗的深入进行,双方的力量对比会发生显著变化。到临死前,敌对方面的力量几乎达到100%,而防卫力量会下降为零。
但在战斗的中间阶段,有一段时间敌我双方的力量是势均力敌的。对机体来说,在这段时间以前,就是处于优势时期,以后则是处于劣势时期。
在中医中,将处于优势的时期叫作“阳”,将处于劣势的时期叫作“阴”。这就是说,阴阳既是表示疾病发展的“标准”,同时又是表示体力消耗和增长的“标准”。
3、骨质疏松症,属中医学骨痿范畴。《黄帝内经》有:“肾气热
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人体的盛衰是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人进入老年期,随着年龄增长,患骨质疏松症者亦日益增多。
人是在肾气盛、肾气实、肾气衰的演变过程中度过其一生的,故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衰而步入衰老。当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期后的妇女,其性激素减少,从而对肾上腺皮质酮的影响增加,使骨形成降低,钙代谢也处于负平衡,终而产生骨质疏松。另外,低钙饮食、缺少阳光等可致维生素D 不足,这与发生骨质疏松关系密切。上述原因所致的骨质疏松症,虽系生理现象,但是如若出现症状,即可成为病理变化,常见下列情况。
(1)隐性骨质疏松症。刚开始无症状,故称为隐性,仅可在骨密度仪器、X 线摄片中发现轻度骨密度降低的疏松表现。
(2)轻型骨质疏松症。隐性患者到一定程度,出现腰背酸痛,四肢乏力,周身疼痛。骨密度仪器、X 线检查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纹理变粗。
(3)重型骨质疏松症。轻型者稍受外伤,或弯腰或提重物可引起腰腿剧痛。骨密度仪器、X 线检查:胸腰段间可有椎体压缩楔形变化,密度降低,水平骨小梁变稀。一般3 ~ 4 个月内椎体愈合,但易再次损伤,或无明显外伤而现原因不明的脊椎弥漫性疼痛,多见于更年期妇女。
(4)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可由长期服皮质类固醇激素、骨过长时间固定、甲状腺功能亢进、血钙升高、骨吸收加强、酒精、类风湿性关节炎、坏血病、糖尿病等疾病引起。
治疗该病宜从调整肾气衰为主,使其恢复骨的内部结构。常用方法如下。
中药疗法:隐性者服用六味地黄丸,每次1 丸,每日2 次,连服3 个月,同时服健步虎潜丸;重型先用大成汤,当归10g,木通10g,枳壳10g,厚朴10g,苏木、大黄、芒硝(冲服)各12g,红花、陈皮、甘草各6g,水煎服,2 剂后,改服壮骨强身汤;若有弥漫性疼痛者,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味,同时服用钙剂、维生素D 等。
练功疗法:人进入老年期劳动和锻炼的时间、强度等均有所减少,肌肉变得松弛,骨也就更易于疏松。为此,每日应适当安排一些日常劳动及练功、锻炼活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非常重视练功与参加适当的劳动。他说:“人欲劳于形,有病不能成”,并指出劳动与运动是祛病延寿、推迟衰老的重要措施。汉代医学家华佗创出的五禽戏,以及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都是保存至今,并非常有效的保健方法。老年人依自己的状态,选用恰当的方法,并能持之以恒,多能对骨质疏松起到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他如多进行室外活动,接受新鲜空气和阳光的照射等,对骨质疏松的康复也大有益处。
食物疗法:药补不如食补,如常服猪、牛、羊的骨头汤,或多吃乳类、豆浆、海米、花生、豆类、虾皮、苋菜、荠菜等含钙较高的食品及蔬菜,对老年骨质疏松的康复均非常有利。另以鹿角霜、海马、鹿骨、方海等以米酒泡2 周后,每日服用,常可有显效。
药膳:
鲤鱼汤。活鲤鱼1 条,去鳞、内脏,加葱末、姜末、料酒和盐,稍腌片刻,加水煮至汤白鱼烂,分次食用。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糖尿病等。
鲫鱼汤。活鲫鱼1 条,去鳞、内脏,加葱末、姜末、料酒、盐等调料,稍腌片刻,加水煮至汤白鱼烂,分次食用。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糖尿病等。
山药枸杞甲鱼汤。怀山药10 ~ 15g,枸杞子5 ~ 10g,甲鱼1只(300 ~ 500g)。甲鱼放入热水中宰杀,剖开洗净,去内脏与各用料一起炖熟,加入姜、盐、酒少许调味,即可享用。有滋阴补肾、益气健脾功效。适用于阴虚偏胜的骨质疏松症患者。
//常吃哪四类药易致骨质疏松?
4、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学什么病的范畴
病情分析:
你好,从中医的角度而言,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不能继续濡养筋骨,因而表现骨痛,容易骨折。所以,中医认为,补肝肾,强筋骨是关键。
指导意见:
你可以选择吃中药,到中医大夫那里开。也可以选择吃一些中成药,比如筋骨片,骨筋丸之类的,都是能缓解症状的。没有症状,中医的效果也就没那么明显了。所以我建议还是把钙片吃上去,并且多晒太阳。
5、中医学把骨质疏松症归属“骨痿、骨枯、骨痹”范畴,认为其
发病机制为肾虚及脾虚,故针对病机而采用补肾壮骨、益气健脾的治疗法则。
(1)补肾壮骨法。根据“肾主骨”的中医学理论,肾虚是骨质疏松的发病关键,故治疗宜补肾壮骨,若肾精充足,则筋骨坚硬有力。
杨氏等选择退化期骨质疏松症患者11 例,按临床表现分成肾阴虚和肾阳虚型,分别用左归丸及右归丸加减治疗,连服2 个月,结果9例腰背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用X 线显示骨密度明显增高者6 例。
王氏等用补肾益骨膏(熟地、淫羊藿、紫河车、泽泻、龙骨等)治疗更年期妇女骨质疏松症,服药3 个月后,患者桡骨、尺骨骨矿含量均较治疗前增加。梁氏等以续断、桑寄生、山萸肉、骨碎补、熟地等治疗58 例,肾虚症状明显改善,且骨密度平均值略有回升,其中尺骨、桡骨矿物质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对照组呈进行性减少。
由以上临床案例表明,从肾论治骨质疏松症不但使肾虚症状明显改善,且骨矿含量、骨密度等指标的检测亦可得到改善,证实了补肾中药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优良。
(2)益气健脾,活血调肝。脾虚则肾精亏虚,骨骼失养,骨骼脆弱无力,以致发生骨质疏松症。故治疗宜补气活血、健脾调肝。
日本金井成行用加味归脾汤治疗骨质疏松症,显示对骨盐量增加明显,可使贫血及更年期指数改善。张氏等发现丹参能使骨折过程中胶原纤维丝形成增多,钙盐沉积丰富,证明了丹参可以从邻近骨折骨组织中调动钙,以满足新骨形成对钙的需要,这说明丹参具有直接调节钙代谢的作用。
//如何标本兼治骨质疏松?
6、中医上认为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中医古籍中虽无骨质疏松这一病名,但在与之相应的疾病的有关描述及分析中,已经涉及本病的生理、病理,为后世医家治疗本病提供了理论依据。《素问宣明五气论》说:“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骨生髓”。《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医经精义》进一步指出:“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故骨者,肾之合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说:“肾虚者,其督脉必虚,是以腰痛”。这些都强调肾与骨的关系密切,骨的病变反映了肾的盛衰。《素问痿论》明确指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肾者,水脏也。金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主要与肾脏的盛衰有关。从另一个角度看,经络伤病,气血运行阻滞,也会影响脏腑的功能。《杂病源流犀烛》谈到:“损伤之患,必由外侵内,而经络脏腑并与俱伤”。《难经》记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金代医学家张洁古认为督脉“为阳脉之督纲”,督脉损伤则阳脉经气阻遏,亦可导致肾阳不足,进而影响到骨骼。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骨质疏松的治疗主要应从肾入手,对于脊髓损伤这一类继发性骨质疏松,还应考虑疏通经脉以利气血通达,使脏腑气血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