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折 > 上肢骨折课件

上肢骨折课件

发布时间:2020-04-25 10:06:24

1、上肢骨折的护理是怎样的?

【知识概述】上肢以锁骨、肱骨外科颈、肱骨干、肱骨髁间、桡尺骨和桡骨下端等部位易发生骨折。骨折后医生常以绷带、小夹板或石膏作为外固定物,以维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
【注意事项】1小夹板局部外固定后护理。①上肢骨折整复、固定后要用三角巾或颈腕吊带托起,悬挂于胸前,以防搬动或病人肢体位置变动时,使夹板松动引起骨折再移位;②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发现皮肤温度下降或皮肤颜色发青或苍白、冰冷、血液回流慢、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而且病人不能自主活动手指时,说明因夹板过紧而影响肢体循环,应立即放松夹板,及时就医;③以外层布带束缚夹板,要随时调整布带的松紧,要求是在捏住布带时,能不费力地使布带上下活动1厘米;④除夹板外,还要使用纸压垫来有效地控制骨折的再移位,如果在纸压垫部位出现疼痛剧烈,应立即检查是否发生局部皮肤受压坏死,必要时放松布带,调整夹板位置。
2使用石膏固定后护理。①要严密观察肢端的皮肤颜色、温度、有无麻木及持续性疼痛等感觉,如发现应及时就医;②在石膏壳未干固前不要覆盖被物,以使之迅速干固,必要时用特制烤灯烘烤以加快石膏的干固;③四肢手术后上石膏的病人须将患肢抬高,防止肿胀及出血,可用悬吊法或用枕垫高,④患者主诉石膏内某处或某一点有疼痛感时,切不可忽视,疼痛不一定在伤口或骨折处,有可能是因局部石膏过紧而产生的压迫,必要时做减压处理;⑤对于裸露在石膏外面的皮肤,特别是石膏边缘及未包进石膏的骨突部位,每日至少检查一次,观察有无红肿、摩擦等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处理,可用手指蘸50%酒精(或50%红花酒精)伸入石膏边缘里,对皮肤进行按摩,促进局部血循环,⑥对开放性骨折,在上石膏后,应观察石膏里面有无出血现象,如有出血,血迹可A透到石膏表面,为了明确出血是否持续,可在血迹的边界用笔描记,若血迹超出描记的范围,说明伤口继续出血,须立即去医院就医。
3按骨折部位不同注意休养时的体位。①锁骨骨折禁忌肩部的前伸活动,休养时取坐位,平卧位或斜坡位时,须维持挺胸;②肱骨外科颈骨折取仰卧位时应保持肩部稍抬高,双侧上肢下面垫薄枕与躯干平行放置,避免后伸;③肱骨干骨折无论采用何种外固定形式,均须取半坐位休养,以保持上肢下垂牵引作用;④肱骨髁间骨折外固定位置应保持屈肘90°以内,三角巾悬吊后须密切观察肘部肿胀及肢端血运情况;⑤前臂骨折固定后应维持屈肘90°,前臂中立位(虎口朝上位),严防做旋转活动;⑥桡骨下端骨折多采用小夹板固定法,上夹板后注意保持腕关节掌屈尺偏位。若出现严重肿胀、手指麻木等现象,说明夹板捆扎过紧,应及时调节。
4在上肢骨折外固定期间,应鼓励患者主动练习伸指和握拳活动,这样可以防肿止痛,促进血液循环,还要保持上肢的固有活动——握物,这样有利于骨折的修复和功能康复。

2、上肢骨折的护理ppt课件

原发布者:明远图文

上肢骨折指上肢及上肢带骨的骨连续性中断,常见骨折有锁骨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骨折、桡骨下端骨折等。 (一)主因1.多由间接暴力引起。2.好发于中1/3处。 3.成人多为短斜型骨折,儿童多为青枝骨折(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青枝”两个字是借用来的,在植物的青嫩枝条中,常常会见到折而不断的情况。儿童的骨骼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外面包裹的骨外膜又特别的厚,因此在力学上就具有很好的弹性和韧性,不容易折断,遭受暴力发生骨折就会出现与植物青枝一样折而不断的情况,骨科医生就把这种特殊的骨折称之为青枝骨折。由于青枝骨折时,骨骼虽“折”却仍然未“断”,因而一般都属于稳定骨折,通常是不需要手术治疗的。四肢骨的青枝骨折用石膏外固定治疗都有很好的效果。 1.与疾病的关系:全身及局部的疾病,可使骨结构变脆弱,较小的外力即可诱发骨折,称之为病理性骨折。(1)全身性疾病:如软骨病、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脆骨症、骨软化症等。(2)局部骨质病变:如骨髓炎、骨囊肿、骨肿瘤等。2.与年龄关系:骨折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儿童骨质韧性大而强度不足,易发生青枝骨折。老年骨质疏松,脆性大,易发生骨折,且骨折后不易愈合。 1.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情况。2.患肢活动受限。3.注意有无臂丛神经和锁骨下血管损伤。 骨折后局部疼痛、肿胀明显,

3、上肢骨折如何急救?

上臂、前臂和手处的骨折,都属上肢骨折。

1.上臂骨折:上臂只有一根骨头,名叫“肽骨”。人在跌倒时手或肘着地,暴力直接冲击在上臂上面,或者人在投掷时用力过大过猛,都有可能使防骨承受不了,发生断裂。

(1)判断方法

①上臂肿、痛,出现畸形。

②病人不敢活动上臂。

③按伤处,马上引起疼痛。

(2)急救措施

①边牵引,边放好伤肢的位置。

牵引的做法是:一手握住前臂近肘弯处,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腕。握前臂的一手,慢慢地用力,往下的方向拉(假如病人站着)。拉时,必须顺着伤肢原来的位置成一条直线,切不可猛然拉动。握住病人手腕的一手,要逐渐把前臂一点点地弯曲,使患者的前臂弯成直角(于是前臂就垂直于上臂),并使上臂渐渐向身体靠拢,病人伤肢手心紧贴胸壁。这样做,伤肢不会痛,且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医生称这种姿势为“功能位”)。固定包扎时,要一直保持这种姿势。

②用夹板固定伤肢。

用两块夹板把伤肢夹在中间,使伤肢不能活动。夹板最好有长短多种,按病人上臂长度来选用。为了贴住伤处不痛,每块夹板贴住伤肢的一面,最好放上棉花垫或旧布块(紧急时,干毛巾也可以),外用绷带或布条缠好。没有夹板,树枝、木棍、雨伞等,都可代用。

用于肽骨骨折的夹板,应一长一短(宽约8厘米,一块长约46厘米;另一块稍短些,从腋窝到肘弯的长度即可)。在短的一块夹板顶上裹一块棉花垫或毛巾,夹在腋窝内,顶住腋窝;另一头在肘弯之上,板面贴住上臂的内面。长的一块贴在伤肢外面。再用两块三角巾折叠成条,将两板缚住,结头朝外。另找一块三角巾(布条、绳子都可代用),兜住前臂,吊在颈项上。手掌应贴胸,比肘高7厘米左右较好。为了避免伤肢随便移动,再找一块三角巾,把伤肢和胸壁一起捆住,接头打在腋窝前面。①牵引:一手握住病人的上臂,顺着前臂的方向往上拉;另一手拉住病人的手,也叫“J”字形,顶着前臂的方向向下拉。拉时要缓慢而轻,逐渐加力,使两头断骨离开。前臂伸直之后可以固定。

②夹板固定:用宽约8厘米,长约46厘米的两块薄木片,两板各裹上棉花(同上臂骨折相同)。一块放在前臂的手心面,一块夹在前臂手背面,两块夹板把整个前臂夹住(包括手在内),两块三角巾折成宽条(或用布条),把夹板捆住。接着一手捏住上臂,另一手握住两块夹板,轻轻将前臂放平(即肘弯弯曲),手心贴胸,手应略高于肘。用宽三角巾把前臂悬挂在颈项上。

如果一时找不到木片,可用书报代替。找几张报纸或几本杂志,用这些书或报围住前臂,一头从肘弯以内起,另一头包到手指,用三角巾把它捆好,再用大三角巾把前臂悬吊在颈上(手心朝胸)。注意点和用夹板固定法相同。运送和上臂骨折相同。

①将大卷书报叠在一起;

②书报卷裹住伤肢

③用布条或手帕捆住;

④再用大三角巾兜住整条胳臂常见的腕部骨折从侧面看,整个手腕不是平直的,成锅铲状畸形;此外,还有肿、痛,腕关节不能活动。牵引和固定的方法,和前臂骨折相同。

手指骨并伴折:容易出现畸形和畸状活动;稍一移动伤指,可以听到“骨擦音”,并伴有肿痛。

急救方法:

①牵引:一手握腕,不动;另一手捏住伤指远端,顺着手指方向轻轻拉开。然后找干净棉花或柔软布块,揉成拳头大小的一团(用纸团也可以),外面包上一块干净布片,让伤指轻轻握住,将伤手用绷带包扎起来。

②固定:以三角巾兜住前臂,悬吊在颈项上。但要注意手心朝地,伤手高于肘。

与上肢骨折课件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