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腔种植体愈合时间与下颌骨骨折愈合时间为什么不一样?有什么区别吗
骨折愈合时间一般恢复期为6个月,我们现在重点讨论一下常见骨折部位的愈合时间。一般来说,骨折的愈合时间是指人体损伤后经过诊断、治疗达到临床医学一般原则所承认的治愈(即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体征固定所需要的时间。这个时间与恢复时间的定义是不一样,愈合时间一般是指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恢复期还包含了临床症状消失后的休养护理时间以至于恢复到正常活动水平的时间。
2、颌骨骨折的治疗
1.复位
颌骨骨折复位的重要标志是恢复上下颌牙齿的正常咬合关系。常用的复位方法有:
(1)手法复位在颌骨骨折早期,骨折段比较活动,可用手法将移位的骨折段回复到正常位置。
(2)牵引复位颌骨骨折后,经过较长时间(上颌骨三周以上,下颌骨四周以上),骨折处已有部分纤维组织愈合,手法复位不成功,可采用牵引复位法。
(3)切开复位切开复位的适应证较宽。骨折段移位较久,已有纤维性愈合或骨性错位愈合,手法和牵引都不能复位时,则应施行手术切开复位。
2.固定
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单颌牙弓夹板固定法、颌间固定法、颌间结扎固定法、小钢板或微型钢板固定法、颅颌固定法,其他方法还有颌周固定法、加压钢板固定法等。
3、下颌骨骨折属于几级伤残等级
去伤残鉴定中心做伤残鉴定,伤残鉴定中心有专业的评估标准以及仪器,一般来说损伤达到一定比例,或者对正常生活产生影响的,都有可能被鉴定成伤残
4、下颌骨骨折护理内容
下颌骨骨折是口腔颌面外科较常见的外伤性疾病,治疗上通常采用手术或手法复位后,行颌间结扎固定4~6周。口腔是进食、语言、呼吸等人体功能的重要器官,上下颌牙间结扎固定后,口腔的功能明显降低,势必导致患者在治疗、护理和心理上不利的影响。我科自1994年以来,共收治下颌骨骨折患者36例,临床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6例下颌骨骨折的患者均为外伤所致。男29例,女7例,年龄最大者为58岁,最小者为17岁,平均26岁;颏部骨折5例,颏孔区骨折12例,下颌角部骨折16例,髁状突骨折3例。其中合并有颅脑外伤5例,合并有其它部位骨折为3例。意外跌伤4例,交通事故14
例,训练受伤18例。
1.2 治疗方法 36例患者中21例行下颌骨切开复位固定术,15例患者行手法复位固定术,36例患者在行手术或手法复位后均行上下颌牙间结扎固定加橡皮圈牵引术。合并有颅脑外伤与其它部位骨折者,与相关科室配合采取相应的治疗。
1.3 治疗效果 36例患者经手术或手法复位,颌间结扎固定加橡皮圈牵引术后4~6周,经抗炎、对症治疗、口腔护理及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与护理,切口Ⅰ期愈合,口腔的咀嚼、吞咽、语言等基本功能恢复正常,全部治愈出院。
2 临床护理
2.1 迅速评估病人情况 头面部外伤的患者入院时,应及时查清患者的神志、呼吸、脉搏、血压、瞳孔变化。外耳道、口腔内有无血性分泌物,尽快排除合并颅脑外伤的患者。注意口腔的检查,有无肿胀疼痛流涎,张口度大小,面部外形是否对称,口腔上下颌运动有无异常及上下颌牙咬合关系是否错乱,特别注意口底及舌体的状态。下颌骨骨折后,由于骨折片受肌肉的牵拉,牙弓变窄,可使舌后坠,极易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因此,及时准确快速的评估病人的情况是成功救治的关键措施。
5、上颌骨骨折的骨折分类
1、LeFort 分类:由Rene Le Fort (1901)提出,分三型:
Le Fort I 型:即牙槽突基部水平骨折,骨折线经梨状孔下缘、牙槽突基部,绕颧牙槽嵴和上颌结节向后至翼突;
Le Fort II 型:即上颌中央锥形骨折,骨折线从鼻根部向两侧,经泪骨、眶下缘、颧上颌缝,绕上颌骨外侧壁向后至翼突;
Le Fort III 型:即高位水平骨折,骨折线经鼻额缝,横跨眼眶,再经颧额缝向后下至翼突,形成颅面分离。
2、改良分类 分为以下四型:
(1)低位(水平)骨折:即上颌骨Le Fort I型水平骨折。临床主要表现为?关系紊乱。治疗原则是恢复?关系。
(2)高位(水平)骨折:上颌骨骨折线在Le Fort II型和/或III型水平。临床表现为?关系紊乱以及面部畸形。治疗原则是恢复?关系,同时矫治面部畸形。
(3)矢状骨折:上颌骨呈垂直断裂,骨折线位于正中或正中旁。临床表现为牙弓增宽,可出现开?,骨折可能伤及颅底。治疗原则以解决?关系为主,关闭创伤性腭裂。
(4)牙槽突骨折:骨折线局限于根尖水平,仅波及牙骨段。治疗原则是复位和固定牙骨段。
6、颌骨骨折的诊断
1.病史
有明确的外伤史,包括受伤原因,致伤力的性质、大小和方向,伤后是否有昏迷史,伤后治疗情况对诊断颌骨骨折都有很重要的价值。
2.骨折的典型临床症状
受累组织肿胀、疼痛、功能障碍,局部触及明显骨折断端,有骨磨擦音,咬合关系紊乱;部分患者可以出现鼻通气障碍、麻木、复视、视力下降、感觉异常等症状。
3.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和CT检查可明确诊断。
7、下颌骨折要做颌间牵引吗
病情分析:[编辑本段]疾病概述
下颌骨骨折是由于下颌内受到暴力外伤所致疾病.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可动的骨骼,骨质结构远较上颌骨致密,由于处于面下份的位置,可接受多方向的暴力,因而下颌骨骨折比较常见.
临床症状:因骨折部位不同而有不同骨折层的移位情况.
意见建议:建议你尽早进行复位和固定,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和面形的对称和运匀称,同时使用防止感染,镇痛,合理营养,增强全身抵抗力等方法,为骨创的愈合创造良好条件.必须紧密注意有无全身其他部位合并症的发生,一定要在全身情况稳定后,再进行局部处理.
病情分析:下颌骨骨折,但是没有基牙固定,根据你的年龄应该要3-4个月的时间意见建议:下颌骨骨折,但是没有基牙固定,根据你的年龄应该要3-4个月的时间
8、颌骨的颌骨骨折
颌骨骨折后,主要是复位与固定。颌骨骨折复位的重要标志是恢复上下颌牙齿的正常咬合关系,即牙齿的广泛接触关系。否则将影响骨折愈合后咀嚼功能的恢复。常用的复位方法有三种:
1.手法复位:在颌骨骨折早期,骨折段比较活动,可用手将移位的骨折段回复到正常位置。
2.牵引复位:颌骨骨折后,经过较长时间(上颌骨三周以上,下颌骨四周以上),骨折处已有部分纤维组织愈合,手法复位不成功,可采用牵引复位法。下颌骨骨折多用颌间牵引,就是在下颌骨有移位的骨折段上安置分段牙弓夹板,然后在与上颌的牙弓夹板之间,用小橡皮圈作弹性牵引,使之逐渐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上颌骨骨折后,如骨折段向后移位,可在上颌牙列上安置牙弓夹板,在头部制作带有金属支架的石膏帽,在牙弓夹板与金属支架之间作弹性牵引,使上颌骨骨折段向前复位。需要较大牵引力时,也可作卧式重力性牵引。
3.切开复位:切开复位的适应证较宽。骨折段移位较久,已有纤维性愈合或骨性错位愈合,手法和牵引都不能复位时,则应施行手术切开复位。将骨折断端间错位愈合中所形成的纤维组织切除或凿除骨痂,重新离断,使颌骨恢复正常的位置。手法复位困难的或复位后不稳定的新鲜骨折或开放性骨折,一般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
颌骨骨折复位后的固定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单颌牙弓夹板固定法、颌间固定法、颌间结扎固定法、小钢板(miniplate)或微型钢板(microplate)固定法、颅颌固定法,其他方法还有颌周固定法、加压钢板固定法等。
1.单颌牙弓夹板固定法:是用直径2毫米的铝丝或成品带钩牙弓夹板,按牙弓形态成形,然后用较细的金属结扎丝穿过牙间隙,将牙弓夹板结扎在骨折线两侧的部分或全部牙齿上,以固定骨折段。这种方法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如下颌骨颏部正中线性骨折、局限性牙槽突骨折。
2.颌间固定:常用的方法是在上下颌牙齿安置带钩牙弓夹板,然后用小橡皮圈作颌间固定,使颌骨保持在正常咬合关系的位置上。此法稳妥可靠,适用于多种下颌骨骨折,优点是能使颌骨在良好的位置上愈合,有利于恢复功能,缺点是伤员不能张口进食,也不易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应加强护理。
3.骨间结扎固定:手术切开复位的病例,可在骨折两断端钻孔,然后穿过不锈钢丝作结扎固定。这也是一种可靠的固定方法。小儿颌骨骨折和无牙颌骨骨折,也可用此法固定。
4.小钢板或微型钢板固定:在手法切开复位的基础上,将适当长度和适合形态小钢板或微型钢板跨置于骨折两断端的骨面上,用特制的螺钉穿骨皮质固定钢板,达到固定骨折的目的。小钢板一般用于下颌骨,微型钢板适用于上颌骨。
5.颅颌固定法:上颌骨横断骨折,不能单纯依靠下颌骨进行固定,可利用颅骨进行固定,否则面中部易发生拉长变形。固定方法是先在上颌牙齿安置牙弓夹板,然后用不锈钢丝一端结扎在后牙区牙弓夹板上,另一端经口腔内穿出颧颊部软组织,悬吊在石膏帽的支架上。同时加有颌间固定。
颌骨骨折固定的时间,可根据病人的伤情、年龄、全身情况等决定。一般是上颌骨3~4周,下颌骨4~8周。可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缩短颌间固定时间。方法是,固定2~3周后,在进食时取下橡皮皮圈,允许适当的活动。采用小钢板或微型钢板坚强内固定后可以适当提前进行功能训练,促进骨折愈合。 根据解剖结构上的薄弱环节,上颌骨骨折有三种经典类型。第一型骨折(Lefort Ⅰ型骨折)其骨折线通过梨状孔下缘、上颌窦下部,横行到双侧上颌结节;第二型骨折(LeFort Ⅱ型骨折)的骨折线通过鼻骨、泪骨、眶底、颧骨下方,达到上颌骨后壁;第三型骨折(LeFort Ⅲ型骨折)的骨折线也通过鼻骨、泪骨,但横过眶窝及颧骨上方,向后到上颌骨后壁,使上颌骨、颧骨与颅骨完全分离,因此又称为颅面分离。下颌骨是头部唯一能活动的骨骼,在解剖结构上也有它的薄弱部位,如正中颏部、颏孔部、下颌角部及髁状突颈部,这些都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下颌骨由于其突出的位置与解剖形态,是颌面部骨折中发生率最高的骨骼。
颌骨骨折和其他骨折相比,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临床症状,如局部疼痛、肿胀、骨断端异常动度或移位、功能障碍等,还具有其临床特点,这是由颌骨的解剖生理结构所决定的。
1.骨折段移位:颌骨骨折后发生骨折段移位主要取决于有骨折类型、撞击方向、肌肉牵拉和骨折段本身的重量。
上颌骨如发生横断骨折,骨折段常因重力而发生下垂移位。如撞击方向是由前向后,骨折段可向后移位,使面中部凹陷;由下向上的撞击,常造成嵌顿骨折。
下颌骨骨折段的移位,主要是因肌肉牵拉所致。颏孔部骨折时,前骨折段常因降颌肌群的牵拉而向下移位,后骨折段常因升颌肌群的牵拉而向上移位。颏部的粉碎性骨折,中部骨折段由于颏舌肌、颏舌骨肌牵拉而向后移位。两侧骨折段由于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的牵拉向中线移位,使下颌骨前部弓形变窄。这种骨折可引起舌后坠而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窒息,应特别注意。髁状突骨折,多因间接受力所致,可与颏部骨折同时发生,应注意检查以免漏诊。髁状突骨折后,常因翼外肌的牵拉,向前内方移位,同时下颌升支因升颌肌群牵拉而向上移位,出现前牙不能闭合的状态。如双侧髁状突骨折,则前牙开牙合更明显。
2.牙齿咬合错乱:上下牙齿的咬合关系常因颌骨骨折段移位而发生错乱,这是颌骨骨折最明显的症状,对诊断颌骨骨折有很重要的意义。上颌骨横断骨折,骨折段向下移位,使上颌后牙与下颌后牙发生早接触,使前牙呈开牙合状态。下颌骨骨折后,多因骨折段移位,出现牙齿的咬合关系错乱。若无骨折段移位,则牙齿咬合无明显错乱。
3.骨折段异常活动:上颌骨是不能活动的骨骼,如出现活动,则为骨折的征象。下颌骨在正常情况下是通过关节作整体活动。出现分段的异常活动时,则表明存在骨折。
4.异常感觉:上颌骨骨折时,如有眶下神经受伤,眶下部、上唇和鼻部可出现麻木感。下颌骨骨折时,如伴发下牙槽神经损伤,同侧下唇可出现麻木感。
5.张口受限:颌骨骨折后,可因疼痛、骨折段移位、咀嚼肌运动失调和反射性痉挛、颞下颌关节损伤等原因,使张口受限。特别是下颌骨骨折,对张口运动影响较大。
6.影响呼吸和吞咽:颌骨骨折可因骨折段移位,影响呼吸和吞咽功能。
7.视觉障碍:上颌骨、颧骨骨折波及眶部,有眼球移位时,可出现复视。有动眼神经和肌肉损伤时,可出现眼球运动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