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爱人也是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已经三个月了,昨天拍了片子,愈合不理想。我想向您咨询一些事情,谢谢。
你好;股骨颈骨折主要看骨痂生长的情况,如果患者现在骨痂生长好了怎么样都可以如果骨痂没有生长好,最好注意,因为现在丢掉拐杖负责对患者有风险,因为患者应该知道如何做 功能锻炼,现在不知道怎么做 功能锻炼就丢拐杖不安全,我们河南省商务厅骨伤骨病治疗医院要求患者在固定后就开始服药治疗的同时必须配合功能锻炼治疗,每天中足背伸运动3000-5000次这样对股骨颈骨折有很大的好出,因为通过内服药物配合功能锻炼是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到达患部,被患部吸收,药物的作用是强要补肾壮骨,培肝养筋通络活血化瘀。因为肾主骨、肝主筋、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的指导思想。河南省商务厅骨伤骨病治疗医院骨科治疗骨病的特点是打破了传统的只能静养不让运动的“原则”通过运动能起到三个促进作用;一是增强人体气血本身对骨质生长的作用,二是通过血液循环促进药物的有效成分尽快地被患部吸收,三是功能锻炼本身就可以避免造成患部功能障碍 药物借助运动使其恢复,运动引导药物被患部吸收 ,四通过外用中药可以打通经络,疏通血脉起到减轻痛疼的作用。
2、手法正骨复位是啥意思
随着社会工农业的发展 ,日常生活中 ,各种损伤的发生日益频繁 ,临床上各种骨折损伤的患者逐渐增多。对于每一例骨折 ,摆在医生和患者面前的问题是 :如何选择骨折治疗方法。骨折治疗大体上分为手术、非手术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有限手术疗法 (半侵入 ),每种方法都各有其适应症 ,可根据医院的设备条件、技术能力和医生的个人经验而定。但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若非手术疗法能取得同样效果 ,还是非手术为宜。
手法闭合复位治疗骨折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 ,蔺道人在其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即提出了治疗骨折的方法和原则 :复位、固定、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20世纪 60年代 ,国内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提出治疗骨折的四大原则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中医治疗骨折 ,复位以功能复位为主 ,固定多采用外固定 ,在促进骨折愈合、功能恢复方面有许多有效方药和经验。
手法整复治疗四肢骨折脱位的方法。对上肢的大多数骨折 (如锁骨骨折、肱骨干骨折、肋骨髁上骨折、前臂尺桡骨骨折、掌骨骨折、指骨骨折 ),通过手法正骨方法 ,可以达到功能复位 (即骨折虽未百分之百对位 ,但在此位置愈合后 ,不会对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手法掌握得好 ,还可达到解剖复位 (即骨折达到百分之百复位 )。在下肢 ,对于踝关节骨折 ,通过正骨手法大多数可以达到解剖复位 ,对于一部分股骨骨折和胫腓骨折 ,采用正骨手法配合骨牵引 ,也可达到满意复位。骨折复位之后 ,还须采取恰当的固定 ,并维持到骨折愈合。
相对于其它治疗方法 ,手法整复治疗骨折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简单方便 ,经济实用 ,痛苦小。由于没有切开骨折周围组织及骨膜 ,没有损伤破坏骨组织赖以自身修复的血液供应 ,骨折愈合速度明显加快 ,肢体功能恢复迅速、良好。
3、如何理解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
中医伤科疾病的治疗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贯彻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其中动静结合为第一大原则,动即功能锻炼,静即制动、固定,它们既矛盾又统一,在临床中如何把它们进行有机结合是一很重要的技术问题,它既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很纯熟的临床技巧,而且在医学学习阶段就必须充分理解一原则。我们在中医骨伤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就“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积累了一些认识,现总结如下。 1 对于“静”的认识 1.1 固定是中医骨伤科疾病重要的治疗方法 不论骨折、脱位、还是伤筋等疾病的治疗,固定都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骨折、脱位复位后需要固定,这已为大家所共认,但在伤筋治疗过程中对固定重视不足,其实在伤筋疾病的治疗中也普遍使用固定方法,肌腱、韧带、血管、神经等组织损伤的治疗都要进行外固定,以便这些组织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以利于这些组织的修复。皮肤损伤行植皮术后也需要对植皮肢体进行固定,以利于植皮的成活。对于一般的软组织的损伤,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固定,以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因此,固定普遍存在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只是根据病情的不同,固定的程度不同而已。 1.2 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应选择恰当的固定方法 固定的方法很多,有绷带缠绕、纸板固定、小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牵引固定、外固定支架、以及内固定等,这些固定方法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作出恰当的选择,应根据损伤部位所要的固定力量和固定范围,同时根据损伤部位的特殊性进行选择,简单固定即可者不要选择复杂的固定,轻固定力量即可者不要选择大力量的固定,小范围固定即可者不要选择大范围的固定。总之,不能“大材小用”,反之,也不能“小材大用”。 1.3 固定范围要适可 临床上除了要根据损伤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固定方法外,还应根据损伤的具体情况确定固定的范围,固定范围的确定应在确保固定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小范围进行固定,把对肢体功能活动的限制控制在最小的范围,把固定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在确保固定效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解放肢体,以有利于肢体进行功能锻炼,这样既能促进损伤组织的愈合,又能加快肢体功能的恢复。 1.4 固定时间要适当 每种损伤的固定时间都要适可而止,固定时间既不能短也不能长,虽然每个具体病症都有大概的愈合时间,但临床上应根据每个病症的具体愈合情况确定具体的固定时间,损伤尚未愈合就解除固定,不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尤其是骨折,如骨折尚未愈合就拆除固定,不仅影响骨折的愈合,而且有可能发生再移位。如损伤已经愈合就应及时地解除外固定,让肢体充分地进行功能锻炼,使肢体功能能够早日康复,如果未及时解除外固定,则影响肢体功能锻炼,不利于肢体功能恢复,严重的情况下会加重损伤肢体组织的挛缩,增加肢体功能恢复的困难。 2 对于“动”的认识 2.1 功能锻炼在骨伤科的治疗中不可缺少 骨伤科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恢复损伤肢体的功能,骨折在一定对位的基础上愈合,脱位在复位的基础上关节周围软组织得到修复,软组织损伤后得到修复,这些只是骨伤科疾病治疗的一部分,骨伤科疾病治疗应以肢体功能的恢复作为最终目的。因此,治疗骨伤科疾病时,骨折、脱位的复位、固定和药物治疗;伤筋的固定和药物治疗,虽然是必不可少,但这些只能使骨折、脱位得到复位,骨折愈合,损伤修复。如果不进行功能锻炼,肢体的功能不可能恢复,只有进行功能锻炼,肢体的功能才能恢复。功能锻炼是创伤治疗不可缺 少的一个重要治疗措施。 2.2 功能锻炼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可以防止由于功能锻炼不当而产生新的损伤。如骨折患者,有骨折发生再移位的可能,在治疗的过程中要防止骨折发生再移位,功能锻炼就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便骨折正常愈合。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还能使患者的功能锻炼达到最大效果,肢体功能得到早日恢复。 2.3 功能锻炼应在损伤治疗的早期开始进行 早期进行有的放矢地功能锻炼有利于损伤局部肿胀的消退。从早期即进行功能锻炼,还可以防止损伤局部软组织的萎缩、挛缩,把由于损伤和固定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降低到最低程度。 2.4 功能锻炼应在患者积极配合下进行 如果患者不配合,虽有医生的指导,功能锻炼也不可能很好的实施,一般情况下,患者由于担心损伤复发或加重,或惧怕活动时产生的疼痛,普遍存在不愿活动或活动量不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要使患者相信,在医生指导下的功能锻炼是不会造成新的损伤,要鼓励患者不要惧怕疼痛,积极地进行功能活动。 总之,只有掌握“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在中医骨伤科的学习中,充分理解每个疾病动与静的要点,并能把动与静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掌握中医骨伤科学的精髓。
4、什么是伤筋动骨一百天
伤筋动骨一百天,不是没有道理。既然动了手术,建议3个月内都不要做剧烈运动,三个月后可以去医院进行复诊。没有问题了,可以适当做些运动。再慢慢增加运动量。 祝早日康复。
5、有那种内外兼治去湿气的吗,不要药品啊。
市面上去湿气的产品很多,效果最好的是聚百年茯荷散,对内的话,健脾健胃,对外的话,去湿气。
6、老骨伤该如何休养
中医骨伤四大治疗方法:复位、固定、药物、功能锻炼。
7、右脚部骨折
中药外洗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跟骨骨折7 0例
— — 附单用功能锻炼治疗50例对照
近年,笔者采用中药外洗配合功能锻炼的
方法治疗跟骨骨折70例,并与单用功能锻炼治
疗50例作对照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系我院门诊病例。随机分为
治疗组7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70例中,
男40例,女30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66
岁,平均40岁;左侧33例,右侧37例;病
程最短15分钟,最长12天。对照组中男28
例,女22例,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70
岁,平均41岁;左侧21例;右侧29例;病
程最短30分钟,最长15天。两组在年龄、性
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若
骨折线对合好,无移位或经过关节面的裂隙骨
折但无移位的采用下肢高分子支具固定伤足于
功能位。从固定的第2天开始,每日用中药外
洗2次。药用:伸筋草、当归、透骨草、荆
芥、防风、红花、千年健、泽兰、三棱、莪
术、乳香、没药、刘寄奴、桂枝、苏术、川
芎、威灵仙各等份。加适量水煎煮,连药渣先
熏后泡洗伤足。并进行自我收缩小腿各肌肉锻
炼, 同时抬起下肢活动膝关节,每次约20~
30分钟。有移位的骨折,可先手法复位并从
第2天开始接受上述治疗。治疗3周后起床扶
双拐以前足掌着地逐步负重行走,12周后可
考虑弃拐练习行走,一般1个月后去掉高分子
支具固定。
· 2005年1O月号·
2.2 对照组:除未用中药外洗方法外,治疗
方法与治疗组相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根据PAley足部评分标准,主
观标准为70分和客观标准30分。前者包括疼
痛20分,日常生活和工作20分,体育和娱乐
10分,行走路面10分,行走距离5分,行走
帮助支具5分。后者包括踝关节活动度10分,
距下关节活动度5分,跋行5分。优90~100
分,良72~89分,中42~71分,差1~41分。
3.2 治疗结果:两组经1到2个月治疗后,
治疗组70例中优60例,良6例,中2例,差
2例,优良率为94.29 ;对照组50例中优
30例, 良4例, 中8例,差8例,优良率为
68.o0 。两组优良率比较(Pd0.01),差异
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4 体会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后,常易产生局部疼
痛及功能障碍。在治疗中除严重的骨折错位影
响关节面,且患者年纪轻、要求高的,行手术
治疗外,大多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笔者在传
统的固定加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洗
治疗,收效较好。由于其治疗是以恢复足踝关
节功能活动为主要目标。患者复位后由于骨折
块相互嵌插保持稳定,早期活动不会使骨折块
再移位,并可缩短康复时间,还可减少骨折的
并发症。但应避免跟骨直接负重,而应以前足
掌着地为宜。中药外洗方有针对性选用活血化
瘀、疏风通络药物,在加快骨折愈合及改善局
部症状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
1.2 治疗方法
1.2.1 整复方法 病人取仰卧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膝关节于屈曲90°位置,另一助手双手握足部。术者用双手大鱼际置伤跟两侧用力向中间夹挤,同时令握足部的助手来回屈伸踝关节数次,直至增宽的横径恢复原样。再令助手尽量跖屈踝关节让跟腱松弛,术者用双手拇指扣紧跟骨结节向下按,将上移的跟骨结节复回原位,结节关节角亦因此而得以恢复,手法毕。
1.2.2 手术方法 以外侧弧形切口显露跟骨骨折处及跟距关节面,直视下复位,恢复解剖关系,视情况可植骨,重建钢板或分叉钢板内固定。术后石膏托外固定2周,切口拆线,改为小夹板外固定。
1.2.3 中医疗法 无论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均外敷接骨水药纱(本院制剂),2块夹板超踝关节固定约4~6周,固定期间即开始活动踝关节做功能锻炼,配合内服中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拆除夹板后予伤科洗药熏洗(本院制剂),外敷红药膏(本院制剂),不负重练功。2个月后经X线片证实骨痂生长牢固后,逐渐练习负重。
1.2 治疗方法
1.2.1 整复方法 病人取仰卧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膝关节于屈曲90°位置,另一助手双手握足部。术者用双手大鱼际置伤跟两侧用力向中间夹挤,同时令握足部的助手来回屈伸踝关节数次,直至增宽的横径恢复原样。再令助手尽量跖屈踝关节让跟腱松弛,术者用双手拇指扣紧跟骨结节向下按,将上移的跟骨结节复回原位,结节关节角亦因此而得以恢复,手法毕。
1.2.2 手术方法 以外侧弧形切口显露跟骨骨折处及跟距关节面,直视下复位,恢复解剖关系,视情况可植骨,重建钢板或分叉钢板内固定。术后石膏托外固定2周,切口拆线,改为小夹板外固定。
1.2.3 中医疗法 无论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均外敷接骨水药纱(本院制剂),2块夹板超踝关节固定约4~6周,固定期间即开始活动踝关节做功能锻炼,配合内服中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拆除夹板后予伤科洗药熏洗(本院制剂),外敷红药膏(本院制剂),不负重练功。2个月后经X线片证实骨痂生长牢固后,逐渐练习负重。
1.2 治疗方法
1.2.1 整复方法 病人取仰卧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膝关节于屈曲90°位置,另一助手双手握足部。术者用双手大鱼际置伤跟两侧用力向中间夹挤,同时令握足部的助手来回屈伸踝关节数次,直至增宽的横径恢复原样。再令助手尽量跖屈踝关节让跟腱松弛,术者用双手拇指扣紧跟骨结节向下按,将上移的跟骨结节复回原位,结节关节角亦因此而得以恢复,手法毕。
1.2.2 手术方法 以外侧弧形切口显露跟骨骨折处及跟距关节面,直视下复位,恢复解剖关系,视情况可植骨,重建钢板或分叉钢板内固定。术后石膏托外固定2周,切口拆线,改为小夹板外固定。
1.2.3 中医疗法 无论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均外敷接骨水药纱(本院制剂),2块夹板超踝关节固定约4~6周,固定期间即开始活动踝关节做功能锻炼,配合内服中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拆除夹板后予伤科洗药熏洗(本院制剂),外敷红药膏(本院制剂),不负重练功。2个月后经X线片证实骨痂生长牢固后,逐渐练习负重。
38例中手法复位治疗18例,手术治疗20例,伤足外形恢复正常,复查X线片结节关节角恢复,增宽的横径恢复正常。随诊半年后复查,其中30例恢复良好,踝关节活动正常,行走时无疼痛。8例平常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无不适,长时间站立行走后觉患处隐痛。继续用中药内服外洗治疗3个月后,不适症状逐渐消失。
在强大暴力的作用下造成的波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主要发生三方面的变化:(1)足跟增宽。这是由于垂直压缩应力引起跟骨前内与外后两大骨折块分离的结果。足跟增宽后可引起局部压迫症状,或者将腓骨肌腱嵌夹在外踝和骨突间而引起症状。(2)结节关节角变小,垂直压缩暴力作用下,距下关节面中心塌陷,跟骨结节上升,从而令结节关节角变小。此角度变小后,跟腱相对松弛,故引起提踵困难,难以用正常而有弹性的步态行走。(3)足外翻畸形。跟骨体部骨折后,其后外侧骨折块的向外移位导致外翻平足。
上述三种变化若不完全纠正,容易遗有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中医正骨手法能纠正移位较少、骨折压缩程度较轻的骨折;手术治疗利于恢复移位较大、骨折压缩程度较重骨折的解剖关系;结合中药内外兼治,疗效较好。与单纯西医的治疗方法相比,具有较大优势:(1)波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大多移位较大,而且往往是粉碎性,若用手术的方法只能将大的折块固定,有时很难达到理想的复位。而中医手法则能从外形到影像学上某些跟骨骨折得到良好的复位,而且在复位手法过程中通过屈伸踝关节等方法使受到嵌夹的肌腱得以松解,减少了后期出现踝关节僵硬或踝关节活动时疼痛的机会。(2)单纯的石膏外固定只能起到制动作用,不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而中医小夹板固定效果确切,固定过程中能纠正残余移位,可以早期作踝关节的功能锻炼,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避免出现创伤性关节炎。(3)治疗过程中配合中药三期辨证施治,可加快速肢肿胀消退,促进骨折的愈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受伤关节面的修复,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中医采用闭合方法治疗跟骨骨折的关键是早复位、早练功、迟负重。复位时间要尽可能早,一般还要超过10天,否则若已有血肿机化或纤维骨痂形成,就很难达到解剖复位,影响疗效。对移位较大、压缩程度较重的骨折复位失败后即行手术治疗。2周后开始作功能锻炼,这有利于肿胀的消退和关节功能的恢复。负重要迟,一般要3个月左右。因为跟骨是松质骨,骨折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足够的硬度,若过早负重容易发生距下关节面再塌陷等变化,使之前的治疗前功尽弃。因此必须经X线片证实有足量骨痂生长,才能负重。若能做到这三点,绝大部分跟骨骨折的患者都获得很好的疗效。
8、关于古人骨折的问题
骨折与脱臼
正骨心法要旨
《赵政中医正骨经验》
骨折新疗法
一、治疗骨折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
在我国有两种医学,骨折治疗上中西医各有—套方法。西医治疗骨折时主张“广泛固定”、“完全体息”。采用包括骨折部上下关节的石膏外固定,长期连续地骨牵引和手术切开内固定等方法。—骨折对位较好,但骨折愈合慢,治疗时间长,病人痛苦大,医疗费用高,还会出现一些合并症。
我国传统中医治疗骨折,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依靠长期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应用巧妙的手法将骨折整复,只在骨折局部施用夹板固定,鼓励病人早期活动,主张“动静结合”。因而,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病人痛苦小,医疗费用低。但对一些难以整复、不易固定的骨折,骨折对位差,往往造成畸形愈合。
固定与活动、骨骼与肌肉、局部与整体。内因与外因是骨折治疗中四个重要而又长期未很好解决的矛盾。在中医与西医、西医与西医之间,始终存在着分歧。提出了“动静结合”(运动与固定结合)、“筋骨并重”(功能恢复与骨折愈合齐头并进)、内外兼治(整体与局部兼顾)、医患配合(医疗措施与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四项新的骨折治疗原则,找到了体现上述原则的以手法正确整复、小夹板局部固定和病人自觉功能锻炼为特点的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
这种方法不是中医与西医方法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对某些骨折操作上的局部改进,而是将中西医在骨折治疗上的精华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高,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它具有骨折愈合快、治疗时间短、病人痛苦少、医疗费用低、功能恢复好、合并症和后遗症很少发生等优点。
二、骨折整复手法的关键何在
肢体是人体的运动器官,它是以关节为枢纽,以骨骼为支架,以肌肉收缩为动力而进行运动的。当肢体受到强大暴力或因肌肉的强烈收缩造成骨折后,骨折断端因受外力作用和肌肉的牵拉而移位,肢体因失去骨骼的支架作用而丧失活动能力。因此,主治疗骨折时,首先进行整复,把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对好,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骨折断端对的越好,支架越稳定,病人就能及早进行活动,骨折就可以迅速愈合。因此,对每一个骨折病例都应当认真地整复到满意的程度,有的要求解剖对位,有的要求功能对位。为了实现解剖整复和坚强固定的目的,有些西医学者广泛地采用了手术切开整复和金属内固定的办法治疗骨折,这个方法固然治疗了不少用手法或牵引不能治疗的病例,但也给骨折患者带来了新的麻烦。手术对骨折病人来讲等于伤上加伤,把闭合性骨折变成开放性骨折,增加了创口的感染机会,加重了组织的损伤,减低了骨折的愈合能力,因此骨折迟缓愈合或不愈合率反而增高。
从中医整复前臂骨折时要用“分骨手法”和固定时要用“分骨垫”的道理受到启发,认识到前臂的特殊本质就是旋转,骨折后出现的四种畸形中,旋转也是主要的,只要解决了旋转畸形,其他畸形就迎刃而解了。整复时,用力从骨折部的掌背侧进行“分骨”,可以使靠拢的骨折段分开,尺挠骨间隙增大,骨间膜紧张,悬张于挠尺二骨间的骨间膜在紧张的情况下就牵动骨间嵴,使之相互对峙,骨折远近段会旋转到中立位。在“分骨力”的作用下,远近段的两骨相互稳定,两骨间的宽度自然相等,各自成为一个单位,复杂的双骨折既能象单骨折一样一起整复。在夹板固定下“分骨垫”继续发挥“分骨”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住对骨折愈合不利的旋转活动,使骨折保持在整复后的位置直至骨折愈合,病人肘腕关节都能照常活动,几个星期骨折愈合,肢体功能也随着恢复。用这样一个简单的办法解决了过去用复杂的办法难以解决的问题,显示了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优越性。前臂骨折是这样,其他骨折也是这样。中西医结合疗法由简单到复杂,由骨干到关节,由四肢到躯干,由新鲜到陈旧,由闭合骨折到开放骨折,逐步发展起来,并从实践中模索出一套新的骨折整复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端挤提按,摇摆触碰,按摩推拿;夹挤分骨,折顶回旋。八种手法可以灵活地使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骨折,隔着皮肉可以把错位的骨折对好。这种办法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反复地实践,方可纯熟掌握。
我国传统中医几千年来依靠手法整骨,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且有较深刻的认识:“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故必素知其体相,认其部位,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谓手法也。”这些高度概括的科学性总结仍应为今人所遵循。因此,在整复前,首先要,仔细分析骨折发生的过程,明白了道理,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整复方案,有了方案始可选择合适的整复手法,有了具体手法才能决定两手用力的方位和力量的大小,有了力量这个物质基础,就可以巧妙地将骨折整复。成功了积累经验,失败的吸取教训。经过多次的实践和反复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就可以逐渐达到古人所说的:“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乎手法,然后治自多效”的程度。
三、小夹板的固定力由何而来
骨折整复后必须固定,是为了保持骨折在整复后的位置,防止再移位。而骨折整复后再移位,主要是受两种肢体内在力的影响。
1.肢体重力:肢体重量是不能改变的,但是它的重心是随肢体的伸屈而移动的。重心远离骨折线,因重力而致的移位倾向力就愈大。
2.肌肉的牵拉力:骨折再移位是被动的,肌肉收缩活动是主动的。肌肉收缩活动,可以引起骨折再移位,是其消极的一面;但是骨折只有通过肌肉的协调活动,才能维持固定在整复后的位置。
任何外固定都是一种外力,它可以保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把骨折部的活动减低到最小限度,而不能使骨折断端一点不动。在骨折未愈合前,骨折断端的活动是绝对的,而固定只是相对的。骨折断端的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对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动,一种是对骨折愈合有利的活动。问题的关键在于采用什么样的固定方法,既可以控制使骨折断端的不利活动(旋转、成角、分离),又能保留对骨折愈合有利的活动(对向挤压)。
夹板只固定骨折局部,它的分量很轻,几乎不增加肢体的重量,骨折部的上下关节都能活动,骨折远侧段关节面以下的肢体重力被能以活动的关节所吸收,骨折部所受的移位倾向力就大大减少。夹板是用布带捆在肢体上,保持着合适的松紧度,固定用具与肢体表面总是紧密相贴,随着肢体一起动。当肌肉收缩时肢体周径变粗,夹板的压力增大。有纸垫部位的压力更大,夹板随之发生形变,骨折不会变位;反之,当肌肉松弛时,肢体周径变细,夹板对肢体的压力下降,夹板形变后的弹力集中作用于纸垫的部位,不但可以保持骨折在整复后的位置,原来复位不够理想的骨折还可以逐渐矫正。
因此,我们认为夹板局部外固定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固定,它是一种动力平衡,是以动制动,适应肢体的生理要求,符合外固定的力学原理。夹板是捆在胶体外面,它的固定力来自肢体内部,是外力通过内力而起作用。夹板局部外固定还可以将骨折的整复、固定和功能锻炼三个步骤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整复时即有固定,固定了还可以继续整复,在固定中肢体都能活动,基本上免除了关节强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骨折迟延愈合和不愈合等合并症的发生。
四、功能锻炼可以加速骨折愈合
中西医结合使骨折愈合明显加快,整个治疗过程显著缩短,骨质疏松、骨折迟缓愈合和不愈合近乎消灭,其原因就在于骨折在夹板固定下,肢体能够活动。夹板局部固定。—种能动的固定,假若病人不密切配合,不敢活动,不但夹板的固定效果差,骨折的愈合也慢。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
(一)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并重
骨折是外因造成的,但骨折以后会引起整体内一系列的变化。中医认为“肢体损伤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很明确的说明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受了伤,不能只从局部着手,而应该从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关系去考虑。
中医治疗骨折有“去瘀生新”的学说,治疗骨折“必须以活血化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能去则骨不能接”。中医所指的“瘀血”涵意较广,包括整体的“气血”障碍和局部的血肿。血肿不是骨折愈合的基础,血肿过大时,对骨折愈合会起到阻碍作用。从最近的临床材料和动物实验证明,骨痂形成主要是靠骨折端的骨外膜深层细胞和骨内膜细胞的增生与分化,血肿过大对于骨折两端向中央伸展的成骨细胞的“会师”;能起到阻碍作用,这是和祖国医学的“去瘀生新”学说一致的。为达到早期“活血化瘀”,中医主张内外用药。根据动物实验证明:内用药有较明显的活血作用,外敷药有较好的散瘀作用。
(二)固定与活动相结合
在骨折治疗上,为了保持骨折对位,使骨折断端愈合固定是必要的。而活动则是保持肢体生活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物质代谢的重要因素,这是对骨折的愈合有利的。但固定势必影响肢体活动,因而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动与静、固定和肢体活动的矛盾关系,是促进骨折愈合、保持关节功能的关键。
中医的局部包扎固定方法,体现了骨折愈合所要求的“动静”结合的原则。因为它只固定受伤局部,而不固定骨折部的上下关节。利用有弹性的纸垫和小夹板,把骨折局部固定起来,既可以保持整复后的骨折位置,限制骨折断端的活动,尤其是对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动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又能让肢体和肌肉进行必要的生理活动。当肢体活动时,外固定随着肢体一块动。由于纸垫的压力和固定夹板的弹性作用,使肌肉收缩活动所产生的内在动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