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的临床表现为??
(一)局部表现
1.骨折的专有体征
(1)畸形长骨骨折,骨折段移位后,受伤体部的形状改变,并可出现特有畸形,如Colles骨折的“餐叉”畸形。
(2)反常活动在肢体非关节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端接触及互相磨擦时,可听到骨擦音或摸到骨擦感。
以上三种体征只有发现其中之一,即可确诊。但未见此三种体征时,也可能有骨折,如青枝骨折、嵌插骨折、裂缝骨折。骨折端间有软组织嵌入时,可以没有骨擦音或骨擦感。反常活动及骨擦音或骨擦感两项体征只能在检查时加以注意,不可故意摇动患肢使之发生,以免增加病人的痛若,或使锐利的骨折端损伤血管、神经及其它软组织,或使嵌插骨折松脱而移位
(二)骨折的其它体征
(1)疼痛与压痛骨折处均感疼痛,在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骨折处有直接压痛及间接叩击痛。
(2)肿胀及瘀斑因骨折发生后局部有出血,创伤性炎症和水肿改变,受伤一、二日后更为明显的肿胀,皮肤可发亮,产生张力性水疱。浅表的骨折及骨盆骨折皮下可见瘀血。
(3)功能障碍由于骨折失去了骨骼的支架和杠杆作用,活动时引起骨折部位的疼,使肢体活动受限。
以上三项可见于新鲜骨折,也可见于脱位、软组织损伤和炎症。有些骨折,如嵌插、不完全骨折,可仅有这些临床表现,此时需X线照片检查才能确诊
2、骨折分几类?
(1)根据骨折处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分类如下。
①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②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2)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类如下。
①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部分中断,按其形态又可分为如下2 种。
裂缝骨折:骨质发生裂隙,无移位。
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可有成角畸形。
有时成角畸形不明显,仅表现为骨皮质劈裂,与青嫩树枝被折断时相似而得名。
②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全部中断,按骨折线的方向及其形态可分为如下8 种。
横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
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成一定角度。
螺旋形骨折:骨折线呈螺旋状。
粉碎性骨折:骨质碎裂成三块以上。
嵌插骨折:骨折片相互嵌插,多见于干骺端骨折。
压缩性骨折:骨质因压缩而变形,多见于松质骨。
凹陷性骨折:骨折片局部下陷。
骨骺分离:经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
(3)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类如下。
①稳定性骨折。骨折断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发生移位者。
②不稳定性骨折。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移位者。
3、骨折分为几类?
(1)根据骨折处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分为:
(1)闭合性骨折(closed fracture):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2)开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2)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为:
(1)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部分中断,按其形态分为两种
①裂缝骨折:骨质发生裂缝,无移位,多见于颅骨肩胛骨等
②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可有成角畸形
(2)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全部中断,按骨折线的方向及其形态分为八种
①横行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
②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度
③螺旋形骨折:骨折线呈螺旋状
④粉碎性骨折:骨折碎裂成三块以上
⑤嵌插骨折:骨折片相互嵌插,多见于干骺端骨折骨干的坚质骨嵌插入骺端的松质骨内
⑥压缩性骨折:骨质因压缩而变形,多见于松质骨
⑦凹陷性骨折:骨折片局部下陷,多见于颅骨
⑧骨骺分离:经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
(3)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为:
(1)稳定性骨折
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发生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横行骨折压缩性骨折嵌插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
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4)骨折段移位:大多数骨折的骨折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常见有以下几种
(1)成角移位:两骨折段的纵轴线交叉成角,以其顶角的方向为准有向前后内外成角
(2)侧方移位:以近侧骨折段为准,远侧骨折段向前后内外的侧方移位
(3)缩短移位:两骨折段相互重叠或嵌插,使其缩短
(4)分离移位: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相互分离,形成间隙
(5)旋转移位:远侧骨折段围绕骨的纵轴旋转
造成各种不同移位的影响因素:外界暴力的性质大小和作用方向;肌肉的牵拉,不同骨折部位,由于肌肉的起止点不同,肌肉牵拉造成不同方向移位;骨折远侧段肢体重量的牵拉,可使骨折分离移位;不恰当的搬运和治疗
4、骨折的早期并发症有哪些?
(1)休克
严重创伤,骨折引起大出血和重要器官损伤所致。
(2)脂肪栓塞综合征
由于骨折处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被破坏,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可引起肺、脑脂肪栓塞。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①肝、脾破裂。
②肺损伤。
③膀胱和尿道损伤。
④直肠损伤。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
①重要血管损伤。常见的有股骨髁上骨折,远侧骨折端可致_动脉损伤;胫骨上段骨折的胫前和胫后动脉损伤;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近侧骨折端易造成肱动脉损伤。
②周围神经损伤。特别是在神经与其骨紧密相邻的部位,如肱骨中、下1/3 交界处骨折极易损伤紧贴肱骨行走的桡神经;腓骨颈骨折易至腓总神经损伤。
③脊髓损伤。为脊柱骨折和脱位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脊柱颈段和胸腰段,出现损伤平面以下的截瘫。
(5)骨筋膜室综合征
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综合征。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根据其缺血的不同程度而导致: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性肌挛缩;坏疽。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循环,还可致休克、心律不齐和急性肾衰竭。
5、什么是蒙氏骨折
Monteggia 骨折
1914年意大利外科医生Monteggia最早报导了这种类型骨折,故称孟氏骨折。
病因
多为间接暴力致伤,根据暴力方向及移位情况临床可分三种类型:
(一)伸直型 比较常见,多发生儿童。肘关节伸直或过伸位跌倒,前臂旋后掌心触地。作用力顺肱骨传向下前方,先造成尺骨斜形骨折,残余暴力转移于桡骨上端,迫使桡骨头冲破,滑出环状韧带。向前外方脱位。骨折断端向掌侧及桡侧成角。成人直接暴力打击造成骨折,骨折为横断或粉碎型。
(二)屈曲型 多见于成人。肘关节微屈曲,前臂旋前位掌心触地,作用力先造成尺骨较高平面横型或短斜型骨折,桡骨头向后外方脱位,骨折断端向背侧,桡侧成角。
(三)内收型 多发生幼儿。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前位,上肢略内收位向前跌倒,暴力自肘内方推向外方,造成尺骨喙突处横断或纵行劈裂骨折,移位较少,而桡骨头向外侧脱位。
凡尺骨上端骨折,X片上没见到桡骨头脱位,在治疗时,应按此种骨折处理。因为桡骨头脱位可自行还纳。如忽略对桡骨头固定。可自行发生再移位。
症状
外伤后肘部及前臂肿胀,移位明显者可见尺骨成角或凹陷畸形。肘关节前外或后外方可摸到脱出的桡骨头。前臂旋转受限。肿胀严重摸不清者,局部压痛明显。
检查
当尺骨上1/3骨折时,X片必须包括肘关节,注意肱桡关节解剖关系,以免漏诊。
6、青少年同一部位多次骨折多见于什么原因
多吃些能转化为有机质骨胶的食品,如瘦肉、鱼、鸡蛋、牛奶、豆类食品以及新鲜蔬菜、水果等。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病人常为—个部位骨折,少数为多发性骨折。经及时恰当处理,多数病人能恢复原来的功能,少数病人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7、骨折与骨断的区别
医学上没有骨断这个词.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称为骨折,包括两类:一,不完全骨折:1.裂缝骨折:骨质发生裂隙,无移位.2.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仅表现为骨皮质劈裂.二,完全骨折:有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压缩性骨折,嵌插骨折,凹陷性骨折,骨骺分离等多种类型.人们所谓骨断应指完全骨折,就算是骨折的一类吧.
参考资料:www.ccgs120.net
8、骨折的定义概念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
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种情况:
1、直接暴力
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如车轮撞击小腿,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骨折。
2、间接暴力
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如从高处跌落足部着地时,躯干因重力关系急剧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处的椎体发生压缩性或爆裂骨折。
3、积累性劳损
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又称疲劳骨折,如远距离行走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8)骨折最早见于扩展资料
骨折后的治疗一般包括保守和手术治疗两种。对于不同骨折的分型治疗都有严格考量,只要能保证骨折端充足的血液供应,给予骨骼理想的复位、有效的固定,并且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即可。
大多数骨折都是由于跌倒造成的,同时,它也是导致老人发生血栓、肺部感染等危险情况的一大关键原因。导致跌倒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是睡眠过少或过多时都需引起注意。专家提示,积极改善睡眠质量,有助于预防老年人发生骨折。
骨折愈合的标准有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局部无异常活动;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等等。骨折愈合的基础是骨膜成骨细胞再生。
9、骨折与性生活
最早骨折正常生长,四十五天后,肾主藏精,主骨,生髓,骨髓造血,所以,精血衰败,对骨折是生长不利的,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