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别试述颅中窝、颅后窝的孔裂及通过的结构
颅中窝由蝶骨体及大翼、颞骨岩部和鳞部的一部分以及顶骨前下角组成。在窝的中部有蝶鞍,其中央为垂体窝,后方为高起鞍背,鞍背的两侧角厚实。
颅后窝主要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后上面组成。窝的中央有枕骨大孔,孔的前方为斜坡。在枕骨大孔前外侧缘处有舌下神经管内口。
颅后窝后部中央有枕内隆凸,由此向下有枕内嵴,自枕内隆突向上有矢状沟;向两侧有横沟,横沟延伸到颞骨内面转而向下,再转向前,叫乙状沟,最后通颈静脉孔。在颈静脉孔上方,颞骨岩部后上面中央,有内耳门。
(1)颅中窝骨折卧位扩展资料:
颅中窝脑膜瘤的特点:
1、颅中窝脑膜瘤又称中颅底脑膜瘤,主要包括蝶骨嵴外侧脑膜瘤、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前床突脑膜瘤、海绵窦脑膜瘤等。
2、颅中窝脑膜瘤常见的症状有头痛、癫痫、单眼和双眼的视力减退及双颞侧偏盲、视神经萎缩、头痛、三叉神经痛等。
3、颅中窝脑膜瘤需要做颅脑CT、磁共振等检查并明确诊断,要早期考虑开颅手术、切除肿瘤。
4、如果鼓膜完整,没有受到破坏,脑脊液可以经过咽鼓管流向鼻咽部,被误认为是鼻漏。如果骨折损伤到脑神经,也可以伴发相应脑神经所支配区域的功能紊乱。因此颅中窝骨折的临床表现可以有多种,主要是根据体受累的部位决定临床表现。
2、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三者之间不同的症状
(1)颅前窝骨折:可出现一侧或两侧黑眼征(眼镜征),骨折线经过额筛窦时,常产生鼻出血和脑脊液鼻漏及嗅觉丧失,或因气体进入颅腔内产生外伤性颅内积气;
(2)颅中窝骨折:临床上常见到颞部软组织肿胀。骨折线累及颞骨岩部时,往往损伤面、听神经,表现周围性面瘫,听力丧失,眩晕或平衡障碍等。骨折线累及中耳致鼓膜破裂,多产生外耳道出血或脑脊液耳漏。骨折线经过蝶骨损伤颈内动脉时,可产生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当眶上裂骨折时可损伤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第1支,表现为眶上裂综合征。
(3)颅后窝骨折:枕下和乳突部可出现皮下淤血,严重者可损伤后组颅神经及延髓,造成四肢迟缓性瘫痪,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3、颅中窝骨折的神志清醒的患者取什么体位
治疗是让骨折处尽快的长出骨痂,让骨折快速的愈合。骨折复位固定后,关键是用药促进断骨在短时间内快速生长愈合,达到彻底康复,这才是治疗的重点,而不是静养吃补品,靠静养饮食来帮助骨头生长,作用是非常小的,治疗的重点不是静养自身慢慢恢复,而是让其快速生长。只有让断骨在短时间内生长愈合,这才是治疗的重点。
要想断骨快速愈合康复,建议选用传统中医治疗可用(生氏祖传正骨活血膏),可以去淘宝买。中医治疗普通骨折,只需简单手法复位再用夹板体外固定,之后关键是用中药进行外敷快速接骨,用药7天左右疼痛可以基本消除,肿的现象也会随之消退,用药12天左右可以拆下夹板,大约用药30天左右可以基本恢复正常生活活动。40天后拍片可以看到骨痂生长良好,以X光片为依据,如果用药40-50天左右还不能基本治愈,那要考虑为你治疗的医生能力问题。
4、简述颅中窝(内面观)的主要结构
颅中窝较深,蝶骨体位于颅中窝中央,体的上面向下凹陷容纳脑垂体窝。窝前外侧方有视神经管,通入眶腔,管口的外侧有突向后方的前床突。垂体窝后方横位隆起是鞍背。它的两侧角向上突起成为后床突。通常将垂体窝和鞍背统称为蝶鞍。蝶鞍两侧的浅沟是颈动脉沟,此沟向后在破裂孔处续于颈动脉管内口,在蝶骨体的两侧,眶上裂的后方有一孔名圆孔,在颞骨岩部的前方有二孔,在内侧为卵圆孔,在外侧为棘孔。
5、简述颅中窝(内面观)的主要结构。
颅中窝较深,蝶骨体位于颅中窝中央,体的上面向下凹陷容纳脑垂体窝。窝前外侧方有视神经管,通入眶腔,管口的外侧有突向后方的前床突。垂体窝后方横位隆起是鞍背。它的两侧角向上突起成为后床突。通常将垂体窝和鞍背统称为蝶鞍。蝶鞍两侧的浅沟是颈动脉沟,此沟向后在破裂孔处续于颈动脉管内口,在蝶骨体的两侧,眶上裂的后方有一孔名圆孔,在颞骨岩部的前方有二孔,在内侧为卵圆孔,在外侧为棘孔。
6、颅前窝骨折伴脑脊液漏
好像是学生在做考试题,临床哪有这么教条!?颅前窝骨折伴脑脊液漏为促进漏口愈合岂止是一个简单体位的问题!?
7、颅前颅中颅后窝骨折临床表现分别是什么
这些都属于颅底骨折,简单说:颅前窝骨折:脑脊液鼻漏,眼镜征(眼睑青紫)。颅中窝骨折:脑脊液耳漏。颅后窝骨折:乳突处青紫瘀斑。护理主要是预防感染,脑脊液漏切忌堵塞。如果脑脊液漏时间长,必要时可行手术修补。
8、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的分界线是什么?
颅前窝与颅中窝以蝶骨小翼为界;颅中窝以两侧颞骨岩部的上缘和鞍背与颅后窝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