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好了,走路的时候会肿,怎么办?
根据患者的情况,骨折术后出现肿胀的话属于正常的情况,其次就是需要采取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的。祝患者早日康复。需要采取功能位锻炼为主的。
2、骨折后手浮肿怎么办
1 水肿是正常的 因为骨折后4天内为出血期 2-3周血肿机化期 4-8周为原始骨痂形成期 8-12周为骨痂改造塑形期 完成塑形需要2年时间 也就是说要2年骨的形态才能恢复
2 上面的说的“3天可以消肿止痛,15天除去固定,在最短的时间(20-40天)康复”是不专业的 不要相信 应该是(一般)5-7天消肿 4周取出石膏 最快(成人)3-6月恢复(功能恢复) 且骨痂改造塑形需要2年 骨的形态才能完全恢复
3 不过你是裂纹性骨折 我从专业的估计一般3个月可以恢复(功能)
4 必须打石膏哟 并且要找正规的骨科医生才能正规治疗
3、骨折后因肿着为什么不能手术
临床处理骨折伴肿胀的原则是,面对肿胀程度轻的骨折,等待自然退肿,特别严重的肿胀就要采取措施消肿。安信医学强调,强行内固定、外固定,只能“欲速则不达”,引发机体感染。那么何时才不会肿胀了呢?安信医学表示,骨折后的肿胀,通常呈现以下规律。
第一,骨折后的1至3天是肿胀高峰期,3至5天开始消肿,5至7天肿胀消退。
第二,严重的骨折如高能骨折、多处骨折、粉碎性骨折等,一般消肿较慢,甚至1至2周才能消肿。
第三,要是患者皮肤软组织情况不佳,肿胀就会更加严重,有的肿胀处液体都会变黑,大约至少3周后再进行内固定、外固定,最为合适。
第四,骨折部位不同,肿胀程度也不同。肌肉丰富的部位存在较轻肿胀时,软组织可以覆盖切口,可以进行内外固定。软组织较少、肿胀还严重的骨折部位,就没有别的回旋余地,必须先消肿再固定。
4、骨折后下地走路一段时间又肿起来是怎么回事?
伤劲动骨一百天,老话这么说的.你才恢复了50天,就学人家出来穿袜子出来走路,那有不肿的道理!不过,要没有引起骨头的错位就没必要去看医生了,看了医生他也会让你好好保养,疼痛期过了应该就会好起来的。你年龄还小(可能吧),多在床上爬几天,将来肯定恢复的比较完全。
至于如何处理~
日常生活中,因走路不慎脚被扭伤是经常发生的,该怎样治疗它呢?
一、分清伤势的轻重。如果脚扭伤后能持重站立,勉强走路,说明扭伤为轻度,可自己处置;如果脚扭伤后足踝活动时有剧痛,不能持重站立或挪步,按着疼的地方在骨头上,并逐渐肿起来,说明可能扭伤到骨头,应立即去医院摄片诊治。
二、正确使用热敷和冷敷。扭伤初期,破裂的小血管在流血,此时可用冷敷,使血管收缩凝血,控制伤势发展。24小时后,破裂血管流血停止,这时可用热敷,促使扭伤处周围的淤血消散。
三、正确按揉扭伤局部。扭伤初期,以在血肿处做持续的按法为好;24小时后做揉法,以肿处为中心,向周围各个方向擦揉。
四、适当进行活动。在扭伤初期,肿胀和疼痛逐渐加重,应停止活动,抬高患肢。待病情趋于稳定后,只要不是很痛,可逐步加大足踝部的活动。
五、合理用药。扭伤初期,不需内服药,不宜外敷活血的药物,以免血流更多,肿胀更大,必要时用点“好得快”喷洒伤处,会感到舒服点。24小时后,内服些云南白药、跌打丸、活血止痛散,再外敷五虎丹,消肿后就不必内服和外敷药物了。
六、如扭伤伤到骨头,医生给打上石膏后,一定要注意:
1、刚上石膏约10、20分钟内,不能随便移动患足。因为此时石膏还未发硬,易变形。
2、上好石膏的最初24小时内,应注意石膏的松紧。
3、足部上石膏后,一般不宜着地行走。
4、夏天上石膏,足应放在凉爽处,防止足汗过多而积聚在石膏内。
5、冬天上石膏,就注意患肢保暖,在石膏外的足端不能冻伤。
6、如上石膏后疼痛加剧应及时请医生检查。
5、骨折后为什么还会肿
这很正常.临床多见这样的病例,早晨起床后不是太肿,一活动就肿起来了,晚上会肿的厉害一些,这是因为血循不好.这种情况一般用药是不怎么见效的.楼上的说将腿抬高是个好办法,也只有这样.再过两三个月就好了.总之,如果现在骨折线已经长好了,那么到今年冬天的时候就不会肿了.
6、为什么骨折以后会肿起来
这是因为骨骼和周围软组织的血管破裂,发生局部出血和和肿胀。弱软组织比较薄,骨折的部位表浅,还会有可能出现血肿渗入皮下出现瘀斑。
局部的血流不同势必影响整个脚掌的血流,因此会出现你说的整个脚掌前端的肿胀现象。
7、为什么骨折后会肿起来?
之所以骨折后发生肿胀是因为骨折破坏了原有的周围组织,使得组织液浓度升高,为了平衡当前区域组织液浓度就需要吸收更多的水分最终达到和附近组织液相近的浓度,获得一种动态平衡。
8、骨折肿胀问题
骨折后会伤及局部软组织,局部组织在受到外界伤害后会发生周围血管壁的通透性改变,当损伤发生后,血管内的水分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进入到组织间间隙,从而使组织间隙液变多,形成“肿”。
关于骨折和手术后肢体肿胀的大致原因阐述如下:
(1)血液回流受阻:无论下肢骨折还是下肢手术,对局部组织都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损伤,特别是对下肢血管系统的损伤更为明显。创伤使静脉血管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动脉血管壁遭到破坏,从而诱发血栓形成,创伤还使局部毛细血管受到广泛的挫伤或破坏,妨碍了血液及其他体液的回流,使下肢组织中的血液和体液增加,从而造成下肢肿胀。在上述诸多因素中,动脉血栓是最危险的,一旦血栓从血管壁上脱落,进入血流到达重要的脏器(如肺部、心脏),会造成重要脏器血管栓塞,甚至导致生命危险。
(2)血液流动速度变慢:创伤或手术后一般都需卧床休息,运动量明显减少。这就直接造成血液流动速度变慢。特别是下肢,一旦做手术或被固定,很少主动活动,使血液流动速度的改变更为明显。血流缓慢直接导致下肢回心血量的减少,使部分血液淤滞在下肢,出现肿胀现象。
(3)肌肉对血管的“挤压”作用减弱:人体下肢的主要血管均在下肢肌肉的间隙中走行,下肢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客观上对血管有一个挤压作用,促使血管内的血液加速流动。所以说,肌肉对血管的挤压是血液流动的动力之一,所以有人将肌肉称为“第二心脏”。当人体出现创伤、骨折或下肢手术后,在短期内必然使肌肉处于休息状态,使肌肉对血管的挤压作用减弱。这也是造成血液回流障碍,下肢肿胀的主要原因。
(4)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骨折和手术都会造成身体失血,失血的结果是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缓慢。在此条件下,很容易造成血栓形成等情况。此外,失血、血管壁的损伤及损伤后身体内的代谢紊乱,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容易聚集,凝血因子容易被激活,这也是造成下肢肿胀的原因。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肿胀形成和骨折并没有关系。但是有一点,肿胀时间长说明血液回流差,而骨折的回复是需要血液循环提供养分,带走代谢废物,所以老是肿胀还有点影响。
一般骨折有三个时期:血肿机化期1-2周,原始骨枷形成期4-8周,骨枷改造塑性期8周后,一般只要过了第二个阶段就没有问题了。所以建议你至少6周后才下地活动。而且运动量不要太大,逐步增加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