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壁骨折时应固定到哪个位置 为什么?
我认为前臂骨折应该固定到腕关节处这个位置,这样就会很安全,否则的话,前腕关节活动就会引起前臂的疼痛,也会引起骨折移位
2、右前臂骨折注意事项
你好,据你所讲,一根错位,一根断了,也就是临床上讲的右尺桡骨双骨折,这类骨折有个问题就是不容易固定,如果是行手术钢板内固定,那么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但如果是手法复位的话,那就要特别注意固定这个问题,简单的讲,就是制动(千万别乱动),如果X光片显示对位良好,那么只需养着就好,至于营养方面,均衡就好,多补些钙会更好,最重要就是别乱动,别早早就用右手 ,还要定期复查X片哦
3、若前臂骨折应固定在什么体位?为什么?
你好,根据你的病情描述,确诊为骨折。建议去医院住院治疗,打石膏外固定,或必要时手术内固定。
4、骨折的各类固定方式及其优缺点。
骨折的固定方法有外固定和内固定。
一。外固定:1.小夹板固定。指征:四肢闭合性管状骨骨折,但股骨骨折因大腿牵拉力强大,需结合持续骨牵引;四肢开放性骨折,创口小,经处理创口已愈合者;四肢陈旧性骨折,仍适合于手法复位者。优点:具有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治疗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缺点:绑太松或固定垫使用不当,易使骨折再移位,太紧可产生压迫性溃疡、缺血性肌痉挛,甚至肢体坏疽。
2.石膏绷带固定。指征: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术后,创口愈合之前不宜使用小夹板固定者;某些部位的骨折,小夹板难以固定者;某些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如股骨骨折髓内钉或钢板螺丝钉固定术后,作为辅助性外固定;畸形矫正后矫形位置的维持和骨关节术后的固定,如腕关节融合术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患肢的固定。优点:可根据肢体的形状塑形,固定作用确实可靠,可维持较长时间。缺点:无弹性,不能调节松紧程度,固定范围较大,一般需超过骨折部的上下关节,无法进行关节活动功能锻炼,易引起关节僵硬。
3.外展架固定。指征: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或肱骨干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肿胀严重的上肢闭合性骨折和严重的上臂或前臂开放性损伤;臂丛神经牵拉伤;肩胛骨骨折;肩、肘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或关节结核。
4.持续牵引。指征:颈椎骨折脱位使用枕颌布托牵引或颅骨牵引;股骨骨折使用大腿皮肤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胫骨开放性骨折使用跟骨牵引;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复位困难的肱骨髁上骨折使用尺骨鹰嘴骨牵引。持续牵引方法和牵引重量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肌肉发达程度、软组织损伤情况和骨折的部位来选择,牵引重量太小,达不到固定和复位的目的。太重会导致骨折分离移位。
5.外固定器。适用于: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伴广泛软组织损伤;骨折合并感染和骨折不愈合;截骨矫形或关节融合术后。优点是固定可靠,易于处理伤口,不限制关节活动,可行早期功能锻炼。
二。内固定。主要用于切开复位后,采用金属内固定物,如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带锁髓内钉和加压钢板等,将骨折段于解剖复位的位置予以固定。有些骨折如股骨颈骨折,可于手法复位后,在X线监视下,从股骨大转子下方,向股骨颈传入三刃钉或钢针做内固定。
5、手肘骨折怎么包扎
你的意思是肘部怎么处理是吗?这要看骨折具体情况,骨折的处理比较复杂,不同年龄、不同时间、不同类型的骨折处理方法都不一样。如果不需要手术的肘部骨折,可以手法复位夹板或者石膏外固定,比如内上髁骨折或外上髁骨折、肱骨髁上骨折、鹰嘴无移位骨折等,不同部位骨折固定位置都不一样,内上髁骨折复位后应屈肘90度并稍屈腕,前臂旋前位固定。外上髁骨折则屈肘90度前臂旋后固定。鹰嘴骨折则是伸直位或120度位固定。而且不同年龄阶段固定时间也不一样,小孩一般固定3周左右,成人4-6周,但也不完全绝对,鹰嘴骨折如果非手术治疗,固定时间相对较长一点,也可根据X照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后来决定拆除外固定。
6、骨折固定的方法有哪些
骨折的固定方式有外固定和内固定两大类。 有人认为骨折之后找个懂行的捏一下,然后膏起来或者找点药物揉揉。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有些以前认为捏捏,揉揉,然后膏起来的做法被否定,有些做法还在延续。但无论怎么发展,作为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之一,固定这一原则是始终不变的。只有固定确实有效,骨折才能良好的愈合。 目前骨折固定的方式分两大类,即外固定和内固定。外固定有石膏、小夹板、高分子材料、外固定支架等。内固定有各种类型的钢板、螺钉、髓内钉、记忆合金材料、生物可吸收材料等。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受伤,身边没有专业人员时,就近可以取得的材料如雨伞、木棍、书本等均可以临时外固定,野外不能取得外固定材料时,下肢伤后可与对侧肢体固定,上肢可与胸壁固定,尽快送往医院请专业人员。受伤后不要自行尝试行走或活动肢体来判断有没有骨折,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可能会导致损伤进一步加重。(孙建峰)
7、什么是骨折的固定?
(1)外固定。主要用于骨折经手法复位后的患者,也有些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需加用外固定者。
①小夹板固定。四肢闭合性冠状骨折,但股骨骨折因大腿肌牵拉力强大,需结合持续骨牵引;四肢开放性骨折,刨口小,经处理创口已愈合者;四肢陈旧性骨折,仍适合于手法复位者。
②石膏绷带固定。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术后,创口愈合之前不宜使用小夹板固定者;某些部位的骨折,小夹板难以固定者,如脊柱骨折;某些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如股骨骨折髓内钉或钢板螺丝钉固定术后,作为辅助性外固定;畸形矫正后矫形位置的维持和骨关节手术后的固定,如腕关节融合术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患肢的固定。
③外展架固定。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或肱骨干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肿胀严重的上肢闭合性骨折和严重的上臂和前臂开放性损伤;臂丛神经牵拉伤;肩胛骨骨折;肩、肘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或关节结核。
④皮肤牵引和骨牵引。颈椎骨折脱位—枕颌布托牵引和颅骨牵引;股骨骨折—大腿皮肤牵引或胫骨结节骨牵引;胫骨开放性骨折—跟骨牵引;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复位困难的肱骨髁上骨折—尺骨鹰嘴牵引。
持续牵引的方法和牵引重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肌肉发达程度、软组织损伤情况和骨折的部位来选择。如股骨干闭合性骨折,胫骨结节骨牵引,其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l/7 ~ l/8。
⑤外固定器适用于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伴广泛软组织损伤,骨折合并感染和骨折不愈合,截骨矫形和关节融合术后。
(2)内固定主要用于切开复位后,采用金属内固定物,如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和加压钢板等将骨折段于解剖复位的位置予以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