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分为哪几种?(根据完整程度)
骨折分类的目的,在于明确骨折的部位和性质,利用临床上正确、完善地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一)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为:
1.开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肤和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
耻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肠破裂,均为开放性骨折。因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处受到污染。
2.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没有污染。
(二)依据骨折的程度分类
1.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管状骨骨折后形成远、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折段。横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属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如颅骨、肩胛骨及长骨的裂缝骨折,儿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属不完全性骨折。
(三)依据骨折的形态分类
1.横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 多发生在骨干部。
2.粉碎性骨折 骨碎裂成两块以上,称粉碎性骨折。骨折线呈“T”形或“Y”形时,又称“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压缩骨折 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体和跟骨。
4.星状骨折 多因暴力直接着力于骨面所致,如颅骨及髌骨可发生星状骨折。
5.凹陷骨折 如颅骨因外力使之发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 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处。骨折后,皮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7.裂纹骨折 如长骨干或颅骨伤后可有骨折线,但未通过全部骨质。
8.青枝骨折 多发生在小儿,骨质部分断裂,骨膜及部分骨质未断。
9.骨骺分离 通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是骨折的一种。
(四)依据解剖部位来分类
如脊柱的椎体骨折,附件骨折,长骨的骨干骨折,骨骺分离,干骺端骨折,关节内骨折等。
(五)依据骨折前骨组织是否正常分类
1.外伤性骨折 骨结构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称之为外伤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不同于一般的外伤性骨折,其特点是在发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即已存在着影响其结构坚固性的内在因素,这些内在因素使骨结构变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发生骨折的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
(六)依据骨折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性骨折 骨折复位后经适当的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称稳定性骨折。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长骨横形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 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称不稳定骨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股骨干既是横骨折,因受肌肉强大的牵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对应,也属不稳定骨折。
(七)依据骨折后的时间分类
1.新鲜骨折 新发生的骨折和尚未充分地纤维连接,还可能进行复位者,2~3周以内的骨折。
2.陈旧性骨折 伤后三周以上的骨折,三周的时限并非恒定,例如儿童肘部骨折,超过10天就很难整复。
2、骨折了要怎么处理?
骨折了要怎么处理?
骨折在发生后有效减少危害,需要尽快的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一般最好是选择多注重于休息,适当性的补充营养物质,同时还是要注重伤口的卫生,多做康复锻炼,另外也一定要定期的接受复查,如此就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减少问题。
1、注意休息
骨折在出现后,首先就应该注重于休息,一定不要做剧烈的运动,否则就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一般在发生骨折后,最起码也需要等待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够有效促进恢复。
2、适当性补充营养物质
在骨折发生后,首先还是要多补充营养物质,比如可以补充锌元素,可以补充铁元素,这就能够有效合成骨胶原,在发生骨折后,如果能够补充微量元素就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3、注重于伤口的卫生
在骨折发生后,首先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在治疗的过程中注重于病患处的卫生,也非常的关键,应该尽可能用温水来擦洗,如果已经拿掉了石膏,也同样可以适当性的进行按摩,多按摩就可以有效促进血液的循环,能够有效促进病情的恢复。
4、康复锻炼
在骨折发生后也同样需要充分的休息,但是在充分休息后还需要注意康复锻炼,通过康复训练可以有效促进恢复,一开始时可以选择柔和的运动项目,通过柔和的运动可有效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
5、定期接受复查
一般在出现骨折后,首先就应该定期的拍片子,看一下当前的受伤情况到底如何,不管骨折所出现的症状轻重如何,都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同时也应该复查。在了解骨折处的情况后,有效地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能够达到恢复的作用,如果出现问题也可以及时的得到有效的治疗。
3、骨折怎么办?
如果是在外面发生了交通事故百,或者是运动时候损伤,导致四肢或者腰部剧烈的疼痛、肿胀或度者是反常活动、无法行走、关节无法活动,要考虑是骨折。
骨折以后会出现疼痛,首先不要随意搬动病人,问肢体肿胀可以立马用冰块冰敷,或者用硬的竹片稍微的固定托住肢体,等待救援人员的过来,拍X光片来初步判断是答什么部位的骨折以及需要怎么样的处理,再由专业的骨科医内生做出判断,是否能够首先复位石膏固定,还是要进行手术治容疗,需要评估X光片跟受伤部进一步来确定。
4、骨折了怎么办?
对于骨抄折的处理,分为现场处理和医院的进一步处理。在现场当出现骨折的典型的特征,或者疑似骨折的时候,需要对骨折的部位进行固定。可以采用夹板进行固定,也可以就地取材选用树枝或者硬纸板等进行固定,通过固定有助于保护骨折的部位,避免造成再次损伤。在现场处理完毕之后,需要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特别的要注意对于脊柱骨折的搬运,要保持脊柱在同一条直线上面,以免造成二次伤害。在医院之后,首先需要拍片检查,明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非手术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5、【骨折】
骨骼的完整性被破坏以至发生中断的情况就叫做骨折。骨折主要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两种。石化工作者在进行劳动时较易发生各种损伤,有可能会导致骨折,因此掌握相关的救治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1.致病原因
(1)外力因素。当身体受到外界的直接作用力或间接外力时,如果作用力超过了骨骼的承受能力即易导致骨折发生。
(2)缺乏钙质。由于饮食不当,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元素或营养不充足,这是导致骨折发生的诱因之一。且经常饮用茶水、咖啡及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也会增加骨折的危险。
(3)疾病因素。如本身患有软骨病等骨骼疾病,就较易导致骨折的发生。
(4)其他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逐渐流失以至越来越疏松。在这种情况下发生骨折的可能性也随之提高。
2.症状表现
(1)疼痛。伤处会有剧烈疼痛,局部有明显的叩击痛或压痛。如静止或将伤处固定,痛感即会减轻。
(2)肿胀出现。伤处及周围会出现肿胀现象,且皮肤出现青紫或青黄色的瘀斑。
(3)丧失功能。骨折可使肢体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导致行动受限,严重者甚至出现功能障碍。如不能行走、站立等。
3.治疗方法
(1)进行复位。骨折后应尽快进行复位,最好争取在1~4小时之内。根据不同的骨折情况可采取相应的复位方法,通常包括手法复位、牵引复位和切开复位。手法复位适用于多种骨折;牵引复位则不仅可达到复位的目的还能够起到维持作用;而遇到不能进行手法复位的骨折情况则应采取切开复位。
(2)固定断骨。通常进行复位之后应马上将断骨固定。固定有外固定和内固定两种之分。进行手法复位后的骨折通常都采用外固定,根据具体骨折情况以及年龄和个体差异可灵活运用石膏固定、牵引固定、穿针骨外固定和夹板固定等方法;同时还应采用螺丝钉、钢板等材料进行内固定。
(3)功能恢复。进行复位及固定后,就应尽快开始恢复功能。可在医生指导下在不同的治疗阶段采取相应的锻炼方法将功能恢复到最大程度,直到骨折愈合。锻炼时应以主动活动肌肉和关节为主,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4)擦涂药物。可用跌打药酒擦涂患处,并配合按摩。或早期选用双柏散或跌打膏外敷;中期可将等量大驳骨、小驳骨、大罗伞、斑鸠酸、两面针等研碎加水、酒调成糊状,煮热之后外敷;后期则可用跌打膏或驳骨膏外敷。
4.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时注意采取正确的站立、行走、端坐姿势,以防脊椎骨弯曲。并适当多晒太阳,可促进身体中钙质生成,并应补充一些维生素D。穿松紧适宜的鞋袜,并尽量避免服用消炎和抗过敏的皮质激素,以免影响骨骼硬度。
(2)加强身体锻炼。适当进行一些健身运动,如跑步、弯腰练习、游泳等,可增强体质,有助于骨质增长,提高骨密度,预防骨折发生。
(3)合理饮食。多吃含钙食物,如各类乳制品和核桃、谷物、鱼、深色蔬菜等。同时还应控制咖啡因和盐的摄入,以免发生骨病。
6、什么叫骨折?
骨折是由于一定强度的外力作用,致使骨质的完整性、连续性部分地或完全地破坏,此时常伴有软组织损伤。
骨折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主要症状为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异常等。骨折的治疗主要是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1.复位:是使骨折的断端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来的解剖关系,以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复位方法有闭合复位和手术复位。
2.固定:骨折复位后易因不稳定而移位,应采用不同方法将其固定在满意的位置,使其逐渐愈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外固定和内固定。
3.功能锻炼:通过收缩受伤肢体肌肉,增加骨折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通过主动或被动活动未被固定的关节,防止关节粘连、关节囊挛缩等,使受伤肢体的功能尽快恢复到骨折前的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