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颅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常系强大打击或高处坠落在有突出楞角的物体上所致,往往头皮、颅骨、硬脑膜与脑均同时受累,而引起的开放性颅脑损伤。临床所见开放性凹陷骨折有洞形骨折及粉碎凹陷骨折两种类型。
⑴洞形凹陷骨折多为接触面小的重物打击所致,多为凶器直接穿透头皮及颅骨进入颅腔。骨折的形态往往与致伤物形状相同,是法医学认定凶器的重要依据。骨碎片常被陷入脑组织深部,造成严重的局部脑损伤、出血和异物存留。但由于颅骨整体变形较小,一般都没有广泛的颅骨骨折和脑弥散性损伤,因此,洞形骨折的临床表现常以局部神经缺损为主。
⑵粉碎凹陷骨折伴有着力部骨片凹陷,常为接触区较大的重物致伤,不仅局部颅骨凹曲变形明显,引起陷人,同时,颅骨整体变形亦较大,造成多数以着力点为中心的放射状骨折。硬脑膜常为骨碎片所刺破,脑损伤均较严重,除局部有冲击伤之外,常有对冲性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 颅底骨折绝大多数是线形骨折,多为颅盖骨折延伸到颅底,个别为凹陷骨折,也可由间接暴力所致。按其发生部位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
⑴颅前窝骨折:
累及眶顶和筛骨,可有鼻出血、眶周广泛瘀血斑(熊猫眼)以及广泛球结膜下出血等表现。其中“熊猫眼”对诊断又重要意义。若脑膜、骨膜均破裂,则合并脑脊液鼻漏及/或气颅,使颅腔与外界交通,故有感染可能,应视为开放性损伤。脑脊液鼻漏早期多呈血性,须与鼻衄区别。此外,前窝骨折还常有单侧或双侧嗅觉障碍,眶内出血可致眼球突出,若视神经受波及或视神经管骨折,尚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⑵颅中窝骨折:
中窝骨折往往累及岩骨而若累及蝶骨,可有鼻出血或合并脑脊液鼻滑,脑脊液经蝶窦由鼻孔流出。若累及颞骨岩部,可损伤内耳结构或中耳腔,病人常有第Ⅶ、Ⅷ脑神经损伤,表现为听力障碍和面神经周围性瘫痪,脑膜、骨膜及鼓膜均破裂时,则合并脑脊液耳漏,脑脊液经中耳由外耳道流出;若鼓膜完整,脑脊液则经咽鼓管流往鼻咽部,可误认为鼻漏。若累及蝶骨和颞骨的内侧部,可能损伤垂体或第Ⅱ、Ⅲ、Ⅳ、Ⅴ、Ⅵ脑神经。若骨折伤及颈动脉海绵窦段,可因动静脉瘘的形成而出现搏动性突眼及颅内杂音;破裂孔或颈内动脉管处的破裂,可发生致命性的鼻出血或耳出血。
⑶颅后窝骨折:
累及颞骨岩部后外侧时,多在伤后1—2日出现乳突部皮下瘀血斑(Battle征)。若累及枕骨基底部,可在伤后数小时出现枕下部肿胀及皮下瘀血斑;枕骨大孔或岩尖后缘附近的骨折,可合并后组脑神经(第Ⅸ一Ⅻ脑神经)损伤。
2、颅盖骨是什么?
颅盖骨由外板、板障及内板组成,包括额骨、顶骨、枕骨、颞骨及部分颧骨和蝶骨大翼,经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和鳞状缝连接在一起。
人的颅骨由23块骨组成,能支持和保护脑等重要器官。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各骨之间都借缝或软骨相连,属不活动的连结。颅骨可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前者围成颅腔,后者构成眼眶、鼻腔和口腔的骨性支架,脑颅骨共有8块;包括前部1块额骨,后方1块枕骨,上方2块顶骨,两侧各有1块颞骨,颅底前部中央的1块筛骨和颅底中部的1块蝶骨。
颅骨由脑颅和面颅两部分组成。脑颅骨分为颅盖骨和颅底骨。
一、颅盖骨
1、由外板、板障及内板组成,包括额骨、顶骨、枕骨、颞骨及部分颧骨和蝶骨大翼,经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和鳞状缝连接在一起。
2、颅盖骨的内面凹陷,压迹为脑回、蛛网膜粒、静脉窦及脑膜血管压迹构成。
二、颅底骨
1、颅底内面高低不平,由前至后以蝶骨嵴和岩骨嵴为界,形成三级阶梯状的结构,分别称为前、中、后颅窝。
2、前颅窝的中央小部为筛骨筛板,两侧大部为额骨眶板,后部为蝶骨小翼,容纳额叶。
扩展材料:
颅盖骨骨折
颅盖骨骨折是指颅盖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颅骨结构改变,包括骨质连续性的中断及碎裂,直接征象为骨质内外板的连续性中断。CT检查的优势颅骨骨折可发生于颅骨任何部位,以顶骨最多,其他依次为额骨、颞骨、枕骨。CT是横断位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无重叠,因此粉碎性、凹陷性骨折比线形骨折显示明显。
若发现颅底骨折的间接征象,同时加做薄层扫描,则对颅底骨折的诊断及颅脑创伤的综合判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颅底骨形态较复杂、不规则,自然的间隙及孔道多,所以对无移位的线形骨折显示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重建的薄层图像连续细致观察,尤其是依据三维重建图像所提供的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丰富信息,为颅骨骨折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颅盖骨骨折一般伴有脑损伤。骨折愈合约需3月以上。
3、颞骨骨折应该做哪些检查?
对本病的辅助检查,主要是X线检查和CT检查,但临床上对诊断帮助最大的是高分辨率CT。 高分辨率CT可直接显示颞骨骨折线,根据骨折线的走行可将骨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纵形骨折:最多见,约占70%~80%,CT上骨折线与岩锥长轴平行,由于骨折多位于骨迷路前方,并不贯穿骨迷路,故常无内耳损伤,而主要损伤中耳结构,并可合并听小骨的脱位、骨折以及面神经管的损伤,本型骨折出现面瘫的机会约15%~20%,面神经损伤部位多在膝状神经节的远侧段; ②横行骨折:骨折线与岩锥垂直,约占10%~20%,该型骨折易累及内耳结构,向外可损伤中耳,此时可见骨折线通过内耳道,耳蜗、前庭或半规管,并常累及面神经管,其中约50%的横行骨折可出现面瘫; ③混合性骨折:是指兼有纵行和横行骨折的复合骨折。 另外,CT上有的骨折既非纵形,也非横形,也可能只局限在岩锥某一局部,因此不能包括在上述三种类型之内。由于CT图像上无法直接辨认面神经结构,因此对于面神经的识别,只能借助其邻近结构及面神经颞内段的面神经管来识别。鼓室和乳突气房积血可造成鼓室、乳突气房实变,少数情况下,由于骨折轻微或扫描体位的影响,CT上不能明确显示骨折线,鼓室及乳突气房的实变能是颞骨骨折唯一的间接征象。【颞骨骨折】其他相关疾病信息:
4、颞骨及岩骨骨折属于伤残吗
颞骨及岩骨骨折属于来伤残,可定为十级伤残。
《源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百等级》GB/T16180-2014
5.10.2十级条款系列
凡符合度5.10.1或下列条款之一者均为工知伤十级。12)身体各部位骨折愈合后无功能障碍或道轻度功能障碍者;
5、一侧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耳流血,骨折部位是什么? A同侧额骨B前颅底C枕骨骨折D颞骨鳞部E岩骨
耳朵出血是前颅底骨折吧
6、脑脊液漏是怎么回事?
脑脊液耳漏常为颅中窝骨折累及鼓室所致,因岩骨位于颅中、后窝交界处,无论岩骨的抄中窝部分或后窝部分骨折,只要伤及中耳腔,则皆可有血性脑脊百液进入鼓室。若耳鼓膜有破裂时溢液经外耳道流出,鼓膜完整时脑脊液可经耳咽管流向咽部,甚至由鼻后孔返流到鼻腔再自鼻度孔溢出,酷似前窝骨折所致之鼻漏,较易误诊,应予注意。岩骨骨折后常有面神经知及听神经损伤,其发生率各为19.8%及31.4%,偶尔可致外展神经或三叉神经损伤。此外,耳后乳突区迟发道性皮下瘀斑(Battle氏征)亦为颞岩部骨折常见的体征。
7、脑脊液怎么补
脑脊液无法直接补充,只要通过食疗补充。大枣、枸杞子、山药、桂圆、莲子、党参、黄精,选其中两三种,炖乌鸡、炖鹌鹑、炖乳鸽等,或煲汤均能滋补脾胃,补益气血。
8、有谁知道中老年人得了面瘫该如何治疗及用什么药啊???
面瘫治疗方案的选择,首先要做出明确定位诊断,然后定性,分专科治疗。 A 如属中枢性面瘫,应在神经科就诊,做神经科查体、光、电、化、CT、MRI诊断,属于脑血管病或肿瘤或其它疾病,治疗其原发疾病为中心任务,面瘫的预后由其原发病决定。当然可以对症应用中医针灸疗法:①头针取面运动区;②体针取地仓、颊车、合谷、太冲等。 B 如属周围性面瘫,也不能简单地称为面神经炎,亦当由神经科查体,及其它光、电、化、CT、MRI检查。 a 因为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脑炎、进行性球麻痹、先天性面神经核形成不全,可以引起面神经核病变出现周围性面瘫,其鉴别诊断见前面的论述。 b 因为脑血管病(出血、梗塞)、肿瘤、炎症、多发性硬化症可以引起面神经髓内根段的病变,出现周围性面瘫,其要点是伴有病侧外展神经瘫,眼球运动障碍,或对侧偏瘫。 c 因为颅底动脉瘤、脑膜炎、颅底脑膜瘤及其他肿瘤、小脑桥脑角蛛网膜炎、听神经瘤,均可引起面神经髓外根段病变,引起周围性面瘫,其特点尚有其原发病的症状及舌前2/3味觉、泪、唾腺分泌减少症状。 以上多种疾病产生的周围性面瘫,均应到神经内科、脑外科、耳鼻喉科保守或手术治疗,在明确诊断基础上,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急性期可配合针灸与中药,后遗证期可继续针灸、中药治疗,配合理疗。 d 因为岩骨骨折、面神经鞘瘤、颞骨肿瘤、中耳炎、胆脂瘤、膝状神经节疱疹、腮腺肿瘤、腮腺炎、面神经炎、产钳拉伤等,分别可以引起岩骨内段或茎乳突下段面神经病变,出现周围性面瘫。 其中除膝状神经节疱疹、面神经炎(一般是由受风吹、病毒感染、情绪波动、受惊讶、过度劳累所致)、面神经产钳损伤可以作为中医面瘫病证诊断,用贴膏药、针灸、中药均可治愈,如目前反映比较好的“面瘫康”、“回正散“等 对以上各种情况的周围性面瘫,尤其是久治不愈,多方求医的难治面瘫,医生应重新耐心、细致地询问病史与检查,才有利于鉴别诊断,更正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