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后如何正确急救?
骨折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磕磕撞撞的,难免会很容易受伤。骨折大多都是由于身体遭受到暴力引起的。我们身体的骨头就好比一根根棍子,当骨骼所承受的力量超过最大强度时,骨头就会像棍子般断开。 下面给大家讲讲骨折时急救不当的急救有什么危害,以及如何正确的采取骨折急救措施。
首先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颈椎部位的骨折,不恰当的搬运伤者的身体会使颈部脊髓受损,发生高位截瘫,严重时导致呼吸抑制危及生命。 千万不要随意挪动伤者,好心办了坏事。
四肢骨折的话,及时固定受伤的地方,减少患肢的活动,使用夹板固定患处 ,固定不应过紧 ,没有夹板可以临时找些木棒、木板、擀面杖、雨伞、 纸箱等物品做支撑物。注意夹板的长度要超过受伤部位,并且能够超过或支撑伤口上方和下方的关节。
如果骨折的类型是开放性骨折,或者出现出血的情况,一定要及时止血,可以用干净的白纱布来包扎伤口。如果骨折端外露,千万不要自行还纳,以免皮肤遭受污染。 压迫止不住血时,可用止血带环扎伤口的上方(近心端)止血。 如果是还不能止血的,还可采用止血带止血的方法进行止血处理,但要注意扎带时间,每隔半小时放松一次,避免肢体缺血坏死的情况。
对于大出血、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应第一时间拨打120,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如果是上肢出现骨折,则可在不影响走路的情况下,坐车及时到就近的医院进行治疗;如果是下肢骨折的患者,搬运前需确认伤者的情况,避免搬动或是挪动患者,以免造成二次伤害,最好用担架运送。
2、简述社区紧急救护6条原则
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可按伤员或患者情况应用以下6条原则:
(1)先复后固:先进行心肺复苏,再固定骨折;
(2)先止后包:大出血时先采取一切办法止血,再消毒创口进行包扎;
(3)先重后轻:优先抢救危重伤,后抢救轻伤员;
(4)先救后送:对生命体征不稳定者,转运途中可能有危险,应先抢救再后送;
(5)急救与呼救并重:批量伤员,紧急救治的同时,呼唤支援;
(6)搬运与医护一致:医护和抢救应在任务要求一致、协调步调一致、完成任务一致的情况下进行。
3、骨折急救有哪些要点?
骨折急救有哪些要点:1.处理伤口。
(1)对于出血伤口或大面积软组织撕裂伤,应立即用急救包、绷带或清洁布等予以压迫包扎,绝大多数可达到止血的目的。有条件者,在包扎前先用双氧水和凉开水清洗伤口,再用酒精消毒,作初期清创处理。
(2)对伤口处外露的骨折断端、肌肉等组织,切忌把它们送回伤口内,因为已被污染,会将细菌和异物带进伤口深部而引起化脓性感染。如有条件,可用消毒液冲洗伤口后,再用无菌敷料或干净布暂时包扎,送到医院后再作进一步处理。
(3)骨折部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肿,即使起初包扎得很好,也会变得不舒服,所以每隔30分钟要重新包扎一次。
2.固定断骨。
及时正确地固定断骨,可减少伤者的疼痛及周围组织的继发损伤,同时也便于伤者的搬运和转送。
(1)固定断骨的工具可就地取材,如棍、树枝、木板、拐杖、硬纸板等都可作为固定器材,但其长短要以固定住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或不使断骨处错动为准。
(2)如一时找不到固定的硬物,也可用布带直接将伤肢绑在身上。
3.适当止痛。
骨折会使人疼痛难忍,特别是有多处骨折,容易导致伤者发生疼痛性休克,因此,可以给伤者口服止痛片等止痛处理。
4.安全转运。
经过现场紧急处理后,应将伤者迅速、安全地转运到医院进一步救治。
(1)转运伤者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稳,防止震动和碰撞伤处,以减少伤者的疼痛。同时还要注意伤者的保暖和适当的体位,昏迷伤者要保持呼吸道畅通。
(2)抬运伤者时,要多人同时缓缓用力平托;运送时,必须用木板或硬材料,不能用布担架或绳床。木板上可垫棉被,但不能用枕头,颈椎骨折伤者的头必须放正,两旁用沙袋将头夹住,不能让头随便晃动。
(3)脊柱骨折或颈部骨折时,除非是特殊情况(如室内失火),否则应让伤者留在原地,等待携有医疗器材的医护人员来搬动,不要随便搬动骨折患者。如果病人的意识已经丧失,最基本的处理是保证呼吸道通畅;若没有呼吸应进行人工呼吸。
4、骨折现场急救的目的在于什么
骨折创伤现场急救的目的是抢救生命,保护患肢,避免或减轻再次损伤或污染。然后在医疗监护下,将病人送往医院,继续进行全面的救护治疗工作。
意外伤害造成骨折的同时,往往还会合并身体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如心搏或呼吸骤停、休克、大出血、气胸、颅脑损伤等,严重者常危及生命。因此应根据伤势轻重缓急区别分类,并决定急救治疗的重点和安排。若有下列症状之一者即为重伤:创伤后即昏迷者;胸部挤压伤:伴有内脏损伤或不能排除内脏损伤;呼吸功能障碍;四肢瘫痪或双下肢瘫痪;骨盆骨折有进行性出血、休克。
5、骨折后的救护方法有哪些?
骨折的急救方法为:保持呼吸道顺畅,防止休克,有大出血者,立即止血,不要运送骨折未固定的患者。运送脊椎骨折患者时,要注意防止损伤脊髓;开放性骨折,局部要消毒处理,拿纱布把伤口裹好,暴露在外的骨头不能送回组织内。
6、什么是社区急救护理
一、社区急救护理特点
1.病种繁多 跨专业、跨系统,如急性心肌梗死、张力性气胸、脑出血、小儿高热惊厥、急产、严重损伤等。
2.病情急骤 如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突然发生心室纤颤,脑出血的病人突然发生窒
息等。
3.突发性强,时间紧迫 各种急症、尤其灾难性事故,均难以预料、突然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急性中毒、大出血等,挽救生命的“黄金时间’’往往就在数分钟之内。
4.伤员众多,伤情严重而复杂 灾难性事故往往出现群体伤亡,如空难、矿难、塌方、火灾等;又如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损伤可同时发生,并可造成多系统、多器官、多部位的损伤。
5.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恶劣 环境往往狭窄、纷乱、黑暗、危险,颠簸,如抢救落人化粪池的病人等;再如救治手段较医院内差,使社区急救护理的难度增加。
6.流动性大 各种伤病可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广大社区,如家庭、街头、公园、野外、商场、公共卫生间和工作单位等。
7.高风险性 不但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更存在人身伤害风险,如进入毒气泄漏环境、火场、塌方现场、刑事犯罪现场等,遇到精神病病人或酗酒者等。
8.艰苦性及劳动强度大 急救人员往往要携带沉重设备登攀高层楼房或徒步长距离行
走、搬运病人等。
9.急救人员少、任务重 通常只有一、两名医护人员,如进行现场心肺复苏(CPR),既要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通气,又要建立给药通道、进行心电监护,还要应对周围的事物等。
10.社会性强 工作范围往往超出医学护理领域,要与社会各界沟通,如病人家属、邻居、同事、事件目击者、围观者、警察、记者、犯罪嫌疑人、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等。
综上所述,社区护士必须具备思想、道德、人格、心理、性格、气质、身体、意志、文化、教养、知识、技术、经验、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良好素质条件,才能更好地完成社区急救护理工作。
二、社区急救护理原则
1.听从指挥 参加大型灾难性事故救援的医护人员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帮助政府分忧,不给领导添乱。
2.病情评估 迅速、准确地对病人进行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病情或伤情评估,以便确定应该优先抢救的情况。
3.首先救命 首先挽救生命,然后再进行其他救治如多发损伤,首先应确保气道通畅、止血。
4.就地抢救 对于急性危重症或严重损伤,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了致命性心律失常、脊住脊髓损伤等,应坚持就地抢救。如在火灾、塌方、毒气泄漏等事故现场,则应立即将病人脱离危险环境后,再进行抢救。
5.对症处理 常常由于时间紧,病情急骤、危重、复杂,一时不能确诊或因受救治条件限制而不可能进行病因救治,最首要的是对症处理,往往可帮病人渡过险关,为院内的后续救治赢得时间、创造条件。
6.寻求援助 社区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急救中心呼救。
7.适时转运 一般经抢救,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方可转运。转运时机须灵活掌握,但有时转运与不转运确实具有同样的危险,应及时向病人的亲属、领导等责任人如实说明情况,征求意见.
8.途中监控 在护送病人去往医院路途中,病情仍然随时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必须严密监控病情的发展。
三、伤情评估
(一)初步评估
主要检查生命体征。
1.呼吸 气道是否通畅,呼吸是否存在,有无呼吸异常。
2.循环 颈动脉搏动是否存在,血压是否正常。
3.神经系统 意识、瞳孔、感觉、肢体运动等有无异常。
(二)进一步评估
1.损伤性质 可分为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损伤等。
2.损伤部位 可分为头、颈、胸、腹、四肢、脊柱脊髓损伤等。
3.损伤程度 各种损伤程度之间无截然的界限,并可互相转化。
(1)轻度损伤:多为软组织损伤、轻度骨折等,无脏器损伤,无生命体征改变,不影响生活能力,多可行走。
(2)中度损伤:多为四肢骨折或一般脏器损伤、生命体征可有改变,较为严重,已影响生活能力,但暂缓处理并无生命危险或导致残疾。
(3)重度损伤:多为重要脏器严重损伤、生命体征可有明显改变,可危及生命。这部分伤员是首先要重点抢救的伤员,通过抢救可能有生存的机会。
(4)死亡:心搏、呼吸已经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