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折 > 骨折最病原菌

骨折最病原菌

发布时间:2021-04-29 04:30:19

1、骨折!!!!!!!!!!!!!!!!!!!!!!!!!!!!!!!!!!!!!!!!!!!!!!!!!!!!!!!!!

【饮食疗法】

方1 赤小豆适量煎服,加赤砂糖少许温服之,本方适用于活血化瘀期。

方2 猪骨头1000克,黄豆250克,加水小火烧烂,加盐姜调味分饮食之。

方3 猪脊骨一具,洗净,红枣120克,莲子90克,降香、生甘草各9克,加水小火烧烂,加姜盐调味分多次饮之。

方4 鲜湖蟹2只,取肉(带黄),待粳米粥熟时,入蟹肉,再加以适量生姜、醋和酱油服食,常服。

方5 乌雄鸡1只(约500克),去皮毛内脏,洗净,“三七”5克切片,纳入鸡肚中,加少量黄酒,隔水清炖,熟后用酱油蘸服,常服。

方6 生黄芪30~60克,浓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食。

方7 当归20克,黄芪100克,嫩母鸡1只,加水同煮汤食用。

方8 紫丹参50克,洗净,加水煮,取汁,其汁与猪长骨1000克、黄豆250克同煮,待烂熟,加入少量桂皮、盐即成。

方9 生螃蟹500克,捣烂,热黄酒冲服250克,余渣敷患处,约半日“各各”有声即好。用于骨折接骨。

【禁忌食品】

(1)忌盲目补充钙质 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原料,有人以为骨折以后多补充钙质能加速断骨的愈合。但科学研究发现,增加钙的摄入量并不加速断骨的愈合,而对于长期卧床的骨折病人,还有引起血钙增高的潜在危险,而同时伴有血磷降低。此是由于长期卧床,一方面抑制对钙的吸收利用,一方面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增加的结果。所以,对于骨折病人来说,身体中并不缺乏钙质,只要根据病情和按医生嘱咐,加强功能锻炼和尽早活动,就能促进骨对钙的吸收利用,加速断骨的愈合。尤其对于骨折后卧床期间的病人,盲目地补充钙质,并无裨益,还可能有害。

(2)忌多吃肉骨头 有些人认为,骨折后多吃肉骨头,可使骨折早期愈合。其实不然,现代医学经过多次实践证明,骨折病人多吃肉骨头,非但不能早期愈合,反而会使骨折愈合时间推迟。究其原因,是因为受损伤后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胶原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肉骨头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钙。若骨折后大量摄入,就会促使骨质内无机质成分增高,导致骨质内有机质的比例失调,所以,就会对骨折的早期愈合产生阻碍作用。但新鲜的肉骨头汤味道鲜美,有刺激食欲作用,少吃无妨。

(3)忌偏食 骨折病人,常伴有局部水肿、充血、出血、肌肉组织损伤等情况,机体本身对这些有抵抗修复能力,而机体修复组织,长骨生肌,骨痂形成,化瘀消肿的原料就是靠各种营养素,由此可知保证骨折顺利愈合的关键就是营养。

(4)忌不消化之物 骨折病人因固定石膏或夹板而活动限制,加上伤处肿痛,精神忧虑,因此食欲往往不振,时有便秘。所以,食物既要营养丰富,又要容易消化及通便,忌食山芋、芋艿、糯米等易胀气或不消化食物,宜多吃水果、蔬菜。

(5)忌少喝水 卧床骨折病人,尤其是脊柱、骨盆及下肢骨折病人,行动十分不便,因此就尽量少喝水,以减少小便次数,如此虽小便次数减少,但更大的麻烦也产生了。如卧床病人活动少,肠蠕动减弱,再加上饮水减少,就很容易引起大便秘结。长期卧床,小便潴留,也容易诱发尿路结石和泌尿系感染。所以,卧床骨折病人想喝水就喝,不必顾虑重重。

(6)忌过食白糖 大量摄取白糖后,将引起葡萄糖的急剧代谢,从而产生代谢的中间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等,使机体呈酸性中毒状态。这时,碱性的钙、镁、钠等离子,便会立即被调动参加中和作用,以防止血液出现酸性。如此钙的大量消耗,将不利于骨折病人的康复。同时,过多的白糖亦会使体内维生素B1的含量减少,这是因维生素B1是糖在体内转化为能量时必需的物质。维生素B1不足,大大降低神经和肌肉的活动能力,亦影响功能的恢复。所以,骨折病人忌摄食过多的白糖。

(7)忌长期服三七片 骨折初期,局部发生内出血,积血瘀滞,出现肿胀、疼痛,此时服用三七片能收缩局部血管,缩短凝血时间,增加凝血酶,非常恰当。但骨折整复一周以后,出血已停,被损组织开始修复,而修复必须有大量的血液供应,若继续服用三七片,局部的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液运行就不畅,对骨折愈合不利。

(8)骨折禁饮果子露。

2、关于骨折

骨折一般多见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肌力严重衰退,下肢无力,走路不稳,反应迟钝,加上骨质疏松,外力直接作用于疏松的骨质上,而极易发生骨折。如老年人晚上起床小便,不能承受自身重量就容易发生骨折。骨折的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
养生指南:
一.练功强身:应积极长期地坚持锻炼,增多在户外活动时间,多呼吸新鲜空气,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保健操等项目。多活动能使血液中的钙质更多地在骨骼内存留,因而提高骨的硬度,能有效地减少骨折的发生。
二.多晒太阳:阳光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而钙的代谢依赖维生素D的作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体内钙的形成和吸收,维持正常的钙磷代谢,使骨骼中钙质增加而提高骨的硬度。
三.未病先防:老年人不宜到人多和车多的地方活动,下雨、下雪或地上积水、结冰时不要外出,以免跌倒而发生骨折。不要攀登梯子或爬高活动,不宜在陡坡上行走,因老年人下肢无力,反应迟钝而易跌倒。平时出门时,须缓步慢行,若有眼花、耳聋、头晕等症状时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有帮助搀扶走路或手拄拐杖。夜间上厕所之前,应先在床沿坐上片刻,以使腿部肌肉力量处于兴奋状态,并可防止体位改变时的一时性低血压的发生。洗澡时,要准备好小凳子,坐着穿裤和鞋,防止跌倒。
四.饮食调摄:多吃蔬菜、蛋白质和富有维生素的饮食,可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以利于祛瘀消肿,后期应偏味重,选择合适的饮食调补肝肾,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五.密切观察:当遭受损伤后,如怀疑有骨折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在转送途中,应采取必要的临时固定措施。如上肢骨折应用木板将手臂固定,木板长度应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面。也可将骨折的手臂与胸部缚在一起固定。下肢骨折可用长木板将伤肢缚扎在一起,木板长度上至腋下,下应超过脚跟,或可将患肢与另一健肢缚扎在一起固定。脊柱骨折应由双人平行搬至木板上缚扎固定,颈椎骨折应将头部两侧用沙袋垫好,限制头部活动,然后才能送医院。如有出血,应用清洁布临时包扎伤口,然后用止血带结扎。一般止血带结扎时间每次不超过1小时,每隔1小时可放松止血带1~2分钟,以看到鲜血流出为止,可防止因结扎时间过长而引起肢体缺血坏死。用石膏等方法作骨折固定后,24小时内须密切观察伤肢末端皮肤色泽的变化和肿胀情况。如发现肿胀加剧,皮肤有瘀紫应立即就诊,放松或拆除石膏,以防因石膏固定太紧而引起肢体缺血、回流不畅而坏死。骨折固定期应遵医嘱定期复查。
六.功能锻炼:在医生指导下积极锻炼未受伤的关节,每天每小时一百次,能避免关节僵硬、挛缩和肌肉萎缩。采用轻按摩的方法自我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的恢复。

骨折的治疗 栋华 骨科副主任医师
突然受伤骨折,伤情特别严重的,即发生休克甚至昏迷的人,心理上没有更大的精神负担。而那些神志清醒的伤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经受巨大痛苦,陷入极度紧张之中,有的感到生死未卜,非常恐惧。在事故现场,抢救人员及伤员家属,必须保保持沉着、冷静,一方面尽可快全力抢救,设法送附近医院;同时安慰伤员,不要紧张。对伤情严重者。要用语言、眼神、形体动作,鼓励他们坚强一些,消除绝望心理。要知道,惊慌大惊小怪、哭泣流泪,对伤员都是恶性刺激。
骨折伤员入院后,进行紧急救治时,也要注意心理治疗和护理。有的医生护士当着病人的面,向领导或家属交待病情,表示治疗困难,必有残废,甚至说出不行了,没有希望等话。可能这是事实,但是却严重伤害病人心理,有悖于医德。即使病危,也要向单位和家属个别交待。医务人员应通过自己的形象和语言,让病人感到信赖和安全。应该安慰病人,病情虽重,并非没有希望。受伤不幸,但活着入院,是不幸中的万幸。
伤员入院,经过初步救治,心理上可能感到安全,情绪好转,但大多数病会怕痛、怕手术。骨折早期及以后手法整复或手术治疗,疼痛都是难避免的。思想上越是害怕,就越是敏感。尤其是病房其他病人的呻吟、呼叫,会相互激惹。病人家属,此时不宜过分迁就病人向医护人员提出不合理要求。可以向医护人员反映病情变化,同时给予病人以精神安慰,和他们谈一谈与伤情无关的事情,以分散注意力,减少疼痛。看望病人也要做到表情自然。若愁眉苦脸,病人会以为是自己病情转重,后果不好,平静的情绪又趋于沮丧。
有的病人伤后,巴不得骨折马上就愈合,“病急乱求医”,到处求治,乱用药物,这可能干扰治疗程序。对此,医生最好尽快制订出治疗方案、并告知病人及家属,并做适当解释说明。骨折不同于一般皮肉受伤那样,缝合后几天就能痊愈拆线。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治疗时间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时间比较长,短则1月,长则半年以上。让伤员思想上早有打算,妥善安排工作和生活。
骨折致残率、致畸率较高,有的完全恢复,也可能遗留外伤或手术疤痕,对形体外观影响较大。病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往往对此格外关注。有时对此郁郁寡欢,甚至丧失生活信心。有的病人担心留下残疾,影响事业、婚姻、家庭等,为此终日愁眉不展;有的脾气变得暴躁、容易激惹。医护人员应做解释工作,家属亲友也要理解病人,从各方面多加关怀体贴,劝慰他们:“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不要过分忧虑。只要及时治疗,以后进行刻苦的功能锻炼,可以恢复正常,弥补损失。即使因为伤情关系,留下一些后遗症,造成一定损失,也能减少到最低程度。对于已经留下瘫痪或肢体残疾的伤员,要用中外名人和英雄人物,如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张海迪等人的事迹激励他们,面对现实,树立战胜伤残的信心,做到身残志不残,残而不废。
骨折进入恢复期,解除石膏或夹板后,关节往往变得僵硬,稍稍活动即感到疼痛或肿胀。由于长期不活动,肢体肌肉萎缩,周径变细。不少病人担心能否恢复,有的则臆测莫非医生给治坏了?恐怕留下终身残废,于是整天忧心忡忡,茶饭不思。其实,这种情况多半是恢复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可向病人解释,这是由于关节固定后、其内部、肌肉之间、肌暖周围粘连所致,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锻炼就可能消除。
骨折恢复期的功能锻炼十分重要,又相当痛苦。不少病人怕痛,产生畏难情绪,有的病人寄希望于药物和医疗仪器。有些骨折病人的亲友、从感情出发,不肯让他们吃苦,对功能锻炼阳奉阴违,消极等待,迟迟不练。必须懂得,开始锻炼时,有些痛、肿反应,是正常现象。功能锻炼是肢体康复的必由之路,任何内服、敷药和先进仪器均无法代替。今日不练,明日不动,势必痛不得止,肿不得消。家属应鼓励病人,帮助克服畏难情绪,对微小的进步,也应加以赞尝、鼓励。
另外,也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有的病人恨不得今日拆了石膏、夹板,明天就活动自如。某些招摇撞骗的江湖“医生”,便迎合这些人的心理,用粗暴力量狠命扳拉僵硬的关节,使关节内外发生损伤和出血。引起疼痛不说,还会引起严重的粘连,影响治疗效果。千万不要上当。

骨折的内固定器材 徐栋华
骨折的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用各种手法将断骨对合,再在皮肤外面用石膏或夹板固定、保护,使骨折愈合。在这里,石膏、夹板是外固定器材。如果无法采用这种方法,“或者用了效果不好,便需采用第二种方法——手术治疗:由医生切开皮肉,在直视下将断骨准确对位,再选用接骨钢板、螺钉、钢针等接骨器材固定。这些接骨器材即为内固定器材。
骨折完全愈合后,内固定器材便失去了作用。这时,内固定器材是一直留在体内,还是取出来好呢?制造内固定器材的金属,都经过反复测试选择,对人体安全无毒,相容性良好。但它们毕竟与机体有生命的组织根本不同,终究是一种异物,长期留在体内,可能引起多种不良反应。
一是可以诱发迟发性感染。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常可乘皮肤、粘膜受到微小创伤、局部抵抗力低下之机,进入人体。机体活组织内布满毛细血管,其中具有识别、攻击病原体的白细胞,可将病原体很快歼灭。而置于骨骼内的坚硬钢板、钢针等,由于没有血管分布,缺乏这种抵抗能力,因而容易成为细菌的藏身之地。细菌生长繁殖起来,即造成感染。
二是造成附近骨质疏松。骨骼的基本功能是保护、支撑和运动,总之是受力。在一定范围内,它受力越多,越是坚强。内固定器材,尤其是钢板,具有一种应力遮挡作用。它承受了本应由骨骼承受的应力,这在骨折早期,对于保持位置、恢复运动功能等有好处。但骨折愈合后,其就有弊端了。由于缺乏力的刺激,附近骨质可愈来愈疏松。骨质过于疏松,螺针固定不牢,可发生松动,这时可以导致再次骨折。
三是置于骨外的内固定器材,可刺激软组织,产生滑囊炎等并发症。如股骨骨折的髓内针尾部位于臀部皮肤、肌肉深面,由于破关节活动,表面可以形成滑囊发炎,产生积液,可引起疼痛或限制关节活动。在个别情况下,儿童骨折的内固定器材如果久不取出,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内固定器材的位置可能发生变化,压迫神经血管,引起瘫痪或血管瘤等严重并发症。
四是个别人可发生电解反应。人体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等,含有各种离子,是一种电解质溶液。内固定钢板虽然化学性质相当稳定,但日积月累,也可发生明显的电解反应,导致组织水肿。因此,骨折内固定器材,一般均应在骨折愈合后适当时机拆去。这个时机,很有讲究。骨折愈合的时间与骨折部位、类型,病人年龄,营养状况及治疗方法有关,短则一月,长则半年以上。但这并不意味着骨折一旦愈合,就应立即取出内固定器材。早期骨痂是坚硬的类骨质,多呈梭形,包裹骨折断端。它的外表租糙,内部结构杂乱无章,牢固度也差。这时拆除内固定器材,为时过早。
随着关节不断活动、用力,那些受力大的部位,骨质逐渐变得坚硬,而那些多余的骨痂,则由破骨细胞破坏吸收。经过如此改造,断骨上下恽然一体,十分坚固。这时即可拆除内固定器材了。具体时机,应由医生确定。除了引起并发症者以外,原则上应宁可适当推迟,而不要提前。加压钢板十分坚强。固定后承受骨骼大部分应力,骨折愈合后的塑形期往往较长,钢板早期取出容易发生再骨折。因此,取出时间应较一般钢板向后延迟。国外专家建议取出内固定器材的时间分别为:胫骨1年,股骨2年,前臂骨及肱骨1.5-2年。个别手术风险大,或高龄病人,也可暂不拆除,长期观察。
少数情况下,内固定器材的位置恰好靠近神经、血管,二次手术解剖层次不如首次手术清楚,反更增加损伤机会。此外,也有由于骨骼生长过牢,将内固定器材包埋其中,寻找困难的,或螺钉尾槽损伤变浅,或钉、针、钢丝折断,拆除费事、甚至取不出的。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恰当处理。总的说来,拆除内固定器材的手术,一般比第一次对位固定术要容易一些,手术时间也短。
最后需提到的是,经过多年探索、现在已经制造成功可以在体内自行吸收的骨折内固定器材,现在许多医院正在推广应用。这种材料是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对人体无毒。用它固定断骨,随着骨折愈合,它本身会缓促降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使用这种内固定器材一次手术就可“一劳永逸”,病人无须冒二次麻醉手术的风险。
免费医院网天天健康报编辑部www.cmn.com.cn2000/12/18

骨折 积水潭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张伯松
一、定义
骨或软骨失去完整性或连续性,称为骨折。
二、 骨折原因
(一) 外伤性骨折:暴力造成骨质的完整性破坏,称为外伤性骨折。为最常见的骨折原因。按暴力作用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种:
1. 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骨折部位。
2. 间接暴力:暴力作用于远离骨折的部位,通过骨、关节、肌肉或韧带等传导,造成一定部位的骨折。
3.重复暴力:反复的暴力作用于同一部位,可逐渐发生骨折,也称为疲劳骨折。如长途行军或反复运动后发生的第二、三跖骨、胫骨、股骨、腓骨或股骨颈骨折等。
(二)病理性骨折:由于全身或骨本身局部的病损引起的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
三、 骨折分类
(一) 按骨折线形状:分为横形、斜形、螺旋形、粉碎形等。
(二) 按骨折发生部位:骨干骨折、关节内骨折及骨骺损伤等。
(三) 按骨折程度:完全骨折及为完全骨折,后者也称青枝骨折。
(四) 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骨折与开放骨折。
(五) 按伤后时间:新鲜骨折——伤后3周以内的骨折。陈旧骨折——伤后超过3周。
四、 骨折治疗
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伤部位最大可能、尽快地恢复正常功能。为此应选择最为简便、完全而又有利于骨折愈合以及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基本措施。
五、 骨折的急救
骨折的急救是在骨折发生后的即刻处理,包括检查诊断和必要的临时措施。骨折的急救很重要,处理不当能加重损伤,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形成残废影响生命。因而,及时进行合理有效的急救是十分重要的。急救应在现场进行,首先扼要地了解伤情,先查生命体征后查局部伤情,以确定损伤性质、部位和范围。要观察有无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难、紫绀、异常呼吸等现象;注意病人有无休克;有无伤口出血及内出血;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有无瞳孔、眼、耳、鼻出血,及颅脑损伤体征;有无胸、腹、盆腔内脏损伤;有无脊髓、周围神经损伤及肢体瘫痪,注意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畸形及功能丧失表现,确定是否有骨折及脱位。
急救处理应包括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防止休克。严重或多发骨折及合并有其他创伤病人更易休克,要注意预防,更要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休克包括:止痛,固定患肢有止痛、止血、减轻组织损害和休克的作用;止血,内或外出血为损伤性休克主要原因,不加以控制会加重休克,一般伤口局部加压包扎,即可止血。对于四肢大出血,不能控制者,可上止血带,但绑扎的部位要正确,松紧要合适,否则会加重出血,上止血带时间最长不能超过二小时,应每隔一小时左右放松一次,但不可冒再次大出血危险,轻易将止血带放松。在可能条件下,应立即输液、输血和给氧。③骨折肢体临时固定:上肢骨折主要用夹板固定,用三角巾悬吊,并将伤肢用绷带固定在胸壁上;下肢骨折主要用半环托马斯架固定或绑在健腿上,膝以下骨折固定在小夹板上;疑有脊柱及骨盆骨折损伤时,应尽量避免骨折处有移动,以免引起或加重损伤。不论病人是仰卧或俯卧,尽量不变动原来位置将四肢理直,准备好硬板担架后,由两人轻轻将病人滚翻到木板上仰卧,用宽布带捆在担架上。如骨折位于颈部,则一人必须把住下颏和枕部略加牵引。滚翻时脊柱应保持中立位。腰或颈下垫一小布卷则更好。

骨折愈合
骨折(fracture of bone)通常可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两大类。骨的再生能力很强,经过良好复位后的外伤性骨折,一般在3~4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可完全愈合。骨外、内膜中骨母细胞的增生和产生新生骨质是骨折愈合的基础。骨折后经血肿形成、纤维性和骨性骨痂形成以及骨痂改建的过程而完全愈合,使骨在结构和功能上恢复正常。
一、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fracture healing)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血肿形成
骨折时除骨组织被破坏外,也一定伴有附近软组织的损伤或撕裂。骨组织和骨髓都富含血管,骨折后常伴有大量出血,填充在骨折的两断端及其周围组织间,形成血肿。一般在数小时内血肿发生血液凝固。和其他组织的创伤一样,此时在骨折局部还可见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
骨折时由于骨折处营养骨髓、骨皮质及骨膜的血管随之发生断裂,因此在骨折发生的1~2天内,可见到骨髓造血细胞的坏死,骨髓内脂肪的析出,以后被异物巨细胞包绕形成脂肪“囊”(fat“cyst”)。骨皮质亦可发生广泛性缺血性坏死,骨坏死在镜下表现为骨陷窝内的骨细胞消失而变为空穴。如果骨坏死范围不大,可被破骨细胞吸收,有时死骨可脱落、游离而形成死骨片。
(二)纤维性骨痂形成
大约在骨折后的2~3天,从骨内膜及骨外膜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侵入血肿,血肿开始机化。这些纤维母细胞实质上多数是软骨母细胞及骨母细胞的前身。上述增生的组织逐渐弥合,填充并桥接了骨折的断端,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或称暂时性骨痂(provisional callus)肉眼上骨折局部呈梭形肿胀。约经1周左右,上述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部分可进一步分化,形成透明软骨。透明软骨的形成一般多见于骨外膜的骨痂区,而少见于骨髓内骨痂区,可能与前者血液供应较缺乏有关。此外,也与骨折断端的活动度及承受应力过大有关。但当骨痂内有过多的软骨形成时会延缓骨折的愈合时间。
(三)骨性骨痂形成
骨折愈合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是骨母细胞产生新生骨质逐渐取代上述纤维性骨痂。开始形成的骨质为类骨组织,以后发生钙盐沉着,形成编织骨(woven bone),即骨性骨痂。纤维性骨痂内的软骨组织,和骨发育时的软骨化骨一样,发生钙盐沉着而演变为骨组织,参与骨性骨痂的形成。此时所形成的编织骨,由于其结构不够致密,骨小梁排列比较紊乱,故仍达不到正常功能需要。
按照骨痂的细胞来源及骨痂的部位不同,可将骨痂分为外骨痂和内骨痂。
1.外骨痂(external callus)或骨外膜骨痂(periosteal callus),是由骨外膜的内层即成骨层细胞增生,形成梭形套状,包绕骨折断端。如上所述,以后这些细胞主要分化为骨母细胞形成骨性骨痂,但也可分化为软骨母细胞,形成软骨性骨痂。在长骨骨折时以外骨痂形成为主。
2.内骨痂(internal callus) 由骨内膜细胞及骨髓未分化间叶细胞演变成为骨母细胞,形成编织骨。内骨痂内也可有软骨形成,但数量比外骨痂为少。
(四)骨痂改建或再塑
上述骨痂建成后,骨折的断端仅被幼稚的、排列不规则的编织骨连接起来。为了符合人体生理要求而具有更牢固的结构和功能,编织骨进一步改建成为成熟的板层骨,皮质骨和髓腔的正常关系也重新恢复。改建是在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及骨母细胞新骨质形成的协调作用下进行的,即骨折骨所承受应力最大部位有更多的新骨形成而机械性功能不术需要的骨质则被吸收,这样就使骨折处上下两断端按原来的关系再连接起来,髓腔也再通。
在一般情况下,经过上述步骤,骨折部恢复到与原来骨组织一样的结构,达到完全愈合。
二、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全身性因素 ①年龄:儿童骨组织再生能力强,故骨折愈合快;老年人骨再生能力较弱,故骨折愈合时间也较长。②营养:严重蛋白质缺乏和维生素C缺乏可影响骨基质的胶原合成;维生素D缺乏可影响骨痂钙化,妨碍骨折愈合。
2.局部因素 ①局部血液供应:如果骨折部血液供应好则骨折愈合快,如肱骨的外科颈(上端)骨折;反之,局部血液供应差者,骨折愈合慢,如股骨颈骨折。骨折类型也和血液供应有关:如螺旋形或斜形骨折,由于骨折部分与周围组织接触面大,因而有较大的毛细血管分布区域供应血液,愈合较横形骨折快。②骨折断端的状态:骨折断端对位不好或断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塞等都会使愈合延缓甚至不能接合。此外,如果骨组织损伤过重(如粉碎性骨折),尤其骨膜破坏过多时,则骨的再生也较困难。骨折局部如出血过多,血肿巨大,不但影响断面的接触,且血肿机化时间的延长也影响骨折愈合。③骨折断端的固定:断端活动不仅可引起出血及软组织损伤,而且常常只形成纤维性骨痂而难有新骨形成。为了促进骨折愈合,良好的复位及固定是必要的。但长期固定可引起骨及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也会影响骨折愈合。④感染:开放性骨折(即骨折处皮肤及软组织均断裂,骨折处暴露)时常合并化脓性感染,延缓骨折愈合。
骨折愈合障碍者,有时新骨形成过多,形成赘生骨痂,愈合后有明显的骨变形,影响功能的恢复。有时纤维性骨痂不能变成骨性骨痂并出现裂隙,骨折两断端仍能活动,形成假关节,甚至在断端有新生软骨被覆,形成新关节。
附 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pathological fracture)是指已有病变的骨,在通常不足以引起骨折的外力作用下发生的骨折,或没有任何外力而发生的自发性骨折。
常见的病理性骨折的原因:
1.骨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 是病理性骨折最常见的原因,特别是溶骨性的原发或转移性骨肿瘤。原发性骨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骨巨细胞瘤及溶骨性成骨肉瘤等;属于转移性骨肿瘤的如转移性肾癌、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及神经母细胞瘤等。不少原发性和转移性骨肿瘤有时因病理性骨折后才被发现。
2.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老年、各种营养不良和内分泌等因素可引起全身性骨质疏松,表现为骨皮质萎缩变薄,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主要影响脊椎骨、股骨颈、掌骨等。老年尤其是绝经后老年妇女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股骨颈、肱骨上端及桡骨下端骨折较为多见。肢体瘫痪、长期固定或久病卧床等可引起局部废用性骨质疏松而造成骨折。
3.内分泌紊乱 由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引起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导致骨的脱钙及大量破骨细胞堆积,骨小梁为纤维组织所取代。此时虽有新骨形成,但只能形成纤细的编织骨或非钙化的类骨组织,而极易发生多发性病理性骨折。
4.骨的发育障碍 有多种属于这类的先天性骨疾患可以引起病理性骨折。例如先天性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在胎儿或儿童时期发病,乃由于先天性间充质发育缺陷,不易分化为骨母细胞,同时骨母细胞合成骨基质中Ⅰ型胶原纤维障碍,因此长骨骨皮质很薄,骨细而脆,极易发生多发性病理性骨折,故又称为脆性骨综合征(brittle bone syndrome)。而骨折后新形成的骨痂为软骨性,或为纤维性,难以发生骨化。
病理性骨折时,骨的原有病变往往使骨折愈合迟缓,甚至几乎没有修复反应。也常使骨原有病变的组织学图像发生改变或复杂化。

http://www.zgxl.net/sljk/ybjb/yundong/guzhe.htm

3、为什么骨折会导致骨髓炎呢?

骨折是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质部分或完全断裂的一种疾病。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为: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两种,其中开放性骨折容易引起骨髓炎。
开放性骨折,皮肉损伤,断骨与外界相通,易被泥土、沙石、机油、树叶、草根等污染,病原菌直接由伤口侵入骨组织,在骨内生长繁殖引起感染;同时,骨折伴有的出血和剧痛,以及随之而来的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均可使人体抵抗力下降,有利病菌的生长繁殖,引起骨髓炎。
骨折引起骨髓炎的另一个原因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并发症。开刀后伤口化脓感染,波及骨骼。有时,做骨牵引、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时,细菌可顺着穿入皮肤的钢针或螺钉孔进入骨内,引起感染,发展为骨髓炎。
外伤性骨髓炎的特点是,感染始终以骨折部位为中心,向两端发展蔓延,同时易在其骨与软组织处形成脓肿,骨折部位形成死腔。骨与软组织处形成的脓肿,常反复破溃,成为长期不愈的窦道。这也是慢性骨髓炎开始的标志。
在重庆贻青中医院主要采用以“靶位定向体液疗法”中医外治骨髓炎:
1、提脓拔毒 专属药效使坏死组织脱落、液化、将积存在病灶区内的各种至炎因子,随脓液通过窦道排除体外,改善瘀滞肿胀状态,调节又降低组织的酸化程度达到改善内环境。
2、穿透性杀菌 专属药效在局部形成柱状辐射环,持续、恒定于患区,而专属药效具有多靶点、重靶点起到强力的杀菌、抑菌作用,使病患区的毒性降低、防御机能增强。
3、专属药效使血管网、淋巴管网建立与畅通,病患区在得到营养物质的供应,促进肉芽组织、新生骨、扶正固本、增加骨与软组织的愈合能力,从里向外愈合,达到根本治疗骨髓炎的目的。

4、骨折落病根

你妈妈应该是胸椎11压缩性骨折吧?除了止痛药和外贴膏药以外是没有办法依靠药物缓解的。
但是依靠自己的注意是可以缓解一些的,我有五节胸、腰椎也是一样压缩性骨折,平时能躺的就不坐,坐下时间长的就找有靠背的椅子,拿腋下跨在椅背上借力,缓解胸椎的压力;60岁的人了,骨质疏松是正常的,如果年轻的话(我受伤是在25岁)就会快一点痊愈,应该讲三年以后痊愈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自己就是三年以后可以抗自行车上楼的。
另外我是五节脊椎骨折,所以背了三年得不锈钢背心,也就是依靠定制的不锈钢向腋部借力的作用,非常痛苦特别是夏天,对你妈妈来讲就不用了,如果买一个护腰也是不错的。

5、开放性肋骨骨折继发感染时最常见的病原菌是?

开放性肋骨骨折需防感染时,最常见的病原菌应该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一定要用大量康复,以免造成骨骨髓炎。

6、老年人跌倒后容易发生骨折,为什么

骨折一般多见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肌力严重衰退,下肢无力,走路不稳,反应迟钝,加上骨质疏松,外力直接作用于疏松的骨质上,而极易发生骨折。如老年人晚上起床小便,不能承受自身重量就容易发生骨折。骨折的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
养生指南:
一.练功强身:应积极长期地坚持锻炼,增多在户外活动时间,多呼吸新鲜空气,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保健操等项目。多活动能使血液中的钙质更多地在骨骼内存留,因而提高骨的硬度,能有效地减少骨折的发生。
二.多晒太阳:阳光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而钙的代谢依赖维生素D的作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体内钙的形成和吸收,维持正常的钙磷代谢,使骨骼中钙质增加而提高骨的硬度。
三.未病先防:老年人不宜到人多和车多的地方活动,下雨、下雪或地上积水、结冰时不要外出,以免跌倒而发生骨折。不要攀登梯子或爬高活动,不宜在陡坡上行走,因老年人下肢无力,反应迟钝而易跌倒。平时出门时,须缓步慢行,若有眼花、耳聋、头晕等症状时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有帮助搀扶走路或手拄拐杖。夜间上厕所之前,应先在床沿坐上片刻,以使腿部肌肉力量处于兴奋状态,并可防止体位改变时的一时性低血压的发生。洗澡时,要准备好小凳子,坐着穿裤和鞋,防止跌倒。
四.饮食调摄:多吃蔬菜、蛋白质和富有维生素的饮食,可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以利于祛瘀消肿,后期应偏味重,选择合适的饮食调补肝肾,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五.密切观察:当遭受损伤后,如怀疑有骨折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在转送途中,应采取必要的临时固定措施。如上肢骨折应用木板将手臂固定,木板长度应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面。也可将骨折的手臂与胸部缚在一起固定。下肢骨折可用长木板将伤肢缚扎在一起,木板长度上至腋下,下应超过脚跟,或可将患肢与另一健肢缚扎在一起固定。脊柱骨折应由双人平行搬至木板上缚扎固定,颈椎骨折应将头部两侧用沙袋垫好,限制头部活动,然后才能送医院。如有出血,应用清洁布临时包扎伤口,然后用止血带结扎。一般止血带结扎时间每次不超过1小时,每隔1小时可放松止血带1~2分钟,以看到鲜血流出为止,可防止因结扎时间过长而引起肢体缺血坏死。用石膏等方法作骨折固定后,24小时内须密切观察伤肢末端皮肤色泽的变化和肿胀情况。如发现肿胀加剧,皮肤有瘀紫应立即就诊,放松或拆除石膏,以防因石膏固定太紧而引起肢体缺血、回流不畅而坏死。骨折固定期应遵医嘱定期复查。
六.功能锻炼:在医生指导下积极锻炼未受伤的关节,每天每小时一百次,能避免关节僵硬、挛缩和肌肉萎缩。采用轻按摩的方法自我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的恢复。

骨折的治疗 栋华 骨科副主任医师
突然受伤骨折,伤情特别严重的,即发生休克甚至昏迷的人,心理上没有更大的精神负担。而那些神志清醒的伤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经受巨大痛苦,陷入极度紧张之中,有的感到生死未卜,非常恐惧。在事故现场,抢救人员及伤员家属,必须保保持沉着、冷静,一方面尽可快全力抢救,设法送附近医院;同时安慰伤员,不要紧张。对伤情严重者。要用语言、眼神、形体动作,鼓励他们坚强一些,消除绝望心理。要知道,惊慌大惊小怪、哭泣流泪,对伤员都是恶性刺激。
骨折伤员入院后,进行紧急救治时,也要注意心理治疗和护理。有的医生护士当着病人的面,向领导或家属交待病情,表示治疗困难,必有残废,甚至说出不行了,没有希望等话。可能这是事实,但是却严重伤害病人心理,有悖于医德。即使病危,也要向单位和家属个别交待。医务人员应通过自己的形象和语言,让病人感到信赖和安全。应该安慰病人,病情虽重,并非没有希望。受伤不幸,但活着入院,是不幸中的万幸。
伤员入院,经过初步救治,心理上可能感到安全,情绪好转,但大多数病会怕痛、怕手术。骨折早期及以后手法整复或手术治疗,疼痛都是难避免的。思想上越是害怕,就越是敏感。尤其是病房其他病人的呻吟、呼叫,会相互激惹。病人家属,此时不宜过分迁就病人向医护人员提出不合理要求。可以向医护人员反映病情变化,同时给予病人以精神安慰,和他们谈一谈与伤情无关的事情,以分散注意力,减少疼痛。看望病人也要做到表情自然。若愁眉苦脸,病人会以为是自己病情转重,后果不好,平静的情绪又趋于沮丧。
有的病人伤后,巴不得骨折马上就愈合,“病急乱求医”,到处求治,乱用药物,这可能干扰治疗程序。对此,医生最好尽快制订出治疗方案、并告知病人及家属,并做适当解释说明。骨折不同于一般皮肉受伤那样,缝合后几天就能痊愈拆线。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治疗时间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时间比较长,短则1月,长则半年以上。让伤员思想上早有打算,妥善安排工作和生活。
骨折致残率、致畸率较高,有的完全恢复,也可能遗留外伤或手术疤痕,对形体外观影响较大。病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往往对此格外关注。有时对此郁郁寡欢,甚至丧失生活信心。有的病人担心留下残疾,影响事业、婚姻、家庭等,为此终日愁眉不展;有的脾气变得暴躁、容易激惹。医护人员应做解释工作,家属亲友也要理解病人,从各方面多加关怀体贴,劝慰他们:“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不要过分忧虑。只要及时治疗,以后进行刻苦的功能锻炼,可以恢复正常,弥补损失。即使因为伤情关系,留下一些后遗症,造成一定损失,也能减少到最低程度。对于已经留下瘫痪或肢体残疾的伤员,要用中外名人和英雄人物,如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张海迪等人的事迹激励他们,面对现实,树立战胜伤残的信心,做到身残志不残,残而不废。
骨折进入恢复期,解除石膏或夹板后,关节往往变得僵硬,稍稍活动即感到疼痛或肿胀。由于长期不活动,肢体肌肉萎缩,周径变细。不少病人担心能否恢复,有的则臆测莫非医生给治坏了?恐怕留下终身残废,于是整天忧心忡忡,茶饭不思。其实,这种情况多半是恢复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可向病人解释,这是由于关节固定后、其内部、肌肉之间、肌暖周围粘连所致,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锻炼就可能消除。
骨折恢复期的功能锻炼十分重要,又相当痛苦。不少病人怕痛,产生畏难情绪,有的病人寄希望于药物和医疗仪器。有些骨折病人的亲友、从感情出发,不肯让他们吃苦,对功能锻炼阳奉阴违,消极等待,迟迟不练。必须懂得,开始锻炼时,有些痛、肿反应,是正常现象。功能锻炼是肢体康复的必由之路,任何内服、敷药和先进仪器均无法代替。今日不练,明日不动,势必痛不得止,肿不得消。家属应鼓励病人,帮助克服畏难情绪,对微小的进步,也应加以赞尝、鼓励。
另外,也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有的病人恨不得今日拆了石膏、夹板,明天就活动自如。某些招摇撞骗的江湖“医生”,便迎合这些人的心理,用粗暴力量狠命扳拉僵硬的关节,使关节内外发生损伤和出血。引起疼痛不说,还会引起严重的粘连,影响治疗效果。千万不要上当。

骨折的内固定器材 徐栋华
骨折的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用各种手法将断骨对合,再在皮肤外面用石膏或夹板固定、保护,使骨折愈合。在这里,石膏、夹板是外固定器材。如果无法采用这种方法,“或者用了效果不好,便需采用第二种方法——手术治疗:由医生切开皮肉,在直视下将断骨准确对位,再选用接骨钢板、螺钉、钢针等接骨器材固定。这些接骨器材即为内固定器材。
骨折完全愈合后,内固定器材便失去了作用。这时,内固定器材是一直留在体内,还是取出来好呢?制造内固定器材的金属,都经过反复测试选择,对人体安全无毒,相容性良好。但它们毕竟与机体有生命的组织根本不同,终究是一种异物,长期留在体内,可能引起多种不良反应。
一是可以诱发迟发性感染。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常可乘皮肤、粘膜受到微小创伤、局部抵抗力低下之机,进入人体。机体活组织内布满毛细血管,其中具有识别、攻击病原体的白细胞,可将病原体很快歼灭。而置于骨骼内的坚硬钢板、钢针等,由于没有血管分布,缺乏这种抵抗能力,因而容易成为细菌的藏身之地。细菌生长繁殖起来,即造成感染。
二是造成附近骨质疏松。骨骼的基本功能是保护、支撑和运动,总之是受力。在一定范围内,它受力越多,越是坚强。内固定器材,尤其是钢板,具有一种应力遮挡作用。它承受了本应由骨骼承受的应力,这在骨折早期,对于保持位置、恢复运动功能等有好处。但骨折愈合后,其就有弊端了。由于缺乏力的刺激,附近骨质可愈来愈疏松。骨质过于疏松,螺针固定不牢,可发生松动,这时可以导致再次骨折。
三是置于骨外的内固定器材,可刺激软组织,产生滑囊炎等并发症。如股骨骨折的髓内针尾部位于臀部皮肤、肌肉深面,由于破关节活动,表面可以形成滑囊发炎,产生积液,可引起疼痛或限制关节活动。在个别情况下,儿童骨折的内固定器材如果久不取出,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内固定器材的位置可能发生变化,压迫神经血管,引起瘫痪或血管瘤等严重并发症。
四是个别人可发生电解反应。人体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等,含有各种离子,是一种电解质溶液。内固定钢板虽然化学性质相当稳定,但日积月累,也可发生明显的电解反应,导致组织水肿。因此,骨折内固定器材,一般均应在骨折愈合后适当时机拆去。这个时机,很有讲究。骨折愈合的时间与骨折部位、类型,病人年龄,营养状况及治疗方法有关,短则一月,长则半年以上。但这并不意味着骨折一旦愈合,就应立即取出内固定器材。早期骨痂是坚硬的类骨质,多呈梭形,包裹骨折断端。它的外表租糙,内部结构杂乱无章,牢固度也差。这时拆除内固定器材,为时过早。
随着关节不断活动、用力,那些受力大的部位,骨质逐渐变得坚硬,而那些多余的骨痂,则由破骨细胞破坏吸收。经过如此改造,断骨上下恽然一体,十分坚固。这时即可拆除内固定器材了。具体时机,应由医生确定。除了引起并发症者以外,原则上应宁可适当推迟,而不要提前。加压钢板十分坚强。固定后承受骨骼大部分应力,骨折愈合后的塑形期往往较长,钢板早期取出容易发生再骨折。因此,取出时间应较一般钢板向后延迟。国外专家建议取出内固定器材的时间分别为:胫骨1年,股骨2年,前臂骨及肱骨1.5-2年。个别手术风险大,或高龄病人,也可暂不拆除,长期观察。
少数情况下,内固定器材的位置恰好靠近神经、血管,二次手术解剖层次不如首次手术清楚,反更增加损伤机会。此外,也有由于骨骼生长过牢,将内固定器材包埋其中,寻找困难的,或螺钉尾槽损伤变浅,或钉、针、钢丝折断,拆除费事、甚至取不出的。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恰当处理。总的说来,拆除内固定器材的手术,一般比第一次对位固定术要容易一些,手术时间也短。
最后需提到的是,经过多年探索、现在已经制造成功可以在体内自行吸收的骨折内固定器材,现在许多医院正在推广应用。这种材料是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对人体无毒。用它固定断骨,随着骨折愈合,它本身会缓促降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使用这种内固定器材一次手术就可“一劳永逸”,病人无须冒二次麻醉手术的风险。
免费医院网天天健康报编辑部www.cmn.com.cn2000/12/18

骨折 积水潭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张伯松
一、定义
骨或软骨失去完整性或连续性,称为骨折。
二、 骨折原因
(一) 外伤性骨折:暴力造成骨质的完整性破坏,称为外伤性骨折。为最常见的骨折原因。按暴力作用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种:
1. 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骨折部位。
2. 间接暴力:暴力作用于远离骨折的部位,通过骨、关节、肌肉或韧带等传导,造成一定部位的骨折。
3.重复暴力:反复的暴力作用于同一部位,可逐渐发生骨折,也称为疲劳骨折。如长途行军或反复运动后发生的第二、三跖骨、胫骨、股骨、腓骨或股骨颈骨折等。
(二)病理性骨折:由于全身或骨本身局部的病损引起的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
三、 骨折分类
(一) 按骨折线形状:分为横形、斜形、螺旋形、粉碎形等。
(二) 按骨折发生部位:骨干骨折、关节内骨折及骨骺损伤等。
(三) 按骨折程度:完全骨折及为完全骨折,后者也称青枝骨折。
(四) 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骨折与开放骨折。
(五) 按伤后时间:新鲜骨折——伤后3周以内的骨折。陈旧骨折——伤后超过3周。
四、 骨折治疗
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伤部位最大可能、尽快地恢复正常功能。为此应选择最为简便、完全而又有利于骨折愈合以及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基本措施。
五、 骨折的急救
骨折的急救是在骨折发生后的即刻处理,包括检查诊断和必要的临时措施。骨折的急救很重要,处理不当能加重损伤,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形成残废影响生命。因而,及时进行合理有效的急救是十分重要的。急救应在现场进行,首先扼要地了解伤情,先查生命体征后查局部伤情,以确定损伤性质、部位和范围。要观察有无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难、紫绀、异常呼吸等现象;注意病人有无休克;有无伤口出血及内出血;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有无瞳孔、眼、耳、鼻出血,及颅脑损伤体征;有无胸、腹、盆腔内脏损伤;有无脊髓、周围神经损伤及肢体瘫痪,注意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畸形及功能丧失表现,确定是否有骨折及脱位。
急救处理应包括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防止休克。严重或多发骨折及合并有其他创伤病人更易休克,要注意预防,更要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休克包括:止痛,固定患肢有止痛、止血、减轻组织损害和休克的作用;止血,内或外出血为损伤性休克主要原因,不加以控制会加重休克,一般伤口局部加压包扎,即可止血。对于四肢大出血,不能控制者,可上止血带,但绑扎的部位要正确,松紧要合适,否则会加重出血,上止血带时间最长不能超过二小时,应每隔一小时左右放松一次,但不可冒再次大出血危险,轻易将止血带放松。在可能条件下,应立即输液、输血和给氧。③骨折肢体临时固定:上肢骨折主要用夹板固定,用三角巾悬吊,并将伤肢用绷带固定在胸壁上;下肢骨折主要用半环托马斯架固定或绑在健腿上,膝以下骨折固定在小夹板上;疑有脊柱及骨盆骨折损伤时,应尽量避免骨折处有移动,以免引起或加重损伤。不论病人是仰卧或俯卧,尽量不变动原来位置将四肢理直,准备好硬板担架后,由两人轻轻将病人滚翻到木板上仰卧,用宽布带捆在担架上。如骨折位于颈部,则一人必须把住下颏和枕部略加牵引。滚翻时脊柱应保持中立位。腰或颈下垫一小布卷则更好。

骨折愈合
骨折(fracture of bone)通常可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两大类。骨的再生能力很强,经过良好复位后的外伤性骨折,一般在3~4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可完全愈合。骨外、内膜中骨母细胞的增生和产生新生骨质是骨折愈合的基础。骨折后经血肿形成、纤维性和骨性骨痂形成以及骨痂改建的过程而完全愈合,使骨在结构和功能上恢复正常。
一、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fracture healing)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血肿形成
骨折时除骨组织被破坏外,也一定伴有附近软组织的损伤或撕裂。骨组织和骨髓都富含血管,骨折后常伴有大量出血,填充在骨折的两断端及其周围组织间,形成血肿。一般在数小时内血肿发生血液凝固。和其他组织的创伤一样,此时在骨折局部还可见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
骨折时由于骨折处营养骨髓、骨皮质及骨膜的血管随之发生断裂,因此在骨折发生的1~2天内,可见到骨髓造血细胞的坏死,骨髓内脂肪的析出,以后被异物巨细胞包绕形成脂肪“囊”(fat“cyst”)。骨皮质亦可发生广泛性缺血性坏死,骨坏死在镜下表现为骨陷窝内的骨细胞消失而变为空穴。如果骨坏死范围不大,可被破骨细胞吸收,有时死骨可脱落、游离而形成死骨片。
(二)纤维性骨痂形成
大约在骨折后的2~3天,从骨内膜及骨外膜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侵入血肿,血肿开始机化。这些纤维母细胞实质上多数是软骨母细胞及骨母细胞的前身。上述增生的组织逐渐弥合,填充并桥接了骨折的断端,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或称暂时性骨痂(provisional callus)肉眼上骨折局部呈梭形肿胀。约经1周左右,上述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部分可进一步分化,形成透明软骨。透明软骨的形成一般多见于骨外膜的骨痂区,而少见于骨髓内骨痂区,可能与前者血液供应较缺乏有关。此外,也与骨折断端的活动度及承受应力过大有关。但当骨痂内有过多的软骨形成时会延缓骨折的愈合时间。
(三)骨性骨痂形成
骨折愈合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是骨母细胞产生新生骨质逐渐取代上述纤维性骨痂。开始形成的骨质为类骨组织,以后发生钙盐沉着,形成编织骨(woven bone),即骨性骨痂。纤维性骨痂内的软骨组织,和骨发育时的软骨化骨一样,发生钙盐沉着而演变为骨组织,参与骨性骨痂的形成。此时所形成的编织骨,由于其结构不够致密,骨小梁排列比较紊乱,故仍达不到正常功能需要。
按照骨痂的细胞来源及骨痂的部位不同,可将骨痂分为外骨痂和内骨痂。
1.外骨痂(external callus)或骨外膜骨痂(periosteal callus),是由骨外膜的内层即成骨层细胞增生,形成梭形套状,包绕骨折断端。如上所述,以后这些细胞主要分化为骨母细胞形成骨性骨痂,但也可分化为软骨母细胞,形成软骨性骨痂。在长骨骨折时以外骨痂形成为主。
2.内骨痂(internal callus) 由骨内膜细胞及骨髓未分化间叶细胞演变成为骨母细胞,形成编织骨。内骨痂内也可有软骨形成,但数量比外骨痂为少。
(四)骨痂改建或再塑
上述骨痂建成后,骨折的断端仅被幼稚的、排列不规则的编织骨连接起来。为了符合人体生理要求而具有更牢固的结构和功能,编织骨进一步改建成为成熟的板层骨,皮质骨和髓腔的正常关系也重新恢复。改建是在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及骨母细胞新骨质形成的协调作用下进行的,即骨折骨所承受应力最大部位有更多的新骨形成而机械性功能不术需要的骨质则被吸收,这样就使骨折处上下两断端按原来的关系再连接起来,髓腔也再通。
在一般情况下,经过上述步骤,骨折部恢复到与原来骨组织一样的结构,达到完全愈合。
二、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全身性因素 ①年龄:儿童骨组织再生能力强,故骨折愈合快;老年人骨再生能力较弱,故骨折愈合时间也较长。②营养:严重蛋白质缺乏和维生素C缺乏可影响骨基质的胶原合成;维生素D缺乏可影响骨痂钙化,妨碍骨折愈合。
2.局部因素 ①局部血液供应:如果骨折部血液供应好则骨折愈合快,如肱骨的外科颈(上端)骨折;反之,局部血液供应差者,骨折愈合慢,如股骨颈骨折。骨折类型也和血液供应有关:如螺旋形或斜形骨折,由于骨折部分与周围组织接触面大,因而有较大的毛细血管分布区域供应血液,愈合较横形骨折快。②骨折断端的状态:骨折断端对位不好或断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塞等都会使愈合延缓甚至不能接合。此外,如果骨组织损伤过重(如粉碎性骨折),尤其骨膜破坏过多时,则骨的再生也较困难。骨折局部如出血过多,血肿巨大,不但影响断面的接触,且血肿机化时间的延长也影响骨折愈合。③骨折断端的固定:断端活动不仅可引起出血及软组织损伤,而且常常只形成纤维性骨痂而难有新骨形成。为了促进骨折愈合,良好的复位及固定是必要的。但长期固定可引起骨及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也会影响骨折愈合。④感染:开放性骨折(即骨折处皮肤及软组织均断裂,骨折处暴露)时常合并化脓性感染,延缓骨折愈合。
骨折愈合障碍者,有时新骨形成过多,形成赘生骨痂,愈合后有明显的骨变形,影响功能的恢复。有时纤维性骨痂不能变成骨性骨痂并出现裂隙,骨折两断端仍能活动,形成假关节,甚至在断端有新生软骨被覆,形成新关节。
附 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pathological fracture)是指已有病变的骨,在通常不足以引起骨折的外力作用下发生的骨折,或没有任何外力而发生的自发性骨折。
常见的病理性骨折的原因:
1.骨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 是病理性骨折最常见的原因,特别是溶骨性的原发或转移性骨肿瘤。原发性骨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骨巨细胞瘤及溶骨性成骨肉瘤等;属于转移性骨肿瘤的如转移性肾癌、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及神经母细胞瘤等。不少原发性和转移性骨肿瘤有时因病理性骨折后才被发现。
2.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老年、各种营养不良和内分泌等因素可引起全身性骨质疏松,表现为骨皮质萎缩变薄,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主要影响脊椎骨、股骨颈、掌骨等。老年尤其是绝经后老年妇女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股骨颈、肱骨上端及桡骨下端骨折较为多见。肢体瘫痪、长期固定或久病卧床等可引起局部废用性骨质疏松而造成骨折。
3.内分泌紊乱 由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引起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导致骨的脱钙及大量破骨细胞堆积,骨小梁为纤维组织所取代。此时虽有新骨形成,但只能形成纤细的编织骨或非钙化的类骨组织,而极易发生多发性病理性骨折。
4.骨的发育障碍 有多种属于这类的先天性骨疾患可以引起病理性骨折。例如先天性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在胎儿或儿童时期发病,乃由于先天性间充质发育缺陷,不易分化为骨母细胞,同时骨母细胞合成骨基质中Ⅰ型胶原纤维障碍,因此长骨骨皮质很薄,骨细而脆,极易发生多发性病理性骨折,故又称为脆性骨综合征(brittle bone syndrome)。而骨折后新形成的骨痂为软骨性,或为纤维性,难以发生骨化。
病理性骨折时,骨的原有病变往往使骨折愈合迟缓,甚至几乎没有修复反应。也常使骨原有病变的组织学图像发生改变或复杂化。

7、骨折,骨裂有什么前期症状?

骨质疏松 Osteoporosis 骨质疏松是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影响骨折的处理及其预后,但长久以来,不被人们所重视。“人老了,骨就松了”似乎是生理情况,没有将它作为一种病理情况加以重视。有的骨科医师在处理骨折时,也未考虑骨质疏松这一重要因素的作用。要减少骨折的发生,首先要从防治骨质疏松做起。要防治骨质疏松,首先要了解骨质疏松究竟是什么样的疾病。 骨质疏松的定义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致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主要改变有: 骨组织量减少。这是最基本的病变,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只导致单位骨体积内的骨组织含量的减少,即骨密度降低,留下的骨组织的化学组成并没有改变; 骨的微结构异常。骨量逐渐减少,先使骨变薄变轻,骨小梁变细。骨的继续减少使一些骨小梁之间的连接消失,甚至骨小梁也消失。这种情况在人的中轴骨表现较为清楚。中轴骨即脊柱,其椎体内部由海绵样网状结构的松质骨构成。当骨小梁消失,可使孔隙变大,原来有规则的海绵样网状结构,变成不规则的孔状结构。这就破坏了骨的微结构; 易于骨折。由于上述两种改变。皮质骨变薄,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孔隙变大。这样的骨支撑人体及抵抗外力的功能减弱,脆性增加,变得容易骨折。当骨密度严重降低时,连咳嗽、开窗、弯腰端水这样的小动作也可能导致骨折。 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的骨折,即非暴力下的骨折,通常称为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脊柱变形、骨折及呼吸系统障碍。 1、疼痛:这是骨质疏松最为常见、最为主要的症状。其原因有三,其一是骨的吸收过快,骨的转换也快,骨小梁破坏和消失,骨皮质变薄甚至破坏,这些均会引起骨痛,并以腰背痛最为常见。其二是由于骨折引起的疼痛。调查资料表明,健康人负重量可达76公斤,而骨质疏松症患者仅能负重26公斤。其三是由于患者躯干活动时,腰背肌必须超常负荷,经常处紧张状态,久之则产生肌肉疲劳、痉挛,并引发与肌肉相关的筋膜、腱膜或神经痛。 2、脊柱变形:通常表现为身长缩短和驼背。 3、骨折:骨质疏松症患者即使遭受较轻微的外力作用,如滑倒,也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的治疗药品 钙片、骨肽片 晒太阳有助于补钙.因为维生素D对于钙的吸收是有一些益处,钙的吸收依赖于足够的维生素D,维生素D在人体来讲有两个吸收途径,一个是从食物中,一般像在鱼肝油里面,还有些菌类植物里面有。但是大部分80%到90%还是需要人体自身合成,这样就需要晒太阳。因为太阳里的紫外线它可以照射皮肤以后,使皮肤中的维生素D前体转化为维生素D。再经过肝脏、肾脏,然后变成活性的维生素D,才能发挥它的效用。所以人要注意多晒太阳,大概平均每天晒20分钟就可以了。晒多了就会受到紫外线伤害.凡事讲究一个"度". 想尽早恢复健康,就要合理饮食 : ·多摄取富含钙质(强化骨骼)及维他命D(促进钙质的吸收)的食物,如:花椰菜、栗子、蛤、深绿色蔬菜、燕麦、芝麻籽、虾、含骨沙丁鱼、黄豆、豆腐及小麦胚芽等。 ·全谷类食物和钙不宜同时摄取,因为全谷类食物含有一种会和钙产生化学作用的物质,影响钙质的吸收。 ·在饮食中加入蒜头及洋葱,因为它们含有硫,能够增强骨骼。 ·限量摄取杏仁、芦笋、甜菜、腰果及菠菜等含有大量草酸的食物,草酸会抑制人体对钙质的吸收。 ·避免摄取发酵食品,因为酵母当中的磷含量很高,吃进身体里面,磷会与钙“竞争”,抢着被人体吸收。 *营养补助品 ·钙/镁 骨头绝大部分由钙质组成,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日常饮食中,可以从绿叶蔬菜、豆腐、有骨沙丁鱼、生蚝来摄取钙。如果要从保健品当中补充钙,每天可摄取1000至1500毫克。镁则促进钙质的吸收。 ·赖氨酸(L-Lysin)精氨酸(L-arhinine) 这两种氨基酸也可促进钙的吸收,增强结缔组织。此外,它有刺激成长荷尔蒙的功效,能够加强骨骼细胞的增长。 ·维他命C 促进骨骼的增长期及钙质的吸收。 ·葡萄糖胺 促进骨骼和结缔组织的健全发展。葡萄糖胺主要是从贝类的外骨骼萃取,所以,较难从日常饮食中去摄取,主要还是得通过营养保健品摄取,每天的摄取量介于1000至1500毫克。 (资料由全美世界营养咨询顾问陈俐蓉博士提供) 食疗篇 *食疗方1 糙米杏仁茶 材料:糙米100克、美国杏仁50克、蜜糖少许(或砂糖) 做法: 1.糙米浸泡水中,大约7至8小时。 2.美国杏仁洗净,用沸水泡浸片刻,除去外膜。 3.将糙米和杏仁,置入搅拌机杯中,注入清水,搅拌到细滑。 4.全部材料一起倒入锅中再加水,煮上半小时,加少许蜜糖即可饮用。(要不停地搅拌,否则会粘锅底) 功效:以上食疗方有壮筋骨的作用,适合男女老少。糙米含有植物性纤维、维生素B、磷和铁等营养物质。杏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B17及钙等。 *食疗方2 芝麻核桃糊 材料:黑芝麻100克、核桃仁100克、淮山200克、蜜糖少许 做法: 1.黑芝麻置入筛中,用水洗掉灰尘,沥干后晒干。 2.核桃敲开取肉。 3.将晒干的芝麻、核桃仁和准山全部倒入搅拌机,搅拌至细,待冷却后装进瓶子盖好。 4.每次服用时,取两汤匙加入1杯水里,搅拌均匀。煮上10分钟,加少许蜜糖即可饮用。 功效:以上食疗方有壮筋骨的作用,适合男女老少,有补充营养、补脑、润肠的作用。 在药物的治疗方面,通常医生会就致病原因,指导病患服用钙片、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氟化钠等有利钙吸收及抑制骨质分解的药剂,更年期及卵巢切除的妇女,则尚须适量补充雌激素。 骨质疏松常用治疗药物介绍: 1、维生素D类药物 维生素D作为机体必须营养成分及激素,在维持机体钙、磷代谢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2、降钙素 应用降钙素治疗可抑制骨吸收,减轻骨丢失。 3、氟化物 氟化物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已有30年历史,是促进新骨形成的药物之一,氟化物刻显著增加骨密度,在一定条件下使骨质疏松症病人的骨密度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 4、雌激素 给绝经后妇女补充雌激素可明显减少骨折的发生。 5、雄激素 雄激素类药物能刺激骨形成。 6、双磷酸盐类 该类药物已成为目前用于防治以破骨细胞性骨吸收为主的各种代谢性骨病及高转化型(以骨吸收为主)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药物之一。 7、依普拉芬 依普拉芬为一种合成的异黄酮衍生物,因其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和患者对长期用药的良好耐受性和安全性被临床接受。 8、维生素K 维生素K主要是通过增加骨钙素(BGP)合成几分泌而起作用,为骨形成促进剂。 9、甲状旁腺素(PHT) 甲状旁腺素加强骨细胞溶解骨钙的作用和破骨细胞吸收骨基质的作用,同时促进成骨细胞形成及矿化骨的作用。这样,骨钙可以不断地释出以维持血钙水平,旧骨也得以不断地被新骨替换。 10、钙制剂 钙制剂是治疗骨质疏松疗效和安全性都较肯定的药物之一。其使用的钙源主要是碳酸钙、乳酸钙、柠檬酸钙和葡萄糖酸钙等。 11、中医药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和临床应用补肾壮骨中药治疗骨质疏松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且毒副作用少,可长期服用,价格适中,适合我国国情.

8、脚腕骨折了

骨折一般多见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肌力严重衰退,下肢无力,走路不稳,反应迟钝,加上骨质疏松,外力直接作用于疏松的骨质上,而极易发生骨折。如老年人晚上起床小便,不能承受自身重量就容易发生骨折。骨折的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
养生指南:
一.练功强身:应积极长期地坚持锻炼,增多在户外活动时间,多呼吸新鲜空气,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保健操等项目。多活动能使血液中的钙质更多地在骨骼内存留,因而提高骨的硬度,能有效地减少骨折的发生。
二.多晒太阳:阳光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而钙的代谢依赖维生素D的作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体内钙的形成和吸收,维持正常的钙磷代谢,使骨骼中钙质增加而提高骨的硬度。
三.未病先防:老年人不宜到人多和车多的地方活动,下雨、下雪或地上积水、结冰时不要外出,以免跌倒而发生骨折。不要攀登梯子或爬高活动,不宜在陡坡上行走,因老年人下肢无力,反应迟钝而易跌倒。平时出门时,须缓步慢行,若有眼花、耳聋、头晕等症状时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有帮助搀扶走路或手拄拐杖。夜间上厕所之前,应先在床沿坐上片刻,以使腿部肌肉力量处于兴奋状态,并可防止体位改变时的一时性低血压的发生。洗澡时,要准备好小凳子,坐着穿裤和鞋,防止跌倒。
四.饮食调摄:多吃蔬菜、蛋白质和富有维生素的饮食,可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以利于祛瘀消肿,后期应偏味重,选择合适的饮食调补肝肾,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五.密切观察:当遭受损伤后,如怀疑有骨折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在转送途中,应采取必要的临时固定措施。如上肢骨折应用木板将手臂固定,木板长度应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面。也可将骨折的手臂与胸部缚在一起固定。下肢骨折可用长木板将伤肢缚扎在一起,木板长度上至腋下,下应超过脚跟,或可将患肢与另一健肢缚扎在一起固定。脊柱骨折应由双人平行搬至木板上缚扎固定,颈椎骨折应将头部两侧用沙袋垫好,限制头部活动,然后才能送医院。如有出血,应用清洁布临时包扎伤口,然后用止血带结扎。一般止血带结扎时间每次不超过1小时,每隔1小时可放松止血带1~2分钟,以看到鲜血流出为止,可防止因结扎时间过长而引起肢体缺血坏死。用石膏等方法作骨折固定后,24小时内须密切观察伤肢末端皮肤色泽的变化和肿胀情况。如发现肿胀加剧,皮肤有瘀紫应立即就诊,放松或拆除石膏,以防因石膏固定太紧而引起肢体缺血、回流不畅而坏死。骨折固定期应遵医嘱定期复查。
六.功能锻炼:在医生指导下积极锻炼未受伤的关节,每天每小时一百次,能避免关节僵硬、挛缩和肌肉萎缩。采用轻按摩的方法自我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的恢复。

骨折的治疗 栋华 骨科副主任医师
突然受伤骨折,伤情特别严重的,即发生休克甚至昏迷的人,心理上没有更大的精神负担。而那些神志清醒的伤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经受巨大痛苦,陷入极度紧张之中,有的感到生死未卜,非常恐惧。在事故现场,抢救人员及伤员家属,必须保保持沉着、冷静,一方面尽可快全力抢救,设法送附近医院;同时安慰伤员,不要紧张。对伤情严重者。要用语言、眼神、形体动作,鼓励他们坚强一些,消除绝望心理。要知道,惊慌大惊小怪、哭泣流泪,对伤员都是恶性刺激。
骨折伤员入院后,进行紧急救治时,也要注意心理治疗和护理。有的医生护士当着病人的面,向领导或家属交待病情,表示治疗困难,必有残废,甚至说出不行了,没有希望等话。可能这是事实,但是却严重伤害病人心理,有悖于医德。即使病危,也要向单位和家属个别交待。医务人员应通过自己的形象和语言,让病人感到信赖和安全。应该安慰病人,病情虽重,并非没有希望。受伤不幸,但活着入院,是不幸中的万幸。
伤员入院,经过初步救治,心理上可能感到安全,情绪好转,但大多数病会怕痛、怕手术。骨折早期及以后手法整复或手术治疗,疼痛都是难避免的。思想上越是害怕,就越是敏感。尤其是病房其他病人的呻吟、呼叫,会相互激惹。病人家属,此时不宜过分迁就病人向医护人员提出不合理要求。可以向医护人员反映病情变化,同时给予病人以精神安慰,和他们谈一谈与伤情无关的事情,以分散注意力,减少疼痛。看望病人也要做到表情自然。若愁眉苦脸,病人会以为是自己病情转重,后果不好,平静的情绪又趋于沮丧。
有的病人伤后,巴不得骨折马上就愈合,“病急乱求医”,到处求治,乱用药物,这可能干扰治疗程序。对此,医生最好尽快制订出治疗方案、并告知病人及家属,并做适当解释说明。骨折不同于一般皮肉受伤那样,缝合后几天就能痊愈拆线。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治疗时间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时间比较长,短则1月,长则半年以上。让伤员思想上早有打算,妥善安排工作和生活。
骨折致残率、致畸率较高,有的完全恢复,也可能遗留外伤或手术疤痕,对形体外观影响较大。病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往往对此格外关注。有时对此郁郁寡欢,甚至丧失生活信心。有的病人担心留下残疾,影响事业、婚姻、家庭等,为此终日愁眉不展;有的脾气变得暴躁、容易激惹。医护人员应做解释工作,家属亲友也要理解病人,从各方面多加关怀体贴,劝慰他们:“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不要过分忧虑。只要及时治疗,以后进行刻苦的功能锻炼,可以恢复正常,弥补损失。即使因为伤情关系,留下一些后遗症,造成一定损失,也能减少到最低程度。对于已经留下瘫痪或肢体残疾的伤员,要用中外名人和英雄人物,如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张海迪等人的事迹激励他们,面对现实,树立战胜伤残的信心,做到身残志不残,残而不废。
骨折进入恢复期,解除石膏或夹板后,关节往往变得僵硬,稍稍活动即感到疼痛或肿胀。由于长期不活动,肢体肌肉萎缩,周径变细。不少病人担心能否恢复,有的则臆测莫非医生给治坏了?恐怕留下终身残废,于是整天忧心忡忡,茶饭不思。其实,这种情况多半是恢复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可向病人解释,这是由于关节固定后、其内部、肌肉之间、肌暖周围粘连所致,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锻炼就可能消除。
骨折恢复期的功能锻炼十分重要,又相当痛苦。不少病人怕痛,产生畏难情绪,有的病人寄希望于药物和医疗仪器。有些骨折病人的亲友、从感情出发,不肯让他们吃苦,对功能锻炼阳奉阴违,消极等待,迟迟不练。必须懂得,开始锻炼时,有些痛、肿反应,是正常现象。功能锻炼是肢体康复的必由之路,任何内服、敷药和先进仪器均无法代替。今日不练,明日不动,势必痛不得止,肿不得消。家属应鼓励病人,帮助克服畏难情绪,对微小的进步,也应加以赞尝、鼓励。
另外,也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有的病人恨不得今日拆了石膏、夹板,明天就活动自如。某些招摇撞骗的江湖“医生”,便迎合这些人的心理,用粗暴力量狠命扳拉僵硬的关节,使关节内外发生损伤和出血。引起疼痛不说,还会引起严重的粘连,影响治疗效果。千万不要上当。

骨折的内固定器材 徐栋华
骨折的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用各种手法将断骨对合,再在皮肤外面用石膏或夹板固定、保护,使骨折愈合。在这里,石膏、夹板是外固定器材。如果无法采用这种方法,“或者用了效果不好,便需采用第二种方法——手术治疗:由医生切开皮肉,在直视下将断骨准确对位,再选用接骨钢板、螺钉、钢针等接骨器材固定。这些接骨器材即为内固定器材。
骨折完全愈合后,内固定器材便失去了作用。这时,内固定器材是一直留在体内,还是取出来好呢?制造内固定器材的金属,都经过反复测试选择,对人体安全无毒,相容性良好。但它们毕竟与机体有生命的组织根本不同,终究是一种异物,长期留在体内,可能引起多种不良反应。
一是可以诱发迟发性感染。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常可乘皮肤、粘膜受到微小创伤、局部抵抗力低下之机,进入人体。机体活组织内布满毛细血管,其中具有识别、攻击病原体的白细胞,可将病原体很快歼灭。而置于骨骼内的坚硬钢板、钢针等,由于没有血管分布,缺乏这种抵抗能力,因而容易成为细菌的藏身之地。细菌生长繁殖起来,即造成感染。
二是造成附近骨质疏松。骨骼的基本功能是保护、支撑和运动,总之是受力。在一定范围内,它受力越多,越是坚强。内固定器材,尤其是钢板,具有一种应力遮挡作用。它承受了本应由骨骼承受的应力,这在骨折早期,对于保持位置、恢复运动功能等有好处。但骨折愈合后,其就有弊端了。由于缺乏力的刺激,附近骨质可愈来愈疏松。骨质过于疏松,螺针固定不牢,可发生松动,这时可以导致再次骨折。
三是置于骨外的内固定器材,可刺激软组织,产生滑囊炎等并发症。如股骨骨折的髓内针尾部位于臀部皮肤、肌肉深面,由于破关节活动,表面可以形成滑囊发炎,产生积液,可引起疼痛或限制关节活动。在个别情况下,儿童骨折的内固定器材如果久不取出,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内固定器材的位置可能发生变化,压迫神经血管,引起瘫痪或血管瘤等严重并发症。
四是个别人可发生电解反应。人体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等,含有各种离子,是一种电解质溶液。内固定钢板虽然化学性质相当稳定,但日积月累,也可发生明显的电解反应,导致组织水肿。因此,骨折内固定器材,一般均应在骨折愈合后适当时机拆去。这个时机,很有讲究。骨折愈合的时间与骨折部位、类型,病人年龄,营养状况及治疗方法有关,短则一月,长则半年以上。但这并不意味着骨折一旦愈合,就应立即取出内固定器材。早期骨痂是坚硬的类骨质,多呈梭形,包裹骨折断端。它的外表租糙,内部结构杂乱无章,牢固度也差。这时拆除内固定器材,为时过早。
随着关节不断活动、用力,那些受力大的部位,骨质逐渐变得坚硬,而那些多余的骨痂,则由破骨细胞破坏吸收。经过如此改造,断骨上下恽然一体,十分坚固。这时即可拆除内固定器材了。具体时机,应由医生确定。除了引起并发症者以外,原则上应宁可适当推迟,而不要提前。加压钢板十分坚强。固定后承受骨骼大部分应力,骨折愈合后的塑形期往往较长,钢板早期取出容易发生再骨折。因此,取出时间应较一般钢板向后延迟。国外专家建议取出内固定器材的时间分别为:胫骨1年,股骨2年,前臂骨及肱骨1.5-2年。个别手术风险大,或高龄病人,也可暂不拆除,长期观察。
少数情况下,内固定器材的位置恰好靠近神经、血管,二次手术解剖层次不如首次手术清楚,反更增加损伤机会。此外,也有由于骨骼生长过牢,将内固定器材包埋其中,寻找困难的,或螺钉尾槽损伤变浅,或钉、针、钢丝折断,拆除费事、甚至取不出的。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恰当处理。总的说来,拆除内固定器材的手术,一般比第一次对位固定术要容易一些,手术时间也短。
最后需提到的是,经过多年探索、现在已经制造成功可以在体内自行吸收的骨折内固定器材,现在许多医院正在推广应用。这种材料是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对人体无毒。用它固定断骨,随着骨折愈合,它本身会缓促降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使用这种内固定器材一次手术就可“一劳永逸”,病人无须冒二次麻醉手术的风险。
免费医院网天天健康报编辑部www.cmn.com.cn2000/12/18

骨折 积水潭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张伯松
一、定义
骨或软骨失去完整性或连续性,称为骨折。
二、 骨折原因
(一) 外伤性骨折:暴力造成骨质的完整性破坏,称为外伤性骨折。为最常见的骨折原因。按暴力作用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种:
1. 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骨折部位。
2. 间接暴力:暴力作用于远离骨折的部位,通过骨、关节、肌肉或韧带等传导,造成一定部位的骨折。
3.重复暴力:反复的暴力作用于同一部位,可逐渐发生骨折,也称为疲劳骨折。如长途行军或反复运动后发生的第二、三跖骨、胫骨、股骨、腓骨或股骨颈骨折等。
(二)病理性骨折:由于全身或骨本身局部的病损引起的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
三、 骨折分类
(一) 按骨折线形状:分为横形、斜形、螺旋形、粉碎形等。
(二) 按骨折发生部位:骨干骨折、关节内骨折及骨骺损伤等。
(三) 按骨折程度:完全骨折及为完全骨折,后者也称青枝骨折。
(四) 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骨折与开放骨折。
(五) 按伤后时间:新鲜骨折——伤后3周以内的骨折。陈旧骨折——伤后超过3周。
四、 骨折治疗
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伤部位最大可能、尽快地恢复正常功能。为此应选择最为简便、完全而又有利于骨折愈合以及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基本措施。
五、 骨折的急救
骨折的急救是在骨折发生后的即刻处理,包括检查诊断和必要的临时措施。骨折的急救很重要,处理不当能加重损伤,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形成残废影响生命。因而,及时进行合理有效的急救是十分重要的。急救应在现场进行,首先扼要地了解伤情,先查生命体征后查局部伤情,以确定损伤性质、部位和范围。要观察有无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难、紫绀、异常呼吸等现象;注意病人有无休克;有无伤口出血及内出血;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有无瞳孔、眼、耳、鼻出血,及颅脑损伤体征;有无胸、腹、盆腔内脏损伤;有无脊髓、周围神经损伤及肢体瘫痪,注意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畸形及功能丧失表现,确定是否有骨折及脱位。
急救处理应包括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防止休克。严重或多发骨折及合并有其他创伤病人更易休克,要注意预防,更要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休克包括:止痛,固定患肢有止痛、止血、减轻组织损害和休克的作用;止血,内或外出血为损伤性休克主要原因,不加以控制会加重休克,一般伤口局部加压包扎,即可止血。对于四肢大出血,不能控制者,可上止血带,但绑扎的部位要正确,松紧要合适,否则会加重出血,上止血带时间最长不能超过二小时,应每隔一小时左右放松一次,但不可冒再次大出血危险,轻易将止血带放松。在可能条件下,应立即输液、输血和给氧。③骨折肢体临时固定:上肢骨折主要用夹板固定,用三角巾悬吊,并将伤肢用绷带固定在胸壁上;下肢骨折主要用半环托马斯架固定或绑在健腿上,膝以下骨折固定在小夹板上;疑有脊柱及骨盆骨折损伤时,应尽量避免骨折处有移动,以免引起或加重损伤。不论病人是仰卧或俯卧,尽量不变动原来位置将四肢理直,准备好硬板担架后,由两人轻轻将病人滚翻到木板上仰卧,用宽布带捆在担架上。如骨折位于颈部,则一人必须把住下颏和枕部略加牵引。滚翻时脊柱应保持中立位。腰或颈下垫一小布卷则更好。

骨折愈合
骨折(fracture of bone)通常可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两大类。骨的再生能力很强,经过良好复位后的外伤性骨折,一般在3~4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可完全愈合。骨外、内膜中骨母细胞的增生和产生新生骨质是骨折愈合的基础。骨折后经血肿形成、纤维性和骨性骨痂形成以及骨痂改建的过程而完全愈合,使骨在结构和功能上恢复正常。
一、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fracture healing)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血肿形成
骨折时除骨组织被破坏外,也一定伴有附近软组织的损伤或撕裂。骨组织和骨髓都富含血管,骨折后常伴有大量出血,填充在骨折的两断端及其周围组织间,形成血肿。一般在数小时内血肿发生血液凝固。和其他组织的创伤一样,此时在骨折局部还可见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
骨折时由于骨折处营养骨髓、骨皮质及骨膜的血管随之发生断裂,因此在骨折发生的1~2天内,可见到骨髓造血细胞的坏死,骨髓内脂肪的析出,以后被异物巨细胞包绕形成脂肪“囊”(fat“cyst”)。骨皮质亦可发生广泛性缺血性坏死,骨坏死在镜下表现为骨陷窝内的骨细胞消失而变为空穴。如果骨坏死范围不大,可被破骨细胞吸收,有时死骨可脱落、游离而形成死骨片。
(二)纤维性骨痂形成
大约在骨折后的2~3天,从骨内膜及骨外膜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侵入血肿,血肿开始机化。这些纤维母细胞实质上多数是软骨母细胞及骨母细胞的前身。上述增生的组织逐渐弥合,填充并桥接了骨折的断端,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或称暂时性骨痂(provisional callus)肉眼上骨折局部呈梭形肿胀。约经1周左右,上述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部分可进一步分化,形成透明软骨。透明软骨的形成一般多见于骨外膜的骨痂区,而少见于骨髓内骨痂区,可能与前者血液供应较缺乏有关。此外,也与骨折断端的活动度及承受应力过大有关。但当骨痂内有过多的软骨形成时会延缓骨折的愈合时间。
(三)骨性骨痂形成
骨折愈合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是骨母细胞产生新生骨质逐渐取代上述纤维性骨痂。开始形成的骨质为类骨组织,以后发生钙盐沉着,形成编织骨(woven bone),即骨性骨痂。纤维性骨痂内的软骨组织,和骨发育时的软骨化骨一样,发生钙盐沉着而演变为骨组织,参与骨性骨痂的形成。此时所形成的编织骨,由于其结构不够致密,骨小梁排列比较紊乱,故仍达不到正常功能需要。
按照骨痂的细胞来源及骨痂的部位不同,可将骨痂分为外骨痂和内骨痂。
1.外骨痂(external callus)或骨外膜骨痂(periosteal callus),是由骨外膜的内层即成骨层细胞增生,形成梭形套状,包绕骨折断端。如上所述,以后这些细胞主要分化为骨母细胞形成骨性骨痂,但也可分化为软骨母细胞,形成软骨性骨痂。在长骨骨折时以外骨痂形成为主。
2.内骨痂(internal callus) 由骨内膜细胞及骨髓未分化间叶细胞演变成为骨母细胞,形成编织骨。内骨痂内也可有软骨形成,但数量比外骨痂为少。
(四)骨痂改建或再塑
上述骨痂建成后,骨折的断端仅被幼稚的、排列不规则的编织骨连接起来。为了符合人体生理要求而具有更牢固的结构和功能,编织骨进一步改建成为成熟的板层骨,皮质骨和髓腔的正常关系也重新恢复。改建是在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及骨母细胞新骨质形成的协调作用下进行的,即骨折骨所承受应力最大部位有更多的新骨形成而机械性功能不术需要的骨质则被吸收,这样就使骨折处上下两断端按原来的关系再连接起来,髓腔也再通。
在一般情况下,经过上述步骤,骨折部恢复到与原来骨组织一样的结构,达到完全愈合。
二、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全身性因素 ①年龄:儿童骨组织再生能力强,故骨折愈合快;老年人骨再生能力较弱,故骨折愈合时间也较长。②营养:严重蛋白质缺乏和维生素C缺乏可影响骨基质的胶原合成;维生素D缺乏可影响骨痂钙化,妨碍骨折愈合。
2.局部因素 ①局部血液供应:如果骨折部血液供应好则骨折愈合快,如肱骨的外科颈(上端)骨折;反之,局部血液供应差者,骨折愈合慢,如股骨颈骨折。骨折类型也和血液供应有关:如螺旋形或斜形骨折,由于骨折部分与周围组织接触面大,因而有较大的毛细血管分布区域供应血液,愈合较横形骨折快。②骨折断端的状态:骨折断端对位不好或断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塞等都会使愈合延缓甚至不能接合。此外,如果骨组织损伤过重(如粉碎性骨折),尤其骨膜破坏过多时,则骨的再生也较困难。骨折局部如出血过多,血肿巨大,不但影响断面的接触,且血肿机化时间的延长也影响骨折愈合。③骨折断端的固定:断端活动不仅可引起出血及软组织损伤,而且常常只形成纤维性骨痂而难有新骨形成。为了促进骨折愈合,良好的复位及固定是必要的。但长期固定可引起骨及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也会影响骨折愈合。④感染:开放性骨折(即骨折处皮肤及软组织均断裂,骨折处暴露)时常合并化脓性感染,延缓骨折愈合。
骨折愈合障碍者,有时新骨形成过多,形成赘生骨痂,愈合后有明显的骨变形,影响功能的恢复。有时纤维性骨痂不能变成骨性骨痂并出现裂隙,骨折两断端仍能活动,形成假关节,甚至在断端有新生软骨被覆,形成新关节。
附 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pathological fracture)是指已有病变的骨,在通常不足以引起骨折的外力作用下发生的骨折,或没有任何外力而发生的自发性骨折。
常见的病理性骨折的原因:
1.骨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 是病理性骨折最常见的原因,特别是溶骨性的原发或转移性骨肿瘤。原发性骨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骨巨细胞瘤及溶骨性成骨肉瘤等;属于转移性骨肿瘤的如转移性肾癌、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及神经母细胞瘤等。不少原发性和转移性骨肿瘤有时因病理性骨折后才被发现。
2.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老年、各种营养不良和内分泌等因素可引起全身性骨质疏松,表现为骨皮质萎缩变薄,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主要影响脊椎骨、股骨颈、掌骨等。老年尤其是绝经后老年妇女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股骨颈、肱骨上端及桡骨下端骨折较为多见。肢体瘫痪、长期固定或久病卧床等可引起局部废用性骨质疏松而造成骨折。
3.内分泌紊乱 由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引起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导致骨的脱钙及大量破骨细胞堆积,骨小梁为纤维组织所取代。此时虽有新骨形成,但只能形成纤细的编织骨或非钙化的类骨组织,而极易发生多发性病理性骨折。
4.骨的发育障碍 有多种属于这类的先天性骨疾患可以引起病理性骨折。例如先天性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在胎儿或儿童时期发病,乃由于先天性间充质发育缺陷,不易分化为骨母细胞,同时骨母细胞合成骨基质中Ⅰ型胶原纤维障碍,因此长骨骨皮质很薄,骨细而脆,极易发生多发性病理性骨折,故又称为脆性骨综合征(brittle bone syndrome)。而骨折后新形成的骨痂为软骨性,或为纤维性,难以发生骨化。
病理性骨折时,骨的原有病变往往使骨折愈合迟缓,甚至几乎没有修复反应。也常使骨原有病变的组织学图像发生改变或复杂化。

与骨折最病原菌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