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折 > 骨折骨头环子

骨折骨头环子

发布时间:2021-03-21 02:31:33

1、左脚外环骨骨折(上钢板了)

病情分析:看你情况,左脚外踝骨折钢板术后,骨折临床愈合需要2-3个月的时间,临床愈合后再加强功能锻炼,才能逐渐下地。大约需要4-5个月的时间
意见建议:1,配合接骨片,三七片,活血舒筋类药物
2,避免受凉,保暖
3,定期拍片复查,一月一次
4,待骨折临床愈合后,加强功能锻炼,逐渐负重,逐渐进步,避免盲目求快

2、骨折的外固定有几种?

常用的外固定方法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展架、持续牵引和穿针外固定器。
小夹板固定常用于肱骨、尺桡骨、胫腓骨、桡骨远端以及踝关节等部位的骨折。对一些关节内骨折、关节附近骨折及股骨骨折等多不适合小夹扳固定治疗。
对于骨关节损伤及骨关节术后外固定多选用石膏绷带。
对于严重的肩关节、肘关节外伤,以及某些上肢骨科手术以后,需应用外展架固定。
持续牵引可分为手法牵引、皮肤牵引及骨骼牵引。手法牵引多适用于骨折移位及关节脱位的整复,皮肤牵引的牵引力较小,适用于小儿股骨骨折的牵引治疗,肱骨不稳定性骨折的牵引及成人下肢骨折术后的辅助牵引及下肢骨骼牵引的辅助牵引。如果需要较大的牵引力和较长的牵引时间,可选用骨骼牵引,又依适应证的不同分为不同部位的骨牵引。
(1)尺骨鹰嘴牵引:适用于肱骨颈、干、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移位和局部肿胀严重,不能立即复位固定者,以及陈旧性肩关节脱位将进行手法复位者。
(2)桡尺骨远端牵引:适用于开放性桡尺骨骨折及陈旧性肘关节后脱位。
(3)股骨髁上牵引:适用于有移位的股骨骨折,有移位的骨盆环骨折,髋关节中心脱位和陈旧性髋关节后脱位。
(4)胫骨结节牵引:适应证同(3)。
(5)胫腓骨远端牵引:适用于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或膝部骨折不宜用胫骨结节牵引者。
(6)跟骨牵引:适用于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某些跟骨骨折及髋关节和膝关节轻度挛缩畸形的早期治疗。
(7)跖骨1-4近侧端牵引:此技术多与跟骨牵引针共装骨外固定架,进行牵引或固定治疗楔状及舟状骨的压缩性骨折。
(8)颅骨牵引:适用于颈椎骨折和脱位,特别是骨折脱位伴有脊髓损伤者。
(9)头环牵引:适用于脊柱骨折或脱位的整复。
除此之外,尚有一些使用牵引带进行牵引的方法:
(1)枕颌带牵引:适用于轻度颈椎骨折或脱位,颈椎间盘突出症及根性颈椎病。
(2)骨盆带牵引:适用于腰间盘突出症。
(3)骨盆悬带牵引:适用于骨盆骨折有明显分离移位或骨盆环骨折有向上移位和分离移位。
(4)胸腰部悬带牵引技术:适用于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
对于开放骨折或已感染的骨折,骨折不连,肢体延长,股骨或胫骨多段骨折,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关节融合术,可应用骨外穿针外固定架。

3、环关节上面骨折伤残等级为多少

工伤的情况下,属于十级伤残,建议尽快申请工伤认定,然后再并且稳定或者出院时申请劳动能力鉴定。

根据《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 16180-2014

5.10十级
5.10.1定级原则
器官部分缺损,形态异常,无功能障碍,无医疗依赖或者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生活自理障碍。

5.10.2十级条款系列
凡符合5.10.1或下列条款之一者均为工伤十级。
12)身体各部位骨折愈合后无功能障碍或轻度功能障碍者;

4、左手环指远节指骨中段骨折是什么?

你好,我是骨科医生。
你所说的左手环指远节中段骨折,是一种很普通的外伤所致的骨折,一般如果骨折位置移位不大,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就是石膏固定或是指板固定,固定时间为6--8周,去除石膏固定以前最好复查X光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5、脚环骨折了怎么办

垫东西让脚高于心脏,是为了有利于血液的回流加速水肿的恢复。如果不再肿胀就没有必要。

6、我锁骨骨折已经半年了,最近拍x光片子环是没有完全愈合为什么?我29了。

有无骨缝不是判断是否愈合的标准,关键是X光片上有无骨痂形成,如果两断端出现骨痂说明开始愈合,如果骨痂形成较多,包裹住骨折部位,说明愈合情况良好。如果是无骨痂形成要考虑骨不连,就很麻烦。建议你了解自己的骨折愈合情况,听医生怎么说。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7、你好陈医生我左跟骨骨折40天了,石膏才拆了,左边脚环下有一块鼓起的骨头正常吗?还需要多长时间能下地

你好!脚外伤后,局部肿胀压迫,骨痂形成等,可以局部隆起。目前需要拍片复查,根据愈合情况,决定后续是否可以下地。一般来说,愈合良好的话,8-10周可以扶拐行走。

8、骨折40天骨头一点没愈合?

一、骨折的愈合方式
骨折为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丧失,但骨具有较强的修复能力,最终骨折部能被新骨完全替代,恢复骨的原有结构和功能。和其它组织愈合不一样,骨折愈合后不会遗留瘢痕。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血供、力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治疗方法和不同部位的骨折愈合过程各有特点。

(一)、通常我们对骨折愈合方式的认识源自动物长管状骨实验模型的研究结果。在局部制动、不进行内固定、骨折端较稳定的情况下,骨折愈合经历其自然的发展过程。一般需先经过纤维软骨阶段,最后才被骨完全替代,所以也被认为是一种间接愈合,或称"二期愈合"。它的发展可人为的分为三个阶段来叙述,各阶段的发展过程相互连接。
l炎症阶段 骨折后骨和周围软组织的破坏可引起出血、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和多核白细胞进入,清除坏死组织和细胞碎片。随着血肿的逐步清除、机化,新生血管长入,原始间充质细胞增殖,肉芽组织形成。这期间血小板、崩解组织、血管周围细胞都会释放出一些细胞因子,如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系列(TGF-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它们将启动下一阶段的修复活动。
l修复阶段 骨痂形成为此阶段的特征。骨痂内含有纤维、软骨和骨性成份。参与骨痂形成的细胞由原始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来,后者来自骨髓、骨外膜、骨内膜、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周围细胞等处。最早分化形成的细胞是成纤维细胞,它沿着增殖的血管芽侵入机化的血肿内,所分泌的Ⅲ型胶原构成骨痂中的纤维成分。随后通过原始间充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和软骨细胞增殖,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含量迅速增加,纤维基质中软骨小岛开始形成。骨折部位的稳定程度可能决定软骨痂形成的多少。在非制动和非坚强固定的骨折愈合过程中软骨成分多,而在绝对固定(absolute fixation)的骨折愈合过程中几乎看不到软骨成分。
骨性骨痂的形成通过两个途径:在修复阶段早期,靠近旧骨的地方有新的小梁骨形成,这种原位性骨形成不需经过软骨阶段。参与原位性骨形成的细胞来自骨外膜、骨内膜等处。最终这种原位生长的小梁骨和软骨痂一起跨接了两个骨折端。在修复阶段的后期软骨痂再逐渐被骨性成分取代,即随着血管芽的侵入,破骨细胞(或应称破软骨细胞)降解软骨基质,成骨细胞进入并分泌Ⅰ型胶原等骨基质蛋白,最后经过矿化形成编织骨,骨折端之间形成完全的骨性连接。
l塑形阶段 本阶段涉及破骨细胞吸收和成骨细胞的新骨基质形成,二者相互联系,但不是发生在同一部位。结果沿着骨的主要应力方向,编织骨中不需要的部份被吸收,需要的部份得到加强,最终被新形成的板层骨取代,髓腔再通,骨的原有结构和功能恢复。

(二)、在完全解剖复位和绝对固定的条件下,骨折端之间发生直接愈合,或称"一期愈合"。X线片上表现为没有外骨痂形成,骨折线逐渐消失。直接愈合的条件是骨折端的"密切接触"和"绝对稳定"。这有赖于准确的解剖复位和拉力螺钉或加压接骨板的绝对固定。但在显微镜下观察,骨折界面间几乎不可能达到如此完美的接触,总有一些部位未完全对合,导致接触面(或可能是接触点)间存在微小腔隙。因此,在组织学上又可将直接愈合分为两种:
间隙愈合:在"稳定"的间隙(<1mm)内,损伤后不久即有血管及原始间充质细胞长入,几天内成骨细胞分化增殖,在骨折端表面沉积类骨质。在较小间隙(150-200Μμm)内,直接形成板层骨。较大的间隙内则先形成编织骨,最后才被板层骨完全取代。板层骨通过塑形最终改建成正常骨组织。
接触愈合:在骨折端紧密接触的部分,骨重建单位可直接跨越骨折线,无内、外骨痂形成。实际上在加压接骨板等绝对固定下间隙和接触同时存在,而间隙面积大于接触部位。因此,间隙愈合构成了直接愈合的主要形式。

(三)、在非坚强固定的情况下,骨折愈合的方式类似于前面提及的间接愈合。所谓非坚强固定包括钢丝环扎及张力带固定、髓内钉、外固定,以及一些没能取得绝对固定的接骨板与螺钉。
如前所述,在"稳定"的间隙内发生直接愈合,而在非坚强固定的条件下,骨折间隙内存在"显微失稳",即骨折端之间有细微的活动存在,由此可以诱导骨的吸收,加宽骨折间隙。这种加宽了的间隙主要通过间接愈合的方式取得骨性连接。在普通接骨板和螺钉固定时骨折间隙增宽有时是十分危险的,接骨板螺钉本身会阻碍骨折端的接触,使外力不能通过骨折端而集中于接骨板螺钉上,最终会发生疲劳断裂或松动。相对而言,髓内钉固定有利于调整过宽的间隙,且能维持骨折端的稳定,允许患肢负重。
二、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l血液供应:骨折部位的血供和骨膜状态直接关系到骨折愈合的进程。因此在治疗骨折时应防止任何对局部血供的进一步破坏。使用低接触接骨板,有利于术后板下骨血供的重建。血供在骨发生过程中起两方面的重要作用:营养供应和提供能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干细胞。骨折后被破坏血管的重建需要几周时间,而骨痂形成先于新血管长入,因此早期骨痂的营养取决于残存血管的延伸。参与骨折修复的细胞来源于骨膜等处,骨折治疗时骨膜的广泛剥离会延缓骨折愈合的进程。
未移位的骨折,新血管的来源可能是髓腔,而在移位骨折,营养骨痂的新血管大部分来源于周围软组织内的脉管系统。因此,骨折时周围肌肉的失血管化是骨折延迟愈合的一个重要诱因。
髓内钉安放时对骨折部的血供有一定影响,但通过骨膜和周围软组织血管的长入,骨折部位血供会重新建立。对于创伤较重的开放性骨折,髓内钉应用时应不扩髓以尽量减少对皮质血供的进一步干扰。

l牵张:骨折端的过分牵张可影响骨折愈合。Urist 估计骨折间隙大于0.5cm时,骨折愈合时间要延迟到12-18个月,因为此时骨痂须跨接较大的间隙。临床上接骨板螺丝钉固定可阻碍骨端吸收后的接触,过分牵引、软组织嵌入都可造成骨折间隙过大。宽大的骨折间隙中将充满致密纤维组织,骨的发生受阻,最终形成不愈合。但在适当的力学和生物学条件下,较大的间隙内也可形成骨性愈合,即所谓的牵张愈合,或称延长愈合。这些条件包括:骨膜相对完整、骨端血供良好、牵拉的力量必须连续稳定,其它方向的力必须控制。这时的骨折愈合方式为膜内骨化,参与骨折愈合的细胞来自骨外膜、骨内膜等处。临床上延长愈合常见于肢体延长、畸形纠正、缺损充填,以及治疗某些伴有短缩的骨不愈合治疗时。除少数情况,如骨折同时伴有较大缺损外,延长愈合的治疗方式不适用于新鲜骨折。

l压缩:适当的压力可促进骨的生长,而过分的压力则会引起小梁骨显微骨折、局部缺血、骨吸收、甚至骨坏死。有效的压缩可提供骨折端充分的稳定性,而取得这样的稳定至少需要70-120kg/cm3的压力。骨折端的稳定防止了断端间的活动,压缩还有利于减少骨折间隙,这些都有利于骨折愈合。
在绝对加压固定、骨折端血供良好的情况下,骨折可获一期愈合。但必须注意,在这样的压缩系统固定下,骨折端的坏死吸收可达7 -12mm,将使没有滑动装置的压缩固定基本失效,反而会阻碍骨折端的接触,延长骨折愈合时间。绝对加压固定的另一个问题是其应力遮挡效应,在骨折愈合的后期会使板下骨丧失必要的应力刺激,从而诱发局部骨质疏松和力学性能下降,而有接骨板疲劳折断和接骨板取出后再骨折的危险。因此,大约在术后1年需及时去除绝对固定装置,或采用刚度可逐渐衰减的接骨板-螺钉系统。

l感染:感染所致的组织破坏和长期充血可造成骨折端和软组织坏死以及骨吸收,骨折愈合的正常程序被干扰和延长,严重时骨折愈合停止。可引起骨髓炎并可能形成死骨和窦道。

l医源性因素:如粗暴的反复整复、过渡牵引、切开复位时作过于广泛的剥离、固定不可靠、术后锻炼不得法等。

三、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

骨具有较强的自身修复能力,骨折后通过炎症反应、修复和塑型等连续的愈合过程,再生骨可完全恢复骨折部原有的结构和功能。但也有许多因素可单独或综合的导致骨折的延迟愈合、不愈合或畸形愈合。

l延迟愈合 指骨折在预期的时间内没有完全愈合。骨折间隙内主要充满着肉芽组织或不成熟的骨组织。如后继治疗恰当,骨折仍可能愈合。延迟愈合的病人局部有压痛和间接叩击痛,伴不同程度肿胀,局部皮温可升高。不愈合病人局部可呈现异常活动,可伴有成角或短缩畸形。延迟愈合的X线特征是骨痂出现少而晚,骨折端呈"绒毛状"表现。部分因固定不佳所致的延迟愈合,局部反见骨痂增多。

l不愈合 指骨折在预期的时间内没有愈合,骨折处的细胞活动及愈合进程已完全停止,骨折间隙内为致密纤维组织。除非采取干预措施,否则骨折处将无法连接。骨折间隙内为致密纤维组织。骨折不愈合的典型X线片表现是骨折线增宽、清晰可见,无内外骨痂形成、骨折端硬化、髓腔封闭,最终可形成杵臼样假关节。另外,可能有局部骨质疏松。感染性骨不愈合可呈现骨髓炎的X线征象。曾作内固定者固定物可能松动,畸形再发。内固定可发生疲劳撕裂。
对成人的长骨干骨折,至少在损伤后6个月才能作出不愈合的诊断。
骨折不愈合可分为肥大性和萎缩性两种。肥大性以骨折端加宽、过量骨痂形成为特征。萎缩性则指没有或仅有很少的骨折反应、骨端硬化或吸收、没有外骨痂形成,通常萎缩性不愈合比肥大性不愈合更难处理。
骨折不愈合后可有假关节形成,表现为髓腔封闭,骨折断端上形成软骨表面,周围包以纤维囊,并有滑膜衬里,假关节腔内含有类似于滑膜关节内的液体。不连接处有异常活动,邻近关节则可能僵直。

l畸形愈合 指骨折在异常解剖位置愈合,可伴有肢体缩短或延长、成角、旋转畸形和功能障碍。邻近和远离骨折处的关节均可能受影响,如前臂骨折后旋前旋后受限,两下肢不等长后继发骨盆倾斜、脊柱侧凸等。
治疗失误,如复位不准确或制动不充分造成整复后骨折再移位,可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其它原因包括骨和软组织严重损伤、生长期儿童骨骺损伤造成伤肢生长过度、不足或畸形生长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不同年龄的骨折畸形愈合产生的临床后果即病废程度也不一致。

与骨折骨头环子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