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段的移位有几种?
大多数骨折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常见有以下5 种。
(1)成角移位两骨折段的纵轴线交叉成角,以其顶角的方向为准有向前、后、内、外成角。
(2)侧方移位以近侧骨折段为准,远侧骨折段向前、后、内、外的侧方移位。
(3)缩短移位两骨折段相互重叠或嵌插,使其缩短。
(4)分离移位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相互分离,形成间隙。
(5)旋转移位远侧骨折段围绕骨之纵轴旋转。
造成各种不同移位的影响因素为:外界暴力的性质,大小和作用方向;肌肉的牵拉,不同骨折部位,由于肌肉起止点不同,肌肉牵拉造成不同方向移位;骨折远侧段肢体重量的牵拉,可致骨折分离移位;不恰当的搬运和治疗。
2、骨折分为几类?
(1)根据骨折处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分为:
(1)闭合性骨折(closed fracture):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2)开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2)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为:
(1)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部分中断,按其形态分为两种
①裂缝骨折:骨质发生裂缝,无移位,多见于颅骨肩胛骨等
②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可有成角畸形
(2)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全部中断,按骨折线的方向及其形态分为八种
①横行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
②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度
③螺旋形骨折:骨折线呈螺旋状
④粉碎性骨折:骨折碎裂成三块以上
⑤嵌插骨折:骨折片相互嵌插,多见于干骺端骨折骨干的坚质骨嵌插入骺端的松质骨内
⑥压缩性骨折:骨质因压缩而变形,多见于松质骨
⑦凹陷性骨折:骨折片局部下陷,多见于颅骨
⑧骨骺分离:经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
(3)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为:
(1)稳定性骨折
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发生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横行骨折压缩性骨折嵌插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
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4)骨折段移位:大多数骨折的骨折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常见有以下几种
(1)成角移位:两骨折段的纵轴线交叉成角,以其顶角的方向为准有向前后内外成角
(2)侧方移位:以近侧骨折段为准,远侧骨折段向前后内外的侧方移位
(3)缩短移位:两骨折段相互重叠或嵌插,使其缩短
(4)分离移位: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相互分离,形成间隙
(5)旋转移位:远侧骨折段围绕骨的纵轴旋转
造成各种不同移位的影响因素:外界暴力的性质大小和作用方向;肌肉的牵拉,不同骨折部位,由于肌肉的起止点不同,肌肉牵拉造成不同方向移位;骨折远侧段肢体重量的牵拉,可使骨折分离移位;不恰当的搬运和治疗
3、骨折有哪些移位方式
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螺旋移位。
骨折治疗原则即复位,固定,康复治疗。
复位分解剖复位,功能复位
解剖复位即对位对线完全良好
功能复位指经复位后,骨折两端尚未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每个部位的功能复位的要求均不一样,一般认为的标准是:1,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2,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不超过1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2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矫正。3,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的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者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者影响前臂旋转功能。4,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三分之一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四分之三左右。
4、什么叫斜形骨折
四肢长骨一骺板以上线性骨折; 请问这里面的先行骨折是什么样的骨折,如粉碎性长骨一骺板是指关节的骨骺,你的描述好像不准确,应该是斜形骨折,和粉碎性
5、骨折旋转移位为什么必须完全纠正
旋转移位是指断面沿纵向轴线发生了相对位置的变化,是应该立体的概念。而对线是矫形以后在X光片上看到的情形,这个是一个2维平面的概念,对线不等于完全对位,立体的状态如果不调整好,对修复及恢复都有负面影响。以后还会影响正常的功能。
我楼下有个朋友,在马路边被车撞了,腿骨骨折,三年里做了三次手术,都是前一次没长好,又弄断了重新接的,苦不堪言啊。。。。
6、医学上折端轻微移位属于什么情况
就是说骨折有轻微的移位骨折移位 1.成角移位(angulationdisplacement)两骨折段之纵轴线交叉成角,角顶的凸向即为成角方向,如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成角。 2.侧方移位(lateraldisplacement)一般以近位骨折端为基准,以远位端的移位方向确定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侧方移位。 3.缩短移位(shorteneddisplacement)两骨折段互相重叠或嵌插,使其缩短。 4.分离移位(segregateddisplacement)两骨折段在同一纵轴上互相分离。 5.旋转移位(rotationdisplacement)骨折段围绕骨之纵轴发生旋转。
7、什么是骨折的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功能复位的标准如下。
①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②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cm 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③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④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 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