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副神经的定位诊断
(1)副神经脊髓支颈部损伤的诊断:颈部手术后出现患肩不适、无力或疼痛,耸肩困难,抬肩在90°以下,肩部下垂,有牵拉感,斜方肌萎缩,而其他肌力及感觉正常。肌电图检查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功能异常。
(2)副神经颅底区及脑干核性损伤的诊断:颅底骨折,颅底区肿瘤或其他病变引起的副神经单独损害极为罕见,一侧后组脑神经多同时受累,根据病变的部位及性质还可合并其他脑神经损害的体征,脑干病变引起的副神经损害多同时表现为延髓性麻痹。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原发疾病的诊断。
2.合并损伤的诊断 诊断中应明确是副神经单纯性损伤,还是合并其他脑神经损伤。若与后组脑神经及其他脑神经损害同时出现,可表现为:
(1)Avellis症候群:迷走神经与副神经内侧支损伤。
(2)Jackson症候群: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损害。
(3)Schmidt症候群:迷走与副神经损害。
(4)Collet-Sicard症候群: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麻痹。
(5)颈静脉孔症候群(Vernet症候群):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脑神经麻痹。
(6)其他:脑桥小脑角症候群,枕骨大孔区症候群,偏侧颅底症候群(Garcin症候群或Guillain-Garcin症候群,完全型或不完全型)等。
2、脑脊液鼻漏药物,促进脑膜愈合的药 。。。跪求...
脑脊液鼻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天性的发育不全,一种是颅底骨折撕破硬脑膜,回但是这两种都必须进行手答术治疗,没有任何药物可以促进硬脑膜的愈合,而且不建议你保守治疗,因为有鼻漏存在,极容易细菌逆行感染颅内,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到时脑膜炎、脑炎等会产生严重的后遗症~~~~~~~~~
所以请当机立断吧,祝你好运~~~~~~~~~~~~~
3、何谓霍纳氏综合征?
霍纳综合征是由Johann Friekrich在1929年首次描述,其病变可能是自下丘脑(瞳孑L散大中枢)发出交感神经纤维经脑干及颈、胸髓的交感神经节及节后纤维的任何一处损害,病因较复杂。临床中通过详细的查体、辅助检查及药物试验可帮助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及时准确的诊断可为患者提供积极的治疗。本文就其病因和诊断等问题总结如下
解剖生理
支配眼及其副器的交感神经的解剖基础分为三级神经元。第一级神经元起源于下丘脑的后外侧,可有部分分支到桥脑但绝大多数纤维下传到睫状体脊髓中枢并中止于C8~T2,由C8~T2节断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即第二级神经元经胸及颈交感干上升至颈上交感神经节。在此交换神经元后为节后纤维即第三级神经元再经颈内动脉丛、海绵丛及睫状神经节分布到瞳孔开大肌。阻断交感神经可引起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及同侧汗腺分泌障碍等,这与交感神经除管理瞳孔外也支配眼睑平滑肌(Mailer肌)与头部的汗腺分泌有关。
临床症状和体征
交感神经的中枢下行束受损可产生霍纳综合征,可见于多种性质的病变。在临床典型的霍纳综合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眼睑下垂;②瞳孔缩小;③同侧局部少汗;④眼球内陷;⑤皮温增高结膜充血等。因病变的部位和程度不同临床并非所有病例均具备上述症状和体征。
病 因
交感神经三级神经元通路的病变均可引起霍纳综合征,同一级神经元阻断又可以由不同的病变导致,故病因复杂。
中枢病变第一级神经元是从丘脑下部到睫状体脊髓中枢,其可能的病变部位为丘脑下部、脑干及上段颈髓,中枢病变引起的霍纳综合征是常见的。一组病例分析:结果中可以明确病因的为60%:节前病变44%,中枢性病变为1 3%。节后病变43%。由中枢性病变引起的霍纳综合征临床最常见的病因为血管病,其中又以Wollenberg综合征最为多见,其主要表现为眩晕、声音嘶哑、呛咳、交叉陛感觉障碍和霍纳综合征。其次脑干的其他综合征如小脑上动脉综合征,Babinski—Nagetti综合征及大面积脑梗死、颈段脊髓出血等也常并发霍纳征。在脑干及颈髓的肿瘤中,桥脑神经胶质瘤、脊膜瘤、颈髓神经胶质瘤及室管膜瘤等多见。颈髓手术也常引起霍纳征。脑干脑炎及一些先天性异常如脊髓空洞症、Arnold—chiari畸形、先天性斜颈综合征、基底压迹等亦为中枢病变引起霍纳综合征的病因,较少见的如多发性硬化累及脑干时也常常引起霍纳征。
节前病变节前病变指交感神经的二级神经元的病变,自睫状体脊髓中枢至颈上交感神经节。可能为下段颈髓、颈交感神经干的各种病变引起。最常见的病因为外伤和肿瘤。外伤包括锁骨、第一肋骨、肱骨骨折及颈部刺伤等。而肿瘤中以Pancoast肺肿瘤最多见,其次为甲状腺瘤、食道癌、交感神经干瘤、脊椎转移瘤、咽部肿瘤、淋巴瘤和纵隔肿瘤等。血管病因中以夹层动脉瘤、锁骨下动脉瘤最常见。肺尖部结核及脊椎脓肿、胸膜炎等累及交感神经二级神经元的炎症病变可引起霍纳综合征。比较少见的病因有颈肋、椎间盘突出等。Guillain—Barre综合征有引起霍纳综合征的报道,经药物试验提示为节前病变,可能与疾病早期交感神经病变有关。另有报道带状疱疹感染合并霍纳征,其病因考虑为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脊髓颈C8一T1,交感节前纤维所致。
节后病变 节后病变指交感神经的第三级神经元的病变,即自颈上交感神经节到虹膜。可能为颈内动脉及眼眶或眶上裂的病变,外伤、手术为其常见病因,如甲状腺手术、扁桃体摘除术、星状神经节封闭、交感神经切除术、颅底骨折等。肿瘤中以淋巴腺瘤、颈静脉孔周围肿瘤多见。颈内动脉瘤以及炎症、肿瘤等病因引起的海绵窦综合征,因阻断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传导,常伴有霍纳征。
需要注意的是淋巴结炎、中耳炎也可引起霍纳综合征。由节后病变引起的霍纳综合征常同时伴有头面部的疼痛,例如丛集性头痛的病人中,在头痛的同时除伴有同侧的鼻黏膜充血、球结膜充血、流泪或少泪等表现外,也常出现暂时性的霍纳综合征,大约2/3丛集性头痛的病人在整个病程中有某一次发作时伴霍纳综合征。
先天性和双侧霍纳综合征 先天性霍纳综合征不常见,约占5%。常见于颈内动脉发育不全、颅底骨折及气胸等。观察65例病人中有47例为单侧性,20例为双侧性,双侧病因可能为病变累及多处范围或交感干的病变。
药物有一些药物在应用中可引起霍纳综合征。如抗精神病药奋乃静、氯丙嗪、三氟拉嗪等,麻醉药利多卡因、盐酸依替卡因、布比卡因等,另外还有一些药物如:左旋多巴、利舍平、海洛因、流感疫苗、口服避孕药和H2受体阻滞剂,其引起霍纳综合征的机制不明。在胸腰部硬膜外麻醉时出现霍纳综合征,此时要考虑麻醉平面过高。
诊 断
当确定霍纳综合征时,为明确病变部位和病变的性质需要详细的询问病史及既往史,仔细查体明确体征,还需行相关药物试验和辅助检查。
药物试验及其意义 对于临床疑似的病例药物试验可用于证实是否为霍纳综合征以及帮助病变的定位。
常用的药物有1%可卡因、1/1 000的肾上腺素及羟苯丙胺。用1%可卡因和1/1 000肾上腺素点眼如瞳孔无变化则考虑可能为节前病变。如1%的可卡因点眼后瞳孔散大而对1/1 000肾上腺素无反应则为中枢病变的可能;相反1/1 000肾上腺素点眼瞳孔散大而对1%的可卡因瞳孔无改变则考虑为节后病变。需要明确的是两种药物试验不能在同一天进行。
辅助检查 通过症状、体征和药物试验明确了霍纳综合征的定位诊断后,还需根据病情选择其他相关的辅助检查。如头颅MRI、胸部x线片或CT、肌电图、食道、甲状腺检查、肿瘤标记物、淋巴结活检、血管造影、脑干诱发电位、脑脊液检查等,必要时还需眼科及耳鼻喉科协助明确病因。
治 疗
霍纳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针对前面所叙述的血管、占位、外伤、手术、炎症等常见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日常生活中眼睑下垂较瞳孔缩小给病人带来更大的不便,外科手术可以帮助解决一部分病人的上睑下垂的问题,肾上腺素可以通过兴奋支配MiaLLer肌的交感神经从而使上睑上提2 mm左右。虹膜异色可用彩色隐形眼镜纠正。
总之,对霍纳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十分重要,及时发现和诊断某些危害性较大的病变如肿瘤等,能更早的治疗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霍纳综合征是由Johann Friekrich在1929年首次描述,其病变可能是自下丘脑(瞳孑L散大中枢)发出交感神经纤维经脑干及颈、胸髓的交感神经节及节后纤维的任何一处损害,病因较复杂。临床中通过详细的查体、辅助检查及药物试验可帮助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及时准确的诊断可为患者提供积极的治疗。本文就其病因和诊断等问题总结如下
解剖生理
支配眼及其副器的交感神经的解剖基础分为三级神经元。第一级神经元起源于下丘脑的后外侧,可有部分分支到桥脑但绝大多数纤维下传到睫状体脊髓中枢并中止于C8~T2,由C8~T2节断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即第二级神经元经胸及颈交感干上升至颈上交感神经节。在此交换神经元后为节后纤维即第三级神经元再经颈内动脉丛、海绵丛及睫状神经节分布到瞳孔开大肌。阻断交感神经可引起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及同侧汗腺分泌障碍等,这与交感神经除管理瞳孔外也支配眼睑平滑肌(Mailer肌)与头部的汗腺分泌有关。
临床症状和体征
交感神经的中枢下行束受损可产生霍纳综合征,可见于多种性质的病变。在临床典型的霍纳综合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眼睑下垂;②瞳孔缩小;③同侧局部少汗;④眼球内陷;⑤皮温增高结膜充血等。因病变的部位和程度不同临床并非所有病例均具备上述症状和体征。
病 因
交感神经三级神经元通路的病变均可引起霍纳综合征,同一级神经元阻断又可以由不同的病变导致,故病因复杂。
中枢病变第一级神经元是从丘脑下部到睫状体脊髓中枢,其可能的病变部位为丘脑下部、脑干及上段颈髓,中枢病变引起的霍纳综合征是常见的。一组病例分析:结果中可以明确病因的为60%:节前病变44%,中枢性病变为1 3%。节后病变43%。由中枢性病变引起的霍纳综合征临床最常见的病因为血管病,其中又以Wollenberg综合征最为多见,其主要表现为眩晕、声音嘶哑、呛咳、交叉陛感觉障碍和霍纳综合征。其次脑干的其他综合征如小脑上动脉综合征,Babinski—Nagetti综合征及大面积脑梗死、颈段脊髓出血等也常并发霍纳征。在脑干及颈髓的肿瘤中,桥脑神经胶质瘤、脊膜瘤、颈髓神经胶质瘤及室管膜瘤等多见。颈髓手术也常引起霍纳征。脑干脑炎及一些先天性异常如脊髓空洞症、Arnold—chiari畸形、先天性斜颈综合征、基底压迹等亦为中枢病变引起霍纳综合征的病因,较少见的如多发性硬化累及脑干时也常常引起霍纳征。
节前病变节前病变指交感神经的二级神经元的病变,自睫状体脊髓中枢至颈上交感神经节。可能为下段颈髓、颈交感神经干的各种病变引起。最常见的病因为外伤和肿瘤。外伤包括锁骨、第一肋骨、肱骨骨折及颈部刺伤等。而肿瘤中以Pancoast肺肿瘤最多见,其次为甲状腺瘤、食道癌、交感神经干瘤、脊椎转移瘤、咽部肿瘤、淋巴瘤和纵隔肿瘤等。血管病因中以夹层动脉瘤、锁骨下动脉瘤最常见。肺尖部结核及脊椎脓肿、胸膜炎等累及交感神经二级神经元的炎症病变可引起霍纳综合征。比较少见的病因有颈肋、椎间盘突出等。Guillain—Barre综合征有引起霍纳综合征的报道,经药物试验提示为节前病变,可能与疾病早期交感神经病变有关。另有报道带状疱疹感染合并霍纳征,其病因考虑为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脊髓颈C8一T1,交感节前纤维所致。
节后病变 节后病变指交感神经的第三级神经元的病变,即自颈上交感神经节到虹膜。可能为颈内动脉及眼眶或眶上裂的病变,外伤、手术为其常见病因,如甲状腺手术、扁桃体摘除术、星状神经节封闭、交感神经切除术、颅底骨折等。肿瘤中以淋巴腺瘤、颈静脉孔周围肿瘤多见。颈内动脉瘤以及炎症、肿瘤等病因引起的海绵窦综合征,因阻断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传导,常伴有霍纳征。
需要注意的是淋巴结炎、中耳炎也可引起霍纳综合征。由节后病变引起的霍纳综合征常同时伴有头面部的疼痛,例如丛集性头痛的病人中,在头痛的同时除伴有同侧的鼻黏膜充血、球结膜充血、流泪或少泪等表现外,也常出现暂时性的霍纳综合征,大约2/3丛集性头痛的病人在整个病程中有某一次发作时伴霍纳综合征。
先天性和双侧霍纳综合征 先天性霍纳综合征不常见,约占5%。常见于颈内动脉发育不全、颅底骨折及气胸等。观察65例病人中有47例为单侧性,20例为双侧性,双侧病因可能为病变累及多处范围或交感干的病变。
药物有一些药物在应用中可引起霍纳综合征。如抗精神病药奋乃静、氯丙嗪、三氟拉嗪等,麻醉药利多卡因、盐酸依替卡因、布比卡因等,另外还有一些药物如:左旋多巴、利舍平、海洛因、流感疫苗、口服避孕药和H2受体阻滞剂,其引起霍纳综合征的机制不明。在胸腰部硬膜外麻醉时出现霍纳综合征,此时要考虑麻醉平面过高。
诊 断
当确定霍纳综合征时,为明确病变部位和病变的性质需要详细的询问病史及既往史,仔细查体明确体征,还需行相关药物试验和辅助检查。
药物试验及其意义 对于临床疑似的病例药物试验可用于证实是否为霍纳综合征以及帮助病变的定位。
常用的药物有1%可卡因、1/1 000的肾上腺素及羟苯丙胺。用1%可卡因和1/1 000肾上腺素点眼如瞳孔无变化则考虑可能为节前病变。如1%的可卡因点眼后瞳孔散大而对1/1 000肾上腺素无反应则为中枢病变的可能;相反1/1 000肾上腺素点眼瞳孔散大而对1%的可卡因瞳孔无改变则考虑为节后病变。需要明确的是两种药物试验不能在同一天进行。
辅助检查 通过症状、体征和药物试验明确了霍纳综合征的定位诊断后,还需根据病情选择其他相关的辅助检查。如头颅MRI、胸部x线片或CT、肌电图、食道、甲状腺检查、肿瘤标记物、淋巴结活检、血管造影、脑干诱发电位、脑脊液检查等,必要时还需眼科及耳鼻喉科协助明确病因。
治 疗
霍纳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针对前面所叙述的血管、占位、外伤、手术、炎症等常见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日常生活中眼睑下垂较瞳孔缩小给病人带来更大的不便,外科手术可以帮助解决一部分病人的上睑下垂的问题,肾上腺素可以通过兴奋支配MiaLLer肌的交感神经从而使上睑上提2 mm左右。虹膜异色可用彩色隐形眼镜纠正。
总之,对霍纳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十分重要,及时发现和诊断某些危害性较大的病变如肿瘤等,能更早的治疗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4、不小心摔倒后脑颅底骨折,现在出院后嘴歪头晕,请问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恢复期间应
颅底骨折后会影响神经传导,所以有对应的表现,只有嘴歪,可能是面神经损伤。头晕没有定位可能是颅脑损伤后遗症。
5、颅底骨折鼻漏(或耳漏)血性液,如何确定含有脑脊液?
若外伤时有血性液体自鼻孔流出,其痕迹的中心呈红色而周边清澈,或鼻孔流出的无色液体干燥后不呈痂状者,应想到脑脊液鼻漏。鼻孔流出的液体呈清澈无色,在低头用力、压迫颈静脉等情况下有流量增加的特点者,提示脑脊液鼻漏可能。
脑脊液耳漏会发现耳道内有清亮的液体,和鼻漏差不多的鉴别方法。
最后确诊依靠葡萄糖定量分析,即脑脊液含葡萄糖量在30mg%以上;定性分析并不可靠,因泪液或微量血迹可含极少量的葡萄糖,而致检查结果呈假阳性。
脑脊液瘘孔定位对本病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方法较多,比较准确而无害者首推鼻内窥镜法。即在鼻前孔插入鼻内窥镜,按顶前部、后部、蝶筛隐窝、中鼻道、咽鼓管咽口5个部位仔细观察。检查每个部位时,可压迫双侧颈内静脉,使颅压增高,以察看脑脊液从何处流入鼻腔。例如脑液来自鼻顶者,瘘孔在筛骨筛板;来自中鼻道者,瘘孔在额窦;来自蝶筛隐窝者瘘孔在蝶窦;来自咽鼓管者,瘘孔在鼓室或乳突。鼻部放射线检查可供参考。椎管内注意标记物法,不易辨清瘘孔部位,且有一定危险性。但近年来采用同位素ECT检查瘘孔定位法发现率较高。
6、颅底骨折 脑脊液鼻漏 怎样治疗?
因颅底骨折而引起的急性脑脊液鼻漏或耳漏绝大多数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而愈仅有少数持续3~4周以上不愈者始考虑手术治疗。
一. 非手术治疗:一般均采用头高30°卧向患侧使脑组织沉落在漏孔处以利贴附愈合同时应清洁鼻腔或耳道避免擤鼻咳嗽及用力屏气保持大便通畅限制液体入量适当投给减少脑脊液分泌的药物如醋氮酰胺(Acetazolamide,Diamox)或采用甘露醇利尿脱水必要时亦可行腰穿孔流脑脊液以减少或停止漏液裨使漏孔得以愈合大约有85%以上的脑脊液鼻漏和耳漏病人经过1~2周的姑息治疗而获愈。
二. 手术治疗:需行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脑脊液漏仅占2.4%只有在漏孔经久不愈或自愈后多次复发时才需行脑脊液漏修补术。
1.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术前必须认真作好漏孔的定位方法已如上述确定漏口位置之后可行患侧或双侧额部骨瓣开颅首先应通过硬脑膜外探查按术前疑及的部位将硬膜自额窦后壁眶顶蝶嵴或筛板区小心分离凡漏孔所在处常可见硬脑膜增厚并陷入骨折缝中应尽量靠近颅骨分离剔下漏孔勿使漏口扩大颅骨破孔处的软组织电灼后推入骨缝内如为窦壁则推入窦腔再用骨蜡或医用凝胶封闭颅骨裂口然后密切缝合或修补硬脑膜上的破孔通常多用颞肌筋膜骨膜或帽状腱膜作为修补片缝合务求严密完善若漏口较大或经硬脑膜外有困难时好可瓣状切开硬脑膜抬起额叶底部经硬脑膜下直接查寻前窝底部的漏口通常漏孔多位于筛板区额窦后壁鞍内或鞍旁偶尔也可能发生在过度气化的蝶骨大翼部有漏孔的地方蛛网膜与脑组织往往突向患处局部有粘连及胶质增生有时还可见到炎性肉芽组织甚至有脓肿形成在良好隔离的情况下先将粘附在漏孔处的脑组织分离抬起再将漏口部炎性组织刮净电凝止血漏孔不大的可以用肌肉片蘸医用胶填堵其上再用手术区可利用的硬脑膜脑镰骨膜颞肌筋膜或帽状腱膜平铺在漏口上然后严密缝合或用医用胶贴牢压紧若颅底骨缺损较大则常须经硬膜内外探查根据发现决定修补硬脑膜破口及颅骨缺损的手术方法一般多采用组织片铺盖粘合硬脑膜内面破口再以较大的带蒂颞肌及盘膜瓣于硬脑膜外面修补以提高成功率然后将医用凝胶与骨屑或肌肉碎块混合填堵骨缺损处若颅骨缺损与鼻副窦相通则应先刮除窦内粘膜再用肌肉块堵塞窦腔然后粘堵骨孔严密缝合伤口各层不放引流术后应降低颅内压并强力抗菌治疗常用的医用胶有氰基丙烯酸异丁酯(Isobuty1-2-Cyanoacry-lateIBC)氰基丙烯酸甲酯氰基丙烯酸烷(Alkyl-2-Cyanoacrylate,Biobond,Aron-Alpha)等。
2.脑脊液耳漏修补术:术前必须查明耳漏的具体部位由颅中窝骨折累及鼓室盖使脑脊液直接进入中耳腔经破裂耳鼓膜流至外耳道属迷路外耳漏;因颅后窝骨折累及迷路使蛛网膜下腔与中耳腔交通者属迷路内耳漏两者手术入路不同采用颞枕骨瓣开颅可修补颅中窝耳漏以外耳乳突为中心作颞部弧形皮瓣骨瓣基底尽量靠近中窝先经硬膜外循岩骨前面探查鼓室盖区有无漏孔若属阴性即应改经硬脑膜下探查切勿过多向中窝内侧分离以免损伤岩大浅神经三叉神经脑膜中动脉及海绵窦发现漏孔后封堵及修补方法已如上述若属岩骨后面骨折此入路尚可兼顾后窝即沿岩骨嵴后缘切开天幕注意勿损伤岩上窦及乙状窦将天幕翻开即可探查岩骨后面的漏孔其位置多在内听道稍外侧局部常有小脑组织及蛛网膜突入较易识别此处漏孔较难缝补一般均以肌肉或筋膜片蘸医用胶粘堵其上再加带蒂肌肉覆盖固定术毕严密缝合头皮各层不放引流术后应降低颅内压并强力抗菌治疗另外对迷路内耳漏亦可经枕下部颅入路进行岩骨后面漏孔的修补。
3.脑脊液伤口漏(皮漏):首先应认真进行非手术治疗大力控制感染同时在距伤口漏以外(>6cm)头皮完好处行脑室穿刺或行对侧脑室穿刺持续引流或经腰穿置管引流脑脊液调节引流量至漏口停止溢液为度不宜过多伤口漏处如无急性炎症可剪除皮缘坏死部分然后全层缝合若有急性炎症应清除脓液和腐朽组织清洁消毒继续更换敷料裨使肉芽组织健康生长待急性炎症控制后再次期缝合或于肉芽面上种子植皮消灭创面封闭漏口。
7、颅骨骨折的检查方式有哪些
人体当中脑部的颅骨如果是非常坚硬的,如果随着疾病的出现那么我们必须了解相关的检查方案,因为这样能够及时发现人体内存在的疾病隐患,从而在颅骨骨折治疗的过程当中不能留下遗憾,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相关的检查方法。
1.X线平片 颅骨X线检查可以确定有无骨折和其类型,亦可根据骨折线的走行判断颅内结构的损伤情况,以及合并颅内血肿的可能性,便于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颅骨摄片时,一般应摄常规的前后位和侧位片,有凹陷骨折时,为了解其凹陷的深度应摄以骨折部位为中心的切线位,当怀疑枕骨骨折和人字缝分离时,需摄额枕半轴位或汤氏(Towne)位;如前额部着力,伤后一侧视力障碍时,应摄视神经孔位;眼眶部骨折拍柯氏位,疑诊颅底骨折时,如病情许可,应摄颏顶位。
颅盖骨折经颅骨X线检查确诊率为95%~100%,阅片时应注意骨折线的部位和分支不规则,边缘比较锐利,借此可与颅骨的血管沟纹鉴别,当骨折线经过脑膜中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横窦沟或矢状中线时,应警惕合并硬膜外血肿,线形骨折也要与颅缝区别,颅缝有特定部位,呈锯齿状,内板缝的投影亦不如骨折线清晰锐利,颅缝分离较骨折少见,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多发生于人字缝,矢状窦和冠状缝,表现为颅缝明显增宽,或有颅缝错位或重叠,两侧颅缝宽度相差1mm以上或宽度超过1.5mm即可诊断颅缝分离,颅盖部凹陷骨折可为全层或仅为内板向颅内凹陷,呈环形或星形,借切线位片了解其深度,结合临床症状分析伴发的脑损伤。
颅底骨折经X线检查确诊率仅为50%左右,诊断时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即使颅骨平片未发现骨折线,如临床表现符合,亦应确定为颅底骨折,当骨折线经过额窦,筛窦,蝶窦和岩骨时,应注意是否伴发脑脊液漏,并警惕这类内开放性颅骨骨折有并发颅内感染的可能,另外阅片时还要注意颅底骨折的间接征象,如颅底骨折脑脊液漏可出现鼻旁窦和(或)乳突积液表现,窦腔混浊,密度增高,鼻旁窦或乳突损伤,可于颅骨周围或颅内出现气体,颅内积气如果不是穿入骨折,则属内开放骨折。
2.颅脑CT扫描 CT扫描采用观察软组织和骨质的两种窗位,将有利于颅骨平片所不能发现的骨折,尤其是颅底骨折,CT扫描可显示骨折缝隙的大小,走行方向,同时可显示与骨折有关的血肿,受累肿胀的肌肉,粉碎性骨折进入脑内的骨片也可通过CT扫描三维定位而利于手术治疗,CT扫描还是目前惟一能显示出脑脊液漏出部位的方法,Bruce报道平扫定位率达50%,如采用碘剂脑池造影CT扫描则可达69%,扫描时应注意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方法,额窦最好应用轴位,筛窦,蝶窦及中耳鼓室盖部的骨折观察一般采用冠状扫描,应注意的是如果有损伤脊髓的情况存在,不易采用冠状扫描。
由于颅骨骨折会对脑体有很大的损伤,所以在检查过程当中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如果出现了遗漏的情况那会导致后遗症的出现,从而给患者带来非常严重的痛苦和伤害,为了避免这种恶性事件的发生,了解这些知识很有必要的。
8、什么是"现代跆拳道体系18个人体定位攻击目标"?
一)要害攻击
1、头部:头部以太阳穴处为最薄弱,头部有颅腔,其内有脑,脑是中枢神经的高级部位,其组织非常脆弱,经受不起打击、震动;其次是眼、鼻三角区,神经、血管分布相当丰富,痛觉极敏感,受到打击时疼痛难忍,甚至因此丧失战斗力。耳根部深层亦有许多血管和神经通过,受打击后易引起颅底骨折,颅内出血等,严重时可导致人昏迷、休克或死亡。
攻击方法:对头部可采用扫踢腿攻击,对面部可采用直拳或侧踹腿攻击。
2、锁骨:锁骨位于肩内凹入之处,下处为神经密布的肩井穴。此部位如被打击,可使锁骨轻易折断。如被戳擒,则全身似触电而软绵无力,呆若木鸡,虽神志清醒,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攻击方法:对锁骨可用肘法与正踹腿攻击。
3、颈部:由于喉部位于颈的正中,是生命要害部位,受到打击和卡掐,可使呼吸困难,窒息而死;两侧颈动脉及其分支被压迫时,则会使颈动脉窦通过减压反射,而使人瘁死。
攻击方法:可用扫踢与指戳(或臂锁)攻击。
4、胸腹部:上胸部的肋软骨左边有脾,右边有肝,它们都是实质性器官,并含有丰富的血窦,受到打击后,不仅肋骨易骨折,而且肝、脾包膜也易破裂,并能引起内脏出血。其中,太阳神经丛居于胃后面,受打击后易引起恶心呕吐、且两眼昏花,甚至昏厥或死亡。
攻击方法:可采用勾拳、正踹腿与侧踹腿予以重击。
5、脐至裆部:脐至裆部及睾丸的血管、神经丰富,敏感性强,如被顶、撞、踢,可致疼痛难忍,血压下降,全身乏力,甚至休克、死亡。故系不堪任何打击之区域。
攻击方法:对此部位可采用膝顶与正踹腿前踢攻击。
6、手臂部:这两个部位的软组织少,皮肤薄,骨的位置浅,当受卡、掐、重击时,疼痛较剧烈。手指、肩、肘各关节较脆弱,所以易骨折。
攻击方法:对此部位可采用锁制与扫踢腿攻击。
7、腿部:膝盖正、侧面,小腿胫骨前面,因皮下脂肪较少,故很易损伤。而且足底正中心处也极易受损。以上部位受伤后常引起站立或行走困难,而处处被动、处处受制。
攻击方法:对此部位可采用截踢腿予以攻击。
(二)穴道攻击
1、太阳穴:太阳穴在两眉眼之下方额角旁开一寸处,神经密布,若被击中,脑髓起剧烈之反应,诸神经错乱而昏迷倒地,为最易受不意袭击的部位。
攻击方法:可用拳面予以攻击,而且轻则晕昏,重则死亡。
2、百会穴:百会(汇)穴属督脉,在头顶,从眉头中间向上与后发际直上的连线正中处,此穴分布着枕大神经,有颞浅动脉和枕动脉成合网,击打后可震动脑部,使敌立可致命。
攻击方法:李小龙多采用对付低头猛冲的对手,因为其此刻的百会穴最易受攻击。
3、人中穴:人中穴在鼻子之下,中唇上。如此位置被击,可使颜面动脉神经、鼻骨、三叉神经等均受纷扰,呼吸顿显困难,故亦是重要穴道。
攻击方法:此为截拳道的主要打击目标,而且众所周知,李小龙最擅长于运用直拳,且比例高达拳法的百分之八十五,那么直拳的目标是什么呢?李小龙曰:人中。
4、腮角穴:腮角穴在下颏骨的骨缝处,且神经密布,被击中者可立即昏倒。
攻击方法:可采用摆拳与勾踢腿。
5、期门穴:期门穴在胸部剑骨之末端,亦系任脉之通路,如被点戳或打击,可使心剧痛而昏迷或死亡。
攻击方法:可采用勾拳与弹踢腿攻击。
6、脑海穴:脑海穴位于后脑枕骨之下,为重要穴位,被击中后通常可导致脑震荡,颇难治疗。轻者四肢发生痉挛。令人残废变哑,所以是最重要的区域之一。
攻击方法:可采用下击肘低头进攻的对手或从背面踢击对手的脑海穴。
7、京门穴:京门穴在第十二肋骨游离端之下际,此穴有第11肋骨动脉、静脉和第11肋间神经,受攻击后可使人呼吸困难,并窒息而死。
攻击方法:可采用勾拳或扫踢腿予以攻击。
只有十四个...
找不到你所说的1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