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的分类
(一)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为:
1.开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肤和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
耻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肠破裂,均为开放性骨折。因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处受到污染。
2.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没有污染。
(二)依据骨折的程度分类
1.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管状骨骨折后形成远、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折段。横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属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如颅骨、肩胛骨及长骨的裂缝骨折,儿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属不完全性骨折。
(三)依据骨折的形态分类
1.横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 多发生在骨干部。
2.粉碎性骨折 骨碎裂成两块以上,称粉碎性骨折。骨折线呈“T”形或“Y”形时,又称“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压缩骨折 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体和跟骨。
4.星状骨折 多因暴力直接着力于骨面所致,如颅骨及髌骨可发生星状骨折。
5.凹陷骨折 如颅骨因外力使之发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 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处。骨折后,皮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7.裂纹骨折 如长骨干或颅骨伤后可有骨折线,但未通过全部骨质。
8.青枝骨折 多发生在小儿,骨质部分断裂,骨膜及部分骨质未断。
9.骨骺分离 通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是骨折的一种.
(四)依据解剖部位来分类
如脊柱的椎体骨折,附件骨折,长骨的骨干骨折,骨骺分离,干骺端骨折,关节内骨折等。
(五)依据骨折前骨组织是否正常分类
1.外伤性骨折 骨结构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称之为外伤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不同于一般的外伤性骨折,其特点是在发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即已存在着影响其结构坚固性的内在因素,
这些内在因素使骨结构变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发生骨折的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
(六)依据骨折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性骨折 骨折复位后经适当的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称稳定性骨折。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长骨横形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 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称不稳定骨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股骨干既是横骨折,因受肌肉强大的牵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对应,也属不稳定骨折。
(七)依据骨折后的时间分类
1.新鲜骨折 新发生的骨折和尚未充分地纤维连接,还可能进行复位者,2~3周以内的骨折。
2.陈旧性骨折 伤后三周以上的骨折,三周的时限并非恒定,例如儿童肘部骨折,超过10天就很难整复。
2、造成骨折的原因可分为什么
造成骨折的原因可以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1.外伤性骨折:暴力造成骨质的完整性破坏,称为外伤性骨折。这是最常见的骨折原因。按暴力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① 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骨折部位。
② 间接暴力:暴力作用于远离骨折的部位,通过骨、关节、肌肉或韧带等传导,造成一定部位的骨折。
③ 重复暴力:反复的暴力作用于同一部位,可逐渐发生骨折,也称为疲劳骨折。如长途行军或反复运动后发生的第二、三跖骨、胫骨、股骨、腓骨或股骨颈骨折等。
2.病理性骨折:由于全身或骨本身局部的病损引起的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
3、如何判断是否骨折
骨折病人的典型表现是伤后出现局部变形、肢体等出现异常运动、移动肢体时可听到骨擦音。此外,伤口剧痛,局部肿胀、淤血,伤后出现运动障碍。
骨折的特有体征:
(1)畸形、骨折端移位可使患肢外形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缩短、成角、延长。
(2)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撞击,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
以上三种体征只要发现其中之一即可确诊,但未见此三种体征者也不能排除骨折的可能,如嵌插骨折、裂缝骨折。一般情况下不要为了诊断而检查上述体征,因为这会加重损伤。
(3)开放性骨折分型扩展资料:
检查:
1、X线检查
凡疑为骨折者应常规进行X线拍片检查,可显示临床上难以发现的不完全性骨折、深部的骨折、关节内骨折和小的撕脱性骨折等,即使临床上已表现为明显骨折者,X线拍片检查也是必需的,可以了解骨折的类型和具体情况,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X线摄片应包括正、侧位片,必须包括邻近关节,有时需加摄斜位、切线位或健侧相应部位的X线片。
2、CT检查
对于骨折不明确但又不能排除者、脊柱骨折有可能压迫脊髓神经根者及复杂骨折者均可行CT检查。三维CT重建可以更直观便捷地进行骨折分型,对治疗方案选择帮助很大,目前临床上常用。
3、MRI检查
虽然显示骨折线不如CT检查,但对于脊髓神经根及软组织损伤的显示有独特优点,目前已广泛用于脊柱骨折的检查。
4、骨折分为哪几种?(根据完整程度)
骨折分类的目的,在于明确骨折的部位和性质,利用临床上正确、完善地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一)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为:
1.开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肤和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
耻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肠破裂,均为开放性骨折。因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处受到污染。
2.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没有污染。
(二)依据骨折的程度分类
1.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管状骨骨折后形成远、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折段。横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属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如颅骨、肩胛骨及长骨的裂缝骨折,儿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属不完全性骨折。
(三)依据骨折的形态分类
1.横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 多发生在骨干部。
2.粉碎性骨折 骨碎裂成两块以上,称粉碎性骨折。骨折线呈“T”形或“Y”形时,又称“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压缩骨折 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体和跟骨。
4.星状骨折 多因暴力直接着力于骨面所致,如颅骨及髌骨可发生星状骨折。
5.凹陷骨折 如颅骨因外力使之发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 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处。骨折后,皮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7.裂纹骨折 如长骨干或颅骨伤后可有骨折线,但未通过全部骨质。
8.青枝骨折 多发生在小儿,骨质部分断裂,骨膜及部分骨质未断。
9.骨骺分离 通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是骨折的一种。
(四)依据解剖部位来分类
如脊柱的椎体骨折,附件骨折,长骨的骨干骨折,骨骺分离,干骺端骨折,关节内骨折等。
(五)依据骨折前骨组织是否正常分类
1.外伤性骨折 骨结构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称之为外伤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不同于一般的外伤性骨折,其特点是在发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即已存在着影响其结构坚固性的内在因素,这些内在因素使骨结构变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发生骨折的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
(六)依据骨折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性骨折 骨折复位后经适当的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称稳定性骨折。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长骨横形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 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称不稳定骨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股骨干既是横骨折,因受肌肉强大的牵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对应,也属不稳定骨折。
(七)依据骨折后的时间分类
1.新鲜骨折 新发生的骨折和尚未充分地纤维连接,还可能进行复位者,2~3周以内的骨折。
2.陈旧性骨折 伤后三周以上的骨折,三周的时限并非恒定,例如儿童肘部骨折,超过10天就很难整复。
5、骨折的常见分类及原因有哪些?
"骨折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1)按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骨折(无表皮伤口)和开放性骨折(有伤口,骨头露在伤口外面)。(2)按骨折的损伤程度可分为:单纯骨折(只有骨折,其他组织未损伤)和复杂骨折(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者);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摘自:MDSIN麦森中国区产品服务中心(mdsin#com)。(3)按骨折线的形态可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骨头碎成3块以上者),嵌插骨折、压缩骨折(骨松质像面包一样被变形),裂缝骨折、青枝骨折等。"
6、口腔颌面部骨折的分型及其相对应的固定方法?
Le Fort I 型骨折:又称为上颌骨低位骨折或水平骨折
Le Fort II型骨折:又称为上颌骨中位骨折或锥形骨折
Le FortIII型骨折:又称为上颌骨高位骨折或颧弓上骨折
颌骨骨折应该如何治疗?一颌骨骨折后主要是复位与固定颌骨骨折复位的重要标志是恢复上下颌牙齿的正常咬合关系即牙齿的广泛接触关系否则将影响骨折愈合后咀嚼功能的恢复常用的复位方法有三种:
1.手法复位:在颌骨骨折早期骨折段比较活动可用手将移位的骨折段回复到正常位置
2.牵引复位:颌骨骨折后经过较长时间(上颌骨三周以上下颌骨四周以上)骨折处已有部分纤维组织愈合手法复位不成功可采用牵引复位法下颌骨骨折多用颌间牵引就是在下颌骨有移位的骨折段上安置分段牙弓夹板(图1)然后在与上颌的牙弓夹板之间用小橡皮圈作弹性牵引使之逐渐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上颌骨骨折后如骨折段向后移位可在上颌牙列上安置牙弓夹板在头部制作带有金属支架的石膏帽在牙弓夹板与金属支架之间作弹性牵引使上颌骨骨折段向前复位(图2)需要较大牵引力时也可作卧式重力性牵引
图1 分段式牙弓夹板
图2 金属支架石膏帽将上颌骨骨折段向前牵引复位
3.切开复位:切开复位的适应证较宽骨折段移位较久已有纤维性愈合或骨性错位愈合手法和牵引都不能复位时则应施行手术切开复位将骨折断端间错位愈合中所形成的纤维组织切除或凿除骨痂重新离断使颌骨恢复正常的位置手法复位困难的或复位后不稳定的新鲜骨折或开放性骨折一般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
二颌骨骨折复位后的固定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单颌牙弓夹板固定法颌间固定法颌间结扎固定法小钢板(miniplate)或微型钢板(microplate)固定法颅颌固定法其他方法还有颌周固定法加压钢板固定法等
1.单颌牙弓夹板固定法:是用直径2毫米的铝丝或成品带钩牙弓夹板按牙弓形态成形然后用较细的金属结扎丝穿过牙间隙将牙弓夹板结扎在骨折线两侧的部分或全部牙齿上(图3)以固定骨折段这种方法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如下颌骨颏部正中线性骨折局限性牙槽突骨折
2.颌间固定:常用的方法是在上下颌牙齿安置带钩牙弓夹板然后用小橡皮圈作颌间固定使颌骨保持在正常咬合关系的位置上(图4)此法稳妥可靠适用于多种下颌骨骨折优点是能使颌骨在良好的位置上愈合有利于恢复功能缺点是伤员不能张口进食也不易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应加强护理
图3 单颌牙弓夹板固定
图4 颌间牵引固定法
3.骨间结扎固定:手术切开复位的病例可在骨折两断端钻孔然后穿过不锈钢丝作结扎固定(图5)这也是一种可靠的固定方法小儿颌骨骨折和无牙颌骨骨折也可用此法固定
图5 骨间结扎固定法
4.小钢板或微型钢板固定:在手法切开复位的基础上将适当长度和适合形态小钢板或微型钢板跨置于骨折两断端的骨面上用特制的螺钉穿骨皮质固定钢板达到固定骨折的目的(图6)小钢板一般用于下颌骨微型钢板适用于上颌骨
5.颅颌固定法:上颌骨横断骨折不能单纯依靠下颌骨进行固定可利用颅骨进行固定否则面中部易发生拉长变形固定方法是先在上颌牙齿安置牙弓夹板然后用不锈钢丝一端结扎在后牙区牙弓夹板上另一端经口腔内穿出颧颊部软组织悬吊在石膏帽的支架上(图7)同时加有颌间固定
图6 小钢板或微型钢板固定法
图7 颅颌固定法
颌骨骨折固定的时间可根据病人的伤情年龄全身情况等决定一般是上颌骨3~4周下颌骨4~8周可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缩短颌间固定时间方法是固定2~3周后在进食时取下橡皮皮圈允许适当的活动采用小钢板或微型钢板坚强内固定后可以适当提前进行功能训练促进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