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颅底骨折是怎么回事?
颅底骨折大多为颅盖和颅底的联合骨折,绝大多数为线形骨折。发生的原因:(1)颅盖骨折延伸而来。(2)暴力作用于附近的颅底平面。(3)头部挤压伤,暴力使颅骨普遍弯曲变形所致。(4)个别情况下,垂直方向冲击头顶部或从高处坠落时,臀部着地。按其解剖部位分为:颅前窝骨折;颅中窝骨折;颅后窝骨折。颅底骨折一般为闭合性损伤,骨折本身无需特殊处理,主要针对颅内、颅底严重的并发伤及预防感染。一般预后较佳。
[症状体症]
1.颅前窝骨折:前额部头皮挫伤肿胀、眼睑和球结膜下瘀血斑、鼻出血和脑脊液鼻漏、嗅觉丧失或视力减退,严重者导致失明。 2.颅中窝骨折:颞部软组织挫伤和肿胀、耳出血或脑脊液耳漏、面神经或听神经损伤、眶上裂综合征、颈内动脉-海绵窦娄。 3.颅后窝骨折:枕部或乳突区皮下瘀斑,多在伤后数小时出现。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功能障碍或延髓损伤症状。
[诊断依据]
1.临床征象 (1)颅前窝骨折:眶周皮下及眼球结合膜下瘀血,表现“熊猫”眼征。鼻腔流血并伴脑脊液鼻漏。可合并嗅神经、视神经、脑垂体、丘脑和额叶脑挫伤症状。(2)颅中窝骨折:外耳道流血并脑脊液耳漏,常伴有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和颞叶脑损伤症状。少数患者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娄或外伤性动脉瘤。(3)颅后窝骨 折:乳突皮下瘀血、肿胀、压痛,有时咽后壁肿胀、瘀血或脑脊液漏。可合并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和小脑、脑干损伤症状。 2.颅底X线摄片显示骨折。
[治疗原则]
1.脑脊液漏者,鼻部或外耳道局部消毒,不宜填塞冲洗,不要擤鼻,保持于脑脊液不漏体位。全身抗感染治疗。 2.着重脑损伤、颅神经损伤和其他并发伤的治疗。 3.脑脊液漏持续2 ̄3周以上或伴颅内积气引起脑受压,应开颅手术修补漏孔。 4.合并视神经、面神经损伤,应早期行神经管减压术。
[疗效评价]
1.治愈:(1)颅内无感染,神经损伤有好转,无明显并发症。(2)脑脊液漏停止。(3)颅内积气消失。(4)手术修补或神经吻合等手术创口一期愈合,无并发症。 2.好转:症状好转,有明显并发症。 3.未愈:症状无改善或进一步恶化。
[专家提示]
颅底骨折一般为开放性损伤,骨折本身无需特殊处理,治疗重点为预防感染及着重治疗并发的颅内损伤。可全身使用有效的抗菌素,有脑脊液耳鼻漏者,忌填塞,制止擤鼻减少喷嚏或咳嗽,保持外耳道、鼻孔清洁,但忌冲洗。保持于脑脊液不漏或少漏的体位。脑脊液漏多于2周内自行停止而愈合,若持续2 ̄3周不愈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若视神经管骨折造成视力损害,应在伤后7 ̄10天内作视神经管减压术。合并面神经麻痹3个月以上无恢复者,可行骨管减压术或面神经和舌下神经或副神经吻合术。
2、颅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常系强大打击或高处坠落在有突出楞角的物体上所致,往往头皮、颅骨、硬脑膜与脑均同时受累,而引起的开放性颅脑损伤。临床所见开放性凹陷骨折有洞形骨折及粉碎凹陷骨折两种类型。
⑴洞形凹陷骨折多为接触面小的重物打击所致,多为凶器直接穿透头皮及颅骨进入颅腔。骨折的形态往往与致伤物形状相同,是法医学认定凶器的重要依据。骨碎片常被陷入脑组织深部,造成严重的局部脑损伤、出血和异物存留。但由于颅骨整体变形较小,一般都没有广泛的颅骨骨折和脑弥散性损伤,因此,洞形骨折的临床表现常以局部神经缺损为主。
⑵粉碎凹陷骨折伴有着力部骨片凹陷,常为接触区较大的重物致伤,不仅局部颅骨凹曲变形明显,引起陷人,同时,颅骨整体变形亦较大,造成多数以着力点为中心的放射状骨折。硬脑膜常为骨碎片所刺破,脑损伤均较严重,除局部有冲击伤之外,常有对冲性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 颅底骨折绝大多数是线形骨折,多为颅盖骨折延伸到颅底,个别为凹陷骨折,也可由间接暴力所致。按其发生部位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
⑴颅前窝骨折:
累及眶顶和筛骨,可有鼻出血、眶周广泛瘀血斑(熊猫眼)以及广泛球结膜下出血等表现。其中“熊猫眼”对诊断又重要意义。若脑膜、骨膜均破裂,则合并脑脊液鼻漏及/或气颅,使颅腔与外界交通,故有感染可能,应视为开放性损伤。脑脊液鼻漏早期多呈血性,须与鼻衄区别。此外,前窝骨折还常有单侧或双侧嗅觉障碍,眶内出血可致眼球突出,若视神经受波及或视神经管骨折,尚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⑵颅中窝骨折:
中窝骨折往往累及岩骨而若累及蝶骨,可有鼻出血或合并脑脊液鼻滑,脑脊液经蝶窦由鼻孔流出。若累及颞骨岩部,可损伤内耳结构或中耳腔,病人常有第Ⅶ、Ⅷ脑神经损伤,表现为听力障碍和面神经周围性瘫痪,脑膜、骨膜及鼓膜均破裂时,则合并脑脊液耳漏,脑脊液经中耳由外耳道流出;若鼓膜完整,脑脊液则经咽鼓管流往鼻咽部,可误认为鼻漏。若累及蝶骨和颞骨的内侧部,可能损伤垂体或第Ⅱ、Ⅲ、Ⅳ、Ⅴ、Ⅵ脑神经。若骨折伤及颈动脉海绵窦段,可因动静脉瘘的形成而出现搏动性突眼及颅内杂音;破裂孔或颈内动脉管处的破裂,可发生致命性的鼻出血或耳出血。
⑶颅后窝骨折:
累及颞骨岩部后外侧时,多在伤后1—2日出现乳突部皮下瘀血斑(Battle征)。若累及枕骨基底部,可在伤后数小时出现枕下部肿胀及皮下瘀血斑;枕骨大孔或岩尖后缘附近的骨折,可合并后组脑神经(第Ⅸ一Ⅻ脑神经)损伤。
3、诊断颅底骨折的依据有哪些?
颅底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一般可依据外伤史、皮下瘀斑、脑脊液外漏和脑神经损伤等进行诊断,头颅X线摄片的价值有限,但CT扫描颅底骨折有诊断意义。颅前窝骨折:眼结膜下出血,眼睑皮下瘀斑,鼻或口腔流出血性脑脊液,可并发嗅、视神经损伤;易引起球结合膜下出血及迟发性眼睑皮下瘀血,俗称“熊猫眼”。颅中窝骨折:外耳道流出血性脑脊液,出现同侧面神经瘫痪、耳聋、耳鸣等。
4、颅底骨折护理常规
1。严格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最好将病人安排在单人病室,同时限制、减少探视陪护人员,病室要早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新,每日紫外线消毒两次,每次30分钟。2。保证正确卧位,促进漏口早期闭合有脑脊液外漏时,要维持特定的体位,其目的是借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向颅底硬膜破损处,有助于使局部粘连而封闭漏口。病人要绝对卧床休息,前颅窝骨折且神志清醒者给予半卧位,昏迷者抬高床头30度,患侧卧位;中、后颅窝骨折者卧于患侧。维持特定的体位至停止漏液后3日。绝大部分病人在伤后1周内漏口常能自行愈合。3.加强耳鼻、呼吸道护理,预防颅内感染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时,属隐性开放性骨折,护理不当可引起颅内感染。要及时清除鼻前庭或外耳道内的血迹和污垢,防止液体引流受阻而逆流。于鼻孔处或外耳道口放置一消毒干棉球,浸湿后及时更换,并根据浸湿的棉球数估计漏液的多少。擤鼻涕、打喷嚏、用力咳嗽、屏气排便等动作均可增加颅内压,加重脑脊液外漏或引起气颅,所以颅底骨折病人要注意避免上述动作。禁止抠鼻、挖耳,严禁鼻腔吸痰或插胃管、耳鼻滴药、冲洗和填塞等。对于呼吸道分泌物多的病人,可让病人深呼吸、浅咳,配合雾化吸入、应用祛痰药物,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必要时可经口吸痰。加强口腔护理,遵医嘱静脉应用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4.饮食护理,颅底骨折病人的饮食要营养丰富、易消化。不宜进食刺激性和坚硬、需用力咀嚼的食物,饮食要富含高蛋白和丰富的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必要时应用开塞露或灌肠,以免用力大便增高颅内压。5.确定漏出液是否为脑脊液的方法,正常脑脊液为清水样,无色透亮。脑外伤时,血性脑脊液易与耳鼻道损伤所致的出血混淆。当不能确定漏出液是否为脑脊液时,可通过下列方法鉴别:①将漏出液滴于白色吸水纸或纱布上,血迹外有宽的淡黄色晕圈,犹如月晕样;②被脑脊液浸湿的手帕,没有被鼻涕或组织渗出液浸湿的那样干后变硬的现象;③ 收集血性漏出液观察,血性脑脊液多不易凝固;④脑脊液含糖量较高,可用尿糖试纸测定;⑤部分颅底骨折病人,鼓膜仍完整时,脑脊液可经耳咽管流至咽部,病人可自觉有成味或腥味液体咽下。6.观察有无脑损伤和颅内感染症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注意病人有无高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情况;对病情做好记录。~般对于脑外伤病人,护士往往警惕高颅压的症状和体征,而对于低颅压的重视不够,值得注意的是,当大量的脑脊液外漏时,可导致低颅压,病人表现为意识淡漠、头痛、头昏、视力模糊、尿量减少等症状。发生低颅压时,应取平卧位,减少脑脊液流失,同时静脉补液。7.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颅底骨折病人一般表现为两种心理状态:出现脑脊液外漏、颅神经损伤等症状时,病人大都十分恐惧;而轻症病人对疾病缺乏足够的重视,表现为不以为然。在住院治疗期间,需长时间卧床,日常活动受到限制,治疗费用高,病人往往出现焦虑、烦躁情绪,护士要做好知识宣教和心理护理,使病人了解颅底骨折的相关知识,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5、颅前窝骨折的症状和诊断
颅底骨折确诊还是要CT检查,症状体征只有辅助诊断作用,鼻漏鼻血熊猫眼加上脑外伤史确实可判断颅底问题,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方向,但从病案诊断来说则需要辅助依据!15天可出院,休息3个月,没有后遗症
6、颅底骨折有何表现
颅底部凹凸不平,故颅底骨折的X线诊断价值比较小,主要靠临床表现明确诊断,那呢?由于颅底骨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1.颅前窝骨折:多累及额骨水平及筛骨。骨折部位的出血可经鼻腔流出,或进入眶内在眼睑和球结膜下形成瘀斑,出现熊猫眼征。常伴嗅神经损伤,少数可见视神经损伤。当脑膜被撕裂时,脑脊液可沿额窦或筛窦再经鼻腔流出形成脑脊液鼻漏。空气也可经此逆行进入颅腔内形成颅内积气。2.颅中窝骨折:可累及蝶骨和颞骨。血液和脑脊液可经蝶窦流入上鼻道再经鼻孔流出形成脑脊液鼻漏。骨折线累及颞骨岩部,脑脊液可经中耳和破损的鼓膜再经外耳道流出,形成脑脊液耳漏。如鼓膜未破,脑脊液可沿耳咽管入鼻腔形成脑脊液鼻漏。颞骨岩部骨折,常发生面神经和听神经受损。如骨折线居内侧,累及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和外展神经。3.颅后窝骨折:可累及岩部和枕骨基底部。在乳突和枕下部可见到皮下淤血,前者又称Battle氏征,多在上后数小时才出现。骨折线居于内侧时,可出现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以及延髓损伤的表现。有时,破裂孔周围的骨刺可刺破颈内动脉,血液可大量从鼻孔喷射状流出,伤员常很快死亡。推荐阅读:颅脑损伤的意识评分
7、颅底骨折的临床表现
颅底骨折根据部位不同,可有各自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1.颅前窝骨折
呕吐黑红色或咖啡色液体,伤后数小时出现“熊猫眼”征(眶周皮下和球结合膜下紫蓝色淤斑),可有脑脊液鼻漏、不同程度的嗅觉障碍和(或)视力下降,可伴有额叶的脑挫裂伤。
2.颅中窝骨折
脑脊液鼻漏或(和)颅内积气;脑脊液耳漏;引起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可出现搏动性突眼、结合膜淤血水肿,或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而引起致命性的大量鼻出血或耳出血;以Ⅶ、Ⅷ脑神经损害引起听力障碍和周围性面瘫常见。
3.颅后窝骨折
伤后2~3日出现乳突部皮下淤血(Battle征);伴高位颈椎骨折时可出现颈活动受限、呼吸困难、四肢瘫痪等;累及枕骨大孔或岩骨尖后缘者可出现部分或全部后组脑神经受累的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的等表现。
8、颅前颅中颅后窝骨折临床表现分别是什么
这些都属于颅底骨折,简单说:颅前窝骨折:脑脊液鼻漏,眼镜征(眼睑青紫)。颅中窝骨折:脑脊液耳漏。颅后窝骨折:乳突处青紫瘀斑。护理主要是预防感染,脑脊液漏切忌堵塞。如果脑脊液漏时间长,必要时可行手术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