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折 > 外科学骨折

外科学骨折

发布时间:2020-08-28 11:56:30

1、骨有连接到了骨折恢复的那个阶段

知应该算第二期。
原始骨痂形成期
骨内、外膜增生,新生血管长入,成骨细胞大量增生,合成并分泌骨基质,使骨折端附近内、外形成的骨样组织道逐渐骨化,形成新骨,即膜内成骨。由骨内、外膜紧贴骨皮质内、外形成的新骨,分别称为内骨痂和外骨痂。填充于骨折断端间和髄腔内的纤维组织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并钙化形成骨,即软骨内成骨,形成连接骨痂。连接骨痂、内骨痂和外骨痂相连形成桥梁骨痂,其标志着原始骨痂形成。这些骨痂不断钙化加强,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专收缩及成角剪力和旋转力时,则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在成人一般约需12~24周(人卫版外科学教材第8版最新修改)。此时X线片上可见骨折处四周属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线仍隐约可见。对骨外膜的损伤均对骨折愈合不利。

2、西医怎样治疗骨折,

骨折是运动创伤中较为严重的伤害事故,它是指由暴力引起的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被破坏所致,通常多发部位为四肢长骨。骨折按其伤口有无和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按照骨折部位有无完全断裂,又可分为完全骨折和不完全骨折。

3、骨痂的形成

一.骨折愈合一、骨折愈合过程1.血肿机化期 骨折后,因骨折本身及邻近软组织的血管断裂出血,在骨折部位形成 了血肿,血肿于伤后6-8小时即开始凝结成含有网状纤维素的血凝块。骨折断端因血循环 中断,逐渐发生坏死。随着红细胞的破坏,纤维蛋白的渗出,毛细血管的增全,成纤维细胞、吞噬细胞、异物巨细胞的侵入,血肿逐渐机化,肉芽组织再演变成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断端初步连接在一起,称为纤维性骨痂,约在骨折后2-3周内完成。此期完成时,骨折端仍存在有一定弹性的成角活动。肢体骨折部位仍有水肿及压痛。x线片上可见到少量膜内骨化影,但尚无软骨内骨化现象。2.原始骨痂期 充塞在骨折断端之间由血肿机化而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大部分转变为软骨、软骨细胞,经过增生、变性、钙化而骨化,称软骨内骨化。骨折后24小时内,骨折断端处的外骨膜开始增生、肥厚,外骨膜的内层即生发居中成骨细胞增生,产生骨化组织,形成新骨,称骨膜内骨化。新骨的不断增多,紧贴在骨皮质的表面,填充在骨折断端之间,呈斜坡样,称外骨痂。在外骨痂形成的同时,骨折断端髓腔内的骨膜也以同样的方式产生新骨,充填在骨折断端的髓腔内,称内骨痂。内骨痂由于血运供给不佳,故生长较慢。内外骨痂的不断生长,逐渐接近而会合。骨折临床愈合,一般约需4-8周。3.骨痂改造期 骨折部的原始骨痂进一步改造,成角细胞增加,新生骨小梁也逐渐增加,且逐渐排列规则和致密,而骨折端无菌坏死部分经过血管和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侵入,进行死骨的清除和形成新骨的爬行替代过程,骨折部位形成了骨性连接,一般需要8-12周才能完成。此时骨折愈合已很牢固,病肢可以开始使用。最后骨折痕迹,在组织学或放射学上完全或接近完全消失,成人其所需时间一般为2-4年,儿童则2年以内。二、骨折延迟愈合延迟愈合是指骨折的正常愈合进程受到干扰,使愈合过程延长,临床主要表现为骨折局部软组织水肿及压痛持续存在。x线片表现为骨痂出现较晚,血沉长期增快。造成骨折延迟愈合的原因较多,个别病人因全身重度营养不良、维生素严重缺乏、骨质本身疾患等影响骨折愈合外,大多数还是局部因素的影响,如骨折整复后固定不确实,骨折断端间存在旋转力或剪力,造成一个活动面,从而始终不能获得骨性愈合。开放性骨折发生感染或死骨形成;持续牵引治疗,发生过度牵引,均为较常见的原因。骨折延迟愈合虽骨折愈合速度缓慢,但骨痂仍有继续生长的能力,只要找出发生的原因,作针对性治疗,骨折还是可以连接起来的。三、骨折不愈合骨折不愈合是指骨折修复的自然过程已完全停止,如不经治疗,改变骨折部位的局部条件,则不能形成骨连接。骨折不愈合,常常由于骨折端夹杂较多的软组织。开放性骨折扩创中过多地去除碎骨片,造成骨质缺损,是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多次的手术整复破坏了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对造成骨延迟愈合的因素没有及时治疗,发展下去也可造成骨不愈合。临床表现为患肢持续性疼痛、不稳定、使用无力。检查时肢体有异常活动或假关节。局 部可有水肿及压痛。x线片表现为骨端硬化,骨髓腔封闭,有时两骨折端形成杵臼状假关节。骨折不愈合一般均需采用植骨术。四、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1.全身因素(1)年龄:小儿因其组织的再生和塑形能力强,因此,骨折愈合速度较成人快,功能恢复好。如小儿股骨骨折,1个月能基本愈合,而成人股骨骨折,往往需要3-4个月才能基本愈合;老年人的股骨骨折愈合速度和功能恢复则更慢。(2)全身健康情况: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重度营养不良、钙代谢障碍、骨软化症、恶性肿瘤等病人,如发生骨折,则骨折愈合延迟。(3)个体差异:个体不同,骨折愈合速度可有差异。2.局部因素(1)骨折类型:螺旋形和斜形骨折,因骨折断面接触大,有部分新生骨痂生长,就容易出现临床愈合,所以骨折愈合快。横形骨折骨折断面接触小,虽有相当量新生骨痂形成,但往往需要较多量的成熟骨痂才能达到临床愈合,故临床愈合速度相对较慢。骨折端接触紧密,有利骨折的愈合。如嵌入骨折较易愈合,而骨折端间有裂隙或分离,中间夹有软组织,则不易愈合。骨端问有剪式应力或其他形式的活动会影响骨折的愈合。(2)骨折段血液供给情况: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再生,需要足够的血液供给。若骨折段血液供给减少,则骨折愈合速度变慢;骨折段血液供给受到严重障碍或完全丧失,则骨折愈合发生延迟连接,甚至缺血性骨坏死。(3)软组织损伤程度: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软组织损伤严重,肌肉、血管、神经,骨膜均可能有不同程度损伤,骨折愈合的速度就可能较慢。而间接暴力所致的闭合性骨折,软组织损伤较轻,骨折愈合较快。放射性复合伤所致的骨折愈合慢或不愈合。(4)感染的影响:开放性骨折发生感染,引起化脓性骨髓炎,或死骨形成,骨折断端充血脱钙,骨折愈合很慢。(5)骨折的数量:多发性骨折或一骨上有多段骨折,骨折愈合速度也较慢。五、骨折的并发症一般分为早期和晚期两种,早期的具体表现为:1、休克:严重创伤、大出血或重要器官损伤所致;2、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生于成人,因骨折处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被破坏,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膜窝内,引起肺脑脂肪栓塞;3、重要内脏器官和周围组织损伤;4、骨筋膜室综合征:多见于前臂内侧和小腿,常由创伤骨折或外包扎过紧等,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骨折晚期并发症有:1、坠积性肺炎:多发生于骨折长期卧床的病人,特别是老年、体弱和患有慢性病的人;2、褥疮;3、下肢静脉血栓:多见于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病人,长期缺乏运动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4、感染:开放性骨折,特别是污染较重或伴有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者,若清创不彻底,可导致化脓性骨髓炎;5、损伤性骨化:多因关节扭伤、脱位或关节附近骨折,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血肿,处理不当使关节附近软组织内广泛骨化;6、创伤性关节炎:骨折未能准确复位,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易引起关节炎;7、关节僵硬;8、急性骨萎缩:即损伤所致关节附近的痛性骨质疏松,也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9、缺血性骨坏死:骨折段的血液供应被破坏所致;10、缺血性肌痉挛: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骨筋膜室综合症处理不当的结果。

4、[外科学]骨折X线检查的重要意义下列哪项不对?

原题:选项:A.明确骨折的诊断B.了解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C.了解骨折的发生机制D.了解骨折的复位情况及有无再移位E.了解骨折的愈合情况答案:C解析:[考点]骨折的X线检查[分析]x线检查对骨折的诊断治疗有重要价值,凡疑有骨折者应常规进行。可以显示临床上难以发现的深部骨折、不全骨折、关节内骨折和小的撕脱骨折。即使临床上已表现为明显骨折者仍应进行,以了解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指导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也应定期复查,以了解治疗是否满意和骨折的愈合情况。但X线检查不能用来了解骨折发生机制。

5、外科学与内科学有什么区别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范畴是在整个医学的历史发展中形成,
并且不断更新变化的。在古代,外科学的范畴仅仅限于一些体表的疾病和外伤;但随着医
学科学的发展,对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疾病在病因和病理方面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加之诊断方法和手术技术不断地改进,现代外科学的范畴已经包括许多内部的疾病。按病
因分类,外科疾病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损伤由暴力或其他致伤因子引起的人体组织破坏,例如内脏破裂、骨折、烧
伤等,多需要手术或其他外科处理,以修复组织和恢复功能。
(二)感染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侵袭人体,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破坏,发生
坏死和脓肿,这类局限的感染病灶适宜于手术治疗,例如坏疽阑尾的切除、肝脓肿的切开
引流等。
(三)肿瘤绝大多数的肿瘤需要手术处理。良胜肿瘤切除有良好的疗效;对恶性肿
瘤,手术能达到根治、延长生存时间或者缓解症状的效果。
(四)畸形先天性畸形,例如唇裂9v裂、先天性心脏病、肛管直肠闭锁等,均需施
行手术治疗。后天性畸形,例如烧伤后w痕挛缩,也多需手术整复,以恢复功能和改善
外观。
(五)其他性质的疾病常见的有器官梗阻如肠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环障碍如
下肢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症等;结石形成如胆石症、尿路结石等;内分泌功能失常如甲
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常需手术治疗予以纠正。
现代外科学,不但包括上列疾病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研究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此,现代外科学必然要涉及实验外科以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与内科学的范畴是相对的。如上所述,外科一般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
的疾病为对象,而内科一般以应用药物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然而,外科疾病也不是
都需要手术的,而常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才需要手术,例如化脓性感染,在早期一般先用
药物治疗,形成脓肿时才需要切开引流,而一部分内科疾病在它发展到某一阶段也需要手
术治疗,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穿孔或大出血时,常需要手术治疗。不仅如此,由于医
学科学的进展,有的原来认为应当手术的疾病,现在可以改用非手术疗法治疗,例如大部
分的尿路结石可以应用体外震波,使结石粉碎排出。有的原来不能施行手术的疾病,现在
已创造了有效的手术疗法,例如大多数的先天性心脏病,应用了低温麻醉或体外循环,可
以用手术方法来纠正。特别在近年由于介人放射学和内镜诊疗技术的迅速进展,使外科与
内科以及其他专科更趋于交叉。所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方法的改进,外科学的
范畴将会不断地更新变化。

6、学习骨科

图谱推荐高士濂的《实用解剖图谱》
--------------------------------------------------------------------------------
字字玑珠的骨与关节损伤,当然还有大全式的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版),实用骨科手术入路(苗华)这本不错,郭世绂编著的《临床骨科解剖学》,《骨科内固定》AO组织技术推荐,荣国威等翻译,《骨折治疗的AO原则》王满宜等主译,戴克戎等译的《现代骨科学》
不要少了 《坎贝尔手术学》第9版
--------------------------------------------------------------------------------
我目前看的书主要是荣国威主编的骨折和第三版的实用骨科学,临床骨科学手术入路选择苗华的骨科手术入路.作为初学者可以满足了.以后根据专业再选择.
--------------------------------------------------------------------------------
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也说说我从事骨科10余年的浅薄体会。

首先,作为骨科初学者必须拥有几本“基础书”,个人理解应该包括一部“骨科全书”、一本解剖、一本手术学,而这大致也是在专业过程中需要反复读、长期备查的。个人推荐:1、《临床骨科学第二版》,04年人卫版,冯传汉、张铁良主编;或者《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前者源自73年的天津四卷,尤其骨病方面来自自身积累的大宗病例,对近年各专业领域进展也算有个清晰翔实的交代,尽管略有良莠不齐(这是难免的通病)、文字错误,个人感觉近些年可排“全书”No.1。《实用骨科学》总体上是优秀的“全书”,购有一、二版,三版翻过,较之二对一的进步,三似乎有所不足,不过毕竟近年骨科各领域进步太快,还是新的适用些。这两者还有重要区别就是大洋,一本578,一本不到200。2、郭世绂的《临床骨科解剖学》,前面有同道提到“错误多多”,愚以为假如曾进行过正规解剖训练的话(一般应在master阶段)就会发现,解剖变异实在是太多了,乃至象图谱上那样典型的神经血管反而可能是少数!而强调变异正是《临床骨科解剖学》的特色之一。3、《骨科手术学》第二版,三版没看,不敢置评。btw,高世濂的图谱实在是国人图书的精品,有条件尽可备之,苗华的《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清晰而具特色,是配合手术学的佳作。
入门后也就具备了一定的鉴别欣赏能力,各专业参考书的选择反而容易些,不赘述了。

个人管见,仅供参考。
--------------------------------------------------------------------------------
不知楼主是新参加工作直接进骨科工作呢,还是经过了较长的科室轮转后定在了骨科。
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我觉得有几本书对骨科新人不可不读:
《骨科基本功》
《骨与关节损伤》总论部分
《骨科临床解剖学》郭世绂主编
《骨科手术学》现在已是第三版了
《实用骨科学》现在已是第三版了
《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十版已出,如有钱,尽量看最新版。
如果你所在医院条件好,可以在医院图书馆借阅,有句话叫作“书非借不能读也”,即可以读书,又省了钞票,何乐而不为?
如楼主刚参加工作,建议再好好读读最新版教材《外科学》总论部分。
一点拙见,仅供参考,希望共同进步。
--------------------------------------------------------------------------------
《实用骨科学》对入门还可以,适合住院医生看
--------------------------------------------------------------------------------
本人买了张铁良,冯传汉的<临床骨科学>第二版,感觉还不错,写得比较详细,很适合初学者看。我不知道大家为什么没人推荐呢?我觉的实用骨科学统计数据太多,感觉抓不到重点! 一点体会!
--------------------------------------------------------------------------------
就我所见,包罗万象的大骨科专著中几乎没有什么值得推荐的。因此,不妨换一种方式:钻研一本骨科手册之类的简装本骨科学,再就感兴趣的问题阅读一些分类专著。

“骨科手册”或“简明骨科学”之类的东西现在有很多,但好象杨克勤主编的那本要好一些。
朱通伯、戴克戎主编的《骨科手术学》第二版当然不得不看。
郭世绂的《临床骨科解剖学》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查的。比如遇到一个解剖相关问题、或是参与一个入路较复杂的手术等均可以翻一翻。
脊柱外科方面饶书诚主编的《脊柱外科手术学》第二版不错。
关节外科方面当然仍是吕厚山的《人工关节外科学》最值得一读。
肿瘤方面我比较喜欢过邦辅的《骨肿瘤学》第二版。另外刘子君的《骨关节病理学》也在当读之列。
王亦璁等的《膝关节外科的基础和临床》也是在分区域骨科专著中算是好的。
手外科、显微外科方面不太熟悉,想来应该可读的东西很多。本来这就是国人的强项。
1.影像:《中华影像学会--骨骼肌肉卷》对我读片帮助很大。
2.体检:郭效东编<骨伤科临床检查法>
3.手术入路:《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4.基础:郭世绂的《临床骨科解剖学》
5.临床:朱通伯、戴克戎主编的《骨科手术学》第二版,脊柱方面:赵定鳞,贾连顺,李家顺。《坎贝尔手术学》第9版中文的,10版英文有点吃力。
《骨折的ao治疗原则》两百多大洋,还不带cd,其实有的,要发函购买的。对于手法推荐<骨折的手法复位彩色图谱>很大的一本。手外科(日本)津下健哉,李炳万,王澍寰,韦加宁,臂丛的顾玉东,陈德松。
6.杂志:〈国外医学--骨科学〉,编委多数是上海的。〈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我也崇洋媚外,国外的书就是详细,到位,清楚,客观。可大部分人就是英文不好没办法啊。
我导师推荐的我读的
现代骨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英文版
现代骨科手术学 朱盛修
实用骨科学
坎贝尔骨科大全
骨科内固定手册 荣国成

7、外科学的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外科学简介
第二节 外科学简史
第三节 如何学习外科学
第2章 无菌术
第一节 器材和空间的灭菌与消毒
一、清洁
二、高温灭菌法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
第二节 人员的消毒和无菌原则
一、手术人员的无菌处理
二、患者手术区的无菌处理
三、污染手术的隔离技术
四、手术过程中的无菌原则
附:清创术
第3章 体液代谢及酸碱平衡失调
第一节 体液代谢失调
一、水、钠代谢异常
二、体内钾的异常
三、体内钙、镁及磷的异常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失调
一、代谢性酸中毒
二、代谢性碱中毒
第4章 输血
第一节 输血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第二节 输血的并发症
第三节 自体输血、成分输血和血浆增量剂
第5章 外科休克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低血容量性休克
一、失血性休克
二、创伤性休克
第三节 感染性休克
第6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
第三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7章 麻醉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全身麻醉
一、气管内插管术
二、全身麻醉及其麻醉深度判断
三、全身麻醉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三节 局部麻醉
一、局部麻醉药物
二、局部麻醉方法
第四节 椎管内麻醉
第五节 疼痛治疗
一、疼痛
二、疼痛的诊断
三、疼痛的治疗
第8章 围术期处理与营养支持
第一节 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
一、术前准备
二、术后处理
第二节 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第三节 外科患者的营养代谢
第四节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一、肠内营养
二、肠外营养
第9章 创伤与外科重症监测
第一节 创伤
第二节 外科重症监测与复苏
一、外科重症监测
二、心肺脑复苏
三、损伤控制理论简介
第10章 外科感染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软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一、疖
二、痈
三、皮下急性蜂窝织炎
四、丹毒
五、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结炎
第三节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一、甲沟炎和脓性指头炎
二、急性化脓性腱鞘炎、滑囊炎及
手掌深部间隙感染
第四节 全身性外科感染
第五节 有芽胞厌氧菌感染
一、破伤风
二、气性坏疽
第六节 外科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第11章 烧伤、冻伤、咬蜇伤
第一节 热力烧伤
第二节 电烧伤和化学烧伤
一、电烧伤
二、化学烧伤
第三节 冷伤
一、非冻结性冷伤
二、冻结性冷伤
第四节 咬蜇伤
一、狂犬咬伤
二、毒蛇咬伤
三、虫蜇伤
第12章 肿瘤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常见体表肿块
一、皮肤乳头状瘤
二、皮肤癌
三、黑痣与黑色素瘤
四、纤维瘤及纤维瘤样病变
五、脂肪瘤
六、血管瘤
七、神经纤维瘤
八、囊性肿瘤及囊肿
第13章 微创外科、显微外科和移植
外科简介
第一节 微创外科
第二节 显微外科
第三节 移植
第14章 颅内压增高征
第一节 颅内压增高
第二节 脑疝
第15章 颅脑损伤
第一节 头皮损伤
一、头皮血肿
二、头皮裂伤
三、头皮撕脱伤
第二节 颅骨骨折
一、颅盖骨折
二、颅底骨折
第三节 脑损伤
一、脑震荡
二、脑挫裂伤
三、原发性脑干损伤
第四节 颅内血肿
一、硬膜外血肿
二、硬脑膜下血肿
三、脑内血肿
四、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第五节 开放性颅脑损伤
第16章 颅脑、椎管和脊髓的外科疾病
第一节 颅脑、脊髓的先天畸形
一、先天性脑积水
二、颅裂和脊柱裂
二节颅内和椎管内肿瘤
一、颅内肿瘤
二、椎管内肿瘤
第三节 颅内和椎管内血管性疾病
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出血性脑卒中的外科治疗
第17章 颈部疾病
第一节 甲状腺疾病
一、单纯性甲状腺肿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三、甲状腺炎
四、甲状腺腺瘤
五、甲状腺癌
第二节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第三节 颈部肿块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第18章 乳房疾病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急性乳腺炎
第三节 乳腺囊性增生病
第四节 乳房肿瘤
一、乳房纤维腺瘤
二、乳管内乳头状瘤
三、乳腺癌
第19章 胸部损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肋骨骨折
第三节 气胸
一、闭合性气胸
二、开放性气胸
三、张力性气胸
第四节 损伤性血胸
附:胸膜腔闭式引流术
第20章 胸壁疾病及脓胸
第一节 非特异性肋软骨炎
第二节 脓胸
一、急性脓胸
二、慢性脓胸
第21章 肺部疾病
第一节 肺癌
第二节 肺结核的外科治疗
第22章 食管疾病
第一节 食管癌
第二节 食管良性疾病
一、食管良性肿瘤
二、食管灼伤
三、贲门失弛缓症
第23章 纵隔和心脏疾病
第一节 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一、动脉导管未闭
二、室间隔缺损
第二节 心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第三节 纵隔肿瘤
第24章 腹外疝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腹股沟疝
第三节 股疝
第四节 其他腹外疝
一、切口疝
二、脐摘
三、白线疝
第25章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第一节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第二节 腹腔脓肿
一、膈下脓肿
二、盆腔脓肿
三、肠间脓肿
第三节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第26章 腹部损伤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腹内脏器损伤的处理原则
一、脾破裂
二、肝破裂
三、小肠破裂
四、结肠破裂
第27章 胃和十二指肠疾病
第一节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一、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二、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
三、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
四、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
第二节 胃癌
第三节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第28章 肠梗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肠梗阻
一、粘连性肠梗阻
二、肠扭转
三、肠套叠
第29章 阑尾炎
第一节 急性阑尾炎
第二节 特殊类型阑尾炎
第三节 慢性阑尾炎
第30章 结肠、直肠与肛管疾病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
一、结肠、直肠与肛管解剖
二、结肠、直肠与肛管生理
第二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
第三节 肠息肉及直肠息肉
一、肠息肉
二、直肠息内
第四节 结肠、直肠癌
一、结肠癌
二、直肠癌
第五节 先天性直肠肛管疾病
一、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
二、先天性巨结肠
第六节 肛裂
第七节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第八节 肛瘘
第九节 痔
第31章 肝疾病
第一节 肝脓肿
一、细菌性肝脓肿
二、阿米巴性肝脓肿
第二节 肝肿瘤
一、原发性肝癌
二、继发性肝癌
三、肝良性肿瘤
第三节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第32章 胆道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胆石病
一、胆囊结石
二、肝外胆管结石
三、肝内胆管结石
第三节 胆道感染
一、急性胆囊炎
二、慢性胆囊炎
三、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第四节 胆道肿瘤
一、胆囊息肉和良性肿瘤
二、胆囊癌
三、胆管癌
第33章 胰腺疾病
第一节 胰腺炎
一、急性胰腺炎
二、慢性胰腺炎
第二节 胰腺囊肿
第三节 胰腺癌和壶腹周围癌
一、胰腺癌
二、壶腹周围癌
第34章 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35章 周围血管、淋巴管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周围血管损伤
第三节 动脉疾病
一、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第四节 静脉疾病
一、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
……
第36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外科检查和诊断
第37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先天性畸形
第38章 泌尿系统损伤
第39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感染与结核
第40章 泌尿系统梗阻与尿石症
第41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第42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的其他
第43章 男性性功能障碍与不育症
第44章 骨折概论
第45章 上肢骨、关节损伤
第46章 下肢骨折与脱位
第47章 脊柱和骨盆骨折
第48章 周围神经损伤
第49章 运动系统慢性损伤
第50章 腰腿痛和颈肩痛
第51章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第52章 骨与关节结核
第53章 非化脓性关节炎
第54章 运动系统畸形
第55章 骨肿瘤
第56章 皮肤病概论
第57章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第58章 感染性皮肤病
第59章 其他皮肤病
彩图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基本请况和题型特点介绍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综合模拟练习题

8、骨痂的骨折的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的过程就是“瘀去、新生、骨合”的过程,是一面清除坏死组织,一面新生修复的过程 ( 由膜内化骨与软骨内化骨共同完成 ) ,整个过程是持续的和渐进的。骨折愈合的过程也是暂时性紧急连接到永久性坚固连接的过程。一般将骨折愈合分为 3个阶段,即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也有根据骨折愈合过程的组织学和生理学特征分为撞击期、诱导期、炎症期、软骨痂期、硬骨痂期和改建期 6 个不同的阶段。
1 .血肿机化期
骨折后,因骨折本身及邻近软组织的血管断裂出血,在骨折部形成了血肿,血肿于伤后 6 ~ 8 小时即开始凝结成血块,与局部坏死组织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骨折断端因血循环中断,逐渐发生坏死,约有数毫米长。随着纤维蛋白的渗出,毛细血管的增生,成纤维细胞、吞噬细胞的侵入,血肿逐渐机化,形成肉芽组织,并进而演变成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断端初步连接在一起,称为纤维连接,约在骨折后 2 ~ 3 周内完成。同时,骨折端附近骨外膜的成骨细胞伤后不久即活跃增生,一周后即开始形成与骨干平行的骨样组织,并逐渐向骨折处延伸增厚。骨内膜在稍晚是亦发生同样改变。
2 .原始骨痂形成期
原始骨痂形成或骨内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细胞增生,在骨折端内、外形成的骨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称为膜内化骨。随新骨的不断增多,紧贴骨皮质内在治疗骨折时,对这些并发症应以预防为主,如果已经出现则应及时诊断和妥善治疗,这样,大多数并发症都是可以避免或治愈的。外面逐渐向骨折端生长,彼此会合形成梭形,称为内骨痂和外骨痂。骨折断端及髓腔内的纤维组织亦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并随软骨细胞的增生、钙化而骨化,称为软骨内化骨,而在骨折处形成环状骨痂和髓腔内骨痂。两部分骨痂会合后,这些原始骨痂不断钙化而逐渐加强,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收缩及成角、剪力和旋转力时,则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在成人一般约需12~24周(人卫版外科学教材第8版最新修改)。此时 x 线片上可见骨折处四周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线仍隐约可见。对骨外膜的损伤均对骨折愈合不利。
3 .骨痂改造塑形期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且排列逐渐规则和致密,骨折断端经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代替而复活,骨折部位形成骨性连接。这一过程一般约需 1~2年。随着肢体活动和负重,应力轴线上的骨痂不断得到加强,应力轴线以外的骨痂逐渐被清除,并且骨髓腔重新沟通,恢复骨的正常结构 ( 图 9 — 12) ,最终骨折的痕迹从组织学和放射学上完全消失。
近年来研究表明,多种骨生长因子与骨折愈合有关,它们共同作用可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调节局部成骨。如胰岛素生长因子 I 、Ⅱ (IGF — I 、 IGF 一Ⅱ )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 、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bFGF) 、 B 转化生长因子 (TGF — B) 等在炎性阶段可进一步刺激间充质细胞聚集、增殖及血管形成。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 有较强的跨种诱导成骨活性( 即诱导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形成软骨或骨 ) 和骨损伤修复作用,其作用无种属特异性。

与外科学骨折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