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固定的原则是什么
(1)凡疑有骨折的伤员,都应按骨折处理。(2)除有生命危险,如面临爆炸、起火、有毒气体、淹溺等,均应就地抢救。(3)有大出血时,应先止血、包扎,然后固定骨折部位。(4)发现伤员休克或昏迷时,应先抢救生命,然后再处理骨折。(5)骨折固定时,不要盲目复位,以免加重损伤程度。(6)严禁将露在伤口外面的骨折断端送回到伤口内。(7)包扎松紧要适当,以不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起到固定作用为宜。四肢骨折固定时,要露出手指或脚趾,以便于观察伤肢血液循环情况。(8)用来固定骨折的夹板不可与皮肤直接接触,要用纱布、棉花等柔软物品垫在夹板与皮肤之间,在夹板两端及骨骼突起部位也应加软垫。(9)固定骨折所需夹板的长度与宽度,要与骨折肢体相适合。其长度一般需超过上下两个关节。
2、脚骨折固定带需要固定多长时间
伤经动骨一百天,一般的,骨折要完全愈合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一般的在4-6周骨痂就开始长的,如果长得比较好了,就可以去掉固定带适当活动了,所以,可以等一个月后到医院拍个片子看看,如果还是不好,就再等半个月复查,什么时候比较好了,什么时候去掉固定带。
3、骨折的各类固定方式及其优缺点。
骨折的固定方法有外固定和内固定。
一。外固定:1.小夹板固定。指征:四肢闭合性管状骨骨折,但股骨骨折因大腿牵拉力强大,需结合持续骨牵引;四肢开放性骨折,创口小,经处理创口已愈合者;四肢陈旧性骨折,仍适合于手法复位者。优点:具有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治疗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缺点:绑太松或固定垫使用不当,易使骨折再移位,太紧可产生压迫性溃疡、缺血性肌痉挛,甚至肢体坏疽。
2.石膏绷带固定。指征: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术后,创口愈合之前不宜使用小夹板固定者;某些部位的骨折,小夹板难以固定者;某些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如股骨骨折髓内钉或钢板螺丝钉固定术后,作为辅助性外固定;畸形矫正后矫形位置的维持和骨关节术后的固定,如腕关节融合术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患肢的固定。优点:可根据肢体的形状塑形,固定作用确实可靠,可维持较长时间。缺点:无弹性,不能调节松紧程度,固定范围较大,一般需超过骨折部的上下关节,无法进行关节活动功能锻炼,易引起关节僵硬。
3.外展架固定。指征: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或肱骨干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肿胀严重的上肢闭合性骨折和严重的上臂或前臂开放性损伤;臂丛神经牵拉伤;肩胛骨骨折;肩、肘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或关节结核。
4.持续牵引。指征:颈椎骨折脱位使用枕颌布托牵引或颅骨牵引;股骨骨折使用大腿皮肤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胫骨开放性骨折使用跟骨牵引;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复位困难的肱骨髁上骨折使用尺骨鹰嘴骨牵引。持续牵引方法和牵引重量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肌肉发达程度、软组织损伤情况和骨折的部位来选择,牵引重量太小,达不到固定和复位的目的。太重会导致骨折分离移位。
5.外固定器。适用于: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伴广泛软组织损伤;骨折合并感染和骨折不愈合;截骨矫形或关节融合术后。优点是固定可靠,易于处理伤口,不限制关节活动,可行早期功能锻炼。
二。内固定。主要用于切开复位后,采用金属内固定物,如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带锁髓内钉和加压钢板等,将骨折段于解剖复位的位置予以固定。有些骨折如股骨颈骨折,可于手法复位后,在X线监视下,从股骨大转子下方,向股骨颈传入三刃钉或钢针做内固定。
4、骨折固定架有分泌物。分泌物是怎么回事
你好,应该是炎症引起的,点滴抗菌消炎对症治疗几天观察看看,症状会有所缓解的,平时注意针眼处的定期消毒,这样会控制炎症的发生。恢复期间建议你配合服用专业的接骨续筋,消肿止痛,舒筋活络,活血化瘀药物八仙接骨宝治疗,可以帮助骨折促进骨细胞生长,帮助骨痂(骨头)快速形成,提前愈合恢复的快些.7天从症状上明显感觉患肢有力量,40天拍片就可以明显看到骨痂形成,这时就可以负重活动,在保养10天就可以治愈,以X光片为依据.
5、骨折固定物不取出有什么害处
钢板这类内固定物,不取的话,也不会怎么样,这个东西在体内,会有轻微的电解锈蚀,不过生理上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心理上,会总是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似得。
6、骨折固定的方法有哪些
骨折的固定方式有外固定和内固定两大类。 有人认为骨折之后找个懂行的捏一下,然后膏起来或者找点药物揉揉。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有些以前认为捏捏,揉揉,然后膏起来的做法被否定,有些做法还在延续。但无论怎么发展,作为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之一,固定这一原则是始终不变的。只有固定确实有效,骨折才能良好的愈合。 目前骨折固定的方式分两大类,即外固定和内固定。外固定有石膏、小夹板、高分子材料、外固定支架等。内固定有各种类型的钢板、螺钉、髓内钉、记忆合金材料、生物可吸收材料等。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受伤,身边没有专业人员时,就近可以取得的材料如雨伞、木棍、书本等均可以临时外固定,野外不能取得外固定材料时,下肢伤后可与对侧肢体固定,上肢可与胸壁固定,尽快送往医院请专业人员。受伤后不要自行尝试行走或活动肢体来判断有没有骨折,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可能会导致损伤进一步加重。(孙建峰)
7、骨折内固定物必须取出吗
内固定是治疗骨折的一种主要手术方法,由于它是将金属或期他可吸收的生物材料植入人体内,所以,病人在手术后总爱追问医生何时取出内固定物,唯恐体内的这些材料会作怪。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因为内固定物是一种异物,具有一定腐蚀性、毒性,可能会产生电解作用有过敏反应,影响骨折的愈合及骨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能。因此,在以下情况时可考虑取出内固定物:1、骨折已经愈合;2、内固定物影响病人;3、骨折不愈合;4、感染。
有些内固定物是不必取出的,主要有以下情况:1钛合金材料可不必取;2、年龄大者内固定物又无明显影响的;3、一些特殊病变,比如上肢内固定因钢板表面已软组织生长,剥离时可能损伤神经,无症状可不必取;前臂骨折取出内固定物可能发生再骨折,也可不取;骨盆骨折内固定病人多无感觉且取出较困难、创伤大,可不必取出;下肢骨折一般要取内固定,但单个螺丝钉内固定及年老者也可不取内固定物。
内固定物的取出一般不应过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言。如遇有感染,内固定弯曲、枪支、折断或部出时,应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如临时外固定等)。有关内固定取出时间,Miler有如下意见:正常情况下,股骨2年,胫骨1年,前臂及肱骨1.5~2 年,但还要结合临床与最近X线摄片情况,以免取出过早而发生再骨折或其他合并症。
8、骨折固定的方式有哪些?
骨折的固定方式有外固定和内固定两大类。目前骨折固定的方式分两大类,即外固定和内固定。外固定有石膏、小夹板、高分子材料、外固定支架等。内固定有各种类型的钢板、螺钉、髓内钉、记忆合金材料、生物可吸收材料等。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受伤,身边没有专业人员时,就近可以取得的材料如雨伞、木棍、书本等均可以临时外固定,野外不能取得外固定材料时,下肢伤后可与对侧肢体固定,上肢可与胸壁固定,尽快送往医院请专业人员。受伤后不要自行尝试行走或活动肢体来判断有没有骨折,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可能会导致损伤进一步加重。(孙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