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分为几类?
(1)根据骨折处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分为:
(1)闭合性骨折(closed fracture):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2)开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2)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为:
(1)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部分中断,按其形态分为两种
①裂缝骨折:骨质发生裂缝,无移位,多见于颅骨肩胛骨等
②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可有成角畸形
(2)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全部中断,按骨折线的方向及其形态分为八种
①横行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
②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度
③螺旋形骨折:骨折线呈螺旋状
④粉碎性骨折:骨折碎裂成三块以上
⑤嵌插骨折:骨折片相互嵌插,多见于干骺端骨折骨干的坚质骨嵌插入骺端的松质骨内
⑥压缩性骨折:骨质因压缩而变形,多见于松质骨
⑦凹陷性骨折:骨折片局部下陷,多见于颅骨
⑧骨骺分离:经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
(3)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为:
(1)稳定性骨折
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发生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横行骨折压缩性骨折嵌插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
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4)骨折段移位:大多数骨折的骨折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常见有以下几种
(1)成角移位:两骨折段的纵轴线交叉成角,以其顶角的方向为准有向前后内外成角
(2)侧方移位:以近侧骨折段为准,远侧骨折段向前后内外的侧方移位
(3)缩短移位:两骨折段相互重叠或嵌插,使其缩短
(4)分离移位: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相互分离,形成间隙
(5)旋转移位:远侧骨折段围绕骨的纵轴旋转
造成各种不同移位的影响因素:外界暴力的性质大小和作用方向;肌肉的牵拉,不同骨折部位,由于肌肉的起止点不同,肌肉牵拉造成不同方向移位;骨折远侧段肢体重量的牵拉,可使骨折分离移位;不恰当的搬运和治疗
2、骨折钢板是什么材质的
一般都是合金和钛合金材料制作而成。用于内固定术,是用金属螺钉、钢板、髓内针、钢丝或骨板等物直接在断骨内或外面将断骨连接固定起来的手术,称为内固定术。这种手术多用于骨折切开复位术及切骨术,以保持折端的复位。
3、骨折了还能接吗?
骨折后要将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正常位置。骨折只要不是粉碎性骨折或特珠部位(髋关节球头折断,不能接上,须换人工制造的不锈钢球头)都能接上。
4、运动中发生骨折怎么办?
骨折是运动创伤中较为严重的伤害事故,它是指由暴力引起的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被破坏所致,通常多发部位为四肢长骨。骨折按其伤口有无和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按照骨折部位有无完全断裂,又可分为完全骨折和不完全骨折。一般在运动创伤的骨折中,较多的是闭合性完全骨折。
骨折的发生,有因直接暴力作用而引起的,如在参加足球比赛时,小腿被人猛踢一脚,而发生胫骨骨折,也可由于间接暴力所致,如自高处摔下,手撑地而引起肱骨骨折。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骨折,发生时往往都会有骨断裂和骨擦音,肢体形态也会发生改变,骨折部位疼痛,严重骨折(如股骨骨折),疼痛剧烈、持久,甚至引起休克。骨折时,由于周围血管及软组织的损伤,会出现肢体肿胀。还可能发生内脏破裂、神经或大血管损伤及休克等并发症。因此,骨折发生后必须及时进行急救处理,以抢救生命、保护肢体,使之能安全而迅速地护送到医院做复位治疗。
那么,如果有同学在运动中发生了骨折应该怎么办呢?
一、止痛抗休克
骨折发生后,如疼痛剧烈持久,易造成休克。此时伤者神志不清,呈昏迷状态,应马上进行急救处理。其方法是扶伤者躺下,头部略放低,下肢抬高,以增加头部供血量,同时要注意保暖,可让其服去痛片止痛;如果伤者昏迷不醒,可以通过掐人中、合谷穴使其苏醒。
二、伤口处理
开放性骨折的伤口要覆盖、包扎。由于人体的骨髓中充满了血液,骨质中还含有丰富的血管。骨质出血时,其血管裂口不像软组织那样可以收缩变小,因而,出血量会比较多。当患者发生闭合性骨折时,虽然在外观上看不出有血液流出。但实际上血液已淤积在断骨的周围。
据估计,人体骨盆骨折的出血量可超过其总血量的80%。开放性骨折或伴有软组织损伤患者的出血量会更多。突然的大量出血会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对骨折的患者进行急救时首先要止血。若发生大出血时,要先止血;在包扎搬动伤肢时要适当牵引,动作要轻,不得使骨折肢体发生位移。
三、固定伤肢,注意搬运
骨折后,要就地固定。固定前,不要无故移动伤肢。人体脊柱有椎管和马尾神经。当脊柱发生骨折时,患者极易出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瘫痪,如胸腰段骨折时常引起截瘫;颈椎骨折时除了瘫痪部位升高外,还会引起呼吸肌麻痹,甚或威胁生命。此外,由于骨骼的附近常有神经走行,患者发生骨折后,其神经就会受到挫伤或嵌压,进而影响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功能,出现局部的感觉丧失,以及所支配肌肉的瘫痪。
所以,在搬运骨折尤其是脊柱和四肢骨折的患者时,更要特别小心。在搬运疑有脊柱骨折的患者时,应几个人一起配合将其放在硬担架或门板上,以保持患者身体平直。当患者的长管状骨骨折时,由于骨髓腔中含有大量的脂肪。不恰当的搬运会使大量的脂肪溢出并进入血管,使患者形成肺栓塞、脑栓塞,从而引起气急、胸痛、紫绀、发热、休克、昏迷等症状。
此外,不正确的搬动方法还可造成患者的骨折断端对神经及血管的损伤。因此,患者发生四肢骨折时,应尽量不要搬动,可就地取材用夹板或代用品做简单的固定后再迅速将患者送往医院,以避免患者出现骨折并发症。
四、有开放伤时要尽早手术
当患者发生开放性骨折时,由于伤口容易被污染,所以,患者常常会因为疼痛、失血,而使抵抗力降低。假如伤口得不到及时的清理,就容易形成化脓性感染并导致败血症或骨髓炎等病症。因此,患者一旦出现开放性骨折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并使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
一般情况下,骨折的患者被送往医院,经复位、石膏或夹板固定等方法后多可逐渐康复。但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一旦发现骨折部位的皮肤由红变紫或起水疱、活动时疼痛剧烈或感到麻木时,一定要请医生检查,以免出现严重的后果。
5、什么是横突骨折?
“在临床中横突是颈椎、胸椎以及腰椎的附件骨组织,属于脊柱两侧的骨性凸起,本身没有什么承重的作用,但是是肌肉和韧带组织的附着部位会由于扭伤等原因造成了腰椎横突骨折的情况。
横突是自椎弓根和椎弓板连接出呈冠状位向两外侧突出。横突和棘突是肌肉和韧带的附着处。
(5)骨折扩展资料:
胸椎横突短而坚,与肋骨有关节相连,不易骨折。腰椎横突较长而扁薄,易骨折。多因腰方肌、腰大肌的急骤收缩引起撕脱骨折,其特点是多为单侧,伴有深部肌肉与筋膜撕裂。 同侧背伸肌保护性痉挛,使脊柱侧弯凸向健侧。患者不能向健侧弯,而前屈后伸影响不著。
直接暴力造成的横突骨折,可单发或多发。严重者可伴有椎体骨折脱位。由于局部解剖之特点,腰椎横突骨折形成腹后壁血肿可引起腹胀及泌尿系症状。 X线检查。 除临床表现外,诊断主要依靠X线正位片。但应注意腰大肌外缘与横突交叉处可出现密度减低阴影,易误诊为横突骨折。
6、柯雷(colles)骨折 名词解释
Colles骨折是指桡骨下端的骨松质骨折。骨折发生在桡骨下端2~3厘米范围内的骨松质部位,为人体最常发生的骨折之一,占所有骨折的10%,以成年人居多。骨折多为粉碎型,关节面可被破坏,儿童受到同样暴力可造成桡骨下端骨骺分离。
多为平地跌倒,手掌撑地、腕关节处于背伸及前臂内旋位时,以致暴力集中于桡骨远端松质骨处而引起骨折。在此种状态下,骨折远端必然出现向背侧及桡侧的移位。此时,尺骨茎突可伴有骨折,三角纤维软骨盘亦有可能撕裂。
骨折的原因
1、直接暴力
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如车轮撞击小腿,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骨折。
2、间接暴力
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如从高处跌落足部着地时,躯干因重力关系急剧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处的椎体发生压缩性或爆裂骨折。
3、积累性劳损
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又称疲劳骨折,如远距离行走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7、骨折怎么办?
骨折的处理方式包括:
1、制动:骨折发生后,应就地取材,使用夹板和绷带固定患处,避免患处活动,加重病情;
2、送医检查:局部固定后应及时送医,行X线检查,明确骨折部位和骨折严重程度;
3、复位:包括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
4、固定:骨折复位后应采用内固定或外固定的方法固定患处,避免移位,以免发生二次损伤。
8、骨折分几类?
(1)根据骨折处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分类如下。
①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②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2)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类如下。
①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部分中断,按其形态又可分为如下2 种。
裂缝骨折:骨质发生裂隙,无移位。
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可有成角畸形。
有时成角畸形不明显,仅表现为骨皮质劈裂,与青嫩树枝被折断时相似而得名。
②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全部中断,按骨折线的方向及其形态可分为如下8 种。
横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
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成一定角度。
螺旋形骨折:骨折线呈螺旋状。
粉碎性骨折:骨质碎裂成三块以上。
嵌插骨折:骨折片相互嵌插,多见于干骺端骨折。
压缩性骨折:骨质因压缩而变形,多见于松质骨。
凹陷性骨折:骨折片局部下陷。
骨骺分离:经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
(3)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类如下。
①稳定性骨折。骨折断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发生移位者。
②不稳定性骨折。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移位者。
9、大腿骨折需要手术吗
大腿骨折在医学上指的是股骨骨折。股骨是人体最长、最大和最强壮的骨骼,通常需要很强的暴力才能导致股骨干骨折。股骨也是人体最强壮肌肉的起止点或作用点,强大的肌肉力量在骨折后会出现不平衡,导致骨折明显移位,骨折复位也比较困难,给治疗带来挑战,因此,股骨骨折还是比较“可怕”的。
1、由于股骨干骨折周围有丰富的肌肉,后侧有股深动脉穿支通过,骨折后会有大量出血,达300-2000ml,检查时肿胀可能不明显,对失血量估计不足,加上骨折疼痛明显,容易出现失血性休克,处理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2、股骨干骨折常由高能量暴力引起,尤其是交通事故,常合并有其它脏器的损伤,比如头颅、胸、腹部脏器损伤等,这些部位的损伤有时比股骨干骨折更凶险。
3、股骨干骨折后容易出现脂肪栓塞综合征。股骨干骨折后,髓腔开放,静脉破裂,血肿张力过大,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可引起肺、脑栓塞。可以导致急性呼吸功能不全、低氧血症、神志不清、昏迷等,严重的话致人死亡。临床上可以见到单纯的股骨干骨折,没有颅脑损伤,患者却长时间昏迷,家属觉得不可理解,实际上是并发了脑的脂肪栓塞。
4、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股骨下段的骨折,由于肌肉的牵拉,容易引起腘血管、坐骨神经的损伤,在治疗过程中也可引起坐骨神经、腓总神经的损伤。腘动脉的损伤如果发现不及时,可以导致严重后果。神经损伤多为挫伤,延长了恢复时间。
5、开放性股骨干骨折的处理会比较麻烦,清创后骨折予以外固定常不确实,选择内固定又担心引起感染。
6、股骨干骨折可以出现延迟愈合、不愈合以及畸形愈合,内固定物的失效、断裂,移位骨化,内固定物取出以后可以出现再骨折,关节僵硬等等。
由此可见,股骨干骨折的诊断治疗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和解决,仍然有许多“可怕”之处。不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生处理手段的增多,股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已经显著提高,大腿骨折已经变的不再“可怕”。
首先,医生对股骨干骨折的认识已经大大提高,及时发现潜在的出血、休克、合并损伤、脂肪栓塞综合征等,做出相应的处理,减少创伤早期的严重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第二,对股骨干骨折的治疗,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包括牵引、外固定器固定和手术治疗。
1、牵引:适用于小儿股骨干骨折及一些不能耐受或不适合手术的患者。
2、外固定器:适用于软组织损伤较重的患者,如重度挤压骨折,感染性骨折,严重的开放性骨折等等。
3、手术内固定:股骨干骨折后肌肉牵拉导致移位,骨折不稳定,目前认为,只要不存在手术禁忌,股骨干骨折首选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髓内钉固定和钢板固定。
(1)髓内钉固定: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的首选方式,目前多使用交锁髓内钉,可以维持股骨长度,控制旋转,提倡闭合穿钉,可以减少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儿童股骨干骨折可以使用弹性髓内钉固定。
(2)钢板固定:当髓腔过细、合并股骨颈骨折或骨折靠近关节等情况下,不适合髓内钉固定,可以采用钢板、螺钉固定。近年来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和微创固定系统(LISS)的出现,减少了软组织的剥离,提高了治愈率,使钢板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重新受到重视。
10、骨折后怎么才能恢复得快
首先是要注意休息,骨折部位不要乱动,其次是多注意复查,观察看恢复到什么程度了,开元这类的骨科就是,骨折的恢复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