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核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
单核细胞:约占3%,体积大,胞质丰富,染成灰蓝色,胞核常呈肾形或马蹄形,细胞形状不一,有圆形,多角形
单核细胞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其细胞核常偏位,呈多形性,如卵圆形、肾形(a)、马蹄形(b)、不规则形(c)等,常有折叠感(c);染色质呈疏松网状,着色较浅。胞质较多,嗜碱性,但因含大量细小的嗜天青颗粒而染成灰蓝色,颗粒含过氧化物酶。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性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2、请有经验的人来看看我妈妈的骨髓细胞形态诊断报告单
该骨髓报告说得很清楚,我通俗的讲下。骨髓像主要问题:红系增生明显活跃(粒系相对减少),巨核系正常,但巨核细胞成熟明显缓慢,结合骨髓象红细胞形态,的确是巨幼细胞细胞性贫血,还有可能伴有缺铁性贫血。
主要问题在巨幼细胞性贫血,建议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贫血严重时建议注射),并多吃瘦肉、猪肝和绿色蔬菜,1-3内查血常规,看贫血是否有恢复及血小板计数是否正常。
3、单核细胞的细胞核形态特征
单核细胞约占3%,体积较大,胞质丰富,染成灰蓝色,包河呈肾形或马蹄形细胞血细胞形状也有圆形,多角形,单核细胞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七细胞和长片为呈多形性。
4、骨髓形态的一般演变规律?
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未知 ? 2004/04/23
血细胞的发生是一连续发展过程,各种血细胞的发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又分早、中、晚三期)和成熟阶段。骨髓涂片检查,是血液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如下:①胞体由大变小,而巨核细胞的发生则由小变大。②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的核最后消失,粒细胞的核由圆形逐渐变成杆状乃至分叶,巨核细胞的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核内染色质由细疏逐渐变粗密,核仁由明显渐至消失;核的着色由浅变深。③胞质的量由少逐渐增多,胞质嗜碱性逐渐变弱,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胞质内的特殊结构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粒细胞中的特殊颗粒均由无到有,并逐渐增多。④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胞仍有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1.红细胞发生 红细胞发生历经原红细胞(Proerythroblast)、早幼红细胞(或称嗜碱性成红细胞,basophilic erthroblast)、中幼红细胞(或称多染性成红细胞,polychromatophilic erythroblast)、晚幼红细胞(或称正成红细胞,normoblast),后者脱去胞核成为网织红细胞,最终成为成熟红细胞。从原红细胞的发育至晚幼红细胞大约需3~4天。巨噬细胞可吞噬晚幼红细胞脱出的胞核和其他代谢产物,并为红细胞的发育提供铁质等营养物。各阶段细胞的一般形态特点见表5-1(图5-11)
表5-1 红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发育阶段和名称胞体
大小 形状
(μm)
胞核
形状 染色质 核仁 核质比
胞 质
嗜碱性 着色 血红蛋白 分裂能力
原始阶段 原红细胞
幼 早幼红细胞
稚 中幼红细胞
阶 晚幼红细胞
段
成
熟 网织红细胞
阶 红细胞
段
14~22 圆
11~19 圆
10~14 圆
9~12 圆
7~9 圆盘状
7 圆盘状
圆 细粒状 2~3 > 3/4
圆 粗粒状 偶见 >1/2
圆 粗块状 消失 约1/2
圆 致密块 消失 更小
无
无
强? 墨水蓝???? 无?????? 有
很强 墨水蓝 开始出现?? 有
减弱 嗜多染性 增多???? 弱
???? 红蓝间染?????
弱?? 红????? 大量???????? 无
微??? 红????? 大量?????? 无
无??? 红????? 大量?????? 无
2.粒细胞发生 粒细胞发生历经原粒细胞(myeloblast)、早幼粒细胞(又称前髓细胞,promyelocyte)、中幼粒细胞(又称髓细胞,myelocyte)、晚幼粒细胞(又称后髓细胞,metamyelocyte)进而分化为成熟的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从原粒细胞增殖分化为晚幼粒细胞大约需4~6天。骨髓内的杆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的贮存量很大,在骨髓停留4~5天后释放入血。若骨髓加速释放,外周血中的粒细胞可骤然增多。各阶段细胞的一般形态特点见表5-2(图-11)。
3.单核细胞发生 单核细胞的发生经过原单核细胞(monoblast)和幼单核细胞(promonocyte)变为单核细胞(图5-13)。幼单核细胞增殖力很强,约38%的幼单核细胞处于增殖状态,单核细胞在骨髓中的贮存量不及粒细胞多,当机体出现炎症或免疫功能活跃时,幼单核细胞加速分裂增殖,以提供足量的单核细胞。
4.血小板发生 原巨核细胞(megakaryoblast)经幼巨核细胞(promegakaryocyte)发育为巨核细胞,巨核细胞的胞质块脱落成为血小板(图5-11)。原巨核细胞分化为幼巨核细胞,体积变大,胞核常呈肾形,胞质内出现细小颗粒。幼巨核细胞的核经数次分裂,但胞体不分裂,形成巨核细胞。巨核细胞呈不规则形,直径40~70μm,甚至更大,细胞核分叶状。胞质内有许多血小板颗粒,还有许多由滑面内质网形成的网状小管,将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每个小区即是一个未来的血小板,内含颗粒。并可见到巨核细胞伸出细长的胞质突起沿着血窦壁伸入窦腔内,其胞质未端膨大脱落即成血小板(图5-12)。每个巨核细胞可生成约2000个血小板。
?
图5-12 人巨核细胞电镜像(上图) ×45000
细胞核 2.血小板颗粒 3.滑面内质网
(白求恩医科大学尹昕、失秀雄教授供图)
下图示巨噬细胞胞质小块脱落至血窦内
表5-2 粒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发 育
阶段和名称
胞体
大小 形状
(μm)
胞 核
形状 染色质 核仁 核质
??????????????? 比例
胞 质
嗜碱性 着色 嗜天青 特殊? 分裂
??????????? 颗粒?? 颗粒 能力
原始阶段 原粒细胞
幼 早幼粒细胞
稚 中幼粒细胞
阶 晚幼粒细胞
段
成
熟
5、单核细胞的细胞核形态特征是
单核细胞(monocytes)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也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单核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中发育,当它们从骨髓进入血液时仍然是尚未成熟的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性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与其他血细胞比较,单核细胞内含有更多的非特异性脂酶,并且具有更强的吞噬作用。当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单核细胞总数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单核细胞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单核细胞 外文名 monocytes 细胞来源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直 径 15-30μm [1] 用 途 吞噬异物产生抗体
临床意义
单核细胞的数量变化有生理性因素,也有病理性因素,具体情况如下:
1.增多
(1)生理性增多多见于婴儿及儿童;
(2)病理性增多:①某些感染,如伤寒、结核、疟疾等;②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霍奇金病等;③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
2.减少
无临床意义,因为单核细胞本身在人体内的含量就很少。
正常值参考范围
1.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0.03~0.08(3%~8%)
2.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0.12~0.8)×10^9/L
6、骨髓中血细胞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未知 2004/04/23
血细胞的发生是一连续发展过程,各种血细胞的发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又分早、中、晚三期)和成熟阶段。骨髓涂片检查,是血液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如下:①胞体由大变小,而巨核细胞的发生则由小变大。②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的核最后消失,粒细胞的核由圆形逐渐变成杆状乃至分叶,巨核细胞的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核内染色质由细疏逐渐变粗密,核仁由明显渐至消失;核的着色由浅变深。③胞质的量由少逐渐增多,胞质嗜碱性逐渐变弱,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胞质内的特殊结构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粒细胞中的特殊颗粒均由无到有,并逐渐增多。④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胞仍有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1.红细胞发生 红细胞发生历经原红细胞(Proerythroblast)、早幼红细胞(或称嗜碱性成红细胞,basophilic erthroblast)、中幼红细胞(或称多染性成红细胞,polychromatophilic erythroblast)、晚幼红细胞(或称正成红细胞,normoblast),后者脱去胞核成为网织红细胞,最终成为成熟红细胞。从原红细胞的发育至晚幼红细胞大约需3~4天。巨噬细胞可吞噬晚幼红细胞脱出的胞核和其他代谢产物,并为红细胞的发育提供铁质等营养物。各阶段细胞的一般形态特点见表5-1(图5-11)
表5-1 红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发育阶段和名称胞体
大小 形状
(μm)
胞核
形状 染色质 核仁 核质比
胞 质
嗜碱性 着色 血红蛋白 分裂能力
原始阶段 原红细胞
幼 早幼红细胞
稚 中幼红细胞
阶 晚幼红细胞
段
成
熟 网织红细胞
阶 红细胞
段
14~22 圆
11~19 圆
10~14 圆
9~12 圆
7~9 圆盘状
7 圆盘状
圆 细粒状 2~3 > 3/4
圆 粗粒状 偶见 >1/2
圆 粗块状 消失 约1/2
圆 致密块 消失 更小
无
无
强 墨水蓝 无 有
很强 墨水蓝 开始出现 有
减弱 嗜多染性 增多 弱
红蓝间染
弱 红 大量 无
微 红 大量 无
无 红 大量 无
2.粒细胞发生 粒细胞发生历经原粒细胞(myeloblast)、早幼粒细胞(又称前髓细胞,promyelocyte)、中幼粒细胞(又称髓细胞,myelocyte)、晚幼粒细胞(又称后髓细胞,metamyelocyte)进而分化为成熟的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从原粒细胞增殖分化为晚幼粒细胞大约需4~6天。骨髓内的杆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的贮存量很大,在骨髓停留4~5天后释放入血。若骨髓加速释放,外周血中的粒细胞可骤然增多。各阶段细胞的一般形态特点见表5-2(图-11)。
3.单核细胞发生 单核细胞的发生经过原单核细胞(monoblast)和幼单核细胞(promonocyte)变为单核细胞(图5-13)。幼单核细胞增殖力很强,约38%的幼单核细胞处于增殖状态,单核细胞在骨髓中的贮存量不及粒细胞多,当机体出现炎症或免疫功能活跃时,幼单核细胞加速分裂增殖,以提供足量的单核细胞。
4.血小板发生 原巨核细胞(megakaryoblast)经幼巨核细胞(promegakaryocyte)发育为巨核细胞,巨核细胞的胞质块脱落成为血小板(图5-11)。原巨核细胞分化为幼巨核细胞,体积变大,胞核常呈肾形,胞质内出现细小颗粒。幼巨核细胞的核经数次分裂,但胞体不分裂,形成巨核细胞。巨核细胞呈不规则形,直径40~70μm,甚至更大,细胞核分叶状。胞质内有许多血小板颗粒,还有许多由滑面内质网形成的网状小管,将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每个小区即是一个未来的血小板,内含颗粒。并可见到巨核细胞伸出细长的胞质突起沿着血窦壁伸入窦腔内,其胞质未端膨大脱落即成血小板(图5-12)。每个巨核细胞可生成约2000个血小板。

图5-12 人巨核细胞电镜像(上图) ×45000
1.细胞核 2.血小板颗粒 3.滑面内质网
(白求恩医科大学尹昕、失秀雄教授供图)
下图示巨噬细胞胞质小块脱落至血窦内
表5-2 粒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发 育
阶段和名称
胞体
大小 形状
(μm)
胞 核
形状 染色质 核仁 核质
比例
胞 质
嗜碱性 着色 嗜天青 特殊 分裂
颗粒 颗粒 能力
原始阶段 原粒细胞
幼 早幼粒细胞
稚 中幼粒细胞
阶 晚幼粒细胞
段
成
熟
7、怎样看懂化验单--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血型检验
上期本刊介绍了出凝血的检验,本期接着介绍骨髓细胞形态学及血型的检验。骨髓检验对白血病、贫血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一种最基本的骨髓检验方法,因此,其检验质量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血型检验则在急救输血中有重要意义。一、参考值 骨髓中各系列细胞及其各发育阶段细胞的比值一般符合下列参考值的大致认为正常骨髓像。 1、粒细胞系占有核细胞的30%~50%,其中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及中幼粒细胞之和占粒细胞总数的1/5;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细胞及分叶核细胞占4/5。 2、红细胞系约占有核细胞的20%。 3、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幼儿可达40%。 4、单核细胞系<4%,为成熟单核细胞 5、浆细胞系<2%,以成熟浆细胞为主。 6、巨核细胞系。全片巨核细胞数多在7~35个之间。血型检验 结果判定: A型:红细胞上具有A抗原,与标准抗A(B型)血清凝集。 B型:红细胞上具有B抗原,与标准抗B(A型)血清凝集。 O型:红细胞上不具有A、B两种抗原,与标准抗A、抗B(B型、A型)血清都不凝集。 AB型:红细胞上具有A、B两种抗原,与标准抗A、抗B(B型、A型)血清都凝集。 二、Rh血型检查 参考值:中国人Rh阳性>99%,阴性<1%。 结果判定: 1、溶血性输血反应。Rh阴性者接受Rh阳性者血液,因Rh阳性血液中的抗原刺激Rh阴性,人体内产生抗Rh抗体,如果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即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Rh阴性孕妇的胎儿为Rh阳性,母体受胎儿抗原刺激产生抗体,第一胎时抗体效价较低,一般可安全分娩。但若第二胎仍为Rh阳性,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会引起新生儿溶血症。Rh阴性母亲在孕前如曾接受Rh阳性者血液输入,则第一胎就可引起Rh阳性的新生儿溶血症。 3、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其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人类红细胞表面的Rh抗原主要有D、C、E、c、e等,其中D抗原抗原性最强。一般医院只能做D抗原的鉴定,受检者与抗D血清发生凝集为阳性,反之为阴性。
8、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细胞形态有哪些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本病多见于学龄前与学龄儿童,主要由飞沫与唾液经呼吸道传播,其次经密切接触传播。6岁以下患儿表现为轻症或隐性感染,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病程2~3周,常有自限性,预后良好。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不定,多为10天,儿童为4~15天,青年可达30天。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波动于39℃左右,偶有40℃者。发热持续一周左右,但中毒症状较轻。淋巴结肿大是本病特征之一,故又称“腺热病”。全身浅表淋巴结均可累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一般第1周就出现,第3周渐缩小。淋巴结一般分散无粘连,无压痛,无化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可引起相应症状如腹痛等。多数患儿出现咽痛,扁桃体肿大,陷窝可见白色渗出,偶可形成假膜。
脾大常见,一般在肋下2~3cm可触及,同时伴有脾区疼痛或触痛。肝大多在肋下2cm以内,常伴有肝脏功能异常,部分患者有黄疸。
部分患者会出现形态不一的皮疹,如丘疹、斑丘疹或类似麻疹及猩红热皮疹。
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升高或减少,可先正常或减少,1周末升高,淋巴细胞增多,血涂片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血清EB病毒抗体测定,早期抗原(EA)-IgG效价≥1:20,病毒衣壳抗原(VCA)-IgM阳性或效价≥1:10,VCA-IgG效价≥1:160,或VCA-IgG在恢复期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EB核抗原在病程3~4周阳性。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血液、唾液、口腔上皮细胞、尿液中的EB病毒DNA阳性。骨髓检查基本正常。
此外还可行肝脾B超检查。出现并发症时,可进行相应的检查如X线胸片、心电图等。
9、正常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单核细胞和巨核细胞系统各有何主要形态特点
正常骨髓象概述(骨髓,巨核细胞,有核细胞,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
1.骨髓增生回程度:有核细胞增生活答跃,粒/红细胞比例为3:1~4:1. 2.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50%~60%.其中原粒细胞小于2%,早幼粒细胞小于5%,中、晚幼粒细胞均小于l5%,成熟粒细胞中杆状核多于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小于1%。
3.红细胞系统: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其中原红细胞小于l%,早幼红细胞小于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平均各约10%。
4.淋巴细胞系统:约占20%,小儿偏高,可达40%,原始淋巴和幼稚淋巴细胞极罕见。
5.单核细胞和浆细胞系统:一般均小于4%,均系成熟阶段的细胞。
6.巨核细胞系统:通常在1.5cm×3cm的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其中原巨核细胞0,幼巨核细胞0~5%,颗粒巨核细胞10%~27%,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44%~60%,裸核8%~30%。
7.其他细胞: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骨髓成分。不易见到核分裂象,不见异常细胞和寄生虫。成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