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骨髓不能造血小板

骨髓不能造血小板

发布时间:2021-06-02 15:56:57

1、骨髓没有造血小板的功能有治吗?/

可以的,现在有一周激素可以用的,医院有用这个提升血小板造血,就不知道你型号是不是那种

2、做了骨髓移植为什么血小板不得上呢这是为什么啊

匹配吗 ?移植多久了,怎么治疗的

如果匹配,如果时间还不够,你们在接着治疗,如果是不匹配,时间也够久了,那就不好说了。可能是血小板抗体的缘故,那么就用好免疫抑制剂。国产药物不行就上进口药物,命要紧。在医院呆着,不要感染等。有些问题你们可以直接和你们的主治医生交流的,都到这个地步了。他不会瞒你们的,互相交流比较好。

3、跪求治疗打脊灰疫苗导致血小板减少,骨髓停止造血小板

您好,据您的描述,您可能由于药物中毒或者过敏反应导致的骨髓造血机能的损伤表现,继而出现血小板的降低,急性期患者为了避免出血的发生,可以考虑输注浓缩血小板,冷沉淀等血制品,必要时行骨髓穿刺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血小板低骨髓不造血是不是因为血小板

骨髓不造血会引发血小板低,但不是所有的血小板低都是骨髓造血问题

5、我朋友是骨髓造血功能不好导致血小板低,...

病情分析:你好,骨髓
造血功能
不好导致血小板低,
血小板减少
容易出现自发性出血,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激素治疗

6、骨髓生成血小板不足有可能是什么病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骨髓生成血小板不足 白血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酗酒 巨幼细胞贫血 某些骨髓疾病 血小板滞留在肿大脾脏中 肝硬化伴充血性脾肿大 骨髓纤维化 戈谢病 一般疗法:急性病例主要于发病1~2周内出血较重,因此发病初期,应减少活动,避免创伤,尤其是头部外伤,重度者卧床休息。应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阿司匹林可致出血,亦须避免。给予足量液体和易消化饮食,避免口腔粘膜损伤。为减少出血倾向,常给大量维生素C及P。局部出血者压迫止血。一般病例不需给以特殊治疗。若出血严重或疑有颅内出血者,应积极采取各种止血措施。慢性病例出血不重或在缓解期均不需特殊治疗,但应避免外伤,预防感染,有时轻微呼吸道感染即可引起严重复发。对出血严重或久治不愈者应进行如下特殊疗法。 2.输新鲜血或血小板:仅可作为严重出血时的紧急治疗。因患者血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输入的血可很快破坏,寿命短暂(几分钟至几小时)。故输血或血小板不能有效提高血小板数。但有人认为输入血小板后可迅速降低毛细血管脆性,而减轻出血倾向。 3.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认为激素的疗效系由于:①降低毛细胞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出血倾向;②减低免疫反应,并可减少PAIgG的产生及抑制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对附有抗体血小板的吞噬作用。故在ITP患者早期应用大量激素后,出血现象可较快好转。目前仍主张在发病1个月内(特别是2周内)病情为中度以上或发病时间虽长,但病情属重度以上的病人应给予激素治疗。用药原则是早期、大量、短程。一般用强的松60mg/m2·d(2mg/kg·d)分2~3次或清晨一次口服。若出血严重,强的松可用至120mg/m2·d口服或用氢化可的松400mg/m2·d或氟美松10~15mg/m2·d静脉点滴,待出血好转即改为强的松60mg/m2·d。一般用药3周左右,最长不超过4周,逐渐减量至停药。 4.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点:对重度以上出血病儿,亦可静脉点滴输入大剂量精制丙种球蛋白(IgG),约0.4g/kg·d,连用5天。约70%~80%的病人可提高血小板计数。但此种精制品费用昂贵,一时不易推广。 5.免疫抑制剂:激素治疗无效者尚可试用:①长春新碱每次1.5~2mg/m2(最大剂量2mg/次)静脉注射每周一次;或每次0.5~1mg/m2加生理盐水250ml缓慢静脉滴注,连用4~6周为1疗程。用药后血小板可见上升,但多数病人停药后又下降,仅少数可长期缓解。因疗效短暂,故较适用于手术前准备。②环磷酰胺2~3mg/kg·d口服或每次300~600mg/m2静脉注射,每周1次。有效时多在2~6周,如8周无效可停药。有效者可继续用药4~6周。③硫唑嘌呤1~3mg/kg·d,一般一个月后方可显效。这些免疫抑制剂可与皮质激素合用。 6.其它药物:近年来国内外试用炔羟雄烯异恶唑(达那唑Danazol,DNZ),这一非男性化人工合成雄激素,治疗顽固性慢性ITP患者,即刻效果尚好,维持效果时间较短,故对准备切脾手术而需血小板暂时上升者有一定价值。 7.脾切除疗法:脾切除对慢性ITP的缓解率为70%~75%。但应严重掌握手术指征,尽可能推迟切脾时间

希望采纳

7、骨髓不造血的病人为何需要输血小板

认真看完就懂了!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形状不规则,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得多,无细胞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00000000个/L,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有形成份,既不属于红细胞也不属于白细胞,它的体积很小,直径只有红细胞的1/3~1/2,没有颜色,形状又不规则,在血液中是很不起眼的小个子。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它却是我们身体内部的“止血专家”。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小板对毛细血管的内皮有营养和支持的作用,它就像“泥瓦匠”一样,时刻在修补血管壁,始终保持血管内壁的完整性和光滑度,防止血管内的血液丢失。当人体血管破损发生创伤出血时,血小板立即发挥“堵漏专家”的专长,成群结队奔赴现场,迅速抱紧粘附成团,在十几秒钟内形成血栓,堵塞在创口的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堵住伤口。如果有比较大的血管破裂,这个“止血能手”还能携带具有止血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随血小板来到血管损伤处,并立即被释放出来,让局部的血管收缩,促进止血。血小板身体内有一些“凝血因子”,当血液流到血管外时,血小板遇到比较“粗糙”的环境,它便会破裂,释放出“凝血因子”———收缩性蛋白质,促使血液向“凝聚”方面发展,成为血凝块,这就是我们看到伤口流出的血很快就由稀薄转为粘稠的状态,并堵塞血管,也堵塞整个伤口,防止继续出血的原因了。如果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出现异常,会导致小伤口出血不止、牙龈出血、碰撞后出现明显的青紫肿胀,甚至会引起内脏或颅内出血,危及生命。正常成年人血小板每立方毫米10万~30万个,寿命大约是7~10天。临床上与血小板有关的常见疾病有血小板减少症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小板应用十分广泛,涉及急救、外科、内科、妇产科等多个临床科室。某些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严重肝病等诸多原因可造成血液中血小板过低或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严重出血而危及生命,就须输注血小板治疗。

与骨髓不能造血小板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