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移植骨髓捐赠者

移植骨髓捐赠者

发布时间:2021-05-01 04:27:15

1、骨髓移植对捐献骨髓者有什么要求?

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重大的疾病。对于一些棘手的疾病比如白血病,可以通过骨髓移植进行有效的治疗。虽然骨髓移植可以有效的治疗很多的疾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适合骨髓移植,最重要的是,对于骨髓的捐赠者有着许多要求。具体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病人和捐赠者的骨髓配型吻合

并不是所有骨髓都适合移植,必须要与患者相匹配的骨髓才能移植到患者体内。这种匹配的骨髓很多来自亲人,由于血缘关系,亲人有比较高的骨髓成功匹配率。但是也有较大的可能在骨髓库中找到患者所匹配的骨髓。总之,对于需要骨髓移植治疗疾病的患者,捐赠者的骨髓一定要与之匹配。这样才能有效的治疗患者疾病,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二.捐赠者没有传染病

在骨髓移植的过程中,要求骨髓的捐赠者没有重大的传染病。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有一些可以处理的感染病,例如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一些方案进行处理,然后再进行骨髓移植。但是如果捐赠者患有艾滋病这种重大的传染病,由于医学条件暂无法提供处理的条件,这种捐赠者的骨髓是无法移植的。所以,骨髓移植过程中一定要选择健康的骨髓捐赠者,这对于患者本身的健康非常重要。

三.身体健康,年龄符合要求

在现阶段的骨髓库中,要求骨髓捐赠者身体健康,并且年龄要在18-45岁之间。身体健康和年龄符合要求的人,其骨髓的治疗效果相比其他人的治疗效果要好许多。所以,为了最大效率的治疗患者的疾病,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健康人且年龄在18-45岁的人,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改变方案。

2、为什么接受骨髓移植的人在一年后才能和捐献者见面?

骨髓配对成功后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常常能引起诸多关注的目光,然而这样的“热炒”却有可能为供患双方带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有关人士指出,社会公众尤其是媒体在关注的同时应当自律,主动为宣传设立“禁区”,保护捐献者和患者的隐私。

根据国际惯例,骨髓捐献中的供者和患者之间至少应当保证移植一年内不见面的原则。据介绍,确立这一原则是为了保护供患者双方的隐私和权益,尤其是避免对供者的生活产生不必要的麻烦。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患者而言通常有70%的成功率,但也有个别失败的先例。极个别患者家属在失败后往往再次追踪至供者的家中,寻求第二次捐献。可是,医学报告显示,再次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意义不是很大。移植完成后,患者通常要过感染、出血和排异三道关口,前两道关口在住院期间即可度过,但排异关的时间非常长,因此国际上设立了一年的限制,等待患者病情取得相对稳定。一年后,如果供患双方对见面都无异议的话,双方才能有缘相见。

这条“禁区”目前的屡屡被突破,目的是为了宣传供患双方感人的事迹。目前,这样的宣传正面临“两难”的局面。一方面,能让更多的市民了解骨髓捐献的意义和知识,但另一方面却难以保全供患双方的权益。值得提醒的是,对捐献骨髓者最大的鼓励和嘉奖,正是充分保护他们应有的权益。

中华上海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的库存量和移植人数目前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4年更是取得突破,一年增加库存量超过1万人,移植人数达到16例,使得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达到4.5万人,完成移植48次,双双超过全国数据的五分之一。今年1月的前13天里就已经完成两例移植,一例是本地配对,一例则为异地配对成功。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社会更应当及时树立科学关注骨髓移植的观念,保护上海骨髓捐献踊跃的良性态势。”

一年内不见面原则

根据国际惯例,骨髓捐献中的供者和患者之间至少应当保证移植一年内不见面的原则,尤其要避免在公共媒体上同时刊登供者和患者的照片,以及向患者透露供者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等。既便是供者允许,一年内也应当避免双方的接触。可是近2年内,随着本市骨髓配对成功例数的提高,供患双方在媒体等方面的诱导下不仅可以见面,而且供者的一切个人资料均公布于众。

3、骨髓移植对捐献者身体有什么要求?

是需要注意点东西,但不会提高什么骨髓质量的,捐献前是要用集落刺激因子的。
主要就是主要不要抽烟喝酒,避免感冒,尤其是你哥预处理那阵子,时间定了,千万不能出错耽误,会出人命的。饮食没有太多注意,捐献前少吃油腻的,对采集有影响

4、骨髓移植,捐献者有危险嘛?

我告诉你,说没有危害的,你可以打耳光抽死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不是道德绑架的事,虽然救人是善事是好使。但是我妈给我舅舅捐赠了骨髓进行移植,后来我舅舅没了,从我妈捐赠骨髓后。三天两头的感冒。抵抗力上不来,补多少蛋白粉,营养都没有用,我妈说不后悔。因为是她得亲弟弟,再选择一次还会同意,但是如果给不认识的人捐赠这种方式我是不认同的,你可以看看外周血捐赠中的死亡案例,还有腰椎抽骨髓后的后遗症和死亡案例,不要被别人道德绑架,勿以善小而不为,我认为做善事不是看谁能拼命,如果是家人,怎么都好,剩下的陌生人你可以选择其他方式去行善,如果你的身体出现问题,你得父母谁来养,那些道德绑架你的人都不知道滚到哪里去了

5、做骨髓移植手术,捐献者需要具备什么要求?

骨髓移植依骨髓来源不同分为异体骨髓移植与自体骨髓移植,异体骨髓移植供髓者为病人兄弟姐妹或其他近亲家属,而自体骨髓移植其供髓者却是病人本身,当病人以化学治疗达到缓解时,将病人骨髓抽取处理後冷冻起来,再於适当时机进行骨髓移植。

近年来由於药物之发展,对於骨髓排斥与植体对抗宿主疾病之控制已有相当的进步,世界上已有不少骨髓移植中心使用非亲属供髓者,只要人类白血球抗原相同亦可以作为供髓者,目前已有不少成功的病例,成绩不错。至於骨髓移植如何作呢?骨髓移植的作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期(Conditioning),在这时期病人必须先接受超大量的化学药物治疗或合并全身性放射线电疗,其目的主要在於彻底破坏原有的免疫力以及尽可能杀死残存於体内的癌细胞;

第二阶段为骨髓抽取与输入期,在完成准备工作後,在开刀房里从捐髓者身上两边肠骨处抽出约每公斤体重十五CC的骨髓,经过滤处理後装入血袋,即可经由病人的中心静脉输入病人体内而完成骨髓移植;

第三阶段为移植後照顾期,此阶段亦为最重要时期,因为在新骨髓长出之前,病人最容易发生感染与其他并发症,此时期的预防处理对於骨髓移植的成功与否,可说是最重要的一环。
骨髓移植有什麽并发症呢?

骨髓移植最大的并发症为感染(Infection)与植体对抗宿主反应疾病(GVHD),由於病人在接受骨髓移植前,必须先接受超大量的化学药物或合并全身性放射线电疗,因此病人在新骨髓长出来以前,几乎处於无免疫力状态,随时都可能招致细菌或是病毒的感染,然而目前由於无菌室之使用或应用反隔离措施,以及新抗生素之发明与抗病毒药物Acyclovir之使用,在感染方面,已使大部分细菌或滤过性病毒的感染得到预防与控制,然而对於巨细胞病毒(CMV)所引起间质性肺炎以及霉菌感染的治疗仍有待进一步之研究发展,至於植体对抗宿主反应疾病,主要发生於异体骨髓移植,而自体骨髓移植因使用自己的骨髓,发生植体对抗宿主反应疾病的机会可说是微乎其微,对於异体移植所发生的植体对抗宿主反应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目前已有环孢子素(Cyclosporin)、类固醇(Methylprednisolone)及一些免疫抑制剂可作有效的预防与控制;近年来一些免疫抗体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的使用,对於顽固性植体宿主对抗反应疾病也有一些疗效,虽然新药物的发展使得感染与植体对抗宿主反应疾病的控制有长足的进步,然而这两种并发症仍是目前骨髓移植失败最大的原因,有待进一步之研究。

总之,骨髓移植已成为许多血液疾病与血液肿瘤救命不可或缺的治疗方式,传统的化学疗法虽然可以使得不少病人达到缓解的地步,可是大部份的病人仍走向复发的途境,而骨髓移植虽然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治疗方式,它却提供了病人「重新作人」的一线生机。
捐献者到红十字血液中心或者该中心的街头采血车参加无偿献血时,如果想捐献骨髓,向工作人员提出要求,填写登记表后,多抽5毫升血交HLA组织配型实验室检测即可;省辖各市的捐献者应该先通过电话,在当地的红十字会报名,由市级红十字会与市级血站或者其他医疗单位结合,统一安排时间通知捐献者集中填写登记表、采集血样,然后送至省HLA组织配型实验室检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把检测捐献者血液得到的资料输入骨髓资料库,当某位捐献者的骨髓配型与需要移植骨髓的患者相符时,医务人员将通知捐献者做进一步的检测,然后抽取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

6、请问移植骨髓会对骨髓捐赠者的身体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

捐髓对健康人所造成的影响在几周内就可以完全恢复。骨髓存在于成人的扁骨,如胸骨、颅骨、肩胛骨、髂骨等,而并非像很多人想象的存在于脊椎内,所以在抽髓的时候并不会伤及脊椎内的神经。骨髓具天生的再生能力,移植过程大约只抽取捐髓者全身百分之五的造血干细胞(一般只在髂骨抽取),因此不会减弱其免疫与造血能力;而且,对于正常健康个体来说,体内的大部分骨髓都是处于闲置状态,只有在严重应激的时候(比如大出血等)才会动用,所以,暂时缺失很小一部分不会造成健康损害。健康个体的代偿能力是很强的,抽取的骨髓在几周内即可完全补足。

7、我很好奇,骨髓移植手术中,捐赠者的骨髓是怎么取出来的?

不会有什么影响的,现在多采用体外分离干细胞的方法,就是从你的肘部输出动脉血液,通过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血液获得大量造血干细胞用于移植,然后将其他的成分再回输到你的体内.这样现在捐赠骨髓已不再抽取骨髓,而只是“献血”了。而且,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运用造血干细胞“动员”技术,只需采集分离约50至200毫升外周血即可得到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采集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后,血液可回输到捐献者体内。 很安全方便,而且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

与移植骨髓捐赠者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