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核实验的原理及毒理学意义
1. 微核率表征的是受试物是否为染色体断裂剂或部分非整倍体致突变剂,当然得和阴性比较,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是否有显著差异。
2. PCE/NCE是指嗜多染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的比值,其比值比较宽泛,从0.6-2.6 不等(这个范围不是绝对的),算是正常,说明受试物不会产生细胞毒性(或者说测试浓度下的受试物不会产生细胞毒性),但如果<0.1 则说明PCE的产生受到抑制,<0.05 则受试物剂量过大,实验结果不可靠,需调整试验浓度。
个人认为,有条件的实验室,完全可以先行进行细胞毒性的试验,并用试验结果来指导微核试验的浓度设计。说实话,微核试验的最终评判点是微核率,PCE/NCE仅是参考,波动较大,最好不要确定所谓的正常值。
2、ISO 10993-3微核试验的原理和方法分别是什么呢
微核是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有规律地进入子细胞形成细胞核时,仍然留在细胞质中的染色单体或染色体的无着丝粒片段或环。它在末期以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被包含在细胞的胞质内而形成,由于比核小得多,故称微核。
ISO 10993-3微核试验的方法:
1. 动物体内细胞微核:主要有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
2. 细胞培养微核试验;
3. 蚕豆根尖微核试验:实验所用的蚕豆为松滋青皮豆,通过浸种、催芽、染毒、恢复培养、固定、孚尔根染色等步骤后,进行镜检。
3、微核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及结果是什么?
微核试验是检测染色体或有丝分裂器损伤的一种遗传毒性试验方法。无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或因纺锤体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仍留在子细胞的胞质内成为微核。
目的:化学物质遗传毒性评价。
原理:通过染色体丢失或断片形成而出现的微核检测染色体异常。
步骤与结果:最常用的是啮齿类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以受试物处理啮齿类动物,然后处死,取骨髓,制片、固定、染色,于显微镜下计数PCE中的微核。如果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PCE微核率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并有剂量-反应关系,则可认为该受试物是哺乳动物体细胞的致突变物。
希望能帮到你!
4、Ames实验、微核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的基本原理分别是什么?
Ames实验
目的和原理
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his-)菌株,在含微量组氨酸的培养基中,除极少数自发回复突变的细胞外,一般只能分裂几次,形成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的微菌落。受诱变剂作用后,大量细胞发生回复突变,自行合成组氨酸,发育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某些化学物质需经代谢活化才有致变作用,在测试系统中加入哺乳动物微粒体酶,可弥补体外试验缺乏代谢活化系统之不足。鉴于化学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与致癌作用之间密切相关,故此法现广泛应用于致癌物的筛选
5、微核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及结果
微核试验是检测染色体或有丝分裂器损伤的一种遗传毒性试验方法。无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或因纺锤体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仍留在子细胞的胞质内成为微核。
目的:化学物质遗传毒性评价。
原理:通过染色体丢失或断片形成而出现的微核检测染色体异常。
步骤与结果:最常用的是啮齿类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以受试物处理啮齿类动物,然后处死,取骨髓,制片、固定、染色,于显微镜下计数PCE中的微核。如果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PCE微核率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并有剂量-反应关系,则可认为该受试物是哺乳动物体细胞的致突变物。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