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翻译
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2、两鬼相遇 ,《阅微草堂笔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曰:“谁?”鬼曰:“鬼也。”鬼曰:“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数里。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鬼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鬼,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着肩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径至宛市中下,着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编辑本段注释
南阳:古郡名,今河南省南阳市。 诳(kuang第二声):欺骗。 宛市:宛,即南阳;市,市场。 亟(ji第二声):疲劳。 递相担:轮流相互背负。 卿(qing第一声):您,尊敬。 略无重:几乎没有重量。 了无:一点也没有。 漕漼:涉水的声音。 着:放置。 紧持:紧紧地抓住。 咋咋(ze第二声):像声词。 索下:要求下来。 至:到 迟:慢。 畏忌:害怕。 负:背。 值:遇到。 作:发出。 唯:只。 故:原因,缘故。
编辑本段译文
南阳地方的宋定伯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夜里走路遇见了鬼,问道:“谁?”鬼说:“(我)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要到宛市。”鬼说:“我也要到宛市。”(他们)一同走了几里路。 鬼说:“步行太劳累,可以轮流相互背负。”宋定伯说:“很好。”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鬼说:“你太重了,恐怕不是鬼吧?”宋定伯说:“我刚死,所以身体(比较)重。”轮到宋定伯背鬼,(这个)鬼几乎没有重量。他们像这样轮着背了好几次。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着它一点声音也没有。宋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地发出声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音?”宋定伯说:“我刚刚死不久,是不熟悉渡水的缘故罢了,不要见怪。”一路上,快到宛市,宋定伯便把鬼背在肩上,紧紧地抓住它。鬼大叫,发出“咋咋”的声音,恳求放他下来,宋定伯不再听他的话。(宋定伯)把鬼一直背到宛市中,才将鬼放下在地上,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卖了它。宋定伯担心它再有变化,就朝鬼身上吐唾沫。卖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钱,于是离开了宛县的集市。当时(有个)石崇说(过这样的话):“定伯卖鬼,得到了一千五百文钱。”
3、阅微草堂笔记 翻译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原文: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译文: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
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原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4、阅微草堂笔记 醉鬼 赏析
屠者许方,尝担酒二罂夜行,倦息大树下。月明如昼,远闻呜呜声,一鬼自丛墓中出,形状可怖。乃避入树后,持担以自卫。鬼至罂前,跃舞大喜,遽开饮。尽一罂,尚欲开其第二罂,缄甫半启,已颓然倒矣。许恨甚,且视之似无他技,突举担击之,如中虚空。因连与痛击,渐纵驰委地,化浓烟一聚。恐其变幻,更捶百余,其烟平铺地面,渐散渐开,痕如淡墨,如轻谷,渐愈散愈薄,以至于无。盖已澌灭矣。余谓鬼,人之余气也。气以渐而消,故《左传》称新鬼大,故鬼小。世有见鬼者,而不闻见羲、轩以上鬼,消已尽也。酒,散气者也。故医家行血发汗、开郁驱寒之药,皆治以酒。此鬼以仅存之气,而散以满罂之酒,盛阳鼓砀,蒸铄微阴,其消尽也固宜。是澌灭于醉,非澌灭于棰也。闻是事时,有戒酒者曰:“鬼善幻,以酒之故,至卧而受捶;鬼本人所畏,以酒之故,反为人所困。沉湎者念哉。”有耽酒者曰:“鬼虽无形而有知,犹未免乎喜怒哀乐之心,今冥然醉卧,消归乌有,反其真矣。酒中之趣,莫深于是。佛氏以涅盘为极乐,营营者恶乎知之。”庄子所谓“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欤?
屠夫许方,一天夜里挑着两坛酒赶路,累了在大树下休息。月光明亮如昼,忽听远处传来呜呜的声音,只见一个鬼从乱坟中钻出来,样子十分可怕。许方连忙躲到大树后,紧握扁担准备自卫。那鬼走到酒坛跟前,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开怀畅饮。一坛酒喝光了,还想打开第二坛酒,刚把封口开启了一半,便醉倒在地上。
许方恨得要死,看出那鬼好象也没有别的能耐,便突然抡起扁担猛击过去。扁担打在鬼的身上,却感觉虚空无物。于是,许方连连猛击痛打,那醉鬼慢慢瘫在地上,化为一团浓烟。许方惟恐它再有什么变幻,又一连打了百多下。那团浓烟平铺到了地上,渐渐散开,色如淡墨,状如轻纱,越散越薄,最后完全消失了。
我认为鬼是人死后留下的阴气,这些阴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所以《左传》上说新鬼大,旧鬼小。世人有见过鬼的,但没听说谁见过伏羲、轩辕以前的鬼,这是因为年代久远,阴气早已消失了。酒这东西,有散气的功效,所以医家用它作行血、发汗、开郁、驱寒之药。这个鬼仅存那么一点阴气,却喝了满满一坛子酒,阳气强劲,逼散阴气,当然必定会消失。所以说,这个鬼不是被许方打死的,而是喝酒喝死的。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有位戒酒的人说:“鬼善于变幻,因为喝醉了酒,瘫软无力,才被人击打。人本来怕鬼,鬼因为喝了酒,反而为人所困。沉湎于酒的人应该以此为教训。”而另一位嗜酒如命的人却说:“鬼虽然无影无形,但也有感觉,还没有泯灭七情六欲,而今他昏然醉倒,化为乌有,也算是返回本真了。酒中的乐趣,没有比这更深远的了。佛家把涅盘看作是终极的快乐,那些为生计而奔走劳顿的人怎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呢!”这正是《庄子》所说的各有各的相对标准吧。
就鬼之“澌灭”,“戒酒者”与“耽酒者”,居然观点截然相反,表明了人非圣贤,各有局限,观察思考,难免偏颇。同一事物,因观察者环境、立场、角度、思路不同,令结论千差万别,以至大相径庭,应不难理解。
参考资料:网络文学吧《醉鬼之澌灭·揭秘红楼·品三国》、书香屋。
5、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译文
什么意思?
草堂笔记里面故事太多了,难道要全本的译文?这工作量也太大了。
6、阅微草堂笔记的翻译,原文: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白话释义:
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僧人,在集市上卖药。先在放一尊铜佛在桌案上,旁边盘子里存放药丸,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
有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就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如果是可以医治的病,盘中药丸就会跳跃到铜佛手里。如果病难以医治,盘中药丸就不会跳跃,全城(的人)都以为这件事是真的。
后来有人在游僧住宿的寺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游僧盘中的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铁屑,有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以掩人耳目),经过检验这件事,果然如此,那个游僧骗人的花招也就败露了。
原文:
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6)阅微草堂笔记骨髓尽矣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1789——1798),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十七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大动荡、大斗争的社会条件瞬息万变,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
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纪昀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新模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生了这部作品。
文章赏析:
《阅微草堂笔记》以“超传奇追晋宋”为己任,熔记叙和议论为一体,以从容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其内容丰富多样,语言质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记载了大量社会基层、边疆士卒和少数民族的故事,赞扬他们的勤劳质朴和胆识,并对当时的民间疾苦寄予很深的同情。
其文体简约、笔法凝炼、语言精湛,在清代大量的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与《聊斋志异》并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壁”。
《阅微草堂笔记》具有鲜明的反理教倾向,这其中体现出作者对人性及社会问题的进步认识。读者可以从那些生动的故事中感受到纪昀对宋儒议论的苛察,尤其对道学家言行的虚伪、世俗偏见的迂腐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抨击。
而其中对当时社会上诸类丑恶黑暗现象的谴责,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也许还带有明显的封建意识,但其对社会悲剧的痛心,已足以使人们对纪昀有一个允当的评价。
除此之外,《阅微草堂笔记》保留了丰富的官场及民间掌故、民俗趣事和里巷异闻,这其中自然有不少荒诞不经、渗透着迷信糟粕的东西,但透过这些庞杂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隐藏的历史、文学及社会文化价值的内涵,仅就这一点而言,《阅微草堂笔记》的价值是其他作品所无法替代的。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非凡的特点,《阅微草堂笔记》在清代大量的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鹤立鸡群,成为唯一能够与《聊斋志异》相媲美的作品,人们把这两部作品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壁”,道理正在于此。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有过高度的评价:“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7、《阅微草堂笔记》三则翻译。急!!
楼主写的就是大意翻译,于是我就不再费力写注释了,直接上原文:)
第一则:
沧州有一游方尼,即前为某夫人解说因缘者也(还是得注,这是前面提到的一个故事,主人公也是这位比丘尼),不许妇女至其寺,而肯至人家。虽小家以粗砺为供,亦欣然往。不劝妇女布施,惟劝之存善心,作善事。外祖雪峰张公家,一范姓仆妇,施布一匹。尼合掌谢讫,置几上片刻,仍举付此妇曰:“檀越功德,佛已鉴照矣。既蒙见施,布即我布。今已九月,顷见尊姑犹单衫。谨以奉赠,为尊姑制一絮衣可乎?”仆妇局促无一词,惟面赤页下。姚安公曰:“此尼乃深得佛心。”
第二则:这则本身是两个类似的故事,楼主翻译的是后一个,全部原文如下:
(这是前一个故事,说是救人得好报)
余有庄在沧州南,曰上河涯,今鬻之矣。旧有水明楼五楹,下瞰卫河,帆墙来往栏楯下,与外祖雪峰张公家度帆楼,皆游眺佳处。先祖母太夫人夏月每居是纳凉,诸孙更番随侍焉。一日,余推窗南望,见男妇数十人登一渡船,缆已解,一人忽奋拳,击一叟落近岸浅水中,衣履皆濡,方坐起愤詈,船已鼓棹去。时卫河暴涨,洪波直泻,汹涌有声,一粮艘张双帆顺流来,急如激箭,触渡船碎如柹,数十人并没,惟此叟存。乃转怒为喜,合掌诵佛号。问其何适,曰:昨闻有族弟得二十金,鬻童养媳为人妾,以今日成券,急质田得金如其数,赍之往赎耳。众同声曰:此一击,神所使也。促换渡船送之过。时余方十岁,但闻为赵家庄人,惜未问其名姓,此雍正癸丑事。
(以下部分是楼主翻译的那个故事,恶行得恶果)
又先太夫人言,沧州人有逼嫁其弟妇,而鬻两侄女于青楼者,里人皆不平,一日,腰金贩绿豆,泛巨舟诣天津,晚泊河干,坐船舷濯足,忽西岸一盐舟,纤索中断,横扫而过。两舷相切,自膝以下筋骨糜碎如割截,号呼数日乃死。先外祖一仆闻之,急奔告曰:某甲得如是惨祸,真大怪事。先外祖徐曰:此事不怪,若竟不如此,反是怪事。此雍正甲辰乙巳间事。
第三则:
齐大,献县剧盗也。尝与众行劫,一盗见其妇美,逼污之。刃胁不从,反接其手,缚于凳,已褫下衣,呼两盗左右挟其足矣。齐大方看庄(盗语谓屋上了望以防救者为看庄)【汗,这句是作者写的注释,说强盗们的黑话里,管望风叫“看庄”】,闻妇呼号,自屋脊跃下,挺刃突入曰:“谁敢如是,吾不与俱生!”汹汹欲斗,目光如饿虎。间不容发之顷,竟赖以免。后群盗并就捕骈诛,惟齐大终不能弋获。群盗云,官来捕时,齐大实伏马槽下。兵役皆云:往来搜数过,惟见槽下朽竹一束,约十余竿,积尘污秽,似弃置多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