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骨髓瘤与麻风病

骨髓瘤与麻风病

发布时间:2021-03-15 02:31:32

1、麻风病能治么

人们对麻风病认识上存在五大误解 误解一:麻风病传染性很强 事实:在麻风病高流行区,普通人群感染麻风杆菌的现象比较普遍,但由于对麻风杆菌都有一定的抵抗力,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发病。只有大约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的人可能会患麻风病。有资料显示,在夫妇双方有一人是麻风病的情况下,另一方感染麻风杆菌后发病的几率不到5%。因此麻风病的传染性与其它一些严重的传染病相比还是很小的。 误解二:麻风病无法预防 事实:住房宽敞,空气流通,光线充足的居住条件可减少麻风病的发病率,通过避免接触含菌飞沫、避免与麻风病人密切接触可预防传染。在麻风病高流行区,劳动中避免手足皮肤外伤,也可预防麻风病。当然,早期发现麻风病人,给予及时治疗,消除其传染性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误解三:麻风病会遗传给下一代 事实:麻风病不是一个遗传性疾病。在麻风病人家庭中病人多发,主要是病人在得到确诊和治疗前已经与家庭成员长期密切接触而导致的。另一个原因是,有些病人家属对麻风杆菌缺乏足够的免疫力。据麻风病专家报告,将麻风女性病人刚分娩的婴儿与其母亲隔离,其婴儿可不发病。 误解四:麻风病难以早期诊断 事实:目前,麻风病可以做到较早期诊断。麻风病的延误诊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病人自身延误,大约占3/4,另一个是医疗延误,占1/4。前者是病人不知道自己得了麻风病,或者即使怀疑自己得了麻风病,由于交通不便或工作忙而不去找医生,造成诊断延误。后者是少数医生不懂麻风病知识,不会诊断麻风病,造成医疗延误。 误解五:麻风病无法治愈,四肢溃疡和残疾是麻风病必然的结局 事实: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家发现了许多有效的抗麻风杆菌药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利福平、氨苯砜和氯苯吩嗪三种药物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麻风病,疗效显著。目前用这一方案已经治愈了

2、免疫球蛋白igg4和免疫球蛋白G亚类4是否会是一回事?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你们应该从基础上了解起,免疫球蛋白根据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五类,当然包括,LGE,LGA,LGM,LGD和LGE,LGG主要具有抗病毒,中和病毒,抗菌和免疫调节功能,增加可见于以下几个方面, 结缔组织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LGG型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肝病, 慢性病毒性肝炎,感染性疾病,肺结核,麻风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它其实也是由两条相同的轻链和两条相同的重链组成,而且他也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效应分子, 由高等动物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它可以通过抗原诱导转化为抗体,其中大部分为 γ 球蛋白,属于可溶性免疫球蛋白存在于体液中,参与体液免疫, 膜免疫球蛋白是B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其次,在LG分子伸出的两个臂与躯干里。

在CHl和CH2之间还有一个可弯曲区域,称为铰链区域,所以该区域富含脯氨酸,因此易于拉伸和弯曲,可改变两个Y形臂结合抗原之间的距离,两个臂之间的角度可以从0变为90,这有利于两个臂同时结合两个不同的抗原表位,尽管LGD。

LGG和LGA有搁浅区域,而ILGM和IGE没有搁浅区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根本不能弯曲,但实际上它们是相对弯曲的,各种抗体的铰链区长度和氨基酸序列也不同,人类LGD的可延伸距离最大,而LGG4和两种LGA的弯曲程度是有限的。

关于免疫球蛋白igg4和免疫球蛋白G亚类4是否会是一回事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3、唐朝人如何治疗麻风病

关于广东潮汕名妓褚企兰,我们知道的很少。只知道她貌美善诗词,但在一次接待客人时染上麻风病,当时有位书生潘兴邦与她两情相悦,褚企兰为了不传染给他,找出新被褥给他并分开睡。他们的结局很圆满,潘兴邦金榜题名,褚企兰也被一位乡医治好了病,二人结为连理。唐代的小说家张鷟所著的《朝野佥载》里面,记录了一个民间治疗麻风病的经历:关于麻风病,还有一些古怪的传说。由于得这个病的女子居多,按民间习俗,女子染此病后,一时容光焕发,面若桃花,宜趁此时引诱男子交接,则疯疾可以传给男子,自己得免于死,而交接后的男子则必死无疑;女子将疯疾传给他人后,自己就可以另嫁他人,过寻常生活,与普通人一般。那时民间把这一行为称为“过癞”、“过疯”或“开癞”、“卖疯”。在这种背景下,麻风病患者的生活可想而知。不过,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幸运的。主人公一,卢元钦。卢先生旅居泉州,不幸染上了大疯,即麻风病,很严重,鼻子溃烂,只剩下鼻根未倒。也是想方设法治呀,但没什么办法。这年端午节,五月初五,大概是因为辟邪之类的原因吧,找到一副大蟒蛇的苦胆,正准备吞服,忽然听人说:“这是大蟒蛇吧,吃它的肉就能治大疯呀!我们家谁就是吃它治好的。”已经被折磨得不行的卢先生想虽然这个办法没听说过,但好歹死马当做活马医,试试吧。于是取了一节蛇肉吃了。三五天过去了,觉得似乎有点效果,于是接着吃,三个月以后,居然慢慢好了。笔者全段引用这段小说,目的在于能更多地了解一些细节。在古代确实有很多传说,认为将麻风病传给男子,男子必死,自己则可幸免。这显然是封建思想在作怪,但这也恰恰能说明褚企兰的高贵品质,当爱情与生命做衡量的时候,她选择了两者兼顾!可她的麻风病毕竟被治好了,乡医所采用的方药到底什么,其中会不会有蛇胆,又会不会跟张鷟的这篇小说有关联吗?张鷟的《朝野佥载》里面记录了很多稀奇古怪有趣的事情,这则麻风病偏方的出现,在当时的唐朝肯定会引起震动,对麻风病患者也是肯定有帮助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说》中,就有描写皇家军队到永州捕蛇的场面,其中也说百姓参与捕蛇献于朝廷。说明了蛇胆却是极具价值,但是不是用来治疗麻风病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麻风病在古代,确如谈虎色变。《论语》中说,“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意思是担心病传染,隔窗握手。春秋战国时的秦国法律认定麻风病人有罪格杀勿论,可以说麻风病患者被杀死烧死的不计其数。虽然有封建的思想在作怪,但我们确实对麻风病很无奈。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对麻风病有了初步的认识,“蛇肉具有活血驱风、除痰祛湿、补中益气的作用。”这显然是针对麻风病一症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更为详尽的当属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初觉皮肤不仁,或淫淫苦痒如虫行,或眼前见物如垂丝,或隐疹辄赤黑。”“久而不疗,令人顽痹,或汗不流泄,手足酸疼,灸不痛,或在面目,习习奕奕;或在胸颈,状如虫行……或痛无常处,流移非一……或似绳缚,拘急难以俯仰,手足不能摇动。眼目流肿,内外生疮,小便赤黄,尿有余沥,面无颜色,恍惚多忘,其间变状多端。”这就证明了东汉时期治疗麻风病,张仲景是在祛风除湿的方剂中加入蛇胆,使祛风解毒的功效倍增!蛇胆皆可用药,但也分蛇的种类,蛇胆的药效也会有所不同。这就不难理解《捕蛇者说》中所捕的“异蛇”是什么意思了,也证明了张鷟《朝野佥载》中的吃蛇肉治麻风病一事属实。关于传染病的论述,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还有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都有专篇论述。据《太平广记》载,“病坊作为慈善机构在唐代肇始,亘唐之世,其名称几经改易,或称病坊、悲田坊,或称普救病坊,或称养病坊等等。后为了方便起见统称为病坊。”这里说明了医药事业在唐朝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收容贫病平民和乞丐的慈善机构,病坊开始服务于大众。《新唐书》也有记载说,病坊中所需的生活用品由政府拨付,药物、钱粮、器具等。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转变,病坊由民间私营或寺院转为由国家机构调控。有史料可查,病坊就是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成立推广的。唐朝时的名医孙思邈,对麻风病一症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因《神农本草经》各家注释都搞不清楚,孙思邈就为六百余例麻风病人进行隔离治疗,不顾个人安危在患者身边护理观察。最终孙思邈对麻风病的病理病机有了比较详尽的论述,也有了辨证治疗的方剂产生,“疾风有四百四种,总而言之,不出五种,即是五风所摄,云何名五风,一曰黄风,二曰青风,三曰白风,四曰赤风,五曰黑风。”他认为,“病起之由,皆因冷热交替,流入五脏,通彻骨髓,用力过度,饮食相违,房室不节,虚动劳极,汗流遍体,因兹积热,风热彻五脏,饮食杂秽,虫生至多,食人五脏骨髓皮肉筋节,久久败散。”孙思邈治麻风病的方药初期用“阿魏雷丸散方”;中后期用“天真百畏丸”;外用的有大白膏方、大黑膏方;消毒可用雄黄、朱砂等消毒药品。“恶风”就是麻风病的外邪致病因素,从《黄帝内经》到孙思邈的《千金方》经历了多么漫长的历程啊。这之后宋朝的《外科证治全书》,明朝的《本草纲目》、《万病回春》,清朝的《串雅外编》,这些论著里面都注明了治疗麻风病的代表方剂。

4、麻风病为什么不能治愈呢?

能治愈。人们对麻风病认识上存在五大误解误解一:麻风病传染性很强事实:在麻风病高流行区,普通人群感染麻风杆菌的现象比较普遍,但由于对麻风杆菌都有一定的抵抗力,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发病。只有大约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的人可能会患麻风病。有资料显示,在夫妇双方有一人是麻风病的情况下,另一方感染麻风杆菌后发病的几率不到5%。因此麻风病的传染性与其它一些严重的传染病相比还是很小的。误解二:麻风病无法预防事实:住房宽敞,空气流通,光线充足的居住条件可减少麻风病的发病率,通过避免接触含菌飞沫、避免与麻风病人密切接触可预防传染。在麻风病高流行区,劳动中避免手足皮肤外伤,也可预防麻风病。当然,早期发现麻风病人,给予及时治疗,消除其传染性是最好的预防措施。误解三:麻风病会遗传给下一代事实:麻风病不是一个遗传性疾病。在麻风病人家庭中病人多发,主要是病人在得到确诊和治疗前已经与家庭成员长期密切接触而导致的。另一个原因是,有些病人家属对麻风杆菌缺乏足够的免疫力。据麻风病专家报告,将麻风女性病人刚分娩的婴儿与其母亲隔离,其婴儿可不发病。误解四:麻风病难以早期诊断事实:目前,麻风病可以做到较早期诊断。麻风病的延误诊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病人自身延误,大约占3/4,另一个是医疗延误,占1/4。前者是病人不知道自己得了麻风病,或者即使怀疑自己得了麻风病,由于交通不便或工作忙而不去找医生,造成诊断延误。后者是少数医生不懂麻风病知识,不会诊断麻风病,造成医疗延误。误解五:麻风病无法治愈,四肢溃疡和残疾是麻风病必然的结局事实: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家发现了许多有效的抗麻风杆菌药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利福平、氨苯砜和氯苯吩嗪三种药物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麻风病,疗效显著。目前用这一方案已经治愈了全世界1300万病人。只要麻风病人早期确诊并治疗,完全可以治愈,不留任何后遗症。

5、谁知道一个小说名??两年前读的大概,是外国小说,里面讲了好像关于麻风病的,麻风病人都被送到一个隔离

《岛》维多利亚.希斯洛普
http://ke.baidu.com/subview/5091/9693050.htm#viewPageContent
多年来,阿丽克西斯发觉母亲总是过分守护着自己的过去,不仅掩埋了自己的根,还把上面的泥土踩得结结实实。阿丽克西斯决定打开母亲尘封的过去。她来到爱琴海的布拉卡,登上一座叫斯皮纳龙格的荒凉小岛。这是一处禁地,一处令布拉卡、爱琴海,甚至整个欧洲都谈虎色变的禁地,更是母亲的禁地。
禁地打开,一个融合爱恨纠葛的凄凉故事怆然铺展,一曲令整个欧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徐徐打开……
一座绝望的岛, 一座永远没有返还之路的岛。从那里回望,可以望见家乡,就一水之隔,一箭之地。但永远无缘再次踏上家乡。这种味道,是一个心愿,是那些人百般纠缠,难以了结的心愿。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座岛上。二战期间,整个欧洲大陆烽火连天,硝烟四起。战争,毁灭,人心惶惶。但是在希腊的爱琴海边,一座与陆地仅一水之隔的名叫斯皮纳龙格的小岛,荒凉竟也平和,仿若与世隔绝的另一个世界。这本书里有浓郁的地中海风情,有深厚的克里特岛文化,还有“麻风病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复杂处境,更有夫妻、姐妹、母女、恋人之间的深情厚爱,或沉郁顿挫,或节制纵容,历经战争与病痛洗礼,抗争着不公的命运,真爱与勇气以及包容闪现在这些伟大而又平凡的人们身上,代代相传。我们都会有属于我们的时代,和这个时代里属于我们的故事。

6、当初肆虐的麻风病究竟如何被战胜的?

麻风病不是被战胜的,而是他自己适应了人体,为了要更多的繁殖下去而选择弱化自身的病毒肌理,淡化毒性致死率,所以人类从来没有战胜麻风病,只是麻风病不那么强势了而已

7、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长期以来,麻风病给流行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病原学

麻风杆菌属分支杆菌,菌体呈短小棒状或稍弯曲,长约2 ̄6μm,宽约0.2 ̄0.6μm,抗酸染色呈红色,革兰氏染色阳性。麻风杆菌在0℃可活3 ̄4周,强阳光照射2 ̄3小时便丧失繁殖能力,煮沸8分钟可灭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麻风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其中瘤型和界线类病人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

麻风杆菌主要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

(三)、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麻风杆菌的易感性很不一致,一般儿童较成人易感,而病例多为20岁以上的成人,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病例。

临床表现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麻风病按五级分类法分为:结核样型麻风(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中间界线类麻风(BB)、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瘤型麻风(LL)。各类麻风病的早期阶段为未定类麻风(I)。

1、结核样型麻风(TT)

临床上本型较多见,损害常局限于外周神经和皮肤。皮损为红色斑疹、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表面干燥无毛,有时有鳞屑,局部感觉障碍出现早且明显。

2、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

常见皮损为斑疹、斑块和浸润性损害,基本特点似结核样型,但损害多发。典型皮损中央有明显的"空白区",周围常有小的卫星状损害,周围神经损害多发,皮损感觉障碍明显。

3、中间界线类麻风(BB)

典型皮损为斑疹与浸润性的双型损害,基本皮损呈多形性和多色性。可见有特征性的倒碟状、靶状或卫星状损害。面部皮损呈蝙蝠状者,称"双型面孔"。皮损大小不一,数量较多;神经损害多发,但不对称。皮肤与神经的损害和功能障碍介于结核样型和瘤型之间。中间界线类麻风可向结核样型或瘤型麻风转化。

4、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

皮损有斑疹、斑块、结节和弥漫性浸润等,分布广泛,不完全对称,少数皮损边缘可见。有的弥漫性浸润中央可见空白区。浅神经肿大,多发但不对称。晚期患者皮损融合成片,面部深在性浸润可形成"狮面",鼻中隔溃疡或鞍鼻。病变还可以侵犯内脏。

5、瘤型麻风(LL)

早期瘤型皮损多为斑疹,呈淡红色或浅色,边缘模糊,形小数多,分布对称。无明显感觉障碍和闭汗,可有痒和蚁行感等感觉异常。病程长者可出现温觉、痛觉迟钝。

中期瘤型可出现斑疹、弥漫性浸润和结节等损害,边缘不清,表面光亮呈多汁感,分布广泛,局部可出现轻度浅感觉障碍。

晚期瘤型麻风弥漫性浸润更加明显且向深层发展,体表皮肤绝大部分都有浸润。面部皮肤弥漫增厚,额、颞部皮纹加深,鼻唇肥厚,耳垂肥大。四肢和躯干广泛深在性浸润,有明显的感觉障碍与闭汗。

神经损害早期不明显,摸不到神经粗大。中、晚期可出现广泛而对称的神经干粗大,可导致严重的残废畸形。

早期眉毛外侧对称性稀疏。随着病程的进展,眉毛睫毛都可全部脱光。头发等也可逐渐脱落。

粘膜损害出现早而明显,中晚期常有淋巴结、睾丸、眼球及内脏损害。

6、未定类麻风(I)

为麻风病的早期阶段,常见少量斑疹,多为浅色,少数淡红色,边缘清楚或不清楚,有不同程度的浅感觉障碍。

7、麻风反应

在麻风病的慢性过程中,麻风病人可突发症状活跃,出现新皮损,伴恶寒、发热等急性或亚急性症状,这种变态反应性现象称为麻风反应。

(二)、 治疗

目前,已有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方法治疗麻风病。一般选用氨苯砜、利福平、苯丙砜和丙硫异烟胺等对麻风病患者进行联合化疗,或采用免疫疗法对病人进行治疗。对麻风反应,可选用酞咪哌啶酮、肾上腺皮质素等进行治疗。

检疫监测

(一)、随时掌握国内外麻风病流行的最新疫情动态,有重点地对出入境人群进行监测。

(二)、当在来自疫区的交通员工和旅客中发现有斑疹、眉发脱落、歪嘴兔眼、虎口无肉、勾手吊脚、足底溃疡、"马鞍鼻"或"狮面"等麻风病体征者,应立即检诊,并及时做出诊断。

(三)、对来自疫区人员,在入境时应填报"旅客健康申明卡",凡曾患过麻风病者,应立即实施体检,以检出麻风病复发者。

疫情管理

(一)、在国境口岸发现的外国人患有麻风病时,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应立即阻止其入境。入境后发现患有麻风病也应令其出境。

(二)、凡在国境口岸或交通工具上发现的外国人为麻风疑似患者时,应立即隔离检查。征得疑似患者同意后,进行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麻风病诊断标准者,应立即劝告其离境。对不愿接受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者,也应立即劝告其离境。

(三)、出入境的中国公民患有麻风病时,不能签发健康证明书,应立即实施隔离,并通过有关部门,将其送往当地麻风院(村)隔离治疗。必要时取得公安部门协助,对麻风病患者采取强制性隔离治疗措施。

对麻风疑似患者,也要立即隔离,并实施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当诊断明确后作出相应处理。

(四)、对密切接触者(尤其家庭成员),应立即实施健康检查,以判断是否患有麻风病,然后作出相应处理。

(五)、对麻风患者或疑似患者用过的什物、用具等应进行消毒。

(六)、当旅途中因患有麻风病而死亡的尸体到达国境口岸时,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应按规定令其就近火化处理。

(七)、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应阻止移运因患麻风病而死亡的尸体、棺柩和骸骨出、入境。

8、麻风病是怎么传染的?

全球医院网专家介绍:麻风病的传染方式通常主要有两种,直接传染和间接传染。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传染方式。下面对于麻烦病的传染方法给大家介绍介绍,希望对你有一定的了解。麻烦病是怎么传染的?一、麻烦病直接接触传染麻风病最主要的传染方式,当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病人的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粘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粘膜的接触所致。这种传染情况最多见于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虽然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但这并不排除偶尔接触而传染的可能性。二、麻烦病间接接触传染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视。此外,麻风病还会通过那些方式传染?全球医院网专家介绍:麻风菌无论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可能侵入人体而致成感染。近来有人强调呼吸道的传染方式,认为鼻粘膜是麻风菌的主要排出途径,鼻分泌物中的麻风菌在离体后仍能存活相当的时间,带菌的尘埃或飞沫可以进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也有人指出,以吮血虫为媒介可能造成麻风病的传染。然而,对这些看法尚有争论。而且在麻风的流行病学方面还未能得到证实。麻烦病是怎么传染的?以上就是麻风病的一些传染的途径的介绍了。通过介绍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了解麻烦病的传染方式,有助于你更好的去预防麻风病远离疾病的危害。

9、麻风病的传播途径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长期以来,麻风病给流行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病原学

麻风杆菌属分支杆菌,菌体呈短小棒状或稍弯曲,长约2 ̄6μm,宽约0.2 ̄0.6μm,抗酸染色呈红色,革兰氏染色阳性。麻风杆菌在0℃可活3 ̄4周,强阳光照射2 ̄3小时便丧失繁殖能力,煮沸8分钟可灭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麻风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其中瘤型和界线类病人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

麻风杆菌主要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

(三)、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麻风杆菌的易感性很不一致,一般儿童较成人易感,而病例多为20岁以上的成人,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病例。

临床表现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麻风病按五级分类法分为:结核样型麻风(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中间界线类麻风(BB)、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瘤型麻风(LL)。各类麻风病的早期阶段为未定类麻风(I)。

1、结核样型麻风(TT)

临床上本型较多见,损害常局限于外周神经和皮肤。皮损为红色斑疹、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表面干燥无毛,有时有鳞屑,局部感觉障碍出现早且明显。

2、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

常见皮损为斑疹、斑块和浸润性损害,基本特点似结核样型,但损害多发。典型皮损中央有明显的"空白区",周围常有小的卫星状损害,周围神经损害多发,皮损感觉障碍明显。

3、中间界线类麻风(BB)

典型皮损为斑疹与浸润性的双型损害,基本皮损呈多形性和多色性。可见有特征性的倒碟状、靶状或卫星状损害。面部皮损呈蝙蝠状者,称"双型面孔"。皮损大小不一,数量较多;神经损害多发,但不对称。皮肤与神经的损害和功能障碍介于结核样型和瘤型之间。中间界线类麻风可向结核样型或瘤型麻风转化。

4、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

皮损有斑疹、斑块、结节和弥漫性浸润等,分布广泛,不完全对称,少数皮损边缘可见。有的弥漫性浸润中央可见空白区。浅神经肿大,多发但不对称。晚期患者皮损融合成片,面部深在性浸润可形成"狮面",鼻中隔溃疡或鞍鼻。病变还可以侵犯内脏。

5、瘤型麻风(LL)

早期瘤型皮损多为斑疹,呈淡红色或浅色,边缘模糊,形小数多,分布对称。无明显感觉障碍和闭汗,可有痒和蚁行感等感觉异常。病程长者可出现温觉、痛觉迟钝。

中期瘤型可出现斑疹、弥漫性浸润和结节等损害,边缘不清,表面光亮呈多汁感,分布广泛,局部可出现轻度浅感觉障碍。

晚期瘤型麻风弥漫性浸润更加明显且向深层发展,体表皮肤绝大部分都有浸润。面部皮肤弥漫增厚,额、颞部皮纹加深,鼻唇肥厚,耳垂肥大。四肢和躯干广泛深在性浸润,有明显的感觉障碍与闭汗。

神经损害早期不明显,摸不到神经粗大。中、晚期可出现广泛而对称的神经干粗大,可导致严重的残废畸形。

早期眉毛外侧对称性稀疏。随着病程的进展,眉毛睫毛都可全部脱光。头发等也可逐渐脱落。

粘膜损害出现早而明显,中晚期常有淋巴结、睾丸、眼球及内脏损害。

6、未定类麻风(I)

为麻风病的早期阶段,常见少量斑疹,多为浅色,少数淡红色,边缘清楚或不清楚,有不同程度的浅感觉障碍。

7、麻风反应

在麻风病的慢性过程中,麻风病人可突发症状活跃,出现新皮损,伴恶寒、发热等急性或亚急性症状,这种变态反应性现象称为麻风反应。

(二)、 治疗

目前,已有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方法治疗麻风病。一般选用氨苯砜、利福平、苯丙砜和丙硫异烟胺等对麻风病患者进行联合化疗,或采用免疫疗法对病人进行治疗。对麻风反应,可选用酞咪哌啶酮、肾上腺皮质素等进行治疗。

检疫监测

(一)、随时掌握国内外麻风病流行的最新疫情动态,有重点地对出入境人群进行监测。

(二)、当在来自疫区的交通员工和旅客中发现有斑疹、眉发脱落、歪嘴兔眼、虎口无肉、勾手吊脚、足底溃疡、"马鞍鼻"或"狮面"等麻风病体征者,应立即检诊,并及时做出诊断。

(三)、对来自疫区人员,在入境时应填报"旅客健康申明卡",凡曾患过麻风病者,应立即实施体检,以检出麻风病复发者。

疫情管理

(一)、在国境口岸发现的外国人患有麻风病时,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应立即阻止其入境。入境后发现患有麻风病也应令其出境。

(二)、凡在国境口岸或交通工具上发现的外国人为麻风疑似患者时,应立即隔离检查。征得疑似患者同意后,进行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麻风病诊断标准者,应立即劝告其离境。对不愿接受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者,也应立即劝告其离境。

(三)、出入境的中国公民患有麻风病时,不能签发健康证明书,应立即实施隔离,并通过有关部门,将其送往当地麻风院(村)隔离治疗。必要时取得公安部门协助,对麻风病患者采取强制性隔离治疗措施。

对麻风疑似患者,也要立即隔离,并实施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当诊断明确后作出相应处理。

(四)、对密切接触者(尤其家庭成员),应立即实施健康检查,以判断是否患有麻风病,然后作出相应处理。

(五)、对麻风患者或疑似患者用过的什物、用具等应进行消毒。

(六)、当旅途中因患有麻风病而死亡的尸体到达国境口岸时,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应按规定令其就近火化处理。

(七)、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应阻止移运因患麻风病而死亡的尸体、棺柩和骸骨出、入境。

与骨髓瘤与麻风病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