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质脊髓束的主要功能是
躯干四肢的随意运动
2、传导束是什么
功能相抄同的神经纤维聚集走行在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之间)的一个区域称为传导束。传导束分为两类:一类为运动传导束,另一类则是为感觉传导束。组成传导束的纤维常常是起始、终止、走行和机能相同,一般按起止命名。脊髓至脑的主要上行传导束有锥体束构成的锥体,交叉的纤维下行束叫皮质脊髓侧束;不交叉的纤维下行束叫皮质脊髓前束,主要管理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运动。皮质脑干束主要管理头面部骨骼肌的运动,主要的上行传导束有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觉、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在延髓内合并成为脊髓丘系,在锥体交叉正上方交叉,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传导肌肉、关节和肌腱深部的感觉(本体觉)。中线两侧有内侧丘系。
http://ke.baidu.com/view/1304778.htm
3、上行传导束和下行传导束的区别和作用
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上行传导束)
①薄束fasciculus gracilis和楔束fasciculus cuneatus
(a) 位置:位于后索,薄束在后正中沟两侧;楔束在薄束的外侧,仅见于第4胸节段以上。[图示]
(b) 功能:薄、楔束传导来自身体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薄束传导胸4平面以下(乳头平面)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楔束传导胸4平面以上的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c) 起源(胞体位置,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薄束来自胸4以下的同侧的脊神经节;楔束来源于胸4以上的同侧的脊神经节,它们由脊神经节的轴突组成。后索薄、楔束来自各节段的纤维有明显的定位,由内向外,依次由来自骶、腰、胸和颈段的纤维排列而成。
(d) 终止(第二级神经元的位置):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由此核发出轴突继续向上传导。
(e) 损伤症状:一侧薄束、楔束损伤,表现同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当脊髓后索病变,深感觉的信息不能上传到大脑皮质,闭目时不能确定患侧肢体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方向。当闭眼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站立不稳,走路如踩棉花状。精细触觉也丧失。
深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肌肉、关节和肌腱;精细触觉的感受器的位置在皮肤。
②脊髓小脑束spinocerebellar tract包括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分别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及前部。后束纤维主要起于同侧胸核的细胞;前束纤维主要起自对侧灰质v~VII层的细胞。两束向上终于小脑皮质,主要传导非意识性本体觉,以调节肢体运动。
③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位于脊髓外侧索前部和前索,分别称为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
(a) 位置: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前索,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外侧索。脊髓丘脑束的纤维在脊髓内亦有明确的定位:从背外侧向腹内侧,依次为来自骶、腰、胸、颈的纤维。
(b) 功能:前束传导躯干、四肢皮肤的粗触觉;侧束传导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
(c) 起源(胞体的位置,即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它们均由对侧后角细胞的轴突组成。其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上行。
(d) 终止(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丘脑。由丘脑发出轴突再上行。
(e) 损伤后症状:一侧脊髓丘脑侧束损伤,表现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障碍,而粗触觉影响不大,因后索完好,故触觉无明显障碍。
浅感觉的感受器的位置位于皮肤。
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
①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包括皮质脊髓侧束和皮质脊髓前束。
(a) 位置:皮质脊髓侧束位于外侧索,皮质脊髓前束位于前索。皮质脊髓束的纤维在脊髓内的排列顺序,由外向内依次为骶、腰、胸、颈段纤维。
(b) 功能:它们的功能是传导躯干和四肢的随意运动的冲动。
(c) 起源:它们均起于对侧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的运动神经元,其交叉部位在延髓的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存在脊髓全长;皮质脊髓前束只存在于上胸段。
(d) 终止:在脊髓内逐渐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形成突触联系,将运动冲动传至前角运动细胞。
(e) 损伤后症状:在脊髓损伤一侧皮质脊髓束可引起同侧损伤平面以下骨骼肌运动障碍。 大脑皮质发出皮质脊髓束的神经元(临床上又称上运动神经元)与脊髓前角细胞(又称下运动神经元)共同组成随意运动的传导通路,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若皮质脊髓束受损,出现中枢性瘫痪。若前角运动细胞受损,出现周围性瘫痪(见脊髓功能)。
②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位于外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此束起自中脑的红核,纤维发出后立即交叉下行至脊髓,经灰质(V~VII层)内中间神经元中继至前角运动细胞。其机能主要是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
③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 tract位于前索,起自脑干的前庭神经核,大部分纤维终止于灰质VII和VIII层的中间神经元,再至前角运动细胞。主要是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
④网状脊髓束reticulospinal tract位于外侧索和前索,起自脑干网状结构,下行终止于VII、VIII层以及IX层的神经元,对α、γ运动神经元产生易化或抑制影响。
4、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的联系
皮质脊髓束是大脑皮层与脊髓之间的联系,支配躯体运动;皮质回核束是大脑皮层和脑干神经答核团之间的联系。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之间应该没有纤维联系的,只是在经过脑干特别是中脑大脑脚的时候挨得很近,二者可能会同时受损
5、皮质脊髓束及其功能?
6、传导束(纤维束)的概念什么
脊髓的白质来主要由上行(感觉源)和下行(运动)有髓鞘神经纤维组成,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分。
前索位于前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下行纤维束,如皮质脊髓(锥体)前束、顶盖脊髓束(视听反射)、内侧纵束(联络眼肌诸神经核和项肌神经核以达成肌肉共济活动)和前庭脊髓束(参与身体平衡反射)。两侧前索以白质前连合相互结合。
侧索位于脊髓的侧方前外侧沟和后侧沟之间,有上行和下行传导束。上行传导束有脊髓丘脑束(痛觉、温度觉和粗的触觉纤维所组成)和脊髓小脑束(本体感受性冲动和无意识性协调运动)。下行传导束有皮质脊髓侧束亦称锥体束(随意运动)和红核脊髓束(姿势调节)。
后索位于后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上行传导束(本体感觉和一部分精细触觉)。颈部脊髓的后索分为内侧的薄束和外侧的楔束。
7、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纤维束是
内侧抄丘系: 传导对侧躯干,上下肢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冲动
脊髓丘系 :传导对侧躯干,上下肢痛温粗触压觉冲动
三叉丘系 :传导对侧头面部浅感觉冲动
外侧丘系 :传导双侧听觉冲动
皮质脊髓束:经皮质脊髓侧束至对侧脊髓前角,经皮质脊髓前束至双侧脊髓前角
皮质核束:至双侧脑干内管理骨骼肌的运动核,但面神经核下半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管理
8、脊髓的上下行传导束的功能和管理范围?
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上行传导束)
①薄束fasciculus gracilis和楔束fasciculus cuneatus
(a) 位置:位于后索,薄束在后正中沟两侧;楔束在薄束的外侧,仅见于第4胸节段以上。[图示]
(b) 功能:薄、楔束传导来自身体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薄束传导胸4平面以下(乳头平面)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楔束传导胸4平面以上的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c) 起源(胞体位置,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薄束来自胸4以下的同侧的脊神经节;楔束来源于胸4以上的同侧的脊神经节,它们由脊神经节的轴突组成。后索薄、楔束来自各节段的纤维有明显的定位,由内向外,依次由来自骶、腰、胸和颈段的纤维排列而成。
(d) 终止(第二级神经元的位置):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由此核发出轴突继续向上传导。
(e) 损伤症状:一侧薄束、楔束损伤,表现同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当脊髓后索病变,深感觉的信息不能上传到大脑皮质,闭目时不能确定患侧肢体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方向。当闭眼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站立不稳,走路如踩棉花状。精细触觉也丧失。
深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肌肉、关节和肌腱;精细触觉的感受器的位置在皮肤。
②脊髓小脑束spinocerebellar tract包括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分别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及前部。后束纤维主要起于同侧胸核的细胞;前束纤维主要起自对侧灰质v~VII层的细胞。两束向上终于小脑皮质,主要传导非意识性本体觉,以调节肢体运动。
③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位于脊髓外侧索前部和前索,分别称为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
(a) 位置: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前索,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外侧索。脊髓丘脑束的纤维在脊髓内亦有明确的定位:从背外侧向腹内侧,依次为来自骶、腰、胸、颈的纤维。
(b) 功能:前束传导躯干、四肢皮肤的粗触觉;侧束传导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
(c) 起源(胞体的位置,即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它们均由对侧后角细胞的轴突组成。其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上行。
(d) 终止(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丘脑。由丘脑发出轴突再上行。
(e) 损伤后症状:一侧脊髓丘脑侧束损伤,表现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障碍,而粗触觉影响不大,因后索完好,故触觉无明显障碍。
浅感觉的感受器的位置位于皮肤。
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
①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包括皮质脊髓侧束和皮质脊髓前束。
(a) 位置:皮质脊髓侧束位于外侧索,皮质脊髓前束位于前索。皮质脊髓束的纤维在脊髓内的排列顺序,由外向内依次为骶、腰、胸、颈段纤维。
(b) 功能:它们的功能是传导躯干和四肢的随意运动的冲动。
(c) 起源:它们均起于对侧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的运动神经元,其交叉部位在延髓的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存在脊髓全长;皮质脊髓前束只存在于上胸段。
(d) 终止:在脊髓内逐渐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形成突触联系,将运动冲动传至前角运动细胞。
(e) 损伤后症状:在脊髓损伤一侧皮质脊髓束可引起同侧损伤平面以下骨骼肌运动障碍。 大脑皮质发出皮质脊髓束的神经元(临床上又称上运动神经元)与脊髓前角细胞(又称下运动神经元)共同组成随意运动的传导通路,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若皮质脊髓束受损,出现中枢性瘫痪。若前角运动细胞受损,出现周围性瘫痪(见脊髓功能)。
②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位于外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此束起自中脑的红核,纤维发出后立即交叉下行至脊髓,经灰质(V~VII层)内中间神经元中继至前角运动细胞。其机能主要是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
③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 tract位于前索,起自脑干的前庭神经核,大部分纤维终止于灰质VII和VIII层的中间神经元,再至前角运动细胞。主要是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
④网状脊髓束reticulospinal tract位于外侧索和前索,起自脑干网状结构,下行终止于VII、VIII层以及IX层的神经元,对α、γ运动神经元产生易化或抑制影响。
9、皮质脊髓侧束的功能?
皮质脊copy髓束的主要目的是自主运动控制身体和四肢。 然而,与躯体感觉皮层的连接表明锥体束也负责调节身体的感觉信息。因为有些连接穿过中线,所以大脑的每一侧都负责控制身体两侧肢体的肌肉,同时控制身体同一侧的躯干肌肉。
在患者在锥体束的某些部分受损后,它们在身体的相应侧上瘫痪。 然而,他们可以重新学习一些原始的,基本的动作,只是没有精细动作。这意味着与这些区域的连接对于精细移动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如果它们被损坏则仅可以部分恢复。
(9)皮质骨髓束的传导途径扩展资料
皮质脊髓束有两个部分,即外侧皮质脊髓束和前皮质脊髓束。外侧皮质脊髓束神经元穿过脊髓中线,控制肢体和手指。
侧脑束在皮质脊髓束中形成约90%的连接;;其中大多数(约占总神经元的80%)在髓质中交叉,而其余的(约占总数的10%)在它们的交叉处交叉。相应的脊髓位置。前皮质脊髓束神经元,其余10%,停留在身体的同一侧,并控制躯干肌肉。
10、脊髓的浅感觉传导路径的特点
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走行在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之间)的一个区域称为传导束。传专导束分两类属:一类为运动传导束,另一类为感觉传导束。组成传导束的纤维常常是起始、终止、走行和机能相同,一般按起止命名。脊髓至脑的主要上行传导束有锥体束构成的锥体,交叉的纤维下行束叫皮质脊髓侧束;不交叉的纤维下行束叫皮质脊髓前束,主要管理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运动。皮质脑干束主要管理头面部骨骼肌的运动,主要的上行传导束有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觉、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在延髓内合并成为脊髓丘系,在锥体交叉正上方交叉,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传导肌肉、关节和肌腱深部的感觉(本体觉)。中线两侧有内侧丘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