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布鲁菌骨髓培养阳性率

布鲁菌骨髓培养阳性率

发布时间:2021-03-03 16:30:36

1、布鲁氏菌病的检查

1.周围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偏低,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血沉在急性期增速,慢性期亦偏高。贫血不清,仅见于严重患者或有延徒性病灶者。
2.细菌培养
需时较长,4周后仍无生长方可放弃。骨髓培养的阳性率高于血液,慢性期尤然。急性期羊型患者的血培养阳性率可达60%~80%。
3.免疫学试验
(1)血清凝集试验 试管法乃直接检测脂多糖抗原的抗体,效价≥1:160为阳性,但注射需乱菌苗后也可呈阳性,故应检查双份血清,若效价有4倍或以上增长,乃提示近期布氏杆菌感染。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该法的阳性率高于凝集试验,且检测IgM及IgG的敏感性相似。因慢性患者的抗体属IgG型,故本法可同时用于急、慢性病人的诊断。近来有采用亲和素酶联试验,较ELISA更敏感。
(3)2-巯基乙醇(2-ME)试验 本法可检测IgG,用于鉴别自然感染与菌菌免疫。自然感染达1个月后,体内凝集即以IgG型为主(初为IgM型),该IgG对2-ME有耐受性;而菌菌免疫后3个月内的凝集素均以IgM为主,可为2-ME所破坏。
(4)补结试验 补结抗体亦属IgG,病程第3周的效介可超过1:16。本试验的阳性率高于凝集试验,特异性亦高,但出现时间晚于凝集试验。
(5)人球蛋白试验 病人尚可产生一种不完全抗体,后者虽可与抗原结合,但肉眼不可见。当将抗人球蛋白免疫血清加入抗原-不完全抗体复合物中,即出现直接可见的反应。不完全抗体出现早而消失晚,故可用于急、慢性期病人的诊断。鉴于本法操作复杂,只适用凝集试验阴性的可疑病人,效价>1:80为阳性。
(6)皮内试验 布鲁菌素皮试乃为一种延迟超敏反应,24~48小时观察结果。仅有局部红晕而无肿块者为阴性,局部红肿和硬快的直径达2~6cm者为阳性。皮试在病程6个月内的阳性率很低,慢性期患者几近100%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
(7)其他免疫试验 有反向被动血凝试验、放射免疫、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因操作复杂,不适于普遍采用。
4.其他检查
脑脊液检查适用于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细胞增多(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增高,其余均正常。心电力产可示P-R新时期处长、心肌损害、低电压等。骨、关节的X线检查可见软组织钙化、骨质修复反应强而破坏性小,椎间盘和椎间隙变窄等。肝功能及脑电图的改变的均属非物异性。

2、布鲁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 严重吗

由于布鲁氏菌培养的营养条件苛刻而且时间长,所以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以血清学诊断为主。其原理主要是根据相应抗原抗体可以在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呈现可见反应,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体液中未知的抗体(或抗原)。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灵敏度高,价格便宜,操作方便,检测快速,适于群体布鲁氏菌病的普查。在国际贸易中是牛、羊、猪布鲁氏菌病检测的指定试验,在我国也用于人布鲁氏菌病监测的初筛。
检测布鲁氏菌病所用的虎红平板凝集抗原是用抗原性良好的布鲁氏菌菌株经培养,灭活,离心收集菌体用虎红染料染色后,悬浮于乳酸缓冲液中制备而成。

试验原理: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又称为班氏孟加拉红平板凝集试验。由于所用的抗原是酸性(PH3.6-3.9)带色的抗原,该抗原与被检血清作用时能抑制血清中的IgM类抗体的凝集活性、检查的抗体是IgG类,因此提高了反应的特异性。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具体方法如下:
一、材料准备
1、虎红平板凝集抗原、标准阳性血清、阴性血清由制标单位提供,按说明书使用。
2、被检血清应新鲜,无明显蛋白凝块,无溶血和无腐败气味。
3、洁净的玻片或玻璃板,其上划分成4cm2的方格。
4、吸管或移液器,适于滴加0.03mL液体。
5、牙签、混合棒或火柴杆,供搅拌用。
二、操作方法
1、实验前,应将血清和抗原在室温放置30-60min。
2、将玻璃板上各格标记被检血清号,然后加相应被检血清0.03mL。
3、在被检血清旁滴加虎红平板凝集抗原0.03mL。
4、用牙签类小棒搅动血清和抗原,使之充分混合,在5分钟内观察结果。
5、每次试验应设阴性血清、阳性血清对照。
三、结果判定
1、在阴、阳性血清对照成立的条件下,方可对被检血清进行判定。
2、受检血清在4min内出现肉眼可见凝集现象者判为阳性(+),无凝集现象,呈均匀粉红色者判为阴性(-)。

四、方法评价
1、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布鲁氏菌病,方法简便、快速、容易操作,适于基层大面积检疫;
2、该方法敏感性较好,检查牛的阳性率稍高于绵羊、山羊。
3、因为在酸性环境下IgM活性受抑,该法主要是检查IgG类凝集抗体,所以特异性较好,与补体结合试验、二巯基乙醇(2-ME)试验和抗球蛋白试验有较高的吻合率。
4、该法受制备抗原时条件影响较大,所以每批制备抗原应予以检查、标化方可应用。

3、痰的细菌培养 为什么阳性率那么低

因为一般呼吸道的细菌的营养要求高,不易培养!!比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结核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等,营养要求都高,能否培养成功体现实验室水平!

4、布鲁氏杆菌病

布鲁菌病诊断鉴别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及职业对协助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若同时有本病的一些特殊临床表现,如波状热、睾丸炎等,则诊断可基本成立。血、骨髓、脓液等培养的阳性结果为确诊的依据。

凝集试验(或ELISA、补结试验等)宜月逐周测定,高效价或效价成倍升高者有诊断价值。慢性患者凝集试验阴性时宜作ELISA或抗人球蛋白试验,为鉴别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或明确疾病是否活动,则可作2-ME试验。

【鉴别诊断】

本病的急性期易与伤寒、副伤寒、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流行性感冒、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疟疾、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混淆。布病的慢性期宜与各种骨和关节疾病、神经官能症等下鉴别。
布鲁菌病治疗
一急性感染

1.一般疗法及对症疗法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水、电解质及营养的补充,给予足量维生素B族和C,以及易于消化的饮食。高热者可同时应用解热镇痛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有助改善血症症状,但必须与抗生素合用,疗程3~4天。有认为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长期有睾丸肿痛者,均有应用激素的指征。

2.抗菌治疗利福平对本病有效,利福平600~900mg/天加多四环素(doxycycline)200mg/天,疗程6周,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方案。羊、猪型感染者以四环素与链霉素合用为宜,一般采用二个疗程,每次间隔5~7天,每一疗程为3周。四环素每日剂量为2g,4次分服。发热一般于用药后3~5日内消退,此时剂量可减为1.5g。链霉素的每日成人剂量为1g,分2次肌注。单用四环素的复发率为305,合用时可降至10%。SMZ和TMP合剂对本病也具一定效果,对四环素过敏者、孕妇等可以采用。疗程宜为4~6周,过短易有复发(复发率4%~50%)。链霉素也需同用,成人剂量每日1g,分2次肌注,疗程3周。

二慢性感染一般认为四环素与链霉素合用有一定疗程,但四环素的疗程应延长至6周以上,链霉素以4周为宜。对脓性病灶可予手术引流。

布氏杆菌骨髓炎应予彻底清创,辅以长期抗菌治疗,除四环素及链霉素外,亦可试用氯霉素与庆大霉素联合疗程。脊柱炎或椎间盘感染一般无需外科引流。关节炎患者偶需作滑膜切除术。

布鲁菌心内膜炎宜用四环素治疗,疗程2~3个月。链霉素6周。四环素亦可与庆大霉素复方SMZ联合治愈本病。也可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利福平。但成功的治疗常需换瓣。

菌菌疗程已沿用20余年,静脉注射,首剂为25万个菌体,以后依次为50万、125万、250万、500万、1000万、2000万、5000万、7500万、1亿、1.5亿。每次注射后引起短暂的发热有效。禁忌证为:活动性且肺结核、风湿热、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及妊娠等。
布鲁菌病并发症
有心内膜炎、心包炎、脑膜脑为、脑膜炎、脊髓炎、支气管肺炎、胸膜炎、子宫内膜炎等,个别病人可发生失语、瘫痪、听力减退、耳聋、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网膜炎、肾炎、肾盂肾炎等。妊娠患者发生流产者约占1%。
布鲁菌病预后预防
预后良好,患者大多于3~6个月内康复,仅10%~15%病例的病程超过6个月。未经抗菌药物治疗的病死率为2%~3%,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几膜炎、严重中枢系统并发症、全血细胞减少症等。慢性患者可遗传关节病变、肌腱挛缩等而使肢体活动受限

5、布鲁氏杆菌病的临床表现

(一)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半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分类可达60%以上。血沉在各期均增速。久病者有轻或中度贫血。
2.细菌学检查 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宫分泌物均可做细菌培养。急性期阳性率高,慢性期低。骨髓标本较血液标本阳性率高。
3.免疫学检查
(1)血清凝集试验(Wright试验) 试管法较灵敏。患者多在第二周出现阳性反应,1:100以上有诊断价值。病程中效价递增4倍及以上意义更大。正常人可有低滴度的凝集素;某些传染病的假阳性率可达30%以上,如兔热病该凝集效价升高;注射霍乱疫苗的人90%可呈假阳性;接种布鲁氏菌活菌苗者,凝集效价也增高。诊断时要注意分析。另外由于抗体IgA、IgG、IgM量的比例不同,如IgA含量高则可出现患者血清低稀释度为阴性,高稀释度反为阳性的所谓前带现象。因此做该实验时应增大患者血清稀释范围。
(2)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主要为IgG,出现较迟,持续较久,一般1:16以上即为阳性。对慢性患者有较高特异性。
(3)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用于测定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不全抗体可阻断完全抗体与抗原的凝集反应,使凝集试验呈假阴性。Coombs试验是使不完全抗体与不可见抗原结合的复合物通过抗人球蛋白血清结合成块,直接可见。故凝集试验阴性者可作此检查。1:160以上为阳性。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320为阳性。此法比凝集法敏感100倍,特异性也好。
(5)皮肤试验为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一般发生在起病20天以后。其方法是以布鲁氏菌抗原作皮内试验,阴性有助于除外布鲁氏菌感染。阳性仅反映过去曾有过感染。接种疫苗也可呈阳性,所以对无症状的阳性者可视为本病病人。
(6)其它实验检查 琼脂扩散,对流电泳、被动血凝试验,放射免疫及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等均可应用。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表现
(1)椎体炎:边缘型骨质破坏最常见,病灶呈多灶性或跳跃性,多侵害1~2个椎体上缘,少数为多个椎体。早期表现小骨质稀疏灶,数周后出现骨质缺损病灶,较大的病灶呈“岛屿状”。病灶呈软组织密度未见死骨,病灶边缘清晰锐利,呈不规则虫蚀状破坏或刀锯样外观,后期硬化,增生形成骨刺,呈鸟嘴状向外或邻近椎体缘伸展,形成骨桥。椎体中心亦可被侵犯,通常椎体中心病灶迅速硬化,不形成深部骨质破坏缺损,以后逐渐被新生骨代替,无椎体压缩征象。
(2)椎间小关节炎:多发生于邻近病变椎体,关节面破坏不规则,关节间隙进行性变窄,以致于消失,也可表现为继发性增生性关节炎,产生骨性强直,数个关节同时受侵。
(3)韧带钙化:以下腰椎多见,表现为自下而上逐渐发展的前后纵韧带呈索条状钙化影。
(4)椎间盘炎:早期特征为椎间隙狭窄,密度增高,上下椎体面及椎体缘不规则,有骨质破坏倾向,后期椎体缘骨质硬化增生,附近韧带钙化。
2、CT表现
(1)骨改变:骨破坏灶多为2~5 mm直径的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周边有明显的增生硬化带。多分布在椎体边缘,少数见于椎体中心,椎小关节亦见类似改变。新生骨中又见新破坏灶,邻近椎体密度普遍增高,无死骨及椎弓根破坏。
(2)椎间盘改变:椎体破坏均伴有相邻的椎间隙狭窄,椎间盘破坏,CT表现为等密度影,骨关节面增生硬化。
(3)椎旁软组织肿块:椎旁软组织影与椎体破坏区相连,形态不规则,界限清楚,推压邻近的腰大肌。
(4)腰大肌脓肿:少数患者椎体破坏平面的两侧腰大肌增宽,其内有脓肿形成。
(5)骨膜改变:椎体骨膜肥厚,由中间向两侧膨出,使椎体呈斑驳状不均匀密度增高,梭状变形,椎体边缘骨膜增生肥厚钙化,形成“唇状”骨赘,新生骨赘加上其间的破坏灶构成“花边椎”之特征性表现,但钙化的骨膜和椎体间仍清晰可辨。相邻椎体骨赘连结形成椎体侧方融合。有时横突的骨膜表现为横突顶部帽状增厚。
(6)韧带改变:主要表现在前纵韧带和棘间韧带钙化。
3、MRI表现
除CT表现特征外,可以早期发现骨和周围累及的软组织有信号异常,在T1 加权像呈低信号,T2 加权像呈高信号。炎性病变显示为壁厚、不规则强化,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三者的临床表现均有发热、乏力、持续性腰痛、下背痛及放射性疼痛等。影像学表现有椎体骨质破坏、早期椎体骨质疏松,后期硬化、增生,椎间隙变窄等相似之处,故容易发生误诊,现将三者区别如下:
1、病因
(1 )布氏杆菌病多发生于农牧区有病畜接触者,或与含菌标本接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饮用未经消毒灭菌达标的乳品或食用未熟的牛、羊肉的人群。该病最易侵犯脊柱,其流行病学已经从一个主要是职业相关疾病变成主要由食物引起的疾病。
(2) 脊柱结核多由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感染所致,是一种慢性炎症病变,无明显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为全身慢性中毒症状:低热、乏力、盗汗等。
(3) 化脓性脊柱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感染引起,国外有学者认为其有四种不同的临床表现:①髋关节综合征:髋部急性疼痛,屈曲收缩;②腹部综合征:表现如急性阑尾炎;③脑膜综合征:表现如急性化脓性或结核性脑膜炎;④背痛综合征:可为急性或渐进性。
2、影像学表现
(1)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在X 线摄影上表现为骨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硬化,少见椎旁囊肿,以下腰椎多见。CT 可显示小的、多发的骨质破坏灶,破坏边缘见骨的不同程度增生硬化,死骨少见。MRI 可早期发现骨周围软组织和骨髓内炎性的改变,在T1 加权像呈低信号,T2 加权像呈高信号。炎性病变显示为壁厚、不规则强化,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此点与脊柱结核脓肿壁薄、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相鉴别。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形成的脓肿主要位于受累椎间盘的周围,不发生流注,椎体破坏轻。此点可以与脊柱结核鉴别。
(2)脊柱结核的X 线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成角畸形及寒性脓肿形成,以胸椎下段及腰椎上段多见,常累及相连的2~3 个椎体,病变以溶骨性破坏为主,骨增生硬化则不显著。CT 平扫显示椎体松质骨破坏,骨皮质失去完整性,可见死骨和轻微骨增生和塌陷,早期椎间盘相对完整,后发生破坏,间隙变窄,脓肿呈单房或多房。脊柱结核脊椎炎形成的脓肿最大,可以发生远距离流注,椎体破坏最重。此点可以与其他两种鉴别。
(3) 化脓性脊柱炎椎体病变可发生在椎体边缘或中心部,起初为溶骨性破坏,进展迅速,继而出现骨硬化增生,这一点可与脊柱结核相鉴别。脊柱结核以破坏为主,一般要在半年后才出现骨增生硬化。化脓性脊柱炎一般很少引起椎体塌陷,但累及附件的机会较多。CT 可显示椎体骨质破坏、死骨形成及因水肿和炎性渗出所造成的低密度椎旁软组织肿块及其中的气体,对比增强可见炎性肿块强化。MRI 可在明显的骨质破坏之前发现脊髓和椎间盘的炎性病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椎间盘感染在T2 加权像上呈不规则高信号,失去其正常结构。化脓性脊柱炎在三种疾病中形成的脓肿最小,破坏最轻,大多数仅仅患者远期仅仅表现为椎间隙狭窄。此点在与脊柱结核鉴别上有价值。
3、临床表现
(1)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发热,可以表现为弛张热。疼痛剧烈,仅仅限于受累的腰部周围。疼痛的严重程度,介于其他两种脊椎炎之间。多数发生于腰椎,没有脊髓损伤症状。穿刺获得的脓液表现为粉红色、洗肉水样。血常规检查常常介入正常和异常之间。
(2 )脊柱结核性脊椎炎常表现为低热,疼痛可以很剧烈,多数相对比较轻,疼痛的严重程度低于其他两种疾病。腰椎发生率最高,可以发生于全身脊柱。20%左右的患者可以表现出脊髓压迫症状。穿刺获得的脓液表现为淡黄色、淡黄色、米汤样。血常规可以正常。
(3) 化脓性脊柱炎的急性期表现极度高热,可以达到40度以上。疼痛剧烈,严重时靠近床位的步伐、接触床位的动作都可以引起剧烈的抽搐。疼痛是三种脊椎炎中最严重的。多数发生于腰椎,没有脊髓损伤症状。脓液表现为稀薄的、粘稠的脓性液体。血常规严重异常。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方面有其特征性表现,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综合判断,确诊需要依靠病理学和血清学培养诊断。

6、布鲁氏菌感染为啥要做骨髓穿刺?

布鲁氏菌感染,他之所以做要做骨髓穿刺的话,就是它有时候会进入人的骨髓,影响人的血液。会造成血液病。

7、我国布鲁菌病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
l-3
周,平均为2
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
个月仍未痊愈。
实验室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
1∶l00
++及
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
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
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
l∶400
++及以上。
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1.2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
1
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出现免疫学检查第
2、3、4
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4.隐性感染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8、布鲁氏菌在人体内主要侵犯哪些脏器?

布氏杆菌能使各种动物患病,除引起动物流产外,其他症状多不明显。人类对布氏杆菌是易专感的,但以羊属布氏杆菌为多见,猪布氏杆菌次之,牛布氏杆菌最少。
病菌可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等途径感染。
细菌侵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随淋巴液到附近淋巴结,生长繁殖到一定数量后,突破淋巴结屏障而进入血流。这一阶段为潜伏期,一般为两至三周。在菌血期,由于内毒素的作用,病人可有发热,无力等中毒症状,此期血液培养阳性率高达70%,以后阳性率逐渐降低。
因细菌沿着血流进入肝,脾,骨髓等细胞内寄生,血流中的细菌逐渐消失,体温也渐消退。细菌在细胞内繁殖至一定程度时,再次进入血流,又出现菌血症,体温再次上升,如此反复呈波浪形热型,临床上称为波浪热。
布氏杆菌多为细胞内寄生,治疗比较难于彻底,易转为慢性及反复发作。转为慢性时,血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很低,骨髓细菌培养阳性率较高。临床表现有肝脾肿大,关节及肌肉疼痛等症状。布氏杆菌的内毒素和菌体成分均可使机体致敏,或由于免疫复合物等引起变态反应性继发病变。

9、布鲁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 是啥病

由于布鲁氏菌培养的营养条件苛刻而且时间长,所以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以血清学诊断为主。其原理主要是根据相应抗原抗体可以在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呈现可见反应,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体液中未知的抗体(或抗原)。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灵敏度高,价格便宜,操作方便,检测快速,适于群体布鲁氏菌病的普查。在国际贸易中是牛、羊、猪布鲁氏菌病检测的指定试验,在我国也用于人布鲁氏菌病监测的初筛。
检测布鲁氏菌病所用的虎红平板凝集抗原是用抗原性良好的布鲁氏菌菌株经培养,灭活,离心收集菌体用虎红染料染色后,悬浮于乳酸缓冲液中制备而成。

试验原理: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又称为班氏孟加拉红平板凝集试验。由于所用的抗原是酸性(PH3.6-3.9)带色的抗原,该抗原与被检血清作用时能抑制血清中的IgM类抗体的凝集活性、检查的抗体是IgG类,因此提高了反应的特异性。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具体方法如下:
一、材料准备
1、虎红平板凝集抗原、标准阳性血清、阴性血清由制标单位提供,按说明书使用。
2、被检血清应新鲜,无明显蛋白凝块,无溶血和无腐败气味。
3、洁净的玻片或玻璃板,其上划分成4cm2的方格。
4、吸管或移液器,适于滴加0.03mL液体。
5、牙签、混合棒或火柴杆,供搅拌用。
二、操作方法
1、实验前,应将血清和抗原在室温放置30-60min。
2、将玻璃板上各格标记被检血清号,然后加相应被检血清0.03mL。
3、在被检血清旁滴加虎红平板凝集抗原0.03mL。
4、用牙签类小棒搅动血清和抗原,使之充分混合,在5分钟内观察结果。
5、每次试验应设阴性血清、阳性血清对照。
三、结果判定
1、在阴、阳性血清对照成立的条件下,方可对被检血清进行判定。
2、受检血清在4min内出现肉眼可见凝集现象者判为阳性(+),无凝集现象,呈均匀粉红色者判为阴性(-)。

四、方法评价
1、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布鲁氏菌病,方法简便、快速、容易操作,适于基层大面积检疫;
2、该方法敏感性较好,检查牛的阳性率稍高于绵羊、山羊。
3、因为在酸性环境下IgM活性受抑,该法主要是检查IgG类凝集抗体,所以特异性较好,与补体结合试验、二巯基乙醇(2-ME)试验和抗球蛋白试验有较高的吻合率。
4、该法受制备抗原时条件影响较大,所以每批制备抗原应予以检查、标化方可应用。

与布鲁菌骨髓培养阳性率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