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看懂化验单--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血型检验
上期本刊介绍了出凝血的检验,本期接着介绍骨髓细胞形态学及血型的检验。骨髓检验对白血病、贫血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一种最基本的骨髓检验方法,因此,其检验质量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血型检验则在急救输血中有重要意义。一、参考值 骨髓中各系列细胞及其各发育阶段细胞的比值一般符合下列参考值的大致认为正常骨髓像。 1、粒细胞系占有核细胞的30%~50%,其中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及中幼粒细胞之和占粒细胞总数的1/5;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细胞及分叶核细胞占4/5。 2、红细胞系约占有核细胞的20%。 3、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幼儿可达40%。 4、单核细胞系<4%,为成熟单核细胞 5、浆细胞系<2%,以成熟浆细胞为主。 6、巨核细胞系。全片巨核细胞数多在7~35个之间。血型检验 结果判定: A型:红细胞上具有A抗原,与标准抗A(B型)血清凝集。 B型:红细胞上具有B抗原,与标准抗B(A型)血清凝集。 O型:红细胞上不具有A、B两种抗原,与标准抗A、抗B(B型、A型)血清都不凝集。 AB型:红细胞上具有A、B两种抗原,与标准抗A、抗B(B型、A型)血清都凝集。 二、Rh血型检查 参考值:中国人Rh阳性>99%,阴性<1%。 结果判定: 1、溶血性输血反应。Rh阴性者接受Rh阳性者血液,因Rh阳性血液中的抗原刺激Rh阴性,人体内产生抗Rh抗体,如果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即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Rh阴性孕妇的胎儿为Rh阳性,母体受胎儿抗原刺激产生抗体,第一胎时抗体效价较低,一般可安全分娩。但若第二胎仍为Rh阳性,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会引起新生儿溶血症。Rh阴性母亲在孕前如曾接受Rh阳性者血液输入,则第一胎就可引起Rh阳性的新生儿溶血症。 3、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其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人类红细胞表面的Rh抗原主要有D、C、E、c、e等,其中D抗原抗原性最强。一般医院只能做D抗原的鉴定,受检者与抗D血清发生凝集为阳性,反之为阴性。
2、骨髓报告怎样看?
我建议你最好还是让专业血液病大夫看好。自己学习的话不容易,再有就是疾病很有多方面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看自己的病肯定有片面性,再说骨髓报告不容易学会,你还是听从专家的意见吧。
3、骨髓检查的正常骨髓报告单
骨髓检查的报告单较为复杂,一般情况下非专业人员很难看懂。在骨髓化验报告单中,包括红细胞系、粒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等各类细胞在各个不同成熟阶段所占百分比;其他细胞如巨核细胞、网状细胞、吞噬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等数量;还有经过计算的粒系和红系细胞比值;各类细胞的形态的描述;是否有寄生虫感染和表示骨髓增生情况的说明。
4、怎样看常规血检报告
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值:4.0-10.0×10^9/L
临床意义:
增高:发热、各种炎症、白血病、出血、溶血、肿瘤等,如>30×1011/L有白血病的可能;减少:流感、非典、伤寒、粒减、粒缺、脾亢、再障、长期X线照射等
结果评价:
主要为中性粒细胞:(1)增高:生理性增高如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饭后、剧烈运动后、酒后、冷浴后、分娩、下午较上午高、应用如肾上腺素等。(2)减少:致白细胞生成减少如应用烷化剂(氮荠、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消瘤荠、噻替哌、白消安、乌拉坦、甲基苄肼、多潘等)、有丝分裂抑制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秋水仙碱)、抗抑郁药(丙米嗪、去甲苯米嗪)、利尿剂(乙酰唑胺、氯噻嗪衍生物、利尿酸、汞剂)、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甲氧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链霉素、瑞斯托霉素、放线菌素K、两性霉素)、抗颠痫药(苯巴比妥、三甲双酮、乙琥胺)、其它(扑尔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致白细胞破坏增多如应用解热镇定剂(阿斯匹林、醋氨酚、氨基比林、消炎痛、保泰松)、抗甲状腺药物(甲疏咪唑、丙硫氧嘧啶)、抗生素(苯唑青霉素、双氧青霉素、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氯霉素)、抗疟药(奎宁、扑疟奎、辛可芬)、抗心律失常药及强心药(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安定、地高辛)、其它(氯丙嗪、呋喃妥因、苯妥英钠、别嘌醇、潘生丁等)。
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值:男:4.0-5.5×1012/L女:3.5-5.0×1012/L;(应与过去结果比较)
临床意义:
增高:大量失水、慢性肺心病、肺气肿、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减少:妊娠、营养不良、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红细胞破坏增加或丢失过多、炎症、内分泌疾病等。
结果评价:
应与过去结果比较。增高:生理性如饭后、剧烈运动后、酒后、冷浴后、应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雄激素等;减少:应用安眠通、眠尔通、苯妥英钠、甲基多巴、乙琥胺、马利兰、消炎痛、双氢氯噻嗪、氯噻酮、他巴唑、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抗癫痫药、洋地黄等、采血时凝固或溶血可使结果偏低。
9、血红蛋白(HGB)
参考值:男:120-170g/L;女:110-160g/L;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
减少: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类型需结合其它指标判断);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结果评价:
增高:白细胞极度增高时,可使血红蛋白测定偏高;严重的脂血可使结果偏高;减少:应用伯氨奎啉、安替比林、苯妥英钠、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口服避孕药、强力霉素、新霉素、磺胺药等、取血凝固或溶血时可使结果偏低。
红细胞压积(HCT)
参考值:男:0.40-0.51;女:0.37-0.47;
临床意义:
增高:各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真红、>0.70应立即放血治疗;减少:血液稀释、贫血、<0.14应立即给予输血。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参考值:75-103fL
临床意义:
增高:巨幼红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等;降低: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参考值:25-35pg
用于贫血的鉴别分类,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参考值:320-360g/L
用于贫血的鉴别分类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参考值:15.1-18.8
临床意义:
指外周红细胞体积大小差异程度,增高见于大小不等。用于贫血的鉴别分类,
血小板计数(PLT)
参考值:100-340×109/L
临床意义:
增高:慢粒早期、脾切除、急性失血、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600×109/L属于病理状态应考虑有无高凝状态、慢粒等;>1000×109/L常有出现血栓的可能;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DIC、中毒、过敏、再障等;<40×109/L有自发出血的危险。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参考值:7.0-11.1fL
临床意义:
与巨核细胞增生程度有关。增高:血小板过多破坏或过度生成的疾病如原紫、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脾切除等;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降低的血小板减少如再障、脾亢、化疗后等;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时与血小板同时持续降低,恢复时其先升高。结合血小板计数分析
血小板压积(PCT)
参考值:男:0.10-0.27%;女:0.11-0.29%
临床意义:
增高:骨髓纤维化、慢粒、脾切除;降低:再障、血小板减少症、化疗等。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参考值:15.1-18.8
临床意义:
反映血小板大小不等异质性的指标。增高:血小板大小不等如化疗后、巨幼红细胞贫血、脾切除、慢粒、血栓性疾病等。
5、如何看血液常规检查报告单
血常规的一些化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说明,供参考:
1、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临床意义: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较少见。
减低:可反映贫血的程度。病人的营养状况不佳、手术后失血过多、化疗后等均可出现。
2、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万/mm3)【0.01】
女:(3.5~5.0)×1012/L(350~500万/mm3【0.01】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低:手术后失血过多、化放疗疗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其他情况引起的贫血、血液稀释后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4~10)×109/L(4000~10000/mm3)【0.001】
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这是化疗病人最常见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出现。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50~0.70(50%~70%)【0.01】
临床意义: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01~0.05(1%~5%)【0.01】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等。
(3)嗜酸性粒细胞(E):
正常参考值:0.005~0.05(0.05%~5%)【0.01】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及血液病等。
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大手术病情严重及传染病、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4)嗜碱性粒细胞(B):
正常参考值:0~0.01(0%~1%)【0.01】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某些转移癌。
减少:无临床意义。
(5)淋巴细胞(L):
正常参考值:0.25~0.35(25%~35%)【0.01】
临床意义:
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等。
减少:接触放射线及应用皮质激素之后。
(6)单核细胞(M):
正常参考值:0.03~0.08(3%~8%)【0.01】
临床意义:
增多: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5、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100~300)×103/mm3)【1.0】
临床意义:
减少: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急性白血病、伤寒、脾功能亢进及进行体外循环时、化学药物中毒。
增高:某些化疗药物或放疗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其他的疾病引起则较少见,有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术后。
6、如何查看血液检验报告单
血液报告中没有看出是贫血,正常的,如果没有感觉不舒服,不用太担心,身体会自我调节,血压的高低血液报告是体现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