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瘤怎么治啊
您好!
不知是不是要了解浆细胞骨髓瘤的治疗。
浆细胞骨髓瘤又称多发性骨髓瘤,是由于浆细胞或产生免疫球蛋白的淋巴样浆细胞过度增殖和聚集,破坏了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贫血、出血,同时引起骨骼破坏、骨折、高钙血症及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异常增多的疾病。
骨髓瘤根据发生的部位、免疫球蛋白类型及症状可分为多种,对于孤立性骨髓瘤主要采用放疗,对于冒烟型骨髓瘤多定期观察,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现在多采取联合化疗、骨髓移植、中药治疗为主。
建议:做骨髓涂片、活检、免疫球蛋白、微球蛋白、X片、尿蛋白等相关检查,明确类型和病情,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
2、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指南
?
3、治疗骨髓瘤齐普乐是什么药?医生处方BRD方案,大家帮我看看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推荐硼替佐米应用于骨髓瘤的诱导、巩固、维持全程治疗。BRD方案,就是硼替佐米联合来拿度胺和地塞米松治疗骨髓瘤,2017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篇BRD方案治疗骨髓瘤的临床研究SWOG S0777,研究结果显示:硼替佐米联合来那度胺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BRD)方案对比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RD)方案,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了11个月,BRD方案组患者中位生存期达75个月。
齐普乐药品名是注射用硼替佐米,由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
4、包头红十字会对骨髓瘤有扶助吗
没有救助,得了这病只能靠自己。只有个别省份将骨髓瘤纳入大病救助。
金秋 9 月,正值国际血液肿瘤月,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9 月 16 日在北京启动「多一点」行动——多发性骨髓瘤疾病宣传项目,旨在提高大众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知,了解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症状,引导患者及早到血液科就诊,并进行规范化治疗,最终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知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二,已超过急性白血病,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李剑博士指出:「我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是 59 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还将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该病有呈年轻化的趋势,临床上发现的年轻病例仅二十余岁。多发性骨髓瘤已逐渐变成一种较常见的血液肿瘤疾病。」
患者应尽早到血液科就诊
目前,公众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延误治疗时机、预后较差。临床发现,近三分之二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 。多发性骨髓瘤的首诊科室应为血液科,然而大多数患者会因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骨质病变(骨痛和病理性骨折等)——这些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症状首诊于骨科、肾内科或其他科室。
专家建议当患者出现骨痛、贫血、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反复感染等症状时,建议同时到血液科就诊,做到尽早发现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
推广多学科共同诊疗模式
另外,实现多发性骨髓瘤早期且正确的诊断有赖于多学科共同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的推广。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主任医师 路瑾博士强调:「与其他恶性肿瘤相似,多发性骨髓瘤的诊疗不能仅靠某个单独的学科,也需要血液科医生和骨科、肾内科等多学科医生通力合作,促进并优化临床转诊,以有效提高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率。」2015 年,北京、上海几家大型的医疗机构已经成立了多发性骨髓瘤多学科协作组 / 诊疗中心。
专家呼吁进行规范化治疗
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主任陈文明教授介绍,多发性骨髓瘤除了需要进行早期、及时的诊疗,另一关键是需要帮助患者提升治疗的依从性,实现足量、足程治疗,从而达到疾病可能的最大缓解、延长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VISTA 研究 显示,84% 的患者在 8 个疗程时(24 周)获得最大疗效,而其余患者(16%)是在更晚的时间获得最大疗效。
2013 年版《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和 2015 年《NCCN 多发性骨髓瘤诊疗指南》均推荐以注射用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作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核心方案。
随着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数量的增多,多发性骨髓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13 年 12 月,中国癌症基金会开展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援助项目,旨在减轻低收入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此外,2014 年 12 月,青岛市政府将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纳入到「大病医疗救助政策」的特药救助药品清单中。
西安杨森副总裁郑磊女士表示:「西安杨森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除了引入创新药物以满足患者治疗需求之外,我们还致力于开展面向公众的疾病教育,帮助公众了解多发性骨髓瘤,以帮助进一步提高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水平,提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据悉,今年的「多一点」行动内容主要包括:发布《中国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过去、现在与未来》报告,推出多发性骨髓瘤疾病认知 HTML5 手机游戏、疾病教育视频,以及建立多发性骨髓瘤疾病专题页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