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中医上讲怎么排除体内的寒气,我中午12:00开始
中医驱寒一般采用辛味、热性中药、针灸、艾灸、拔罐等方法,具体要看病症,辨证施治。
寒气乃七气之一。见《诸病源候论·七气候》。指为寒气所伤而产生的恶心呕吐。“寒气”指的是人体受寒时所产生的东西。
著名的中医典籍《伤寒杂病论》虽然包罗世间疾病,却以“伤寒杂病”统之、就走这个原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保持人体健康,就得从排寒扶阳入手,寒气是万病的根子。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邪为病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亦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寒邪侵人所致病症,称为外寒病症。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致病特征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寒邪侵人后,机体的阳气奋起抵抗。阳气本可制阴祛寒,但若寒邪过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祛除寒邪,反为寒邪所侵害。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寒邪伤阳,可致寒遏卫阳的实寒证,或阳气衰退的虚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症;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于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畅行不息,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侵犯,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因寒而痛,一则有明显的受寒原因;二是其痛得温则减,遇寒增剧。由于寒邪侵犯部位不同,因而可出现多种疼痛症状。如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头身肢体关节疼痛,痹症中若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为“寒痹”或“痛痹”;寒邪直中胃肠,则脘腹剧痛;寒客肝脉,可见少腹或阴部冷痛等。正如《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若寒遏阳气,温煦蒸化失司,则津液凝结而为痰饮。
(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即指寒邪侵入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侵及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克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急,甚则挛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如《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缩蜷、绌急,即为寒邪所伤,经络、血脉收引而致。
(4)寒气聚于皮肤便形成粉刺,严重则郁结成痤疮。
2、汗蒸,真的能逼出深入骨髓的寒气吗
汗蒸是可以排毒养颜去湿气的,它可以从内到外逐渐的排除。循序渐进,花的时间比较长!
3、体内寒湿重怎样祛除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
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
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湿邪为主。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冬天烧暖气,穿件单衣还冒汗,阳气外越,藏不住精气。(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人体在这种环境的状态下最容易生病,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了,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
酷暑时节,人们贪图冷气,爱喝冷饮,爱吃凉菜。一杯冰镇啤酒下肚,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透着凉快劲儿。殊不知,为贪图这一时之快,同时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个大大的隐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旺盛。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它的特点是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还有的人喜欢吃猪肉,猪肉性味咸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导致痰湿,如果感觉体内湿重,最好坚持吃一段时间的素食;长期吃电饭煲煲的大米饭,也容易造成体湿。体湿的人可以用薏米红豆汤或锅巴来解决。喝上一阵子薏米红豆汤之后,再喝小米粥来补补脾胃,久之脾健,湿自化。
4、寒气和湿气近入骨髓怎么办?
可以做做温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相关穴位,如命门,腰阳关,肾俞,委中等,可以温补肾阳,驱散寒邪,改善畏寒肢冷症状,建议可以去中医院就诊
5、中医中的寒邪入体是什么
如果真的是寒邪入体久之造成,这说法并不武断,要开中药,也不见得就严重.
中医讲药食同源.
不吃中药也可以的,平时注意保暖,多吃温热食物,早睡早起,适当运动,热天注意不吹冷空调.都会慢慢改善的.
6、寒气入骨怎么办
冬季很多人都会体寒,寒气重。 寒气入骨我不是很清楚。
不过呢,可以先试着把身上的寒气去一去。 一般的浴池都有蒸房,可以一个星期去蒸一下。
经常在穴位和关键处 拔拔罐,网上卖的拔罐器也就二三十块钱 ,放在家里经常用一下。
居住的房子最好保持干燥。
7、容易寒气入体是阴虚还是阳虚
阳虚体质,阳气虚不能抵制外邪,寒邪入里则寒,可以补阳药治疗。
8、中医里的寒气会深入骨髓吗?能逼出来么??
?
9、骨髓里有寒气怎么去除
多喝生姜水吧,我也是寒湿性体制,最近天天在喝生姜蜂蜜水,做法很简单,就是姜切片加入水中煮沸,待凉至40度左右加入蜂蜜搅拌均与即可,味道还可以哦,还有护肤的功效呢。但是晚上最好不要喝,古语说“早吃姜胜参汤,晚吃姜赛砒霜。姜是温性的实物,早上吃姜可以温脾胃,晚上吃姜则会内热,长时间会引发上火。
还有经常吃些红豆薏米粥,可以帮你排除体内湿气,光滑皮肤。
以下引用百科:
生姜性温,其特有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胃肠道充血,消化能力增强,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 吃过生姜后,人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当身体吃了寒凉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调房间里呆久后,吃生姜就能及时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
10、寒气入骨如何驱除
冬季很多copy人都会体寒,寒气重。 寒气入骨我不是很清楚。 不过呢,可以先试着把身上的寒气去一去。 一般的浴池都有蒸房,可以一个星期去蒸一下。 经常在穴位和关键处 拔拔罐,网上卖的拔罐器也就二三十块钱 ,放在家里经常用一下。 居住的房子最好保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