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骨髓象检查
骨髓象检查是指综合分析骨髓细胞增生程度、骨髓细胞计数、粒红比例等项检查后,得出的最后的骨髓象报告及结论。
临床意义
原始细胞比例超过30%,通常被认为是急性白血病的主要诊断标准。如果这些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POX)阳性,则考虑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包括粒细胞、单核细胞和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如果这些原始细胞POX阴性,而糖原染色(PAS)阳性,则考虑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红白血病或巨核细胞白血病。 粒细胞异常增多,以成熟阶段为主,如果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染色阳性值高的考虑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是一种强烈的炎症反应,而不是白血病),而阳性值低的或阴性的被认为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红细胞系统 增生明显,多为增生性贫血。其中红细胞颜色变浅、体积变小的往往提示缺铁性贫血;而体积增大、早期红细胞增多的可能是巨幼细胞贫血;红细胞大小不等且伴有各种异常形态的往往是溶血性贫血。 粒细胞、红细胞均减少,巨核细胞也减少,而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而单纯某一个系统的血细胞减少往往是单纯性单个血细胞系统的再生障碍。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是按什么分类
判断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几种方法的比较
目的探讨和比较判断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几种方法的准确性.方法对临床206份抗凝骨髓标本采用直接定量计数法和涂片染色后高倍镜视野观察有核细胞数;比较低倍镜法、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比值法、高倍镜视野法和直接定量计数法,对骨髓有核细胞高、中、低值标本的测试精度.结果 206份EDTA-K2抗凝的骨髓标本有核细胞直接定量计数,结果介于(5.0~770.0)×109/L之间,-x83.86×109/L;其中男性骨髓标本120例,有核细胞介于(5.0~388)×109/L之间,-x79.4×109/L,女性患者86例有核细胞介于(8.0~770)×109/L之间,(-x)94.2×109/L;高、中、低值骨髓标本有核细胞直接定量计数法,变异系数(CV)分别为0.061,0.061和0.096(平均CV0.073).4种方法,除方法1只能按五级增生法大体估计外,其它二种方法高、中、低值骨髓标本的平均CV分别为0.424,0.186.结论选用EDTA-K2抗凝骨髓并进行骨髓有核细胞直接定量计数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该法较目前国内传统方法准确性高、重复性好、便于操作,能满足现代临床血液学诊断、治疗和预后的需要.
3、骨髓增生象是什么意思啊?
骨髓增生程度意义按增生程度分5级: Ⅰ级: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 Ⅱ级:增生明显活跃,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Ⅲ级:增生活跃,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偿增生较差的贫血,也见于因骨髓取材时受部分血液稀释。 Ⅳ级:增生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释。 Ⅴ级:增生极度减低,见于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请提问者结合临床症状或者化验单。
4、正常骨髓象有何特点?
正常的骨髓象报告单上结论通常是这样写的:三系增生骨髓象。
具体描述就像楼上说的:各系细胞大小、分化、比例合适,没有找到特别多的异常细胞以及非造血细胞。
5、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的原因?
zshui
6、骨髓检查的配图
(一)骨髓涂片检查
⒈低倍镜检查
⑴ 判断标本是否满意 满意的骨髓涂片应薄厚适宜,细胞分布均匀、有核细胞着色清晰。
⑵ 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通常借助骨髓涂片中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来判断骨髓增生情况,并将其分为五级,见下表。
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
骨髓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常见原因。
增生极度活跃 1:1 白血病、红白血病等。
增生明显活跃 10:1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 20:1 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 50:1 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严重减低 300:1 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⑶ 估计巨核细胞系增生情况 于低倍镜下逐一视野浏览计数全部片膜内的巨核细胞数。
⑷ 注意涂片上、下两缘及片尾处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出现的特殊细胞,如Gaucher细胞、Niemann-Pick细胞及转移癌细胞等。
⒉油浸镜检查 选有核细胞丰富、分布均匀处,油镜下分类计数至少2 00个有核细胞,同时注意有无质的变化。
⑴ 计算粒系细胞总百分率及各阶段细胞所占百分率,并描述其细胞形态。
⑵ 计算红系细胞总百分率及各阶段细胞所占百分率,并描述其细胞形态。
⑶ 计算粒、红比值 粒细胞系各阶段细胞总和与红系各阶段细胞总和之比。
⑷ 分别计算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等的百分率。
⑸ 写出全片所见巨核细胞数。
⑹ 有无寄生虫及特殊细胞。
⑺ 描述成熟红细胞形态学。
(二)血涂片观察
⒈低倍镜观察涂血染色是否满意。
⒉油镜下分类计数至少100个白细胞,分别报告各类白细胞所占百分率,描述其形态染色情况及注意有无幼稚细胞出现。
⒊如外周血涂片出现幼红细胞则按分类100个白细胞过程中见到多少个来报告,并注明其属于何阶段。
⒋描述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情况。
⒌估计血小板数量并描述其形态大小和分布情况.
⒍注意有无寄生虫。
(三) 正常骨髓象
由于正常骨髓内各细胞系及其各阶段百分率范围较大,因此凡分类符合下列情况者均可视为正常骨髓象。
⒈骨髓增生活跃。
⒉粒细胞系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其中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 <5%、中、晚幼粒细胞各<15%,杆状核粒细胞多于分叶核细胞,嗜酸粒细胞一般<5%,嗜碱粒细胞<1%,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⒊幼红细胞总百分率约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其中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中、晚助红细胞约各占10%,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⒋粒、红比值 正常约为2~4:1。
⒌淋巴细胞百分率约为20%(小儿可达4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
⒍单核细胞一般<4%,浆细胞<3%,均为成熟阶段者。
⒎巨核细胞系通常于1.5×3cm2骨髓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多为成熟型。
⒏可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虽然它们各占百分率很低,但却均为骨髓成分的标志.
⒐核分裂细胞不易见到,仅约为1‰。
⒑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四) 填写报告单及提出诊断意见 根据检验结果,按要求逐项详细填写并加以描述,综合骨髓象、血象所见结合临床资料提出具体意见供临床参考。
⒈作出肯定性诊断 如骨髓、血象细胞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均典型即可作出肯定性诊断.如各型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转移瘤等。
⒉作出支持性诊断 如骨髓、血象改变可以解释临床表现时即可提出支持性意见.如支持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诊断。
⒊作出排除性诊断 如骨髓、血象所见与临床诊断不符时可提出否定性意见以排除某些诊断。
⒋骨髓、血象确有某些改变,但对临床表现提不出支持或否定性意见时,可描述其特点、并尽可能地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供临床参考,必要时迫踪观察。
骨髓、血象报告单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发给临床,另一份随同骨髓检查申请单及检验标本一并存档妥善保存以供复查、总结、研究及教学使用。
7、增生性骨髓象是正常的吗?
你好!这位朋友,下面是有关增生性骨髓象的详细说明供你参考: 一、骨髓增生程度意义按增生程度分5级: Ⅰ级: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 Ⅱ级:增生明显活跃,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Ⅲ级:增生活跃,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偿增生较差的贫血,也见于因骨髓取材时受部分血液稀释。 Ⅳ级:增生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释。 Ⅴ级:增生极度减低,见于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例(粒/红比例)意义比例增加见于: ⑴粒系细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等 ⑵红系细胞生成抑制,如纯红再障。 比例正常见于: ⑴正常人骨髓; ⑵两系细胞同时或成比例增多或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内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比例减低见于: ⑴粒系细胞减少,如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化疗、放射病等; ⑵红系细胞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三、粒系细胞改变粒系细胞增多意义 1.以原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细胞增多, ⑵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常伴有粒系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⑵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 3.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⑵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病因解除后恢复正常。 4.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 ⑵类白血病反应; ⑶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 ⑷中毒,包括药物、毒物及异种蛋白注射; ⑸其他,如严重创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⑵寄生虫感染; ⑶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 ⑷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6.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⑵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⑶放射反应。 粒系细胞减少见于: 1.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 2.再生障碍性贫血。 3.急性造血停滞。 粒系细胞形态异常 1.胞核异常: ⑴分叶过多见于严重感染、肿瘤、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⑵Pelger-Huet畸形,见于先天性或继发于造血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等。 2.胞质异常: ⑴中毒颗粒、空泡、吞噬异常; ⑵胞质中出现Chediak-Higashi颗粒或D?hle包涵体。前者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征,偶见于淋巴瘤及白血病;后者见于急性感染、严重代谢障碍、中毒等。 四、红系细胞改变意义红系细胞真性增多 1.小幼红细胞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2.正幼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各阶段幼红细胞仍保持正常比例。 3.正幼红细胞增多伴成熟受阻:见于脾功能亢进及增生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4.巨幼红细胞增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见多核巨幼红细胞。 5.巨幼红样细胞增多:见于白血病、急性红血病。 6.大幼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难治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经治疗未完全恢复者。 7.铁粒幼细胞增多: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红系细胞相对性增多见于粒细胞减少症、放射病等。 红系细胞绝对性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转移癌等。 单纯红细胞系减少意义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五.淋巴细胞系改变意义恶性增生 1.以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生 1.形态异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 2.形态正常,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及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六、单核细胞系增多意义恶性增生:见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有三种类型: ⑴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⑵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 ⑶慢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多:见于粒细胞缺乏症、病毒感染、结核病、疟疾等。 七、巨核细胞系改变意义巨核细胞增多 1.巨核细胞增多呈现左移,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癜、脾功能亢进。 2.以产板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过敏性紫癜等。3.巨核细胞增多呈现左移伴有形态异常、畸形,见于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4.巨核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多,形态异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白血病。 巨核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八、浆细胞系改变意义浆细胞恶性增生: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性白血病。 浆细胞反应性增多:见于疱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梅毒、肝炎、结缔组织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粒细胞缺乏症(浆细胞相对性增多)。 九、组织细胞增多意义恶性增生:组织细胞呈不同程度增生伴形态异常,可见淋巴样组织细胞、单核样组织细胞、吞噬型组织细胞、多核巨型组织细胞、怪异的异常组织细胞,后两种异形组织细胞常见于恶性组织细胞病。 反应性增多:见于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及其他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十、骨髓内特殊病理细胞和病原体癌细胞:如腺癌、鳞癌、未分化癌细胞等,多自血行播散转移至骨髓,原发部位多见于前列腺、乳腺、甲状腺、肺、肾、胃、结肠、胰腺及子宫等。 其他如Reed-sternberg细胞,见于霍奇金病。淋巴肉瘤细胞、网状肉瘤细胞,见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等,较少见如高雪细胞、尼曼-匹克细胞、海蓝组织细胞等。 寄生虫:骨髓中发现疟原虫、黑热病小体、蚴丝虫等,可帮助确诊疟疾、黑热病、丝虫病等寄生虫病。 十一、骨髓象与血象的关系检查骨髓象时,必须同时检查血象,常见有以下情况:某些疾病骨髓象变化相似,但血象变化有明显差别,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 某些疾病血象变化相似,但骨髓象变化有明显差别,如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某些疾病血象变化不明显,但骨髓象有明显变化,如多发性骨髓瘤、高雪病、尼曼-匹克病、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较多的异形淋巴细胞为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而骨髓象变化不明显。 急性白血病,尤其在细胞分化不良时,确定细胞类型有时困难,若将骨髓片和血片结合对比检查,有助对细胞类型的认定。 十二、骨髓象检查在临床诊断的价值肯定性诊断:骨髓中具有特异性病理性细胞时,如白血病细胞、巨幼红细胞、骨髓瘤细胞、异形组织细胞、癌细胞等,根据骨髓象即可肯定诊断。 符合性诊断:骨髓象表现异常变化,结合临床病史可符合诊断。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类白血病反应等。提示性诊断:骨髓象可提供进一步诊断线索。如溶血性贫血需结合病史作溶血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除外性诊断:骨髓象的检查能排除临床上被怀疑的疾病。如全白细胞减少,疑患急性白血病而骨髓检查无相应改变时,可作出排除性诊断
8、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最多见的疾病是?
本所中药特色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先用药,后付款,纯中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20天到30天,无效分文不收!我们的研究成果打破了“中药治疗短期内不易使血象上升”结论,一般20-30天可以观察血象明显上升,体会到身体走向康复的喜悦。
增生性骨髓象的详细说明供你参考:
一、骨髓增生程度意义按增生程度分5级:
Ⅰ级: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
Ⅱ级:增生明显活跃,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Ⅲ级:增生活跃,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偿增生较差的贫血,也见于因骨髓取材时受部分血液稀释。
Ⅳ级:增生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释。
Ⅴ级:增生极度减低,见于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