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古人骨髓有了问题

古人骨髓有了问题

发布时间:2021-01-19 19:12:13

1、中国古人为什么能提出骨髓这个概念?

因为啊!
我们很多战争,白骨累累,或者血流成河,
我们一定有医生救死扶伤,一下子就看到了人类身体各种构造,
脑子,心脏,骨髓,战场上面什么都会出现。
甚至人的各种制品。。。。

2、文中“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一句,怎么理解?

表达抄了她对鲁迅的思念之情袭突出了鲁迅先生的美好品质。

出自民国时期女作家萧红的《鲁迅先生记》。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2)古人骨髓有了问题扩展资料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

3、关于骨髓的问题

人的骨头分为很多种,有长骨、扁骨、不规则骨。但不是所有骨头里头都有髓,一些比较实质的骨头里空隙比较小,骨髓很少。骨头里有很多网状的间隙容纳骨髓.此外,长骨的骨髓腔里也容纳骨髓,还有一些营养的血管和神经,从滋养孔穿进去.软骨没有骨髓,这也是正确的一句话.软骨是由软骨组织构成,内部没有空隙,无法容纳别的组织.

4、骨髓造血出问题,有什么病,

你好,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主要见于白血病,白血病的发生目前病因不明,主要考虑是放射性的,物理性的,化学物质刺激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其治疗主要用骨髓干细胞移植。

5、中医认为骨髓有何作用?

中医认为肾主髓,而肾中则是藏着先天的精气也就是元阴和元阳。那么骨髓的作用其实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比较一致,也就是生气血的关键,而脑为髓之海。由此可见骨髓的作用非常关键,历代名家都很早认识到这一点。中医的肾指的并不是单单一个器官,它所囊括的是一整个系统,不光光只是一个负责水液代谢的器官。就如同中医的脾胃,也不仅仅是脾脏和胃。
正是由于中医认识脏腑及功能的方法并不是以解剖和实验研究为基础,而是以人体外在表现和内在脏腑之间的变化联系为重点。所以对脑的认识比较零散和肤浅。一直到清代,名医王清任才提出对脑比较系统完整的阐述。和现代的医学认识比较一致。
所以说这样的认识才是比较正确的。
二楼的 性汉A 只是在妄意批评一个自己无法理解和认亲的事物,片面的思考方式却言之凿凿,这是比较可悲的。
实际上《内经》里早就提出了五脏包括了和这个五个脏器有关联的各个系统,这就已经是几千年前的著作了。
所以我觉得,对于传统的文化,我们不能看了几页书,读了几行文字就去评定它,确实应该完整的阅读一些典籍,这样才能清楚的了解,也就不会太过片面。
我们不能因为身处在现代社会,身心受到现代科研的冲击就完全的否定以前的东西,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
并且,实际上在某些层面上,国外人以及一些现代科研是不懂得辩证的。因为不明白好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关于这一点在目前的中医界和一些专业的营养科研者那里是比较一致的。
我有一个在医院里的朋友也对我说,现在的科研也已经越来越重视,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就比如也已经开始研究中医所谓的忌口。对于一种物质通过成分的分析虽然没有什么大碍,但吃了以后就会有些并非由所含成分所反映出的外在表现了。比如对于咳嗽,现在也开始重视忌口的问题。
人当然有自己所拥护和相信的,但没有必要对其他的东西或者文化抱有偏见甚至更为偏激的看法,更多的时候,如果保留自己的意见,多听别人的意见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有很多人相信中医,很多人不相信。就连民国政府在1922年还在余云岫的主持和策划下提出废止中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
所以暂且不论中医的精髓如何,治病效果怎么样,但是光光看在一种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来说,我们还是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更何况作为学习,没什么好坏之分,没有欺骗之说。
再说了,翻开一本中医药典,其中很多的生字恐怕你都不认识呢。
性汉A 总是强调中医是伪科学,那什么是科学?阴阳五行是伪科学,难道不是笑话吗?那西方的东西就是科学。拿我自己做比方,我常年学习,也较为熟练的是塔罗牌。它不就和阴阳五行一个道理吗,人家外国人还研究易经,研究得死去活来,天天钻在里面出不来了呢。现在有些中医看不好病,那是他们没本事,根本就拿不出手的缘故。

6、骨髓造血的问题

人的血液在哪里制造在哪里生成,这是让许多人感到神秘又陌生的问题。其实人的造血器官和造血功能在胚胎时期就已逐步形成,随着人体的发育和成长造血器官又在不断变化。

7、人体骨髓造血功能是怎样被发现的?

尽管显微镜是研究血液的重要工具,但标志着现代血液学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是骨髓造血功能的发现和血细胞染色方法的建立。

几千年来,无论是诗人、哲学家,还是医生都将血液与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推测血液或是由于呼吸了大自然中的灵气形成,或是由食物中的精华转变而来,然而,他们并没有弄清楚血液的真正来源。

应当说人类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骨髓的重要性。在古代,人们吃动物的骨髓,认为它含有丰富的营养。中医认为骨髓是由饮食水谷的精液与肾气和合,渗入骨空后转化而成,骨髓充足可以上升补益脑髓。在西方,骨髓被认为是产生人体天然热和能量的源泉。莎士比亚说:“你的骨无髓,所以你的血是冷的。”

人们似乎意识到骨髓与血液之间有某种联系。在19世纪初,已有医生要患血液病的病人吃骨髓补血,但收效不大。直到19世纪中叶,骨髓产生血液的奥秘才分别由德国医学家纽曼和意大利医学家比佐泽罗揭开。

纽曼曾在1868年10月10日出版的《医学科学通报》上发表题为《关于骨髓在血液形成中的作用》的论文中,报道了骨髓中有大量的有核红细胞,而有核红细胞是血液中红细胞,的前身,因此他推断骨髓是红细胞的生产基地。几乎与此同时,意大利医学家比佐泽罗也证实了有核红细胞是无核红细胞的前身,此外他还指出白细胞也是由骨髓细胞生成的。纽曼和比佐泽罗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兴趣,许多医学家开始进一步深入研究血液细胞的起源问题,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例如有人认为红细胞是白细胞核瓦解的产物,也有人提出红细胞是由原始细胞吞噬了血红蛋白后形成的,还有人坚持红细胞是在肝脏中形成的观点。尽管这些认识现在看来都是不正确的,但是,在当时正是这些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有力地推动了血液学研究的深入。

既然成熟的无核红细胞是由幼稚的有核红细胞转变而来,那么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也就是说有核红细胞是怎样变成无核红细胞的呢?有人认为,实际上核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变换了形式,而不再可见。而支持核消失的学者又分成两派:以纽曼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红细胞在成长过程中核被细胞自己再吸收;比佐泽罗支持的一派则主张,核是在成熟过程中被逐出细胞。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当时两派都很难拿出足够的证据驳倒对方,加之他们各有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去做,不久这个争论便不了了之。直到20世纪中期,随着显微照相技术的发展以及后来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人们才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了解。现在的研究结果支持比佐泽罗等人核在成熟过程中被逐出细胞的观点。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骨髓是制造血液细胞的大本营。骨髓每天可产生2000亿个红细胞;100亿个白细胞和4000亿个血小板。如同深藏在地下岩层中的石油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保证一样,骨髓是人体一系列重要的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

8、为什么捐出一部分骨髓救治他人,对捐献着的身体健康不会有影响?

有的 古人讲毒深入骨髓就没救了 可见骨髓对人是很重要的 不过一部分骨髓的话影响不大 可能会让你免疫力下降之内的不是影响太大

9、病在骨髓用文言文怎麼说

可以说:疾在骨髓、或者病在骨髓。
意思就是:病到骨头里、无法医治。
出处L 《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病入膏肓这个词不太合题意。
古人认为:心脏下面有一小块脂肪做膏,心脏与横膈膜之间的部位叫做肓。膏肓不是骨髓。

与古人骨髓有了问题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