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巨幼细胞贫血骨髓比例

巨幼细胞贫血骨髓比例

发布时间:2021-01-18 19:01:21

1、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贫血在骨髓象中的特点和异同

缺铁性贫血:为增生性贫血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个别患者减低。
主要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红比值降低。增生的红系细胞以中、晚幼红为主,其体积较正常为小,胞质少而着色偏蓝,边缘不整,呈锯齿状或如破布,显示胞质发育落后,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胞核小而致密、深染,甚至在核的局部呈浓缩块状;表现为“核老质幼”的核质发育不平衡改变。分裂象易见。粒细胞比例相对降低,各阶段间比例及形态基本正常;巨核细胞系正常;淋巴/单核细胞正常。

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三系细胞出现巨幼变为特征
①红细胞系统:红系明显增生伴显著巨幼样变,粒红比值降低或倒置。正常形态的幼红细胞减少或不见,各阶段的巨幼红细胞出现,其比例常大于10%。可见核畸形、碎裂和多核巨幼红细胞。由于发育成熟受阻,原巨幼红细胞和早巨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在有的病例中占幼红细胞的比例可高达50%。核分裂象和豪焦小体易见,胞核的形态和“核幼质老”的改变是识别巨幼样变的两大特点;

②粒细胞系统:略有增生或正常,粒系细胞比例相对降低。中性粒细胞自中幼阶段以后可见巨幼变,以巨晚幼粒和巨杆状核细胞多见,可见巨多核叶中性粒细胞;

③巨核细胞系统:数量正常或减少,可见巨核细胞胞体过大,分叶过多(正常在5叶以下)与核碎裂;胞质内颗粒减少。

相同点: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为主,粒红比值降低甚至倒置,核浆发育不平衡(但一个是胞浆发育不良,一个是胞核发育不良)

2、鉴别骨髓增生和巨幼细胞异常做什么实验

鉴别诊断:

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各种实验检查,诊断本病并不困难,VitB12缺乏和叶酸缺乏在临床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治疗用药不同,血清叶酸和VitB12的测定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2.本病常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故易误诊为胃病、慢性胃肠炎、肠梗阻、肠结核等,须与这些病鉴别,只要作血象和骨髓象的检查,鉴别不难。有出血,且伴有全血细胞减少,有的含有少数幼稚细胞者,需与再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鉴别。

3.在细胞形态上应注意下列疾病鉴别: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可以有血象全贫及大细胞贫血的表现,骨髓中可见到红系有巨幼型改变。鉴别主要靠MDS有典型病态造血,可波及巨核系及粒系细胞。患者细胞遗传学的改变亦可帮助鉴别。

(2)再生障碍性贫血 可有血象全贫,但骨髓增生低下。由骨髓涂片和活检病理检查可鉴别。

(3)溶血性贫血 某些溶血性贫血会有相对的叶酸缺乏,当叶酸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临床上出现黄疸及网织红细胞增高时,两者需加以鉴别。溶血性贫血的骨髓中不会出现典型的巨幼改变,黄疸及网织红细胞增高的程度较显著。此外,溶血性贫血的特殊试验常可帮助证实。

3、巨幼c性贫血骨髓象提示什么病

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以原始红及早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2.各期红细胞出现巨幼变。 3.巨幼红细胞表现胞体增大,核染色质疏松,细胞核发育落后于细胞浆。 4.粒细胞及巨核细胞也呈现巨幼变?什么意思?

4、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片镜下观察有哪些特征

巨幼细胞贫血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三系细胞出现巨幼变为特征

①红细胞系统:红系明显增生伴显著巨幼样变,粒红比值降低或倒置。

正常形态的幼红细胞减少或不见,各阶段的巨幼红细胞出现,其比例常大于10%。可见核畸形、碎裂和多核巨幼红细胞。由于发育成熟受阻,原巨幼红细胞和早巨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在有的病例中占幼红细胞的比例可高达50%。和分裂象和豪焦小体易见,胞核的形态和“核幼质老”的改变是识别巨幼样变的两大特点;

②粒细胞系统:略有增生或正常,粒系细胞比例相对降低。中性粒细胞自中幼阶段以后可见巨幼变,以巨晚幼粒和巨杆状核细胞多见,可见巨多核叶中性粒细胞;

③巨核细胞系统:数量正常或减少,可见巨核细胞胞体过大,分叶过多(正常在5叶以下)与核碎裂;胞质内颗粒减少。

骨髓形态学检查对MgA的诊断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发现粒系细胞巨幼变对疾病早期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5、患儿女一岁身后一只羊乳喂养。未添加辅食。诊断为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其最有特征的骨髓象是?

首先孩子半岁以后一定要添加辅食,不添加辅食,大脑的发育,身体的发育肯定就不全了,所以,婴儿不吃辅食的话,太影响健康了。

6、贫血的机制是什么?

根据发病机理和病因可将贫血分成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为主、失血过多三大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的贫血又可分成两类:
①骨髓功能衰竭: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若骨髓产生的多能干细胞数量太少,即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若定向干细胞缺陷,即可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若调节功能障碍,即可发生肾功能衰竭的贫血、内分泌功能紊乱的贫血;以及其他直接原因不明的慢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的贫血,骨髓浸润的贫血。这类贫血大多是正常细胞型的。
②造血所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缺乏血红蛋白所必需的铁,可发生缺铁性贫血,严重的缺铁性贫血是小细胞低色素型的;虽不缺铁但不能利用,可发生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起辅酶作用的叶酸、维生素B12等缺乏或利用障碍,以致DNA合成障碍,患者骨髓中的幼红细胞是巨幼细胞性的,所以把这类贫血叫做“巨幼细胞贫血”。这类贫血大多属大细胞型。缺乏的原因可以是摄入不足、吸收不良、需要增加、丧失过多或利用障碍。
(2)红细胞破坏增多为主的贫血,包括各种先天的或后天获得的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在形态上可以有明显的异常,但MCV大多仍是正常的,MCHC正常或轻度增高。溶血的原因可以是红细胞先天性的内在缺陷或外来因素对红细胞的损害。
①红细胞先天性的内在缺陷:包括红细胞膜遗传性缺陷、红细胞酶缺乏引起代谢障碍、血红蛋白异常、红细胞对补体过敏。
红细胞膜遗传性缺陷可引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棘刺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缺乏引起代谢障碍,如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丙酮酸激酶、磷酸己糖旁路、谷胱甘肽代谢或糖无氧酵解径路中其他酶缺乏所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血红蛋白异常,如珠蛋白链结构异常可发生镰形细胞贫血,血红蛋白C、D、E病等不稳定血红蛋白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珠蛋白链合成减少可引起各型海洋性贫血;
红细胞对补体过敏,则可发生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②外来因素损害红细胞:包括免疫反应、机械损伤。
免疫反应有三种:由自体免疫引起的有温抗体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病、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由药物诱发的免疫溶血性贫血;同种免疫,如新生儿Rh溶血病、新生儿ABO 溶血病、血型不合的输血后溶血病。
机械损伤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如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创伤性心源性溶血性贫血。
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和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贫血,如烧伤所致溶血性贫血,药物和化学毒物所致溶血性贫血,寄生虫、细菌、病毒感染所致溶血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所致贫血。
(3)失血
失血过多的贫血包括急性和慢性失血的贫血。急性失血引起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属正常细胞型;慢性失血常同时伴有缺铁,故贫血大多为缺铁性贫血,属小细胞低色素型。
由于这种贫血分类是以发病机理和病因为依据的,所以临床上对个别病例的贫血到底属于哪一类型,必须深入了解其病史、体征和各种有关检验结果后才能作出判断。这种分类法的优点是能说明发生贫血的直接原因和发病机理,便于治疗。其不足之处是,有些贫血的原因还尚不太清楚,或发病机理比较复杂,可能有多种因素与贫血的发生都有关系,而在分类时只能按主要病因和发病机理进行分类,因此这种分类法有一定的缺陷。

7、巨幼细胞贫血合并缺铁性贫血的骨髓像

1.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以后者的减少更为严重。贫血轻微时红细胞形态变化不大。重者则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MCVl5%。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一般正常。
3.血小板计数多正常。
4.网织红细胞常轻度增高。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明显增生,幼红细胞总百分率常>30%,其中以中、晚幼红细胞增多为主,各阶段幼红细胞胞体常较小,胞质量少,边缘不整齐,嗜喊性色调较强,细胞核小而致密。
3.粒系细胞总百分率常因红系增生而相对减低,各阶段百分率及细胞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4.粒、红比值减低。
5.巨核细胞系常无明显变化,血小板形态一般正常。
6.成熟红细胞形态学变化同外周血,嗜多色性红细胞较易见到。

与巨幼细胞贫血骨髓比例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