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造血,是怎么回事?
骨髓里含有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各种血细胞和淋巴细胞。
2、红骨髓为什么有造血功能
人出生时,红骨髓充满全身骨髓腔,随着年龄增大,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中有红骨髓。此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够补充所需血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被红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显著提高。 红骨髓能制造红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白细胞。血小板有止血作用,白细胞能杀灭与抑制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等;某些淋巴细胞能制造抗体。因此,骨髓不但是造血器官,它还是重要的免疫器官。黄骨髓主要是脂肪组织,当人体贫血时,它可以转化为红骨髓。有些药物如氯霉素及呋喃类,在长期大量使用后,可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类,红骨髓内涵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及脂肪组织。
3、白血病为什么要骨髓移植
您好:骨髓移植只是治疗白血病的方法之一,不是唯一。
首先不是所有的白血病患者都要做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方案主要有下列几类: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中药治疗。部分高危险性病人,需要进行骨髓移植。近1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遗传学的进展,使白血病预后得到极大的改观。“白血病是不治之症”已成了过去。正规、系统地治疗可以使大多数白血病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甚至痊愈。
既然你提到骨髓移植,那么下面就是关于骨髓移植的描述(仅供参考)
所谓的骨髓移植并非字面那样,是真的骨髓质.早期在对白血病进行研究治疗的时候,医学家发现,人体的骨髓是血液产生的源泉,骨髓里含有遭血细胞!受到当时条件所限,他们往往采用直接抽取健康着的骨髓,做适当处理后转植入患者体内,因此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骨髓移植.日后,这种名称一直延用下来.
随着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先进医学设备的应用,医学家在人类骨髓中发现了造血干细胞,并发现不止是骨髓中含有造血干细胞,血液中也同样含有,只是含量远不及骨髓!因为直接从骨髓中抽取的方法会给捐献者带来巨大的痛苦,所以开始使用从血液中分离造血细胞的方法,这样,对捐献着的痛苦就降到了最低.
分离后的血液,会重新输入到捐献着的血管中,而干细胞则留在了另外的容器中等待进行移植.分离机当然是经过严格消毒,无须担心血液在"出门旅游"的时候受到病菌侵害.
另外,人的骨髓是能够生产造血干细胞的,不用对失去的那部分而担心,不出10天,捐献者身体中的干细胞就会恢复原先的水平.
另:当然骨髓移植也有它的弊端:1、骨髓移植违背生理自然规律。2、摧毁了生命的免疫力
3、配型困难等。
4、骨髓是骨头么?为什么能造血?是哪一根骨髓可以造血?
骨髓不是骨头,是骨的一部分,骨髓分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黄骨髓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转化成红骨髓(如人体大量出血)
肝脏也具有一定的造血功能,但是肝脏造血是在胚胎时期,就是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
5、人为什么会有造血功能?
造血干细胞是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鼻祖,是高度未分化细胞,具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干细胞可以救助很多患有血液病的人们(如白血病)。因为造血系统原始细胞恶性增生、不会凋亡,从而导致了白血病发病,而救助他们的方法就是将这些恶性细胞全部杀灭,但是化疗是敌我不分得,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正常的造血干细胞,导致人体血细胞缺乏,危及病人生命。当病人需要根除白血病时,就要一次性杀灭癌细胞,但是这样超大剂量的化疗往往也将正常干细胞杀灭的寥寥无几。为了让病人尽快恢复造血功能,挽救生病就需要输注造血干细胞,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骨髓移植。但是自体的骨髓移植虽然成功率大,排异反应小,但是在采集的时候难免会混杂有白血病细胞,造成以后复发的来源,所以有时需要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但是不是任何人的骨髓拿来都可以移植的,如果两个人免疫标记相差太大就会造成过强的排异反应,使得移植失败,病人死亡。您在血液中心采集的干细胞样本,将会送到骨髓库进行基因存档,当有病人需要异基因骨髓移植,而他和您的骨髓配型相近的话,血液中心会通知你捐献干细胞,也就是献骨髓。它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对身体也无害,就是将您的血液循环到一个采集机器中,机器自动采集,就像献血一样,一般150ml足够了
6、骨髓为什么能造血?骨髓含有造血干细胞吗?造血细胞就是造血?
指导意见:造血干细胞也称为多能造血干细胞,是骨髓中的原始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种血细胞的功能,而血液中主要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后才释放进去的,造血干细胞主要还是存在于骨髓中,那里的微环境适合造血干细胞生长繁殖和分化。
7、骨髓是怎样造血的
人的血液在哪里制造在哪里生成,这是让许多人感到神秘又陌生的问题。其实人的造血器官和造血功能在胚胎时期就已逐步形成,随着人体的发育和成长造血器官又在不断变化。
8、骨髓不造血的病人为何需要输血小板
认真看完就懂了!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形状不规则,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得多,无细胞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00000000个/L,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有形成份,既不属于红细胞也不属于白细胞,它的体积很小,直径只有红细胞的1/3~1/2,没有颜色,形状又不规则,在血液中是很不起眼的小个子。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它却是我们身体内部的“止血专家”。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小板对毛细血管的内皮有营养和支持的作用,它就像“泥瓦匠”一样,时刻在修补血管壁,始终保持血管内壁的完整性和光滑度,防止血管内的血液丢失。当人体血管破损发生创伤出血时,血小板立即发挥“堵漏专家”的专长,成群结队奔赴现场,迅速抱紧粘附成团,在十几秒钟内形成血栓,堵塞在创口的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堵住伤口。如果有比较大的血管破裂,这个“止血能手”还能携带具有止血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随血小板来到血管损伤处,并立即被释放出来,让局部的血管收缩,促进止血。血小板身体内有一些“凝血因子”,当血液流到血管外时,血小板遇到比较“粗糙”的环境,它便会破裂,释放出“凝血因子”———收缩性蛋白质,促使血液向“凝聚”方面发展,成为血凝块,这就是我们看到伤口流出的血很快就由稀薄转为粘稠的状态,并堵塞血管,也堵塞整个伤口,防止继续出血的原因了。如果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出现异常,会导致小伤口出血不止、牙龈出血、碰撞后出现明显的青紫肿胀,甚至会引起内脏或颅内出血,危及生命。正常成年人血小板每立方毫米10万~30万个,寿命大约是7~10天。临床上与血小板有关的常见疾病有血小板减少症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小板应用十分广泛,涉及急救、外科、内科、妇产科等多个临床科室。某些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严重肝病等诸多原因可造成血液中血小板过低或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严重出血而危及生命,就须输注血小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