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是止痛药吗 会导致嗜睡吗
长期用无蓄积。那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是止痛药吗?会导致嗜睡吗? 双氯芬酸钠是非甾体消炎药中作用较强的一种,它对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强于阿司匹林和消炎痛等。 不同种类的NSAID有相同的作用机制。它们都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最终生成前列环素(PGI1),前列腺素(PGE1,PGE2)和血栓素A2(TXA2)。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常见不良反应有:可引起头痛及腹痛、便秘、腹泻、胃烧灼感,恶心、消化不良等胃肠道反应。偶见头痛、头晕、眩晕。血清谷氮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血清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SGPT)升高。少见的有肾功能下降、可导致水钠潴留,表现为尿量少、面部水肿、体重骤增等。极少数可引起心率不齐、耳鸣等。罕见:皮疹,胃肠道出血、消化性溃疡、呕血、黑便、胃肠道溃疡、穿孔、出血性腹泻、困睡.过敏反应如哮喘、肝炎、水肿。有导致骨髓抑制或使之加重的可能。 万一药物过量时应采用下列治疗措施;应尽快采取洗胃和活性炭处理,以阻止其进一步被吸收。对并发症,例如血压过低、肾功能衰竭、惊厥、胃肠刺激、呼吸抑制,应进行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其它特殊的治疗方法,例如加强利尿,透析或血透等很可能对促进排除非甾体类抗炎药没有多少帮助,因为该类药的蛋白结合率高而且代谢程度很高。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是止痛药,会导致嗜睡,因此服药期间避免开车及高空作业等。 康爱多建议您在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2、药物会引发再障性贫血吗?
药物会引发再障性贫血吗1、药物剂量引起再障首先和剂量有关,系药物毒性作用,达到一定剂量就会引起骨髓抑制,一般是可逆的,如各种抗肿瘤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如阿糖胞苷和甲氨蝶呤等主要作用于容易分裂的较成熟的多能干细胞,因此发生全血细胞减少时,骨髓仍保留一定量的多能干细胞,停药后再障可以恢复;白消安和亚硝脲类不仅作用于进入增殖周期的干细胞,并且也作用于非增殖周期的干细胞,因此常导致长期骨髓抑制难以恢复。此外,苯妥英钠、吩噻嗪、硫尿嘧啶及氯霉素等也可以引起与剂量有关的骨髓抑制。2、个别患者发生造血障碍,多系药物的过敏反应,常导致持续性再障。这类药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氯(合)霉素、有机砷、阿的平、三甲双酮、保泰松、金制剂、氨基比林、吡罗昔康(炎痛喜康)、磺胺、甲砜霉素、卡比马唑(甲亢平)、甲巯咪唑(他巴唑)、氯磺丙脲等。药物性再障最常见是由氯霉素引起的。据国内调查,半年内有服用氯霉素者发生再障的危险性为对照组的33倍,并且有剂量-反应关系。氯霉素可发生上述二种类型的药物性再障,氯(合)霉素的化学结构含有一个硝基苯环,其骨髓毒性作用与亚硝基-氯霉素有关,它可抑制骨髓细胞内线粒体DNA聚合酶,导致DNA及蛋白质合成减少,也可抑制血红素的合成,幼红细胞浆内可出现空泡及铁粒幼细胞增多。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性的,一旦药物停用,血象即恢复。氯霉素也可引起和剂量关系不大的过敏反应,引起骨髓抑制多发生于服用氯霉素后数周或数月,也可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自身免疫直接抑制造血干细胞或直接损伤干细胞的染色体所致。这类作用往往是不可逆的,即使药物停用。凡干细胞有遗传性缺陷者,对氯霉素的敏感性增加。可见药物引起再障多半是因为剂量和个人体质的原因,希望患者了解到这些对再障的原因有一定的认识。对症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3、化疗之后为什么白细胞会下降呢
化疗药物(抗肿瘤药物)是治疗癌症常用的方法之一,临床上主要运用在杀灭增殖较快的癌细胞,但是其治疗期间会对一些增殖也比较快的正常细胞也有影响。化疗可作用于癌细胞增殖周期的不同环节,抑制DNA分裂增殖能力,从而起到对肿瘤的治疗作用。
但是我们通过临床统计也发现,由于化疗药物均缺乏选择性,所以在杀死大量肿瘤细胞的同时亦可杀死不少正常骨髓细胞,尤其是对粒细胞系影响最大,从而出现骨髓抑制,见白细胞减少,甚则全血细胞减少。当白细胞下降到一定数值,患者需要升白治疗,并口服补血药物。肿瘤病人在化疗中随着化疗药物在体内累积量的增加,其骨髓抑制也逐渐加重。多数抗癌药物的骨髓抑制,出现于用药后1~3周,持续2~4周恢复。白细胞下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合并感染。当WBC<500/dl,Pt<10×109,发生感染和出血的危险最大,一般情况下:
1、当一度骨髓毒性,白细胞(3.0~3.9)*10^9/L时通常不处理;
2、白细胞在(2.0~2.9)*10^9/L,患者没有发烧或者感染时,可以暂时观察;
3、如果合并发烧或者感染时,需要进行抗感染和升血小板治疗;
4、当白细胞低于2.0*10^9/L,不管有无发烧,都需要应用升白药。
建议在化疗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如富营养的高蛋白饮食、维生素、中草药等。如果WBC<3.5×10^9/L,PC<60×10^9/L应考虑停药。
除了白细胞数下降之外,患者还有可能出现呕吐、恶心症状明显,血小板等免疫指标急速下降。针对放化疗引起的一系列症状,除了服用临床上的免疫增强药物,医生建议在日常生活调理中,服用今幸-rh2全方面改善病人体质,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更好促进病人康复。
4、骨髓抑制后的贫血可是吃什么药?
骨髓抑制后的贫血,就是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都会降低。
白细胞,粒细胞下降的补维生素B4,升白胺,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血红蛋白减少的可补利可君,一句话就是缺什么就补什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补一些增益骨髓的中药,如首乌,枸杞,红枣,熟地,当归。
补充铁剂:口服为宜,硫酸亚铁,每次0.3克,每日l~3次;富马酸亚铁,每次0.2克,每日3次。于进餐中或餐后服用。如果患者口服铁剂有困难时,可改用肌肉注射补充铁剂,有关适应证、药物、用量等详见有关书籍。缺铁则血红蛋白减少,就会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补充维生素B12:维生素B12是合成DNA的主要辅助酶,其缺乏可造成细胞分裂迟缓,造成贫血。除婴幼儿、孕妇外,许多50岁以上的人都缺乏这种维生素。维生素B12缺乏会造成典型的贫血症状,疲劳、神志不清、很难专心。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食品中,包括肉类和乳制品,因此,应当吃一些肉类和乳制品,你才能取得足够的维生素B12。
骨髓抑制,就是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都会降低
补充维生素c:虽然从蔬菜、水果和谷类中所得到的铁难吸收,但维生素c可改进吸收这些食物的程度达85%,维生素C能促进食物中铁的吸收。
补充叶酸:叶酸已被证实也参与DNA合成,其缺乏同样可造成红细胞分裂迟缓而发生贫血。在孕期适当服用可防止生育缺陷。绿叶蔬菜和谷类中含有叶酸。贫血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叶酸制剂。
5、白血病化疗药物会给人体带来哪些毒副作用?
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尚没有针对性的抗肿瘤药物,多数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会产生杀伤作用,从而带来各种各样的副作用,即所谓“杀敌三千,自损八百”。主要的毒副作用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骨髓抑制化疗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副作用,表现为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下降,从而引起发热、出血及各种贫血症状。当然,化疗药物的骨髓抑制程度、出现快慢、持续时间是不同的,但这是治疗所必需的。当停用化疗药物后,由于正常细胞的生长要早于、快于白血病细胞,因此在白血病细胞尚未生长时,正常细胞已经开始恢复,由此也就恢复了患者的造血功能。但是,要定期给予下一次化疗,否则残存的白血病细胞又会开始增殖,一旦其开始生长就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复发。
(2)胃肠道及肝脏功能副反应几乎所有抗白血病药物均能导致程度不等的胃肠道症状,患者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便秘,甚至便血等。上述反应可由药物刺激引起,也可以由于胃肠黏膜受药物损害所致。少数药物可作用于脑干的呕吐中枢。胃肠道反应一般不影响治疗。近来,随着中枢镇吐药物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或减轻了胃肠道反应。对于极个别出现频繁腹泻或血样便的患者,则需停药观察,并予以相应的积极治疗。此外,很多化疗药物尚可导致肝脏功能的损害,即引起药物性肝炎,因此,在化疗的同时,可常规予以保肝药物治疗。
(3)免疫抑制化疗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着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也是化疗后患者易于感染或感染不易控制的原因之一。
(4)其他一些药物有其特殊的副作用,如长春新碱可引起末梢神经炎,表现为手足指趾末端的麻木;环磷酸胺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患者出现血尿;柔红霉素等蒽环类化疗药可引起心脏的毒副作用等。
6、骨髓抑制后退烧药物选择
骨髓抑制后引起的发热,考虑是感染性发热可以性大,一般认为,对于粒细胞减少伴有发热的患者,均使用抗生素;对于4度骨髓抑制的患者,无论有无发热,均必须预防性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