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里有外来细胞是什么意思
骨髓的原始细胞包括哪些细胞由于生理变异和不同的调查资料,正常骨髓象各系统各阶段细胞比值变动范围较大,所以正常骨髓象实际含义是正常范围骨髓象,下降数据可做为骨髓涂片中各种血细胞正常值的参考:粒细胞系统占比例最大,约1/2强。一般原始粒细胞<0.02,早幼粒细胞<0.05,以中性杆状核最多,其比值大于分叶核细胞,也多于晚幼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0.05,嗜碱性粒细胞<0.01。红细胞系统占骨髓第二位(有核红细胞),约占1/5左右,以晚幼红细胞居多,中幼红细胞次之,原始红细胞<0.01,早幼红细胞一般<0.05,无巨幼红细胞。淋巴细胞约占1/5左右,小儿偏高,有时可达0.4,单核细胞一般<0.04,浆细胞一般小于0.015。非造血细胞,如网状细胞、吞噬细胞、组织嗜碱性细胞等可少量存在,它们的比值虽然很低,但却骨髓有成份的标志。巨核细胞计数尚没有统一方法,一般全片巨核细胞数7-35个,其中原始巨核细胞占0~0.01,幼稚巨核细胞0~0.05,颗粒性巨核细胞0.1~0.3,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0.44~0.60,裸核巨核细胞0.08~0.3。由于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在骨髓中停留时间很短,一旦有血小板产生,立即将血小板释放出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正常骨髓中往往以颗粒型巨核细胞为主,裸核巨核细胞次之。附骨髓检查报告(血细胞检查报告)。
2、骨穿结果出来了,怎么看情况好坏
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puncture)是采集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临床上骨髓穿刺液常用于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也可用于造血干细胞培养、细胞遗传学分析及病原生物学检查等,以协助临床诊断血液病、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并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等。血细胞的质和量的异常是血液病的重要病理变化。血液病检查中经常会遇到骨髓象和血象分析等,但是普通人却根本看不懂这些,那么怎样正确看骨穿报告呢,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正常值又是多少呢?
骨髓检查的报告单较为复杂,一般情况下非专业人员很难看懂。在骨髓化验报告单中,包括红细胞系、粒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等各类细胞在各个不同成熟阶段所占百分比;其他细胞如巨核细胞、网状细胞、吞噬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等数量;还有经过计算的粒系和红系细胞比值;各类细胞的形态的描述;是否有寄生虫感染和表示骨髓增生情况的说明。
由于正常骨髓内各细胞系及其各阶段百分率范围较大,因此凡分类符合下列情况者均可视为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细胞系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其中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晚幼粒细胞各<15%,杆状核粒细胞多于分叶核细胞,嗜酸粒细胞一般<5%,嗜碱粒细胞<1%,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3、幼红细胞总百分率约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其中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中、晚幼红细胞约各占10%,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4、粒、红比值正常约为2~4:1;
5、淋巴细胞百分率约为20%,小儿较高,可达4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原始淋巴和幼稚淋巴细胞极罕见;
6、单核细胞一般<4%,浆细胞<3%,均为成熟阶段者;
7、巨核细胞系通常于1.5×3cm2骨髓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多为成熟型;
8、可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虽然它们各占百分率很低,但却均为骨髓成分的标志;
9;核分裂细胞不易见到,仅约为1‰。不见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10、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只有了解骨髓细胞形态的正常值才能对血液病的病情、疾病程度有所掌握,但血液病的诊断不能仅凭骨髓穿刺,还要结合血常规、骨髓活检及其他相关检查,若有异常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3、骨髓象中外铁两个加号是什么意思
正常红细胞之所以叫红细胞,是因为红细胞中含有铁,经染色后呈现红色,正常骨髓中红细胞外铁和内铁有一定的比例,骨髓内、外铁是指骨髓涂片经铁染色后,根据着色程度分为+,++,-等,是判断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贫血的一个重要指标
4、正常骨髓象有何特点?
正常的骨髓象报告单上结论通常是这样写的:三系增生骨髓象。
具体描述就像楼上说的:各系细胞大小、分化、比例合适,没有找到特别多的异常细胞以及非造血细胞。
5、正常骨髓象粒红比值中的粒红具体指的是什么细胞呢?
粒红比是 粒细胞百分率总和 / 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其中的红,并不包含成熟红细胞。
6、大致正常骨髓象应具备四项条件
正常骨髓象具备4项条件:1·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2·各系各阶段细胞所占有核细胞的比例大致正常 3·各系各阶段细胞形态上无明显异常 4·无特殊病理细胞以及血液寄生虫。
7、简述正常成人骨髓象具备的四个条件
骨髓象即骨髓细胞学检查。根据有核细胞所占的比例把骨髓增生程度分成等级,来反映骨髓造血的活跃程度。在取材、制片和染色良好的情况下,正常骨髓的增生程度大多描述为“骨髓增生活跃”。某些贫血时骨髓代偿增生能力良好,则会表现为“增生明显活跃”,如果造血功能降低则骨髓“增生减低”或“极度减低”,而发生白血病时,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
8、骨髓的原始细胞包括哪些细胞
骨髓的原始细胞包括粒系细胞、红系细胞、单核系、淋巴系及巨核系,是由造血干细胞向各系祖细胞分化增殖而来。
粒系及红系细胞都依次经过原始细胞阶段,早幼阶段、中幼阶段、晚幼阶段和成熟阶段。淋巴系、巨核系和单核系细胞依次经过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
正常骨髓象实际含义是正常范围骨髓象,下降数据可做为骨髓涂片中各种血细胞正常值的参考: 粒细胞系统占比例最大,约占1/2。一般原始粒细胞<0.02,早幼粒细胞<0.05,以中性杆状核最多,其比值大于分叶核细胞,也多于晚幼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0.05,嗜碱性粒细胞<0.01。
(8)正常骨髓象扩展资料
骨髓分布于骨髓腔内,哈佛氏管内也含有少量,它主要是由血窦和造血组织构成。血窦是进入红骨髓的动脉毛细血管分支后形成的窦状腔隙,形状不规则,管径大小不一。窦壁衬着内皮细胞,外面有基膜和周细胞附着。
造血组织位于血窦之间,它的基质是网状纤维和网状细胞,它们构成网架,网孔中充满各种游离细胞,如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类血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等。
初生时期,骨内充满的全部是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成年后,红骨髓主要存在于一些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的骨骺内,以椎骨、胸骨和髂骨处最为丰富,造血功能也最为活跃。
除造血功能之外,红骨髓还有防御、免疫和创伤修复等多种功能。其创伤修复功能主要缘于其中的幼稚间充质细胞,它们保留着向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
一些学者利用红骨髓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植入骨折及骨缺损处,证实它们可促进骨组织形成,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缺损的修复。
9、增生性骨髓象是正常的吗?
你好!这位朋友,下面是有关增生性骨髓象的详细说明供你参考: 一、骨髓增生程度意义按增生程度分5级: Ⅰ级: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 Ⅱ级:增生明显活跃,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Ⅲ级:增生活跃,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偿增生较差的贫血,也见于因骨髓取材时受部分血液稀释。 Ⅳ级:增生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释。 Ⅴ级:增生极度减低,见于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例(粒/红比例)意义比例增加见于: ⑴粒系细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等 ⑵红系细胞生成抑制,如纯红再障。 比例正常见于: ⑴正常人骨髓; ⑵两系细胞同时或成比例增多或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内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比例减低见于: ⑴粒系细胞减少,如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化疗、放射病等; ⑵红系细胞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三、粒系细胞改变粒系细胞增多意义 1.以原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细胞增多, ⑵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常伴有粒系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⑵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 3.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⑵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病因解除后恢复正常。 4.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 ⑵类白血病反应; ⑶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 ⑷中毒,包括药物、毒物及异种蛋白注射; ⑸其他,如严重创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⑵寄生虫感染; ⑶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 ⑷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6.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⑵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⑶放射反应。 粒系细胞减少见于: 1.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 2.再生障碍性贫血。 3.急性造血停滞。 粒系细胞形态异常 1.胞核异常: ⑴分叶过多见于严重感染、肿瘤、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⑵Pelger-Huet畸形,见于先天性或继发于造血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等。 2.胞质异常: ⑴中毒颗粒、空泡、吞噬异常; ⑵胞质中出现Chediak-Higashi颗粒或D?hle包涵体。前者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征,偶见于淋巴瘤及白血病;后者见于急性感染、严重代谢障碍、中毒等。 四、红系细胞改变意义红系细胞真性增多 1.小幼红细胞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2.正幼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各阶段幼红细胞仍保持正常比例。 3.正幼红细胞增多伴成熟受阻:见于脾功能亢进及增生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4.巨幼红细胞增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见多核巨幼红细胞。 5.巨幼红样细胞增多:见于白血病、急性红血病。 6.大幼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难治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经治疗未完全恢复者。 7.铁粒幼细胞增多: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红系细胞相对性增多见于粒细胞减少症、放射病等。 红系细胞绝对性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转移癌等。 单纯红细胞系减少意义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五.淋巴细胞系改变意义恶性增生 1.以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生 1.形态异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 2.形态正常,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及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六、单核细胞系增多意义恶性增生:见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有三种类型: ⑴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⑵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 ⑶慢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多:见于粒细胞缺乏症、病毒感染、结核病、疟疾等。 七、巨核细胞系改变意义巨核细胞增多 1.巨核细胞增多呈现左移,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癜、脾功能亢进。 2.以产板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过敏性紫癜等。3.巨核细胞增多呈现左移伴有形态异常、畸形,见于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4.巨核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多,形态异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白血病。 巨核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八、浆细胞系改变意义浆细胞恶性增生: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性白血病。 浆细胞反应性增多:见于疱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梅毒、肝炎、结缔组织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粒细胞缺乏症(浆细胞相对性增多)。 九、组织细胞增多意义恶性增生:组织细胞呈不同程度增生伴形态异常,可见淋巴样组织细胞、单核样组织细胞、吞噬型组织细胞、多核巨型组织细胞、怪异的异常组织细胞,后两种异形组织细胞常见于恶性组织细胞病。 反应性增多:见于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及其他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十、骨髓内特殊病理细胞和病原体癌细胞:如腺癌、鳞癌、未分化癌细胞等,多自血行播散转移至骨髓,原发部位多见于前列腺、乳腺、甲状腺、肺、肾、胃、结肠、胰腺及子宫等。 其他如Reed-sternberg细胞,见于霍奇金病。淋巴肉瘤细胞、网状肉瘤细胞,见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等,较少见如高雪细胞、尼曼-匹克细胞、海蓝组织细胞等。 寄生虫:骨髓中发现疟原虫、黑热病小体、蚴丝虫等,可帮助确诊疟疾、黑热病、丝虫病等寄生虫病。 十一、骨髓象与血象的关系检查骨髓象时,必须同时检查血象,常见有以下情况:某些疾病骨髓象变化相似,但血象变化有明显差别,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 某些疾病血象变化相似,但骨髓象变化有明显差别,如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某些疾病血象变化不明显,但骨髓象有明显变化,如多发性骨髓瘤、高雪病、尼曼-匹克病、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较多的异形淋巴细胞为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而骨髓象变化不明显。 急性白血病,尤其在细胞分化不良时,确定细胞类型有时困难,若将骨髓片和血片结合对比检查,有助对细胞类型的认定。 十二、骨髓象检查在临床诊断的价值肯定性诊断:骨髓中具有特异性病理性细胞时,如白血病细胞、巨幼红细胞、骨髓瘤细胞、异形组织细胞、癌细胞等,根据骨髓象即可肯定诊断。 符合性诊断:骨髓象表现异常变化,结合临床病史可符合诊断。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类白血病反应等。提示性诊断:骨髓象可提供进一步诊断线索。如溶血性贫血需结合病史作溶血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除外性诊断:骨髓象的检查能排除临床上被怀疑的疾病。如全白细胞减少,疑患急性白血病而骨髓检查无相应改变时,可作出排除性诊断
10、骨髓细胞的骨髓细胞参考值
由于生理变异和不同的调查资料,正常骨髓象各系统各阶段细胞比值变动范围较大,所以正常骨髓象实际含义是正常范围骨髓象,下降数据可做为骨髓涂片中各种血细胞正常值的参考:
粒细胞系统占比例最大,约1/2强。一般原始粒细胞<0.02,早幼粒细胞<0.05,以中性杆状核最多,其比值大于分叶核细胞,也多于晚幼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0.05,嗜碱性粒细胞<0.01。
红细胞系统占骨髓第二位(有核红细胞),约占1/5左右,以晚幼红细胞居多,中幼红细胞次之,原始红细胞<0.01,早幼红细胞一般<0.05,无巨幼红细胞。
淋巴细胞约占1/5左右,小儿偏高,有时可达0.4,单核细胞一般<0.04,浆细胞一般小于0.015。
非造血细胞,如网状细胞、吞噬细胞、组织嗜碱性细胞等可少量存在,它们的比值虽然很低,但却骨髓有成份的标志。
巨核细胞计数尚没有统一方法,一般全片巨核细胞数7-35个,其中原始巨核细胞占0~0.01,幼稚巨核细胞0~0.05,颗粒性巨核细胞0.1~0.3,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0.44~0.60,裸核巨核细胞0.08~0.3。由于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在骨髓中停留时间很短,一旦有血小板产生,立即将血小板释放出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正常骨髓中往往以颗粒型巨核细胞为主,裸核巨核细胞次之。
附骨髓检查报告(血细胞检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