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占骨髓内细胞的百分比
骨髓中BMSC含量很少,仅占骨髓内单个核细胞总数的0. 001%~0.01%,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对59位平均年龄49岁的志愿者研究发现,MSC占有核细胞的2%[11],而在骨髓组织中仅占到0.01%,且MSC在骨髓中的比例与年龄密切相关。出生时MSC与有核细胞的比例是1∶10000,10岁左右是1∶00000,30岁是1∶250000,50岁是1∶400000,到80岁是1∶2000000(见图1)
[12]。
详见http://wenku.baidu.com/link?url=4gMGC4X2Q5vM9c7BSDmhfrK5G6_xWK9X9LD4uiLeBvPW-iKg--aZrjknwDtCq-JYu8wDK
2、我儿子6岁做的骨穿报告,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3.14:1。 粒系比值增高,占54.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白血病的类型中是预后效果好的一种,格列卫是靶向药,有的长期吃,维持的很好,可是有的吃格列卫因为耐药急变了。孩子还小,最好还是在没有急变的时候做骨髓移植,因为格列卫需要终生吃药的。...
3、血轻链比值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定性有什么依据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特征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M蛋白)过度生成。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分为重链和轻链两部分,五类免疫球蛋白的重链不同,而轻链只有两型,即κ型和λ型。κ型多于λ型,约为2:1。
单克隆恶性增生的M蛋白只为单一型轻链增多,即κ增多或λ增多,故测定血或尿中的轻链对MM的诊断、分型及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如患者血或尿中出现单一型轻链异常增多,而另一型往往减少,破坏了κ/λ=2:1的比值,则应高度怀疑MM的可能。
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肿瘤、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病,糖尿病等血中轻链也可增多,但一般均表现为κ、λ同时增多,其比值不变。
4、正常骨髓象粒红比值中的粒红具体指的是什么细胞呢?
粒红比是 粒细胞百分率总和 / 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其中的红,并不包含成熟红细胞。
5、名词解释:什么叫粒红比值
粒红比值指在显微镜下计数骨髓涂片中,粒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的总和与红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的总和之比,又称粒红比例。习惯上以有核红细胞数为1,用粒细胞数除以红细胞数的值来表示。粒红比值反映了粒细胞与红细胞的相对增生程度,有利于粒细胞、红细胞两系统疾病的分析。
检查时以抗EHF病毒单克隆抗体与载体结合成固相化,用以捕获特异性抗原,加待测血清反应后,继加酶标记抗人μ链识别,并使底物显色。需要抽取一定的骨髓,在显微镜下计数骨髓涂片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
(5)骨髓各系统占比值扩展资料
比值正常时,除正常人外,还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以及非原发于造血系统的其他恶性及非恶性疾病;
比值升高时,表示粒细胞系统细胞增多或红细胞系统细胞减少。见于各类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和单纯红细胞性生成障碍性贫血、化脓性感染、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比值降低时,表示粒细胞系统细胞减少或红细胞系统细胞增多。见于粒细胞缺乏症、增生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6、多发性骨髓瘤k轻链一般高于正常多少
血清J/K轻链比值测定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J/K比值及其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5例、良性M蛋白病患者28例及健康人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Immage特定蛋白仪测定血清J/K比值,并分析三组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以J/K>2.4为阳性判断标准,有0.8%正常人为阳性,J、K型良性M蛋白病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3.1%和26.7%,J、K型多发性骨髓瘤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3%和100.0%。结论 应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采用Im2mage特定蛋白仪测定J、K轻链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均较高,J/K比值预测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7、m6初诊患者,其骨髓中有核红细胞百分比一般是多少
M6型(红白血病):红细胞系>50%,且有形态学异常,非红细胞系原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30%(非红系细胞);若血片中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5%,骨髓非红系细胞中原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20%.巨核细胞减少.
【治疗措施】
1.治疗原则:总的治疗原则是消灭白血病细胞群体和控制白血病细胞的大量增生,解除因白血病细胞浸润而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
2.支持治疗
(1)注意休息:高热,严重贫血或有明显出血时,应卧床休息.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感染的防治:严重的感染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防治感染甚为重要.病区中应设置“无菌”病室或区域,以便将中性粒细胞计数低或进行化疗的人隔离.注意口腔,鼻咽部,肛门周围皮肤卫生,防止粘膜溃疡,糜烂,出血,一旦出现要及时地对症处理.食物和食具应先灭菌.口服不吸收的抗生素如庆大毒素,粘菌素和抗霉菌如制霉菌素,万古霉素等以杀灭或减少肠道的细菌和霉菌.对已存在感染的患者,治疗前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便选择有效抗生素治疗.一般说来,真菌感染可用制霉菌素,克霉唑,咪康唑等;病毒感染可选择Ara-c,病毒唑.粒细减少引起感染时可给予白细胞,血浆静脉输入以对症治疗.
(3)纠正贫血:显著贫血者可酌情输注红细胞或新鲜全血;自身免疫性贫血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丙酸睾丸酮或蛋白同化激素等.
(4)控制出血:对白血病采取化疗,使该病得到缓解是纠正出血最有效的方法.但化疗缓解前易发生血小板减少而出血,可口服安络血预防之.有严重的出血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输全血或血小板.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早粒),易并发DIC,一经确诊要迅速用肝素治疗,当DIC合并纤维蛋白溶解时,在肝素治疗的同时,给予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如对羧基苄胺,止血芳酸等).必要时可输注新鲜血或血浆.
(5)高尿酸血症的防治:对白细胞计数很高的病人在进行化疗时,可因大量白细胞被破坏,分解,使血尿酸增高,有时引起尿路被尿酸结石所梗阻,所以要特别注意尿量,并查尿沉渣和测定尿酸浓度,在治疗上除鼓励病人多饮水外,要给予嘌呤醇10mg/kg·d,分三次口服,连续5~6天;当血尿酸>59um01/L时需要大量输液和碱化尿液.
3.化学治疗:化疗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可分为缓解诱导和维持治疗两个阶段,其间可增加强化治疗,巩固治疗和中枢神经预防治疗等.缓解诱导是大剂量多种药物联用的强烈化疗,以求迅速大量杀伤白血病细胞,控制病情,达到完全缓解,为以后的治疗打好基础.所谓完全缓解,是指白血病的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血象和骨髓象基本上恢复正常,急性白血病末治疗时,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数量估计为5×1010~13;,经治疗而达到缓解标准时体内仍有相当数量的白血病细胞,估计在108~109以下,且在髓外某些隐蔽之处仍可有白血病细胞的浸润.维持治疗量一系列的小剂量较缓和的治疗方案进行较长时间的延续治疗,目的在于巩固由缓解诱导所获得的完全缓解,并使病人长期地维持这种“无病”状态而生存,最后达到治愈.巩固治疗是在维持治疗以后.维持治疗以前,在病人许可的情况,再重复缓解诱导方案.强化治疗是在维持治疗的几个疗程中间再重复原缓解诱导的方案.中枢神经预防性治疗宜在诱导治疗出现缓解后立即进行,以避免和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生,一个完整的治疗方案应遵循上述原则进行.
8、骨髓瘤轻链型k/λ是1.625 这比值正常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