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家看看我的骨髓象和血常规看看我是什么病?
轻度串钱状排列!!!4红系增生明显活跃.....
原因比较多,未必就是那病
2、有一病人长从事塑料加工工作,现在出现严重贪血。做骨穿检查得到一个感染性骨髓象结果。请问这个是什么病
中度偏重度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但血小板、白细胞计分类计数均正常,不应该是恶性贫血,我觉得要做就是查血铁(血清铁、铁蛋白等),必要再做血红蛋白电泳,以查贫血原因,不需要骨穿,个人经验,供参考。7713
3、’慢性白血病骨髓象’这种病能治吗?还在初期
骨髓象确定为慢性白血病,那就等于确诊了慢性白血病,目前慢性白血病有2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还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比较多,我估计你说的情况属于后者。一楼说得没错,慢性期确实比较好治,一旦转为急性期,几乎就没救了。病在在初期,缓解比较容易,治愈率稍好一些。如果确实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那么现在治疗的前景还不错,但是花费也是非常巨大的。至于2楼说的非常容易治疗,那纯粹在误导,说白了他就是一个托。他列举的医院在全国不但名不见经传,或许还不是公立医院。全国治疗白血病权威医院有天津血液病研究所、北京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
4、巨幼c性贫血骨髓象提示什么病
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以原始红及早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2.各期红细胞出现巨幼变。 3.巨幼红细胞表现胞体增大,核染色质疏松,细胞核发育落后于细胞浆。 4.粒细胞及巨核细胞也呈现巨幼变?什么意思?
5、红,巨两系增生减低骨髓象是什么病
血液病,是骨穿报告吗?
6、提问:三系增生骨髓象是什么病
如何上传:您可以将检查报告用数码相机拍成照片,在发表回复的对话框下方点击“上传影像\化验单照片”操作,点击“发表回复”完成上传。刘宝文医生 答 2013-04-17 17:07:08不好确诊,增生性骨髓象所引起的疾病很多,可以在我出诊日过来研究研究。医生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医生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7、增生性骨髓象是正常的吗?
你好!这位朋友,下面是有关增生性骨髓象的详细说明供你参考: 一、骨髓增生程度意义按增生程度分5级: Ⅰ级: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 Ⅱ级:增生明显活跃,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Ⅲ级:增生活跃,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偿增生较差的贫血,也见于因骨髓取材时受部分血液稀释。 Ⅳ级:增生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释。 Ⅴ级:增生极度减低,见于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例(粒/红比例)意义比例增加见于: ⑴粒系细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等 ⑵红系细胞生成抑制,如纯红再障。 比例正常见于: ⑴正常人骨髓; ⑵两系细胞同时或成比例增多或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内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比例减低见于: ⑴粒系细胞减少,如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化疗、放射病等; ⑵红系细胞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三、粒系细胞改变粒系细胞增多意义 1.以原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细胞增多, ⑵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常伴有粒系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⑵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 3.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⑵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病因解除后恢复正常。 4.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 ⑵类白血病反应; ⑶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 ⑷中毒,包括药物、毒物及异种蛋白注射; ⑸其他,如严重创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⑵寄生虫感染; ⑶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 ⑷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6.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⑵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⑶放射反应。 粒系细胞减少见于: 1.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 2.再生障碍性贫血。 3.急性造血停滞。 粒系细胞形态异常 1.胞核异常: ⑴分叶过多见于严重感染、肿瘤、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⑵Pelger-Huet畸形,见于先天性或继发于造血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等。 2.胞质异常: ⑴中毒颗粒、空泡、吞噬异常; ⑵胞质中出现Chediak-Higashi颗粒或D?hle包涵体。前者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征,偶见于淋巴瘤及白血病;后者见于急性感染、严重代谢障碍、中毒等。 四、红系细胞改变意义红系细胞真性增多 1.小幼红细胞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2.正幼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各阶段幼红细胞仍保持正常比例。 3.正幼红细胞增多伴成熟受阻:见于脾功能亢进及增生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4.巨幼红细胞增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见多核巨幼红细胞。 5.巨幼红样细胞增多:见于白血病、急性红血病。 6.大幼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难治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经治疗未完全恢复者。 7.铁粒幼细胞增多: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红系细胞相对性增多见于粒细胞减少症、放射病等。 红系细胞绝对性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转移癌等。 单纯红细胞系减少意义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五.淋巴细胞系改变意义恶性增生 1.以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生 1.形态异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 2.形态正常,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及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六、单核细胞系增多意义恶性增生:见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有三种类型: ⑴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⑵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 ⑶慢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多:见于粒细胞缺乏症、病毒感染、结核病、疟疾等。 七、巨核细胞系改变意义巨核细胞增多 1.巨核细胞增多呈现左移,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癜、脾功能亢进。 2.以产板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过敏性紫癜等。3.巨核细胞增多呈现左移伴有形态异常、畸形,见于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4.巨核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多,形态异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白血病。 巨核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八、浆细胞系改变意义浆细胞恶性增生: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性白血病。 浆细胞反应性增多:见于疱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梅毒、肝炎、结缔组织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粒细胞缺乏症(浆细胞相对性增多)。 九、组织细胞增多意义恶性增生:组织细胞呈不同程度增生伴形态异常,可见淋巴样组织细胞、单核样组织细胞、吞噬型组织细胞、多核巨型组织细胞、怪异的异常组织细胞,后两种异形组织细胞常见于恶性组织细胞病。 反应性增多:见于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及其他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十、骨髓内特殊病理细胞和病原体癌细胞:如腺癌、鳞癌、未分化癌细胞等,多自血行播散转移至骨髓,原发部位多见于前列腺、乳腺、甲状腺、肺、肾、胃、结肠、胰腺及子宫等。 其他如Reed-sternberg细胞,见于霍奇金病。淋巴肉瘤细胞、网状肉瘤细胞,见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等,较少见如高雪细胞、尼曼-匹克细胞、海蓝组织细胞等。 寄生虫:骨髓中发现疟原虫、黑热病小体、蚴丝虫等,可帮助确诊疟疾、黑热病、丝虫病等寄生虫病。 十一、骨髓象与血象的关系检查骨髓象时,必须同时检查血象,常见有以下情况:某些疾病骨髓象变化相似,但血象变化有明显差别,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 某些疾病血象变化相似,但骨髓象变化有明显差别,如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某些疾病血象变化不明显,但骨髓象有明显变化,如多发性骨髓瘤、高雪病、尼曼-匹克病、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较多的异形淋巴细胞为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而骨髓象变化不明显。 急性白血病,尤其在细胞分化不良时,确定细胞类型有时困难,若将骨髓片和血片结合对比检查,有助对细胞类型的认定。 十二、骨髓象检查在临床诊断的价值肯定性诊断:骨髓中具有特异性病理性细胞时,如白血病细胞、巨幼红细胞、骨髓瘤细胞、异形组织细胞、癌细胞等,根据骨髓象即可肯定诊断。 符合性诊断:骨髓象表现异常变化,结合临床病史可符合诊断。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类白血病反应等。提示性诊断:骨髓象可提供进一步诊断线索。如溶血性贫血需结合病史作溶血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除外性诊断:骨髓象的检查能排除临床上被怀疑的疾病。如全白细胞减少,疑患急性白血病而骨髓检查无相应改变时,可作出排除性诊断
8、急性髓系白血病(M5b)骨髓象是什么引起的
M5即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约占AML的百分之十,多见于儿童或年轻人。临床上除有一般AML的症状外,浸润症状较为明显,其突出表现为皮肤粘膜的损害,皮肤出现弥漫性丘疹、硬性结节、肿胀、脓疮性或剥脱性皮炎;牙龈增生、肿胀、出血及溃疡、坏死等较多见;鼻粘膜被浸润而引起鼻塞、嗅觉减退,甚至咽喉水肿、窒息等。器官浸润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肾损害也较其他类型多见。易发生DIC。 特异性染色体异常为11号染色体长臂2区3带的缺失或易位致MLL基因重排。
M5患者血象示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呈中度到重度减少。大多数患者白细胞数偏低,分类可以出现原单和幼单核细胞增多,或占细胞总数的30%-45%,血小板生度减少。 M5患者骨髓像示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原始加幼单细胞大于或等于百分之三十。原始单核细胞大于或等于百分之八十(NEC)可诊断为M5a。原始单核细胞小于百分之八十,原始单核+幼稚单核细胞大于百分之三十(NEC)可诊断为M5b。
M5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但可被氟化钠抑制。a-丁酸萘酚酯酶(a-NBE)染色诊断价值较大。白血病细胞形态特点有:原单及幼单体积较大,形态变化多端;胞核较小,常偏一侧,呈笔架形、马蹄形、S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疏松,排列似蜂窝状,着色较淡;胞质量相对较多,常出现内外双层胞质,有明显伪足突出,边缘清晰,颗粒的粗细和数量不一,外层胞质呈淡蓝色,常透明,无颗粒或颗粒甚少,内层胞质呈灰蓝色并带紫色,不透明,似有毛玻璃感。胞质内常有空泡和被吞噬的细胞。
免疫学检验: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表达CD11、CD13、CD14、CD15、CD33、CD34、HLA-DR。
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验:t/del(11)(q23)约见于22%M5型,其中60%以上病例为M5a,其次为M5b和M4,染色体的缺失和易位均累及11q23带的HRX基因(MLL基因),以t(9;11)易位致MLL-AF9融合基因及t(11;19)易位致MLL-ENL融合基因最多见。婴儿中常见t(4;11)。t(8;16)(p11;p13)已在具有特征的M5b亚型中确认。在16p13断裂点上的CBP(CREB结合蛋白)基因与8p11断裂点上MOZ(单核细胞锌指)基因融合(MOZ-CBP)。此外,还有单染色体受累的9q-/12q-及22p+等,亦可表现为Ph染色体。
患者血和尿中的溶菌酶水平中度增高。
9、骨髓异常增生症 三系增生骨髓象什么病 三系增生骨髓象是什么病
我院介入治疗设备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科宋光照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