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内脏是造血的
2.出生后造血器官 (1)骨髓造血:出生后在正常情况下,骨髓是唯一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是有活跃造血功能的骨髓。从出生至4岁,全身骨髓的髓腔内均为红骨髓。5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骨髓脂肪化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发展。至18岁时,红骨髓仅存在于扁平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如颅骨、胸骨、脊椎骨、肋骨、髂骨以及肱骨和股骨的近心端。 黄骨髓: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健康成人黄骨髓约占骨髓总量的50%。黄骨髓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又可重新转变为红骨髓参与造血,因此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 (2)淋巴器官造血:在骨髓内,造血干细胞分化出淋巴干细胞,其再分化成T、B淋巴祖细胞。B淋巴祖细胞在骨髓内发育;T淋巴祖细胞随血流迁移至胸腺、脾和淋巴结内发育成熟。 (3)髓外造血:生理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髓外造血部位也可累及胸腺、肾上腺、腹腔的脂肪、胃肠道等。 3.造血微环境:造血微环境是指造血器官实质细胞四周的支架细胞、组织。它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网状细胞、基质以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http://ke.baidu.com/view/378083.htm
2、造血系统的定义
造血系统是指机体内制造血液的整个系统,由造血器官和造血细胞组成。 正常人体血细胞是在骨髓及淋巴组织内生成。 造血细胞均发生于胚胎的中胚层,随胚胎发育过程,造血中心转移,出生前的造血分为三个阶段:
①卵黄囊造血期始于人胚第3周,停止于第9周。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最初的造血中心。
②肝造血期肝脏造血始于人胚第6周,至第4-5个月达高峰,以红、粒细胞造血为主,不生成淋巴细胞。此阶段还有脾、肾、胸腺和淋巴结等参与造血。脾脏自第5个月有淋巴细胞形成,至出生时成为淋巴细胞的器官。6-7周的人胚已有胸腺,并开始有淋巴细胞形成,胸腺中的淋巴干细胞也来源于卵黄囊和骨髓。
③骨髓造血期开始于人胚第4个月,第5个月以后始成为造血中心,从此肝脾造血渐减退,骨髓造血功能迅速增加,成为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生成器官,同时也生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淋巴结参与红细胞生成时间很短,从人胚第4个月以后成为终生造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器官,其多能干细胞来自胚胎肝脏和骨髓,淋巴干细胞还来自于胸腺。
刚出生时全身骨髓普遍造血,5岁以后由四肢远侧呈向心性退缩,正常成人红骨髓主要见于全身扁平骨,肱骨及股骨近端骨髓中尚残留有红骨髓组织,其余为黄骨髓。黄骨髓平时无造血功能,但在生理需要时,黄骨髓、肝、脾、甚至淋巴结可恢复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xtramellary hemopoiesis)。 通过脾集落的研究方法证实,现已公认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共同的骨髓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是造血干细胞的两大特征。血细胞的发育共分为5个阶段:
①初级多能干细胞(plu ripotent stem cell),为最原始未分化干细胞;
②次级多能干细胞(mu ltipotent stem cell),部分分化,如CFU-S,淋巴性干细胞;
③定向祖细胞(commited progenitor cell),自我复制能力有限或消失,仅具有一系或2系分化潜能;
④前体细胞(prec u rsor cell),如骨髓中形态已可辨认的各系幼稚细胞;
⑤各系血细胞,成熟血细胞。
血细胞生成除需要造血干细胞外,尚需有正常造血微环境及正、负造血调控因子的存在。造血组织中的非造血细胞成分,包括微血管系统、神经成分、网状细胞、基质及其他结缔组织,统称为造血微环境。造血微环境可直接与造血细胞接触或释放某些因子,影响或诱导造血细胞的生成。
调控造血功能的体液因子,包括刺激各种祖细胞增殖的正调控因子,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集落形成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CSF)及白细胞介素3(IL-3)等,同时亦有各系的负调控因子,二者互相制约,维持体内造血功能的恒定,血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红细胞的生存时间为100-120天,因此体内每天约有1/120红细胞被破坏,6.25g血红蛋白分解,同时又有相应量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成,以保持动态平衡。红细胞的生理性破坏主要是由于衰老所致。红细胞衰老时,细胞内已糖激酶、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等逐渐失去活力,ATP酶含量亦渐降低,因而导致依赖于能量代谢的过程产生障碍,此外磷酸已糖旁路的衰竭也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衰老的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可变形性减小,变成球形。衰老的红细胞10%在血管内破坏,但绝大部分在血管外破坏,其中脾脏起重要作用,衰老而变形性小的红细胞在脾循环中被阻留并被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肝脏也是破坏衰老红细胞的重要场所之一。其它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也有清除异常红细胞的能力,但效率较小。
由于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为正常造血的6-8倍,当红细胞的生存时间短至10天(正常的1/12),每天约有75g血红蛋白破坏,此时红细胞破坏超过了骨髓的代偿程度,而出现贫血。由于脾脏是识别、破坏异常红细胞主要器官,因此临床上采用脾切除治疗某些溶血性贫血。
粒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后即进入血液中,在循环中停留时间短,半存留期为6-7小时,然后进入组织内再重往血管内,成熟中性粒细胞存活期为9天。主要被单核-巨噬细胞破坏,亦可随各器官的分泌物排出体外。
单核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后立即进入循环,其半衰期为71小时,以后进入组织成为组织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可分为短寿及长寿两群,前者存活4-5天,后者经数月或数年未分裂而存活。二者功能上的意义还不清楚。淋巴细胞可在静脉-淋巴间进行循环,在其寿期内可往返循环达数百次之多。
血小板的寿命为7-10天,衰老的血小板为单核巨噬系统所清除。血小板与粒细胞不同,在骨髓中并无储备,如血小板被大量破坏,则恢复较慢,至少3-5天始能恢复正常,这正是巨核细胞成熟至产生血小板所需要的时间。
因此,当骨髓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时,首先出现的症状为粒细胞缺乏所致的感染,随之为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倾向,最后出现贫血,而淋巴细胞减少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则十分隐袭而且迟缓。
3、髓外造血 得概念?
髓外造血髓外造血(extramellary hemopoiesis,EH):
在疾病或骨髓代偿功能不足时,肝、脾、淋巴结可恢复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脊椎动物的血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颗粒白细胞的生成,两栖类的无尾类以上的动物是在骨髓内进行,但胚胎期则是在肝脏和脾脏中进行的。在特殊情况下,成体的肝脏和脾脏的一部分同骨髓一样仍可继续生成血细胞,此称为髓外造血。
病因:1.是在持续红细胞反应低下(如红细胞破坏,地中海贫血,镰状红细胞症,球形红细胞症)
2.不能产生正常前体红细胞(例如缺铁、恶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白血病、淋巴瘤、骨转移破坏)
治疗:EH对放疗治疗敏感,放疗失败或其他症候可以考虑外科手术。此外也可以使用羟基脲或输血治疗 希望对你有帮助!!!
4、小孩造血器官是?
(1)骨髓造血: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婴儿期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5~7岁开始,脂肪组织(黄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造血组织,因此年长儿和成人期红骨髓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锁骨和肩胛骨,但黄髓仍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它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小儿在出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髓,故造血的代偿潜力小,如果造血需要增加时,就会出现髓外造血。
(2)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遇到发生各种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当感染及贫血矫正后即恢复正常骨髓造血。
5、什么是髓外造血?
髓外造血(extramellary hemopoiesis):在疾病或骨髓代偿功能不足时,肝、脾、淋巴结可恢复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6、骨髓是成人生成红细胞的唯一场所,那髓外造血怎么解释
病情分析:
人的血液在哪里制造在哪里生成,这是让许多人感到神秘又陌生的问题.其实人的造血器官和造血功能在胚胎时期就已逐步形成,随着人体的发育和成长造血器官又在不断变化.?
(一)血细胞的生成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ial stem cell).干细胞除具有增殖能力外,在一定的情况下尚能从骨髓造血组织中迁出,随着血流到达髓外组织形成造血细胞小结,称为集落形成单位.每一个小结由许多同类型分化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是由一个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干细胞虽有自身复制和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能力,但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处于增殖状态,而是处于休止的G? 0 期.?
原始干细胞可分化为两大分支:一支是集落形成单位细胞(CFU—C),又称骨髓干细胞,它是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和血小板等系的多能干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在发育为红细胞,粒细胞与巨核细胞之前,要经过各系的定向干细胞阶段.另一支为淋巴样干细胞,又称淋巴干细胞,是高等动物免疫系统的发源地,其分化和发育过程与抗原的刺激作用密切相关.淋巴干细胞亦是多能干细胞,可分化为两种不同的定向干细胞,一为胸腺衍生的T淋巴细胞或称T细胞,一为骨髓依赖的B淋巴细胞或称B细胞,这两种细胞经过相应抗原的再刺激分别转化为原淋细胞和原浆细胞,然后逐步发育成熟,分别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总之,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首先由多能干细胞分化为集落形成单位细胞(骨髓干细胞)与淋巴样干细胞,再由骨髓干细胞分化为各系的定向干细胞,经过原始,幼稚等阶段,发育,增殖最后成熟为红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及血小板.淋巴样干细胞则经过原始,幼稚二阶段,发育增殖而成熟;在抗原的刺激下,再分别转化原淋细胞和原浆细胞,并增殖,成熟为具有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血细胞的增殖是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的,但只有幼稚细胞才有分裂能力,一旦发育成熟到一定阶段后,增殖便告停止.一般细胞分裂的形式有两种:?
一是有丝分裂(间接分裂)
在细胞分裂时,有特殊的丝体出现,故称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增殖的主要形式.正常人循环血中不出现有丝分裂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的数量,反映其增殖的程度和状态.分裂过程可分为4期,主要表现在核的变化上.?
(1)前期(又称单丝球期):细胞开始分裂时,胞体变成球形,胞核膨大,核染色质聚集成单个柱状的染色体,核膜及核小体消失,形如丝球.细胞浆染色变浅,细胞器及包涵物暂时隐匿,中心体显示.?
(2)中期(又称单星状期):中心体开始分裂,逐渐向两极,其间连有丝状体,形为纺锤,称纺锤体.细胞核染色体排列似星状或菊花状,在纺锤中部的平面一赤道板上.?
(3)后期(又称双星状期):每染色体均匀分裂为二,丝状体收缩,使分裂后的染色体随中心体趋向细胞两端,分别排列为两个星状.细胞浆开始收缩.?
(4)末期(又称丝球期):趋于细胞两端的染色体开始聚集为丝球状,进而分散为染色质,构成两个新核的小细胞核,此时胞浆可形成哑铃状,最后胞浆分开,细胞分裂为二.?
二是无丝分裂(直接分裂)
该分裂过程的表现形式较简单,通常是细胞的核小体首先开始分开,然后胞核表面出现收缩,随之逐渐加深而分解为二,继之胞浆分开,从而直接形成2个子细胞.?
(二)造血器官
血细胞生成于造血器官,在胚胎期及出生后的不同发育时期,其主要的造血器官并不相同.?
一是胚胎期的造血器官
(1)中胚叶造血期:发生于胚胎的1—2个月.卵黄囊是最先出现的造血地点.卵黄囊壁上的中胚层间质细胞是造血系统的始基,最初血细胞产生于卵黄囊的血岛,血岛外周的细胞分化发育成原始血细胞,原始血细胞进一步分化为胞浆内具有血红蛋白的初级原始红细胞,即胚胎的血细胞.?
(2)肝脏造血期:发生于胚胎的2—5个月.卵黄囊萎缩退化,由肝脏取代其造血功能.它不但能分化初级的原始红细胞,而且能分化为次级原始红细胞,这些细胞逐渐发育成熟为红细胞,经血窦进入血液.此时,肝脏的造血活动甚为活跃.脾脏在胎儿第3个月左右,亦参与造血,主要生成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至第5个月,脾脏造血机能逐渐减退,仅制造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而这一造血活动则维持终生.?
(3)骨髓造血期:此期始于胚胎的第4个月.胎儿开始出现骨髓造血组织,最初仅制造粒细胞,继之还制造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在骨髓造血的同时,胸腺及淋巴结亦开始造血活动.胸腺生成淋巴细胞,至出生后仍保持此功能;淋巴结则主要生成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早期也参与制造红细胞.?
以上3个阶段,彼此相互交错,实际上很难截然分开.?
指导意见:
二是出生后的造血器官
(1)骨髓:骨髓是人体出生后唯一生成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造血器官,同时也生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从新生儿到4岁的幼儿,全身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5—7岁时,在管状骨的造血细胞之间开始出现脂肪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管状骨中红髓的范围逐渐减少,脂肪组织逐渐增多,骨髓变黄色,称为黄骨髓.黄髓中虽已不再造血,但仍保留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大约在18—20岁左右,红髓仅局限于颅骨,胸骨,脊椎,髂骨等扁平骨以及肱骨与股骨的近端.红髓约占骨髓总量的一半.以后红髓的造血活动持续终身,但其活跃程度可随年龄的增长而稍有减少.?
肉眼观察骨髓是一种海绵状,胶状或脂肪性的组织,封闭在坚硬的骨髓腔内.分为红髓(造血细胞)和黄髓(脂肪细胞)两部分,正常成人骨髓重量为1600克—3700克,约合体重的3.4%—5.9%,其中红髓的重量约1000克.?
骨髓有复杂和丰富的血管系统.人的骨髓中主要靠营养动脉供应整个骨髓腔的毛细血管.骨髓的全部动脉都有神经束伴行,神经纤维来源于脊神经,和动脉共同自营养孔进入骨髓腔,与营养动脉平行分布于骨髓腔,并终止于动脉壁的平滑肌纤维.骨髓的血窦之间充满实质细胞,即造血细胞,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向红系,粒系及巨核系的分化和造血微环境有关,造血微环境应可能由血管,巨噬细胞,神经及基质等组成.若从其功能考虑,造血微环境应包括影响造血作用的全部因素,其中血管因素是很重要的,因为各种造血物质及其刺激物质都要通过血管进入骨髓,才能造血.造血部位和血液循环之间存在屏障,即骨髓血液屏障,它具有控制血细胞进出骨髓的作用.?
(2)胸腺:出生后至老年,胸腺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到青春期后造血活动逐渐消失,为脂肪组织所代替.?
胸腺不但是胚胎时期的重要造血器官之一,而且出生后仍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特别在出生后两年内,腺体组织的生长较为迅速,造血活动也很旺盛.胸腺被结缔组织分隔成许多不完全的小叶.小叶的周围部分称皮质,中央部分称髓质.皮质充满密集的淋巴细胞,最浅层为较原始的淋巴细胞,中层为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深层为小淋巴细胞,从浅层到深层呈干细胞增殖分化成为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的过程.成年胸腺虽然萎缩,但由于T细胞已在周围淋巴组织中定居,自己能够繁殖.胸腺除向周围淋巴组织输送T淋巴细胞外,还由上皮性网状分泌胸腺素,干细胞在胸腺激素的作用下,被诱导分化成熟为免疫活性T淋巴细胞.?
(3)脾脏: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实质分为红髓和白髓两部分.白髓包括中央动脉周围淋巴鞘与脾小结.在中央动脉周围的是脾脏的胸腺依赖区,区内主要是T淋巴细胞.而脾小结即脾内的淋巴小结,小结内有生发中心,主要是B淋巴细胞.脾脏除能产生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以外,尚具有贮血和破坏衰老红细胞的功能.?
(4)阑尾及回肠的淋巴集结,骨髓的干细胞在此集结,能诱导增殖的干细胞分化为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并播散于周围淋巴器官中.?
(5)淋巴结:分为周围部分的皮质和中央部分的髓质.皮质浅层淋巴滤泡的中央为B细胞增殖的场所,称为生发中心或反应中心;皮质深层主要是由胸腺迁来的T细胞构成,称胸腺依赖区;在抗原的刺激下,T淋巴细胞可以增殖,产生大量致敏的小淋巴细胞,经血流直接作用于抗原.髓质主要由髓索(淋巴索)和淋巴窦构成.髓索的主要成分是B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等.?
以上(2),(3),(4),(5)部位属淋巴器官造血.淋巴器官,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胸腺及骨髓中的淋巴组织属中枢淋巴器官,为淋巴系定向干细胞聚焦的场所;淋巴结,脾脏及其它淋巴组织为周围淋巴器官,是分化了的T细胞及B细胞所在的场所.?
(6)网状内皮系统(RES):包括脾脏和淋巴结的网状细胞,覆盖在肝脏,骨髓,肾上腺皮质,脑垂体前叶的窦状隙上的内皮细胞以及其它器官内的游离组织细胞.其主要细胞成分为网状细胞,网状细胞能分化为吞噬性网状细胞.血中单核细胞,自髓生成后进入网状组织,则为组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具吞噬功能的游离吞噬细胞,形成所谓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
在正常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的婴儿绝不会有骨髓外造血.在病理状态下,骨髓以外的组织官如脾,肝,淋巴结等都可出现造血灶,此即髓外造血,这是由于这些部位保留具有造血能力的间质细胞,恢复其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
7、骨髓是什么?
8、骨髓是不是造血器官?成人的主要造血器官是什么?
正常人体血细胞是在骨髓及淋巴组织内生成。
造血细胞均发生于胚胎的中胚层,随胚胎发育过程,造血中心转移,出生前的造血分为三个阶段:①卵黄囊造血期始于人胚第3周,停止于第9周。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最初的造血中心。②肝造血期肝脏造血始于人胚第6周,至第4-5个月达高峰,以红、粒细胞造血为主,不生成淋巴细胞。此阶段还有脾、肾、胸腺和淋巴结等参与造血。脾脏自第5个月有淋巴细胞形成,至出生时成为淋巴细胞的器官。6-7周的人胚已有胸腺,并开始有淋巴细胞形成,胸腺中的淋巴干细胞也来源于卵黄囊和骨髓。③骨髓造血期开始于人胚第4个月,第5个月以后始成为造血中心,从此肝脾造血渐减退,骨髓造血功能迅速增加,成为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生成器官,同时也生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淋巴结参与红细胞生成时间很短,从人胚第4个月以后成为终生造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器官,其多能干细胞来自胚胎肝脏和骨髓,淋巴干细胞还来自于胸腺。
刚出生时全身骨髓普遍造血,5岁以后由四肢远侧呈向心性退缩,正常成人红骨髓主要见于全身扁平骨,肱骨及股骨近端骨髓中尚残留有红骨髓组织,其余为黄骨髓。黄骨髓平时无造血功能,但在生理需要时,黄骨髓、肝、脾、甚至淋巴结可恢复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