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检查会有副作用吗?
没有什么明显的副作用,实际上就和抽血化验一样,不过要按医生嘱咐的去做,和保护好骨穿伤口,以防感染。
2、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剂有没有副作用,临床应用多少年了?
有副作用,只是属于可承受范围。
动员剂:
在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前几天,会打一种叫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关于干细胞捐献者术前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问题。对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存在顾虑。解释见下:
这种药物的全名叫: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rhG-CSF),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它可选择性的作用于粒系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并可增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数目和功能。在每个正常人体内都存在,是调节骨髓中粒系造血的主要细胞因子之一。
该药物进入临床应用已十余年,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健康成人应用该药24小时后,其在尿中的浓度即已降至检出界限以下。连续多日用药,监测其血清药物浓度,未发现蓄积现象。
在该药的动物试验中,给小鼠一次注射相当于临床剂量近1000倍的药物,未发现有急性中毒反应。长期大量应用(4~13周)可出现ALP升高,脾重增加。但停药后即恢复。
其临床应用中报告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发热(1.3%);骨痛、腰痛(1.2%);肝功能异常(0.5%);皮疹(0.3%)等等。有极少数可发生过敏反应(发生率<1/4000),经积极抗过敏治疗能迅速消失。对于高敏体质者必要时可先做皮试。
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有可能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急性髓性白血病。对于MDS患者有可能促进幼稚细胞增殖,转化为髓性白血病。
需要强调的是:1、其副反应总的发生率约4.9%,并不比我们日常应用的其他药物多或者严重。2、其诱导产生白血病细胞的基础,是患者本身已有血液病。对于我们正常人而言,这种可能性并不存在。
【药品名称】
通用名: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
商品名:
英文名: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Injection
汉语拼音:Chongzu Ren Lixibao Jushixibao Jiluocijiyinzi Zhusheye
主要组成成分: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性状】
本品为无色透明的液体。
【药理毒理】
1.药理作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作用于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其重要作用是刺激粒、单核巨噬细胞成熟,促进成熟细胞向外周血释放,并能促进巨噬细胞及噬酸性细胞的多种功能。
2.毒理作用:
2.1急性毒性:结果表明,以最大浓度给小鼠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未能求出LD50。其最大耐受量达5000μg/kg,相当于人临床用量(5~10μg/kg)的500~1000倍,观察14天,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两种给药途径,动物均未见有明显行为异常,生长良好,毛色光泽,二便正常,无动物死亡。
2.2大鼠长期毒性:用90只Wister大鼠分为大剂量组(600μg/kg/日)和rhGM-CSF小剂量组(300μg/kg/日),每天皮下注射1次rhGM-CSF,连续五周,结果表明:试验组大鼠的活动、行为、进食情况、体重、大小便等均无异常。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及重要脏器肉眼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异常改变。恢复性观察,也未发现延迟毒性反应。
2.3犬长期毒性试验:健康杂种犬rhGM-CSF300μg/kg/日和150μg/kg/日,每天皮下注射1次,连续五周,结果表明:rhGM-CSF对犬的活动、行为、进食情况、体重、二便、重要脏器重量均未见有明显影响。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正常,重要脏器肉眼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异常改变。恢复性观察,未发现延迟毒性反应。
2.4生殖毒性试验——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rhGM-CSF大剂量(600μg/kg/日)使大鼠胎仔的体重和身长发育明显抑制,表明rhGM-CSF大剂量对大鼠胚胎发育有显著毒性。rhGM-CSF100μg/kg/日和20μg/kg/日对胎仔外观、体重、身长、尾长、内脏和骨骼等的影响,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未见畸形。表明rhGM-CSF100μg/kg/日和20μg/kg/日对大鼠胚胎发育无明显毒性。
2.5皮肤刺激试验:在家兔和豚鼠,rhGM-CSF15μg/0.1ml皮下注射,每日上午一次,连续七天,未观察到皮肤红斑和水肿,表明rhGM-CSF无皮肤刺激。
【药代动力学】
志愿者皮下注射3、10、20μg/kg和静脉注射3至30μg/kg可观察到血浓度峰值和曲线下面积(AUC)随剂量的增大而增高。皮下注射本品,在3~4小时血浓度达到峰值。静脉注射本品的清除半衰期为1~2小时,皮下注射则为2~3小时。小鼠皮下注射125I-GM-CSF后,肾脏含量最高,其次是胃和血液,心脏和骨骼中含量较低。在24小时内有45%药物经尿液排出,其中20%以原型排出,48小时内66~86%的药物经尿液排泄。
【适应症】
1.预防和治疗肿瘤放疗或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2.治疗骨髓造血机能障碍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预防白细胞减少可能潜在的感染并发症。
4.使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恢复加快。
【用法用量】
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后24~48小时起皮下或静脉注射本品,每日1次,本品的用量和用药时间应根据患者化疗的强度和中性粒细胞下降的程度决定,对化疗强度较大或粒细胞下降较明显的患者以2.5μg/kg/日的剂量连续用药7天以上较为适宜,至中性粒细胞恢复至5000/mm3停药。如所用化疗药物剂量较低,估计造成的骨髓抑制不太严重者,可考虑使用较低剂量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以1.25μg/kg/日的剂量用药,至中性粒细胞数稳定于安全范围。对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已明显降低的患者(中性粒细胞数<1000mm3),以5μg/kg/日的剂量用药至中性粒细胞恢复至5000/mm3以上,稳定后终止本品治疗并监视病情。
【不良反应】
本品的安全性与剂量和给药途径有关。大部分不良反应多属轻到中度,严重的反应罕见。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寒战、恶心、呼吸困难、腹泻,一般的常规对症处理便可使之缓解;其次有皮疹、胸痛、骨痛和腹泻等。据国外报道,低血压和低氧综合征在首次给药时可能出现,但以后给药则无此现象。不良反应发生多于静脉推注和快速滴注以及剂量大于32μg/kg/日有关。
【禁忌】
1.对rhGM-CSF或该制剂中任何其他成分有过敏史的病人以及对大肠杆菌表达的其他制剂有过敏史者禁用。
2.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人。
【注意事项】
1.本品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病人对rhGM-CSF的治疗反应和耐受性个体差异较大,为此应在治疗前及开始治疗后定期观察外周血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数据的变化。血象恢复正常后立即停药或采用维持剂量。
2.本品属蛋白质类药物,用前应检查是否发生浑浊,如有异常,不得使用。
3.本品不应与抗肿瘤放、化疗药同时使用,如要进行下一疗程的抗肿瘤放、化疗,应停药至少48小时后,方可继续治疗。
4.孕妇、高血压患者及有癫痫病史者慎用。
5.使用前仔细检查,如发现瓶子有破损,溶解不完全者均不得使用,溶解后的药剂应1次用完。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尚未建立,应慎重使用。
【儿童用药】
慎用。
【老年患者用药】
观察患者的状态,注意用量和间隔,慎重给药。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与化疗药物同时使用,可加重骨髓毒性,因而不宜与化疗药物同时使用,应于化疗结束后24~48小时使用。
2.本品可引起血浆白蛋白降低,因此,同时使用具有血浆白蛋白高结合的药物应注意调整药物的剂量。
3.注射丙种球蛋白者,应间隔1个月以上再接种本品。
【药物过量】
文献报道,本品剂量达30μg/kg时,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常规用量相比,有明显增加和相关,一般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规格】
75μg/支、150μg/支、300μg/支
3、骨髓具有什么功能
骨髓有造血功能,除造血功能之外,红骨髓还有防御、免疫和创伤修复等多种功能。
其创伤修复功能主要缘于其中的幼稚间充质细胞,它们保留着向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成年人的红骨髓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以及部分淋巴细胞。
在患某种贫血症时,黄骨髓可重新转化为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6岁前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转化为黄骨髓,红骨髓仅保留于头骨、胸骨、锁骨、肋骨、脊柱、骨盆。
(3)骨髓副反应扩展资料:
骨髓组成:
主要有造血器官,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等,故骨髓细胞包括各种血细胞系的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成分较复杂。如粒细胞系,约占40%~60%,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
淋巴细胞系约占20%,含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红细胞系约占20%,含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和红细胞;单核细胞系约占4%,含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
巨核细胞系约占4%,包括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和巨核细胞,最后形成血小板;浆细胞系包括原浆细胞、幼浆细胞和浆细胞。
4、乳腺癌化疗后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好多的化疗药物,比方脂三醇类的、铂类的这些化疗药物,都会引起来胃肠道反应,患者表现为食欲差、恶心、呕吐、厌食的表现,另外化疗还有一个副作用叫骨髓抑制,通常患者在接受化疗之后,有的化疗反应会出现明显的骨髓抑制、骨髓抑制也分的有1度、2度、3度、4度,如果是病人的白细胞在3000以上在3500以下,这样的水平通常是叫1度的骨髓抑制,通常如果是在2000-3000的水平叫2度骨髓抑制,如果在1000和2000的水平叫3度骨髓抑制,白细胞水平如果是低于1000叫4度的骨髓抑制,严重的骨髓抑制会出现粒细胞减少患者继发感染。放化疗都有很大的毒副作用和后遗症,所以最好同时配合细胞免疫疗法,这样既可以减轻放化疗治疗的毒副作用,巩固病情。
5、骨髓移植副作用大吗?
骨髓移植还有很多不良副作用未为医界、病人、家属及一些社会人士所正确了解,谨提示概要供参考。有的患者整体变型、变质、变态,失去正常、自然的健康美。
6、捐骨髓对身体有副作用不
捐献骨髓是没有什么后遗症的。捐献后很快又能生长很多。
7、捐献骨髓对自己的健康有影响吗?
理论上是没有对身体有健康影响,但实际上是有副作用的。这个作用是存在手术和抽血过程中。根据国外对完成大约51,024例造血干细胞异源移植,其中27,770例是进行骨髓移植,23,254例进行了外周血移植。在这些51,024名捐赠者中,5名捐赠者死亡,其中1例是在骨髓捐赠后死亡,4例则在外周血捐赠中死亡,死亡几率约为0.98/1万人。共有37例严重不良反应,致病几率约为7.25/1万人,其中12名在骨髓移植后(4.32/1万人),25名在外周血移植后(10.76/1万人)。此外,大约有20名捐赠者出现恶性血液瘤(3.92/1万人),其中8名捐赠者在骨髓移植后,12名捐赠者在捐献外周血干细胞后。恶性血液瘤的出现几率并没有高出正常年龄和性别相关的致病几率普查结果。
结论:造血干细胞的捐赠可能存在致死或者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这个风险虽然小但是确实存在。人体是非常复杂和奇妙的有机体,目前的科学对许多功能和机制都不清楚。造血干细胞是最神秘的细胞,白血病的发作就是各种因素干扰它造成的后果。采集造血干细胞目前需要人为干扰,所以,除非以后科技发达,采集时静悄悄,一点也不会干扰造血功能,而从身上采集极小部分,这才会消除副作用。
8、捐献造血干细胞后有什么不适反应?
与献血一样;对身体没有什么影响;以下可参考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捐献者须知 健康者在多大年龄适合捐献造血干细胞? 年龄在18-45岁的健康者均可登记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18-55岁健康者可采集造血干细胞。 为什么45-55岁的健康者不再接受登记? 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最佳年龄为18-55岁,捐献者登记入库后到寻找到相合患者需要一定的时间。为充分利用有限的检测资金,登记年龄以不超过45岁为宜。 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健康标准? 凡年龄在18-55周岁,身体健康,经下列血液检查合格者,都可以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0单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阴性 艾滋病病毒抗体:阴性 梅毒试验:阴性 怎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如果你适龄、身体健康、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与当地红十字会的热线电话联系报名、填写志愿捐献书及有关表格,并抽取5毫升血液。组织配型实验室将会对你的血液进行HLA分型等检验,并把你的所有相关资料录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计算机数据库中,以供渴望移植治疗的患者寻找配对,这样你就成了一名光荣的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我如何知道自己已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设于全国各地的捐献者服务机构将会通知你被接纳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并经常与你保持联系。 捐献登记和捐献造血干细胞有补贴吗? 捐献造血干细胞是爱的奉献和救人善举。一般不提倡补贴。 志愿者报名登记后,是否马上就要捐献造血干细胞? 志愿中报名登记后,首先要安排你抽取5毫升血做HLA分型检验,数据储存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备查。当某一位患者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时,由移植中心将患者的HLA分型数据传送到资料库,如果检索结果得只你的HLA正好与患者吻合时,省级管理中心将通知你做捐献的准备。这个过程可能很短,也可能要等若干年。而大部分志愿者可能没有捐献的机会。 作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当你或你联系人的电话、地址发生变化时,希望及时通知登记部门,以便在需要时能很快找到你,使患者的疾病及时得到治疗,并保证你实现救人的愿望。 我是否可以随时改变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决定? 造血干细胞登记及捐献都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登记后资料库会对你的自愿性进行再确认。因检测你的HLA资料库要花费一定的资金。为了节约经费,如果提出终止捐献,请作慎重考虑。但移植前,尤其签署捐献同意书后就不能撤消捐献决定,因为在这个时候,患者为准备移植必须进行大剂量的放疗和化疗,这时患者已经丧失造血能力,此期间若你终止捐献,再临时寻找配型相合者已来不及,患者将有生命危险。 报名参加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为什么要捐献者本人填写同意书和捐献者登记表? 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是崇高的奉献行为,在需要的时候,捐献者将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给患者,因此,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必须得到捐献者的是书面承诺,并且通过登记表了解捐献者准确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