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白细胞和骨髓

白细胞和骨髓

发布时间:2020-09-30 06:10:06

1、白细胞和造血干细胞有什么区别

白血病就是白细胞过多,造血干细胞过少。
采纳哦

2、白细胞与白血病

一般白细胞低于4000是白血病的一大症状,你的白细胞到了16000,有可能是发炎,不一定是白血病.
一般白血病会出现血小板高于30万,白细胞低于4000,还有发烧,肝脾肿大疼痛,容易流鼻血等等.但是出现这些症状也不一定是白血病,最好的检查方法就是去专门的血液病医院查一个骨髓穿刺术,只有这个检查才可以100%的确定是不是患上了白血病.

3、白细胞是什么

白细胞(英文名: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简称:WBC)是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正常成人总数为(4.0~10.0)x 109/L,可因每日不同时间、机体的功能状态而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

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可根据胞质中颗粒的染色性质不同,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三种。

(3)白细胞和骨髓扩展资料: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就不再返回血液中来。

2、嗜碱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的胞质中存在碱性染色很深的大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A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有利于保持血管通畅,使吞噬细胞能够顺利达到抗原入侵部位发挥作用。

3、嗜酸粒细胞

血液中嗜酸粒细胞的数目具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的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目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密切相关的。当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粒细胞数减少;而当糖皮质激素浓度降低时,细胞数增加。

4、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流时仍然是尚未成熟的细胞,其在血液中停留2~3天后迁移到周围组织中,细胞体积继续增大,直径可达60一80μm,细胞内所含的溶酶体颗粒和线粒体的数目也增多,成为成熟的巨噬细胞。

5、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免疫细胞中的一大类,主要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根据细胞成长发育的过程和功能的不同,淋巴细胞分成T细胞和B细胞两类。在功能上T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则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白细胞

4、吞噬细胞与白细胞有什么关系?

白细胞主要成分即吞噬细胞

白细胞共有五种: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吞噬细胞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吞噬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还有嗜酸性粒细胞;另一类是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中性粒细胞占血液白细胞总数的60%一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单核细胞由骨髓中的单核细胞前体发育分化而成,约占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的3%一8%

(4)白细胞和骨髓扩展资料: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

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以病原菌为例,吞噬、杀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吞噬细胞和病菌接触、吞入病菌、杀死和破坏病原菌。吞噬细胞内含有溶酶体,其中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活性氮物质等能杀死病菌。

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则可将菌体降解。最后不能消化的菌体残渣,将被排到吞噬细胞外。

细菌被吞噬在吞噬细胞内形成吞噬体;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中多种杀菌物质和水解酶将细菌杀死并消化;菌体残渣被排出细胞外。

白细胞是一个很大众化的话题,因为到医院看病经常会做化验检查,而最常做的是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中最多用途的就是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初步的了解,储备相关的基础知识。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

原理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细胞计数板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5、白细胞偏高,医生说需要抽骨髓,必须抽吗?

做骨穿痛不痛和操作者的技术及个人的耐受有关,如技术好经验多,和打屁股针没什么区别,有病人做完之后说一点都不痛的,但也有人会觉得有点痛,不过都是可以忍受的。白细胞的正常值是4-10,一般白细胞升高病理性的有感染、组织损伤、血液系统疾病,生理性升高可见于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体力劳动等,你的白细胞只是轻度偏高,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如果是为入职的话可能需要行骨穿检查以明确并作为凭证的。别太担心,祝好运!

6、白细胞包括哪些细胞

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1、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lymphocyte)是白细胞的一种,是体积最小的白细胞,由淋巴器官产生,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淋巴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识别功能的细胞系,按其发生迁移、表面分子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T淋巴细胞(又名T细胞)、B淋巴细胞(又名B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

2、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起源于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后进入血流。嗜碱性粒细胞胞体呈圆形,直径10~12μm。胞质紫红色内有少量粗大但大小不均、排列不规则的黑蓝色嗜碱性颗粒,常覆盖于核面上。

3、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

4、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可以释放颗粒中的内容物,引起组织损伤,促进炎症进展。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表现为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

5、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monocytes)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也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单核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中发育,当它们从骨髓进入血液时仍然是尚未成熟的细胞。

7、白血病细胞与白细胞的区别

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
人体外周血中出现的白细胞都是分化完整的成熟白细胞;而白血病细胞是指未分化完整的不成熟的白细胞释放入血并出现异常。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回答你第二和第三个问题:
正常人的骨髓造血应该是增生活跃,而白血病人的骨髓造血是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极度活跃,而且在骨髓中白细胞分化成熟障碍,导致未成熟的白细胞提前释放入血,导致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到了白血病晚期,骨髓造血由于各种原因受到抑制,故粒、红、巨三系血细胞增生明显减低或增生极度减低。

检验科 江烨炜

8、抽骨髓疼吗 白细胞高 白细胞一直高,抽骨髓也没看出什么

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是由各种疾病引发的一组综合征。人体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正常值,可随年龄、性别、体质与生理状况而有所改变。
在我国健康人白细胞的总数为4×10
9/L
~10×10
9/L(
即每立方毫米4000~10000
);中性粒细胞计数为2.0×10
9/L

7.5×10
9/L,
在白细胞总数中占50%-70%。华西医院血液内科王觉生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0×10
9/L,而中性粒细胞计数值正常。多数患者没有症状,少数人有乏力、易倦的感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白细胞计数<4.0×10
9/L,同时中性粒细胞计数<2.0×10
9/L。患者除有乏力易倦的症状之外,常有抵抗力减低,易有外感的情况。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是指白细胞计数<2.0×10
9/L,且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
9/L。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感染,严重感染的几率较大。当体检发现白细胞减少,应连续2-3天,作两次以上白细胞计数,确定白细胞减少后,及时查找原因作必要的治疗。如果已经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更应该积极治疗,避免发生反复的感染。

与白细胞和骨髓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