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报告里的不明细胞是什么含意
2 骨髓增生活跃。3 粒系统晚幼粒.分叶核细胞构成比偏低,其他阶段细胞构成比及形态大致正常。4 红系统增生尚可,以中晚幼红为主,粒红比值偏低,形态大致正常。5 巨核细胞及血小板不减少。6 可见幼淋占百分之1.0。7 另见分类不明确细胞占百分之一,其细胞体较小,形态不规则,可见伪足或拉尾现象,胞浆呈深蓝色,着色不均,胞核染色质粗糙,可见扭曲等变形。郑大夫这种不明细胞是不是孩子的骨髓里有什么不好吗,跟复发会有关系吗,真的很着急,麻烦您了万分的感谢.
2、骨髓中主要包过的六大造血细胞
所谓骨髓移植,是从捐髓者的骨骼(通常是盘骨)抽取健康的骨髓细胞,过程约需半小时,然后以输血形式注入病人体内;病人亦可与医生商量,选择于手部抽取血液,透过分离机收集当中的血干细胞,但过程较从盘骨抽取骨髓细胞长,至少需时三小时。
抽取骨髓造血干细胞有两种方法:一是医生在供者的髂骨部位穿刺采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术后一两天内有些疼痛,一周内就可完全恢复。二是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动员骨髓和其他部位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外周血液中去,从供者的手臂静脉中采集,并通过机器将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剩余的血液回输到供者体内。
3、骨髓的成分
4、骨髓中血细胞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未知 2004/04/23
血细胞的发生是一连续发展过程,各种血细胞的发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又分早、中、晚三期)和成熟阶段。骨髓涂片检查,是血液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如下:①胞体由大变小,而巨核细胞的发生则由小变大。②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的核最后消失,粒细胞的核由圆形逐渐变成杆状乃至分叶,巨核细胞的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核内染色质由细疏逐渐变粗密,核仁由明显渐至消失;核的着色由浅变深。③胞质的量由少逐渐增多,胞质嗜碱性逐渐变弱,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胞质内的特殊结构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粒细胞中的特殊颗粒均由无到有,并逐渐增多。④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胞仍有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1.红细胞发生 红细胞发生历经原红细胞(Proerythroblast)、早幼红细胞(或称嗜碱性成红细胞,basophilic erthroblast)、中幼红细胞(或称多染性成红细胞,polychromatophilic erythroblast)、晚幼红细胞(或称正成红细胞,normoblast),后者脱去胞核成为网织红细胞,最终成为成熟红细胞。从原红细胞的发育至晚幼红细胞大约需3~4天。巨噬细胞可吞噬晚幼红细胞脱出的胞核和其他代谢产物,并为红细胞的发育提供铁质等营养物。各阶段细胞的一般形态特点见表5-1(图5-11)
表5-1 红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发育阶段和名称胞体
大小 形状
(μm)
胞核
形状 染色质 核仁 核质比
胞 质
嗜碱性 着色 血红蛋白 分裂能力
原始阶段 原红细胞
幼 早幼红细胞
稚 中幼红细胞
阶 晚幼红细胞
段
成
熟 网织红细胞
阶 红细胞
段
14~22 圆
11~19 圆
10~14 圆
9~12 圆
7~9 圆盘状
7 圆盘状
圆 细粒状 2~3 > 3/4
圆 粗粒状 偶见 >1/2
圆 粗块状 消失 约1/2
圆 致密块 消失 更小
无
无
强 墨水蓝 无 有
很强 墨水蓝 开始出现 有
减弱 嗜多染性 增多 弱
红蓝间染
弱 红 大量 无
微 红 大量 无
无 红 大量 无
2.粒细胞发生 粒细胞发生历经原粒细胞(myeloblast)、早幼粒细胞(又称前髓细胞,promyelocyte)、中幼粒细胞(又称髓细胞,myelocyte)、晚幼粒细胞(又称后髓细胞,metamyelocyte)进而分化为成熟的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从原粒细胞增殖分化为晚幼粒细胞大约需4~6天。骨髓内的杆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的贮存量很大,在骨髓停留4~5天后释放入血。若骨髓加速释放,外周血中的粒细胞可骤然增多。各阶段细胞的一般形态特点见表5-2(图-11)。
3.单核细胞发生 单核细胞的发生经过原单核细胞(monoblast)和幼单核细胞(promonocyte)变为单核细胞(图5-13)。幼单核细胞增殖力很强,约38%的幼单核细胞处于增殖状态,单核细胞在骨髓中的贮存量不及粒细胞多,当机体出现炎症或免疫功能活跃时,幼单核细胞加速分裂增殖,以提供足量的单核细胞。
4.血小板发生 原巨核细胞(megakaryoblast)经幼巨核细胞(promegakaryocyte)发育为巨核细胞,巨核细胞的胞质块脱落成为血小板(图5-11)。原巨核细胞分化为幼巨核细胞,体积变大,胞核常呈肾形,胞质内出现细小颗粒。幼巨核细胞的核经数次分裂,但胞体不分裂,形成巨核细胞。巨核细胞呈不规则形,直径40~70μm,甚至更大,细胞核分叶状。胞质内有许多血小板颗粒,还有许多由滑面内质网形成的网状小管,将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每个小区即是一个未来的血小板,内含颗粒。并可见到巨核细胞伸出细长的胞质突起沿着血窦壁伸入窦腔内,其胞质未端膨大脱落即成血小板(图5-12)。每个巨核细胞可生成约2000个血小板。

图5-12 人巨核细胞电镜像(上图) ×45000
1.细胞核 2.血小板颗粒 3.滑面内质网
(白求恩医科大学尹昕、失秀雄教授供图)
下图示巨噬细胞胞质小块脱落至血窦内
表5-2 粒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发 育
阶段和名称
胞体
大小 形状
(μm)
胞 核
形状 染色质 核仁 核质
比例
胞 质
嗜碱性 着色 嗜天青 特殊 分裂
颗粒 颗粒 能力
原始阶段 原粒细胞
幼 早幼粒细胞
稚 中幼粒细胞
阶 晚幼粒细胞
段
成
熟
5、骨髓细胞包括哪些细胞
骨髓的原始细胞包括哪些细胞由于生理变异和不同的调查资料,正常骨髓象各系统各阶段细胞比值变动范围较大,所以正常骨髓象实际含义是正常范围骨髓象,下降数据可做为骨髓涂片中各种血细胞正常值的参考:粒细胞系统占比例最大,约1/2强。一般原始粒细胞<0.02,早幼粒细胞<0.05,以中性杆状核最多,其比值大于分叶核细胞,也多于晚幼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0.05,嗜碱性粒细胞<0.01。红细胞系统占骨髓第二位(有核红细胞),约占1/5左右,以晚幼红细胞居多,中幼红细胞次之,原始红细胞<0.01,早幼红细胞一般<0.05,无巨幼红细胞。淋巴细胞约占1/5左右,小儿偏高,有时可达0.4,单核细胞一般<0.04,浆细胞一般小于0.015。非造血细胞,如网状细胞、吞噬细胞、组织嗜碱性细胞等可少量存在,它们的比值虽然很低,但却骨髓有成份的标志。巨核细胞计数尚没有统一方法,一般全片巨核细胞数7-35个,其中原始巨核细胞占0~0.01,幼稚巨核细胞0~0.05,颗粒性巨核细胞0.1~0.3,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0.44~0.60,裸核巨核细胞0.08~0.3。由于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在骨髓中停留时间很短,一旦有血小板产生,立即将血小板释放出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正常骨髓中往往以颗粒型巨核细胞为主,裸核巨核细胞次之。附骨髓检查报告(血细胞检查报告)。
6、骨髓的分类及作用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组织,位于身体的许多骨骼内,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骨髓是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扁平骨(如髂骨、肋骨)和不规则骨(胸骨、脊椎骨等)的松质骨间网眼中的一种海绵状的组织.
成年人的骨髓分两种:红骨髓和黄骨髓。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红骨髓能制造红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白细胞。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细胞,呈黄色,且不能产生血细胞,称为黄骨髓。人出生时,全身骨髓腔内充满红骨髓,随着年龄增长,骨髓中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松质骨中有红骨髓。此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够补充所需血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转变为红骨髓,重新恢复造血的能力。
7、骨髓细胞的骨髓细胞参考值
由于生理变异和不同的调查资料,正常骨髓象各系统各阶段细胞比值变动范围较大,所以正常骨髓象实际含义是正常范围骨髓象,下降数据可做为骨髓涂片中各种血细胞正常值的参考:
粒细胞系统占比例最大,约1/2强。一般原始粒细胞<0.02,早幼粒细胞<0.05,以中性杆状核最多,其比值大于分叶核细胞,也多于晚幼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0.05,嗜碱性粒细胞<0.01。
红细胞系统占骨髓第二位(有核红细胞),约占1/5左右,以晚幼红细胞居多,中幼红细胞次之,原始红细胞<0.01,早幼红细胞一般<0.05,无巨幼红细胞。
淋巴细胞约占1/5左右,小儿偏高,有时可达0.4,单核细胞一般<0.04,浆细胞一般小于0.015。
非造血细胞,如网状细胞、吞噬细胞、组织嗜碱性细胞等可少量存在,它们的比值虽然很低,但却骨髓有成份的标志。
巨核细胞计数尚没有统一方法,一般全片巨核细胞数7-35个,其中原始巨核细胞占0~0.01,幼稚巨核细胞0~0.05,颗粒性巨核细胞0.1~0.3,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0.44~0.60,裸核巨核细胞0.08~0.3。由于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在骨髓中停留时间很短,一旦有血小板产生,立即将血小板释放出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正常骨髓中往往以颗粒型巨核细胞为主,裸核巨核细胞次之。
附骨髓检查报告(血细胞检查报告)。
8、骨髓六大系统中哪个是多倍体细胞
血细胞的发育与成熟形态演变规律
1.血细胞的 增殖: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在这种增殖中,母细胞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同时都趋向分化成熟。巨核细胞的增殖与其他系统的增殖不同,其他系统细胞在DNA合成后,随即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而巨核细胞则是以连续双倍增殖DNA的方式,即细胞核成倍增殖,每增殖一次,核即增大一倍,而胞浆并不分裂,故巨核细胞体积逐渐增大,属多倍体细胞。
2.血细胞的命名:血细胞按所属系列分六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淋巴细胞系、浆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每一系统又依细胞成熟水平分为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红系和粒系的幼稚阶段又分为早幼、中幼和晚幼三个阶段;而粒细胞根据胞浆所含颗粒特点的不同,又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
3.血细胞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血细胞的发育成熟实际上是一个连续过程,阶段的划分是人为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