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瑜伽和佛教的关系
一、佛教的产生与瑜伽密不可分,释迦牟尼创建佛教之前修持的即是瑜伽苦行。而释迦牟尼当初所学习的禅定并最终将其定位于佛教徒的重要修行手段的方法亦是瑜伽冥想的一部分。 瑜伽在佛教初始阶段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瑜伽理念建立佛教世界观,争取解脱。
2、通过瑜伽理念建立和发展佛教理论。
3、通过瑜伽观念得到神通。
二、瑜伽”(英文:Yoga,印地语:योग)这个词,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瑜伽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
2、瑜伽与佛教有什么关系?
瑜伽是印度的传统修炼方法。
佛教是释迦牟尼亲自证悟后阐述的教导。
释迦牟尼在追寻真理的时候,修炼过瑜伽,当他发现自己不能通过瑜伽找到真理的时候,就舍弃了瑜伽,在进行了各种尝试之后,释迦牟尼决定创建一条新的方法去追寻真理,最终,他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
3、瑜珈与瑜伽的区别
二者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只是音译所用汉字不同,瑜伽和瑜珈都是指同一个东西。现在通用的翻译是使用“瑜伽”两个字。
瑜伽(英文:Yoga,印地语:योग)是一个汉语词汇,最早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
瑜伽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
1、瑜伽的由来
瑜伽”(英文:Yoga,印地语)这个词,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
瑜伽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圣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英文:Patanjali,印地语)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订为完整的八支体系。
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
2、瑜伽的益处
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的合一。
瑜伽能消除烦恼——减压养心,释放身心,全身舒畅,心绪平静,冷静思考,达到修心养性的目的;
瑜伽能提高免疫力——增加血液循环,修复受损组织,使身体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
瑜伽能集中注意力——是学生及压力人群提高学习及工作效率的最佳休息法、锻炼法;
瑜伽能让你跳出心灵的限制,从而更好地回归角色,并坦然迎接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3、瑜伽的修炼
为了实现“对心的控制”,瑜伽之祖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提出了瑜伽修行所必须的八个阶段的修法,称为“八支行法”。这些功法是:
1、持戒(yama) :指必须遵守的戒律,包括不杀生、诚实、不盗、不淫、不贪等。《瑜伽经》认为,在做瑜伽功之前,一个人必须要有充分的道德修养,否则的话,他的心是不会平静的。
2、尊行(niyama):指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包括
(1)清净(对身体和食物的清净,为“外净”;对内心污浊的清净,为“内净”)(2)知足(不求自己分外之物)
(3)苦行(忍受饥、渴、寒、暑、坐、立等痛苦,遵守斋食、巡礼、苦行等等誓戒)
(4)读诵(学习经典、念诵圣音)
(5)敬神(敬信自在天大神,为神奉献一切)等。
3、体位(asana):指保持身体平稳、轻松自如、精神放松。包括莲花坐、英雄坐、吉祥坐、金刚坐、至善坐等等。
4、调息(pranayama):指调整和控制呼吸。《瑜伽经》指出,调息时首先要注意呼吸的三种作用:向内吸气的作用、向外吐气的作用、不吐不吸长长将气储于胸腹之中的作用。
此外,还要注意四件事:
(1)“处”,指气息吸入后,气息在胸腹之内所到达的范围;气息吐出以后,气息在宇宙中达到什么地方。
(2)“时”,指呼吸的时间。要求在呼气吐气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速度适中、间隔和节奏合宜。
(3)“数”,指呼吸的次数。要求出气入气一定要徐缓而轻长,切忌短促、粗急。
(4)“专注一境”,指调心的问题,在呼吸时,要将意念专注在某一点上,不能分散。
5、摄心(Pratyahar):指抑制各种感觉感官,使感官的活动完全置于心的控制之下。
6、凝神(dharana):是使心专注于身体内的一处,如肚脐、鼻尖、舌端等;也可以专注于外界的一种对象,如月亮、神像等。
7、入定(Dhyan):亦称静虑,是使专注一处的心与所专注的对象相统一、使主客观相融合。
8、三摩地(samadhi):就是真正达到了心与其专注的对象冥合为一。三摩地又分为两种:“有想三摩地”和“无想三摩地”。前者,指达到三摩地后,仍然带有一定思虑情感的状态。后者,指心的一切变化和作用都已经断灭,完全达到与专注对象合一的状态,即瑜伽的最高境界。
4、瑜伽的三脉七轮分别指什么?
三脉:是Ida Nadi,Pingala Nadi及Shushumna Nadi三条经脉。三脉是我们人体内的生命能量流通而形成的三种主要人格力量。简称:左脉、右脉、中脉。
七轮:七个轮穴。分别是根轮(纯真轮 Moodadhara Chakra)、腹轮(真知轮 Swadisthan Chakra)、脐轮(正道轮 Nabhi 或 Manipura Chakra)、幻海 (Void 或 Ocean of Illusion)、心轮(仁爱轮 Heart 或 Anahata Chakra)、喉轮 (大同轮 Vishuddhi Chakra)、额轮(宽恕轮 Agnya 或 Ajna Chakra)、顶轮(自觉轮 Sahasrara Chakra)。
(4)瑜伽与骨髓扩展资料:
三脉七轮的思想:
人体内有强大的精神能量,潜伏于脊柱底端海底轮(会阴穴)沉睡着,一般人并不知道这一秘密修持者就是要唤醒这一沉睡的性灵,使之沿脊柱上升,经过脊柱中七个神经血管丛(即轮),并与脑部顶轮相结合,达到至高境界。
人体内有无数的精细神经脉,亦称经络,是一种能量运输的通道,数量多达几十万根。有粗钝的,有精细的,肉眼看不见。这些神经中有十四条较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条:中脉、左脉、右脉,中脉尤其重要,修持者非经此不能得到大成就。
中脉在脊髓内,由脊柱尾部海底轮(会阴穴)直升至顶轮穴。左脉早在中脉右边,名阳脉,性热。左、中、右三脉的最低交会点均在脊柱骨尾端海底轮处,它是宇宙能量或称之为灵热的储存库。此处能量只有经修炼后被唤醒并与顶轮会合后,才能称之为大智慧。
人体的脊柱共有24节,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所有神经脉都起源于脊髓。瑜伽的体位法就是锻炼这根脊柱骨,使24节脊柱灵活畅通,有病医病,无病延年益寿。
任、督二脉左右各一寸半处有几十个重要穴位,所以经常以气去疏通三脉,能增强身体素质,在中脉上共有七个轮,它们是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顶轮,均起于骨髓内。不同的轮控制人类不同的情绪和感觉,也是人体的不同腺体。
5、瑜伽和形体的区别
根本的区别是:美体塑形课源自于舞蹈,但是它是专门为健身塑形而创建的一们健身课程,它提取了多个舞种训练对人体的有益部分,剔除其专业性、逆反人体性及程式训练等等,有机糅合,以人体的骨骼、肌肉为出发点,来锻炼人体、改造人体及培养艺术型的气质。
瑜伽是指通过练习达到一种大脑活动和身体机能和谐统一的状态。 瑜伽还代表着个体与某种高于一切的东西的结合,它是一种系统,以帮助人们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并达到最高精神状态为目的。只要你对此有兴趣,并习练这种古老的技法,便能达到。这些技法能锻炼人类的各方面;无论生理的,情感的,还是智力的和精神的。
6、瑜伽与其他运动有什么区别
瑜伽与其他体育运动在如下几点的不同:
(1)表现行为不同:
瑜伽摒弃竞争的意识,需要平静身心,全面增加机体耐受力与控制力,更关注自身的修炼。
体育具备很强的竞争性,如奥林匹克运动会所宣扬的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可以培养人的拼搏与努力以及团队的默契合作精神。
(2)练习目的不同:
瑜伽使人沉着镇定、健康优雅、身心平衡,关注精神修习。
体育使人动感有活力,身材健壮,关注输赢得失。
(3)使用技术不同:
瑜伽导八呼吸,主要使肌肉伸展、放松,身体处于静态。
体育主要使肌肉收缩,身体处于动态。
(4)生理变化不同:
瑜伽可以改善肌肉、骨骼的强度与韧带肌腱的韧度,增强身体的耐受力与控制感,强化身体内脏、腺体、神经系统,主要是耐力为主的红色肌群起作用,可以平衡能量,是一个调整性过程,使身心充满活力,精力充沛,解除身心疲劳。
7、瑜伽与其他健身运动的区别和优势
瑜伽与其他体育运动在如下几点的不同:
(1)表现行为不同:
瑜伽摒弃竞争的意识,需要平静身心,全面增加机体耐受力与控制力,更关注自身的修炼。
体育具备很强的竞争性,如奥林匹克运动会所宣扬的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可以培养人的拼搏与努力以及团队的默契合作精神。
(2)练习目的不同:
瑜伽使人沉着镇定、健康优雅、身心平衡,关注精神修习。
体育使人动感有活力,身材健壮,关注输赢得失。
(3)使用技术不同:
瑜伽导八呼吸,主要使肌肉伸展、放松,身体处于静态。
体育主要使肌肉收缩,身体处于动态。
(4)生理变化不同:
瑜伽可以改善肌肉、骨骼的强度与韧带肌腱的韧度,增强身体的耐受力与控制感,强化身体内脏、腺体、神经系统,主要是耐力为主的红色肌群起作用,可以平衡能量,是一个调整性过程,使身心充满活力,精力充沛,解除身心疲劳。
8、体育锻炼与瑜伽的区别
健身运动的效用,但是却不能替代健身操等激烈的运动。 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组的结论是,瑜伽产生的强身功能还不及慢走和中速行走的一半。 该大学的健康、体育和休闲系的助理教授丽莎·劳埃德说:“瑜伽能很好地强化肌体的灵活度和使肌肉结实,但是,它却不能减轻体重和产生健身操那样的强身作用。” 劳埃德在声明中说:“可惜的是,民众并没有认识到它虽然是很好的辅助运动,但是却不能作为唯一的运动。” 这项为期八个星期的研究结果将在肌力与体能训练研究期刊(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上发表。研究组是鉴于好多人放弃较为激烈的体能训练,认为单是练习瑜伽便能强身健体而展开研究工作。 研究组是拿30分钟的瑜伽锻炼和踏步机慢走所消耗的能量作比较。 劳埃德和她的同事卡罗林·克莱说,她们发现重视形体操练的低层次瑜伽“hatha”瑜伽对强化心脏功能、促进肌肉发育和减轻体重的助益比不上健身操。 尽管她们收集到的资料显示,练习瑜伽使得30个参与研究的大学女生的心跳加速,但是, 劳埃德认为那或许是因为练习者长时间保持同一姿态的缘故。 研究的结论是:这个效用不足以加强心脏机能和减轻体重。 本地瑜伽导师不同意 针对研究指称练习瑜伽的运动量还不及慢走的结论,本地瑜伽导师在接受本报记者林慧慧访问时,都表示不同意。 在本地开设瑜伽训练中心,指导超过200名学生的黄莉莲(53岁)指出,这个结论有欠公平,因为瑜伽还可分为传统静态和现代改良式的,如果学员采用的是节奏较快、串连不同体位的韵律式瑜伽,每天只要练习长达30分钟,就足以达到一般成人身体所需的运动量。 她指出,要是有做其他运动当然也不错,但其实,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和频率练习,瑜伽是一项很好的有氧运动,而不应只是被视为一种辅助健身运动而已。 本地阿南达玛伽瑜伽协会(Ananda Marga Yoga Society)创办人达达·桑卡(Dada Shankar)指出,瑜伽对人体健康的裨益不能单凭体力消耗量来衡量,因为瑜伽术是一种从里到外的调养健身法,它是通过加强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以达到改善健康的效果。
一般运动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因为它能刺激血液循环,但是它无法对腺体起作用,而且过多的运动,容易引起疲劳。
而瑜伽体位法是缓慢收缩某些肌肉然后保持在静止状态上,再将身体整修放松休息,因此体位法可以让肌肉得到完全的放松、休息,使精力大量存储于体内。更重要的是,当身体保持在静止状态下时,可以平衡你的内分泌系统,无论何种腺体分泌不平衡,均会引起身心两方面不同程度地疾病。
这就是一般运动和瑜伽体位法的不同之处。
9、瑜伽和拉伸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理解的瑜伽就是拉伸,因为我们现在练习的瑜伽就是如此。有舞蹈和武术基础的人,柔韧性都非常好,他们练习瑜伽体式感觉没有那么难,是不是说瑜伽和舞蹈武术,并没有什么不同呢?在印度,瑜伽是一种修行方式,静坐冥想被称为瑜伽,做出各种体式也被称为瑜伽,瑜伽有很多流派,那么到底什么是瑜伽?
《瑜伽经》是印度最完整的一部经典,它指导了很多哲人学习和练习瑜伽。可以说,现在很多与瑜伽有关的书籍,都是对《瑜伽经》的解读。《瑜伽经》里明确地说明了什么是瑜伽,约束心灵的变化就是瑜伽。
我们为什么要约束心灵的变化呢?因为我们的心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比如,我们去逛街,一股香味扑面而来,我们开始寻找哪里是源头。最后发现,一家饼干店里,有很多人在排队,香味就是来自于那里。味道很香,又有很多人排队,一定很好吃。我们的心灵发生变化,直到我们吃到饼干,我们才会归于平静。
再比如,在商场里偶遇老同学,对方打扮时髦,光鲜亮丽,和对方闲聊近况。了解到对方刚在某城市买了一套房子,那里的房价高得吓人,而她的老公是某公司的大老板。你开始羡慕,继而嫉妒,觉得她以前人不好看,读书也不好,只是后来嫁了个有钱的老公,如今过着阔太的生活。自己每天还要幸苦工作,挣一些钱,还经常受气。你本来是高高兴兴地逛商场,她的出现扰乱了你的心灵,你闷闷不乐。
所以,如果我们不能约束心灵的变化,我们可能失去对自己体重的控制,失去对自己心情的控制。练习瑜伽,最终是为了约束自己的心灵。那么,我们又为何练习瑜伽体式,而不是直接控制心灵呢?
心灵很特别,如果我们直接控制,只会越来越不受控制。比如上面想吃饼干的例子,如果我们对自己说不要吃饼干,不要吃饼干。结果是,我们一直惦记着饼干。所以,心灵的变化是不能直接被约束的,我们得让自己专注于另外一件事情上。长期练习瑜伽体式,可以让你变得专注,更容易让心灵专注于某一点,这是印度的哲人们发现的。当你专注了,心灵也就得到了约束。所以,瑜伽与拉伸并不相同,瑜伽包含着更多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