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髓 > 骨髓皆空中医

骨髓皆空中医

发布时间:2020-09-18 09:12:50

1、万物皆空本无源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原本存在,是无驹无束的真实。主要包含以下两点:
我因挣脱束缚得见世界的真实,所以“我空”。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挣脱束缚而将自我具备的领悟体融会贯通于客观世界的体性,这是“法空”。

2、中医中的“精”“气”“神”是什么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哲学含义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精的医学含义 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 1.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类经·疾病类》)。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 二、精的生成 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景岳全书·脾胃》)。从精的来源言,则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一)先天之精 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而赋命。父主阳施,犹天雨露;母主阴受,若地资生。男女媾精,胎孕乃成。“一月为胞胎,精气凝也;二月为胎形,始成胚也”(《颅囟经》)。 所谓“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精即形也”(《景岳全书·小儿补肾论》)。父母生殖之精结合,形成胚胎之时,便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此既禀受于父母以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胎成之后,阳精之凝,尤仗阴气护养。故胎婴在腹,与母同呼吸,共安危”(《幼幼集成》)。胚胎形成之后,在女子胞中,直至胎儿发育成熟,全赖气血育养。胞中气血为母体摄取的水谷之精而化生。因此,先天之精,实际上包括原始生命物质,以及从母体所获得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秘藏于肾。 (二)后天之精 胎儿月足离怀,出生之后,赖母乳以长气血,生精神,益智慧。“妇人乳汁冲任气血所化’’(《景岳全书·妇人规下》)。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父。“水谷之精气为营,悍气为卫,营卫丰盈,灌溉诸脏。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气也;润皮肤,美颜色者,血也。所以水谷素强者无病’’(《幼幼集成》):“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脾胃为人生后天之根本,人之既生赖水谷精微以养,脾胃强健,‘‘饮食增则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存存斋医话稿》)。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盈者藏于肾中。(i,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精藏于肾,非精生于肾也。譬诸钱粮,虽储库中,然非库中出,须补脾胃化源”(《程杏轩医案》)。“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人体之精主要藏于肾中,虽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但“命门得先天之气也,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精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景岳全书·脾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借以保持人体之精气充盈。 三、精的功能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其生理功能如下。 (一)繁衍生殖 生殖之精与生俱来,为生命起源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这种具有生殖能力的精称之为天癸。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月事应时而下。精盈而天癸至,则具有生殖能力。男女媾精,阴阳和调,胎孕方成,故能有子而繁衍后代:俟至老年,精气衰微,天癸竭而地道不通,则丧失了生殖繁衍能力。由此可见,精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肾精充足,则生殖能力强;肾精不足,就会影响生殖能力。故补肾填精是临床上治疗不育、不孕等生殖机能低下的重要方法。 (二)生长发育 人之生始于精,由精而成形,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人出生之后,犹赖月精的充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随着精气由盛而衰的变化,人则从幼年而青年而壮年而步入老年,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运动规律;这是临床上补肾以治疗五软五迟等牛—长发育障碍和防治早衰的理论依据。 (三)生髓化血 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足而肢体行动灵活,耳目聪敏。精盈髓充则脑自健,脑健则能生智慧,强意志,利耳目,轻身延年。故防治老年性痴呆多从补肾益髓人手。“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髓居骨中,骨赖髓以养。肾精充足,则骨髓充满,骨骼因得髓之滋养而坚固有力,运动轻捷。齿为骨之余,牙齿亦赖肾精生髓而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而有光泽。 精生髓,髓可化血,“人之初生,必从精始……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景岳全书·血证》)。精足则血充,故有精血同源之说。临床上用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髓可以治疗血虚证。 (四)濡润脏腑 人以水谷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饮食经脾胃消化吸收,转化为精:水谷精微不断地输市到五脏六腑等全身各组织器官之中,起着滋养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剩余部分则归藏于肾,储以备用:肾中所藏之精,既贮藏又输泄,如此生生不息。“肾者,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是精藏于肾而非王于肾也。五脏六腑之精,肾实藏而司其输泄,输泄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怡堂散记》):中医有“久病必穷肾”之说,故疾病末期常补益肾之阴精以治。 精 ⑴生殖之精,包括男性之精及女性之卵。《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二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 ⑶构成万物的灵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天有精,地有形。” 四专一;单纯。《素问·汤液醪醴论》:“夫病之始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 ⑸通“晴”。爽朗、清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⑹水谷之精微。《素问·经脉别论》:“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⑺新生之谓。《素问·八正神明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杨上善注:“精者,谓月初血气随月新生,故曰精。” ⑻脏腑之精。《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 ⑼指物质之纯净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营气》:“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注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 ⑽振作、寤兴,精力充沛。《灵枢·营卫生会》:“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昼精而夜暝。” ⑾通“情”。情状。《灵枢·五音五味》:“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万物之精。” ⑿精审,审度。《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精以时服”,即审时而服。) ⒀阴血、精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⒁指心神。《素问·经脉别论》:“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⒂通“清”。清楚、明白。《灵枢·本神》:“魂伤则狂妄不精。” ⒃指日月五星。《素问·五运行大论》:“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 ⒄深入,用功深。《伤寒论·序》:“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 精 妖怪,在神话体系,是动植物或天然物质,吸收日月光华,而经过漫长时期作后成精. 气是流动着的世界三元素“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 一、气的基本概念 (一)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气在宇宙中有两种形态:1. 弥漫而剧烈运动的状态,由于细小、弥散、加上不停的运动,难以直接察知,故称“无形”。2. 凝聚状态,细小而弥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故称“有形”。 (二)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三)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气的生成 (一)先天精气:来自父母。脏府定位在肾(命门)。 (二)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府定位在脾胃。 (三)清气:呼吸而入。脏府定位在肺。 三、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一)气的运动中医称为〃气机〃。 (二)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 (三)气在不同脏府则有不同表现形式。 (四)气流布全身各处,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至血脉内外则称营卫之气,至经络则称经络之气等。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二)温煦作用; (三)固摄作用; (四)防御作用; (五)气化作用。 五、气的种类——依气的来源作标准划分: (一)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主要之气。乃由肾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 及肺中清气 所组成,分布于全身各处。 (二)宗气:由清气及谷气相合而成,以贯心脉而司呼吸。 (三)营气:谷气之精专部分。旨在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其运行路径有二:1.十二经脉(精专营气);2.任督,阳跷,阴跷。 (四)卫气:水谷之悍气也。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五)脏腑经络之气:和全身的气一样。是精气清气、水谷之气经肺、脾、肾共同作用而化生。可转化为推动和维持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并可更新充实脏府经络的组织结构、并生成五脏六腑之精而贮存。 人有三宝:精气神!头上三尺有神明。不知凝神,坐到老死!仙师传下真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 “神”通常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而出现的,它包括了在大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机体活动功能和外在表现。“神”的生成主要以先天之精为基础,以后天的精气为补养培育而成。所以“神”的盛衰与精、气的盈亏密不可分。只有作为生命物质要素的精气充足,作为生命活动功能外在表现的“神”才可能旺盛。至于“神”的生理功能,医学认为主要体现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上。人的整个机体,从大脑到内脏,从五官七窍到经络、气血、精、津液,以至肢体的活动,都无一不是依赖“神”作为维持其正常动转的内在活力。

3、请中医来说说

肾虚宜食物品

肾虚者宜吃下列食物。
芝麻
甘平,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如《本草经疏》中就曾记载:“芝麻,气味和平,不寒不热,补肝肾之佳谷也。”尤其是肾虚之人腰酸腿软,头昏耳鸣,发枯发落及早年白发,大便燥结者,最宜食之。
粟米
又称谷子、稞子。能补益肾气。《名医别录》及《滇南本草》中都说到“粟米养肾气。”明·李时珍还说:“粟,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
豇豆
又称饭豆、长豆。性平,味甘,能补肾健脾,除脾虚者宜食外,肾虚之人也宜食用,对肾虚消渴、遗精、白浊,或小便频数,妇女白带,食之最宜。《本草纲目》曾这样记载:“豇豆理中益气,补肾健胃,生精髓。”《四川中药志》也说它能“滋阴补肾,健脾胃,治白带,白浊和肾虚遗精。”
牛骨髓
有润肺、补肾、益髓的作用。《本草纲目》说它能“润肺补肾,泽肌,悦面”。对肾虚羸瘦、精血亏损者,尤为适宜。
狗肉
性温,味咸,除有补中益气作用外,还能温肾助阳,故肾阳不足、腰膝软弱或冷痛,食之最宜。《日华子本草》认为:狗肉“补胃气,壮阳,暖腰膝,补虚劳,益气功。”《医林纂要》亦云:“狗肉补肺气,固肾气。”清代医家张璐还说:“犬肉,下元虚人,食之最宜。”下元虚者,即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是也。
羊骨
性温,味甘,能补肾强筋骨。《饮膳正要》认为:“羊尾骨益肾明日,补下焦虚冷。”《本草纲目》中记载:“羊脊骨补骨虚,通督脉,治腰痛下痢;羊胫骨主脾弱,肾虚不能摄精,白浊。”唐代《食医心镜》还介绍:“治肾脏虚冷,腰脊转动不得:羊脊骨一具,捶碎煮烂,空腹食之。”对肾虚劳损,腰膝无力怕冷,筋骨挛痛者,最宜食之。
猪肾
性平,味咸。唐·孟诜认为猪肾“主人肾虚”。《日华子本草》说它“补水脏,治耳聋”。水脏者实指肾脏而言。故凡因肾虚所致的腰酸腰痛、遗精、盗汗及老人肾虚耳聋耳鸣,宜常食之。
淡菜
有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随宜居饮食谱》中说它“补肾,益血填精”。《本草汇言》亦云:“淡菜,补虚养肾之药也,此物本属介类,气味甘美而淡,性本清凉,善治肾虚有热。”所以,凡肾虚羸瘦、劳热骨蒸、眩晕盗汗、腰痛阳痿之人,食之最宜。
干贝
又称江珧柱。性平,味甘咸,能补肾滋阴,故肾阴虚者宜常食之,清代食医王孟英认为:“干贝补肾,与淡菜同。”《本草求真》中也说它能“滋真阴”,实则指滋补肾阴之义。
鲈鱼
又称花鲈、鲈子鱼。性平,味甘,既能补脾胃,又可补肝肾,益筋骨。《本草经疏》曾有记载:“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肾主骨,肝主筋,滋味属阴,总归于脏,益二脏之阴气,故能益筋骨。”《嘉枯本草》认为:“鲈鱼,多食宜人,作蚱尤良。”凡肝肾阴虚,或脾虚胃弱者皆宜。
桑椹
俗称桑果。性寒,味甘,有补肝、益肾、滋阴的作用。如《滇南本草》云:“桑椹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清·王孟英还说:“桑椹滋肝肾,充血液,健步履。”故肾虚之人,尤其是肾阴不足者,食之最宜。
芡实
性平,味甘涩,有益肾固涩、补脾止泄的双重功效。《本草经百种录》称之为“脾肾之药也”。《本草从新》亦说它能“补脾固精”。《本草新编》中还说:“芡实不特益精,且能涩精补肾,与山药并用,各为末,日日米饭调服。”凡肾虚之人遗精、早泄、带下、小便不禁或频多者,宜常食之。
栗子
性温,味甘,除有补脾健胃作用外,更有补肾壮腰之功,对肾虚腰痛者,最宜食用。如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曾说:“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明·李时珍亦曾记载:“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旦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
胡桃
性温,味甘,既能补肺止喘,又能补肾固精,还能润肠通便。适宜肾虚喘嗽、遗精阳痿、腰痛脚弱、小便频数、大便燥结之人服食。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说:“胡桃,为滋补肝肾,强健筋骨之要药,故善治腰疼腿疼,一切筋骨疼痛。为其能补肾,故能固齿牙,乌须发,治虚劳喘嗽,气不归元,下焦虚寒,小便频数,女子崩带等症。”
山药
性平,味甘,为中医“上品”之药,除了具有补肺、健脾作用外,还能益肾填精。如明·李时珍指出: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本草正》亦载:“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本草经读》还说:“山药,能补肾填精,精足则阴强、目明、耳聪。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所以,凡肾虚之人,宜常食之。
豇豆
性平,味甘,具有补肾和健脾的双重作用。如《本草纲目》记载:“豇豆补肾健胃,生精髓。昔卢廉夫教人补肾气,每日空心煮豇豆,入少盐食之。”现代《四川中药志》也介绍:“豇豆滋阴补肾,健脾胃。治白带、白浊及肾虚遗精。”对肾虚小便频数者亦宜。
枸杞子
性平,味甘,具有补肾养肝、益精明目、壮筋骨、除腰痛、久服能益寿延年等功用。尤其是中老年肾虚之人,食之最宜。如《本草通玄》记载:“枸杞子,补肾益精,水旺则骨强,而消渴、目昏、腰疼膝痛无不愈矣。”《本草经疏》中也说:“枸杞子,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为益精明目之上品。”
冬虫夏草
性温,味甘,有补肾和补肺的作用,是一种平补阴阳的名贵药材。如《本草从新》说它“保肺益肾。”《药性考》亦云:“虫草秘精益气,专补命门。”《柑园小识》还说:“以酒浸数枚啖之,治腰膝间痛楚,有益肾之功。”冬虫夏草虽然是一种副作用很少的滋补强壮中药,但直接用于方剂者不多。凡肾虚者最宜用虫草配合肉类如猪瘦肉、鸡肉或鸭肉,甚至新鲜胎盘等共炖,成为补益食品,更为有益。
杜仲
性温,味甘微辛,能补肝肾、强筋骨,对肾虚所致的腰脊酸疼、足膝软弱无力、小儿肾虚两下肢麻痹以及妇女肾亏引起的习惯性流产者,最为适宜。正如明代医家缪希雍解释说:“杜仲主腰脊痛,益精气,坚筋骨,脚中酸痛。盖腰为肾之府,动摇不能,肾将惫矣。杜仲补其不足,益肾故也。”
何首乌
有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历代医家均用之于肾虚之人。明·李时珍说过:“何首乌,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清代名医黄宫绣亦云:“何首乌,诸书皆言滋水补肾,黑发轻身,备极赞赏。”凡是肾虚之人头发早白,或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或男子遗精,女子带下者,食之皆宜。
海参
性温,味咸,质地虽阴柔,但能补肾之阳气,为肾阴肾阳双补之品。如《本草从新》中说:“海参补肾益精,壮阳疗痿。”《随息居饮食谱》也说它“滋阴,健阳”。故凡肾虚之人,皆宜食之。
海马
性温,味甘,能补肾壮阳,故凡肾阳不足之人,皆宜食之,包括肾阳虚所致的阳痿、不育、多尿、夜遗、虚喘等,食之颇宜。可用海马研细,每次1~2克,黄酒送服,1日2~3次。
虾子
性温,味甘咸,入肾经,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凡因肾气虚弱、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脚软弱无力,或阳痿,或男子不育症患者,宜多食虾。《食物中药与便方》还曾介绍:“肾虚,阳痿,腰脚痿弱无力:小茴香30克,炒研末,生虾肉90~120克,捣和为丸,黄酒送服,每服3~6克,1日2次。”
此外,肾虚者还宜服食龟肉、鸽肉、猪肉、甲鱼、蛤蚧、莲子、松子、荠菜、韭菜、蜂王浆、灵芝、燕窝、阿胶、紫河车、地黄、锁阳、肉苁蓉等。

4、谢谢个为中医先生了啊!快给我看看啊

现在都是什么中医在给人看病啊?开些不痛不痒的药,人倒是吃不死,大病也治不好!

自己学习,内有治病之方。
男儿当自强,当志存高远,立愿发心,时时砥砺,不许自欺!

手淫的危害及其后果

1、手淫是一种严重损伤身体精神的行为。手淫所消费的是“精”,也就是与骨髓、脑髓相通的肾所收藏的人体的奉生之本,造血之源。过度耗精会导致骨髓空洞,脑髓不满,生命提前衰老、夭折,身体的极度虚弱反而是次要的表现。
2、人体靠血气滋养,血气的来源是饮食。没有消耗完的血气会在人体深度睡眠时转化为精,藏于肾中,封藏于骨内,以备不时之需。如果消耗的少,储蓄的多,就是长寿健康的保障;如果消耗的多,储蓄的少,就是衰老短命的前提。手淫与性行为都以精的耗损为表现形式,这种耗损结果的超常积累意味着生存质量的降低与生命历程的提前结束。
3、手淫不但会损伤身体的动力,而且会损伤情志,令人精神萎靡,意志薄弱,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暴躁乖戾,多疑恐惧。遇事或躁进,或退缩,缺少耐心与恒心,以及必胜的信心和勇气。这都是精虚不能化气的结果。
4、手淫还会影响到智力,长期手淫会对记忆力与思维能力产生明显的破坏,学习能力的力不从心与学习成绩的迅速下降是最明显的表现。这是精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化神的结果。
5、手淫的毫无节制与泛滥成灾与西医理论的误导有关,初中的生理卫生教材甚至说适当手淫会有益健康,精只是少量蛋白质与多量水分的混合体,对身体无足轻重。正是这种歪理邪说的肆意误导与教唆,使身心原本幼稚的青少年对手淫行为放松了警惕,敢于尝试,最终成瘾,无法克制,走上了伤精损气耗神的不归路!
6、手淫行为具有严重的成瘾性,一旦成瘾,很难克制。这是手淫患者明显感到手淫后身体不适却依然能够坚持不懈乐此不疲的原因。
7、手淫行为通过捷径提取人体储备能源,使人体在突发变故之时无法启动应急措施,造成很多慢性病滋生,久久不愈,与时俱进。
8、手淫行为提前透支人体生发之气,使人体生育能力极大下降,即使种子尚未生气全失,播种耕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之后也不免枯萎不荣,缺乏生机。这些都是作强之官生气受损,技巧下降的结果。
9、手淫并非不可克制,只要有坚定的信心与必胜的勇气,心能清净,则肾能安定;神不妄动,则精不妄施。培养向上的情操,明于理而通于事,则行随心转,上明下安。
10、戒除手淫是治疗手淫伤精所造成的种种后果的前提。就像给车胎打气一样,没有补好漏洞就开始打气,过不了多久又会空空如也,这种打气也就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寿康宝鉴》中周思敏云:“色,少年第一关,此关打不过,任他高才绝学,都无受用,盖万事以身为本。血肉之躯,所以能长有者,曰精曰气曰血。血为阴,气为阳,阴阳之凝结者为精,精合乎骨髓,上通髓海,下贯尾闾,人身之至宝也。故天一之水不竭,则耳目聪明肢体强健,如水之润物,而百物皆毓(养育);又如油之养灯,油不竭则灯不灭。故先儒以心肾相交为既济。盖心,君火也。火性上炎,常乘未定之血气,炽为淫思。君火一动,则肝肾之相火皆动,肾水遭铄(消损),泄于外而竭于内矣。男子十六而精通,古者必三十而后娶,盖以坚其筋骨,保其元气。且气血稍定,亦不至如少年之自耗也。近世子弟,婚期过早,筋骨未坚,元神耗散,未娶而先拔其本根,既婚而益伐其萌蘖,不数年而精血消亡,奄奄不振,虽具人形,旋登鬼录。此固子弟之不才,亦由父兄之失教。今为立三大则:曰勤职业以劳其心;别男女以杜其渐;慎交游以绝其诱。如此则内外交修,德定日进,而父兄之道尽矣。”可不勉哉!

手淫后果的临床表现及调整方法

一、虚汗。 通常表现为虚汗连连,手足燥热,心烦口燥等证。
当以滋阴为主。调整方药:
1、麦味地黄丸。服药时间:早七时,晚五时。用量:1-2丸。浓缩丸9-18粒。
2、天王补心丹。服药时间:中午十一时。用量:2袋。丸药一丸。

二、腹泻。 调整方药:
1、(重者)附子理中丸。服药时间:早七时。用量:1-2丸,浓缩丸15-25粒。
2、(轻者)补中益气丸。服药时间:早七时,下午三时。用量:1-2丸。浓缩丸8-16粒。

三、慢性前列腺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小腹胀痛,阴囊潮湿,阴股潮汗,或者睾丸凉痛,甚则筋脉曲张,小便不利,或尿等待、分叉、余沥不尽等症状。同时足下发热,腰酸乏力,甚则凉痛。
不可轻言灭火清热,以相火为生发之本,只可助之,不可折之也。调整方药:
1、(轻者)桂附地黄丸。服药时间:下午五时、睡前。用量:1-2丸。
2、(重者)乌梅丸。服药时间:晚睡前。用量1-2丸。

四、阳亢。此种情况比较少见,表现为骨蒸潮热,腰膝软弱,不能久立,足下大热,足根刺痛,阳挺不收,喜食油腻厚味食品。
调整方药:
1、(轻者)六味地黄丸。服药时间:晚五时、睡前。用量1-2丸。
2、(重者)知柏地黄丸。服药时间:晚五时、睡前。用量1-2丸。

五、通治代茶饮方(此方可先用于调整,也可最后用于恢复):
麦冬4,五味子2,党参5,桂枝8,白术5,茯苓4,炙甘草5,干姜5,黑附子6,菟丝子6(单位:克)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五时各泡一杯,一剂服一日,可连服十剂。

六、桂枝附子冲剂(此方主要用于神昏头重,腰背酸沉乏力):
桂枝10,当归5,炙甘草5,生姜5,大枣2枚(掰开),黑附子5,菟丝子5
开水泡服,早七时,中午十一时,下午四时各服一杯。可连服七剂。

七、当归四逆理中冲剂(主治:食少腹胀,睾丸隐痛,阴囊潮湿,腰酸腿疼以及各种慢性前列腺炎症状)
白术5,党参5,炙甘草5,干姜5,黑附子6,当归7,桂枝8,白芍3,细辛3,通草2,桃仁3,大枣2枚(掰开)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各服一杯。连服五(症状偏中)或八(偏下)剂。

注意事项:三分治,七分养。诸病莫不如此,手淫尤其这样。服药期间尽量按时作息,每天保证十点之前睡觉。白天可以适当运动,但不宜过于劳累。各方症状如同时出现,可以合用,服药时间用量如上。以默养气,以瞑养血,以睡养精,以静养神。无人时多多存意,有人时默默留神。当志存高远,立愿发心,时时砥砺,不许自欺。久之自无闲心闲情从事于手淫之事了。男儿当自强,诸君当自勉!祝革命成功,身心复泰!

*请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调整,如无特殊情况不要另开新帖。

另:如睡眠不安,腿足发热出汗,可于睡前加服糖醋水一杯:糖醋各一匙,冲开水一杯,温服。

5、下面这个中医歌诀 有谁知道哪里找得到

增补医方一盘珠
五运六气所属
五运者,金木水火土也;六气者,风寒暑湿燥火也。
十二经络所属
手太阴属肺,足太阴属脾,手少阳属心,足少阴属肾,手厥阴属包络,足厥阴属肝,手太阳属小肠,足太阳属膀胱,手少阳属三焦,足少阳属胆,手阳明属大肠,足阳明属胃。
五脏六腑所属
五脏者,肝心脾肺肾也;六腑者,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也。
五脏六腑所主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脾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使令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胃者,水谷之海,磨谷消食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莫能出焉。
脉理命名大
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脉,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脉,长,短,虚,细,促,动,结,代,革;又三脉,数,牢,散(以上濒湖二十七脉);七危症脉,弹石,解索,雀啄,屋漏,虾游,鱼翔,釜沸;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
诊脉最要条例
皇极经云:人之四肢各有脉动也,一脉三部,一部三候,以应天败也,一脉三部,寸关尺也,一部三候,浮中沉也,以应九数也,脉之理亦微矣哉,古之先哲讲究已极其精详,予生晚近,以樗栎庸才,不能赞一词,王叔和以七表八里决人之生死,苦其文理浩繁,非上智之资,不能窥其堂奥,古人云,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其言不诚然乎哉,今摭拾古人之枢要以为备览至于深心岐黄之业者,又当详考难经脉诀,以定人之生死,是则予之厚望也乎,
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浮脉属阳主表,举指轻按传之曰浮,浮而有力为洪,浮而无力为芤,浮而长大为实。
沉脉属阴主里,举指重按得之曰沈,沉而有力为滑,沉而无力为弱,沉而似无为微,沉而至滑为伏。
迟脉属阴在脏,举指半重按之在内,一息三至为迟,迟而有力为涩,迟而无力为濡,迟而似有似无为缓。
数脉属阳在腑,举指轻按而极急,一息六至曰数,数而有力为弦,数而无力为紧。
寸关尺主病大概
寸脉主上焦头面之病,关部主中焦胸腹之病,尺部主下焦腰足之病。
五脏脉病虚实之论
附龚廷贤先生脉理要诀
肝象木,旺于春其脉弦,其神魂,其候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在呼,其臭躁,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阴其经也,与胆合为腑,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怒气则头眩耳聋,是肝气实也,宜泻之,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不得术息,爪甲枯而青恐,如人将补之,是肝气之虚也,宜补之,春肝木旺,其脉弦细而长,是平脉也,及得微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谓之贼也,大逆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当愈,反得沉而滑者,是肾乘肝,母之克子,为虚邪,虽病当愈反得缓而大者,是脾之乘肝,土之凌木为微邪,肝脉实而滑如循长竿曰平脉,肝脉急而劲,如新弓弦曰肝死。
心象,火旺于夏,其脉洪而大,其候舌,其声言,其味苦,其液汗,其养血,其色赤,其藏神,手少阴其经也,与小肠为腑,心气盛,则病胸内痛,两臂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宜泻之,心气不足则病胸腹大,腰背相引而痛,惊悸恍惚,舌强善忧悲,是心气之虚也,宜补之,夏心火旺,其脉浮洪而散,曰平脉,反得沉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也,大逆不治,反得弦长,是肝之乘心,母之克子,虽病当愈,反得缓而大,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虽病当愈,反得微短,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为微邪,心脉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死。
脾象,土旺于长夏,其脉缓其候口,其声歌,其味甘,其养肉,其色黄,其藏意,足太阴其经也,与胃合为腑,脾气盛,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若饥,足瘘脚下痛,是脾气之实也,宜泻之,脾气不足则四肢无力,食不化,则宜补之,六月脾土旺,其脉大阿阿而缓,曰平脉,长夏以胃气为本,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也,为大逆不治,反得微涩,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不治而愈,反得浮洪,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当差不死,反得沉而滑者,是肾之克脾,水之凌土,为微邪,脾长而弱,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命尽,六至曰死,脾脉来实而数,如鸡举足,曰脾死。
肺象,金旺于秋,其脉如毛,其候鼻,其声哭,其味辛,其液涕,其养皮毛,其色白,其藏气,其神魂,手太阴其经也,与大肠合为腑,脾气盛,则病喘咳,肩背痛,汗出尸冷,足背痛,是肺气之实也,宜泻之,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是肺气之虚也,,则宜补之,秋金肺旺,其脉浮涩,曰平脉,反得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大逆不治,反得沉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乘母,不治自愈,反得缓大而长,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虽病当愈,反得弦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凌金,为微邪,虽病当愈,肺脉来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病笃,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肾象,水旺于金,其脉如石,其候耳,其声伸,其液唾,其养骨,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阴其经也,与膀胱合为腑,肾气盛,则病腹胀,飧泄,汗出怕风,面目黑,小便黄,是肾气之实也,宜泻之,肾气不足,则病腰冷,耳鸣若聋,是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冬肾水旺,其脉沉而滑,曰平脉,反得浮大而缓,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大逆不治,反得浮而短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当愈,反得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肾,火之凌水,虽病不死,脉来碎碎如弹弹石,曰肾死。
胆象,木旺于春,足少阳其经也,肝之腑也,谋虑出焉,其气盛,为有余,则病腹内不安,身驱习习,是为胆气之实也,宜泻之,胆气不足,气上咽而口苦,心下如人将捕之,是为胆之虚也,宜补之。
小肠象,火旺于夏,手太阳其经也,心之腑也,水液下行为溲便,流于小肠,其气盛,为有余,则病小便热,小腹胀,是为小肠气之实也,宜泻之,小肠不足,则寒气客之,惊跳不言,乍来乍去,是为小肠之虚也,宜补之。
胃象,土旺于长夏,足阳明其经也,脾之腑也,为水谷之海,胃气有余,则病腹胀,是为胃之实也,宜泻之,胃虚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宜补之,胃脉实则胀,虚则泻,关脉滑,胃内有寒气,满而欲食,关脉浮大,积热在胃也。
大肠象,金旺于秋,手阳明其经也,肺之腑也,糟粕出焉,气盛为有余,则病肠内如锥刺痛,腰背惊急,,是为大肠气之实也,宜泻之,大肠气不足,则寒气客之,是为大肠之虚也,宜补之,诊其右手,寸口脉急,则为阳明实者,大肠实也。
膀胱象,水旺于冬,足太阳其经也,肾之腑也,五谷五味之津液,归于膀胱,气化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余,入胞则为小便,其气盛,为有余,则病小便不通,小腹肿痛,宜泻之,膀胱气不足,则寒气客之小便数而多也,面色黑,宜补之。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气出于胃口,咽以贯膈,布胸内,走腋下上至舌,下至足,阳明与营卫俱行,主约而不出,中焦之气亦出于胃口,受气者糟粕承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化为血,主不上不下也,下焦之气,则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主出而不纳,故水谷弁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也。
定死脉形候歌
指下如汤沸时,旦占夕死定无疑,尾掉摇摇头不动,鱼翔肾绝亦如期,
去疾来迟热劈劈,命绝脉来如弹石,三阳谷气久虚空,胃气分明屋漏滴,
散乱还同解索形,髓竭骨枯见两尺,虾游状如虾暮游,魂定行尸定主忧,
雀啄连连来数急,脾无谷气定难留,欲知心绝并营绝,如刀压刀细推求,
更有肺枯并胃乏,如麻戚促至无休,指下挥然如转豆,三光正气以漂留。
诊五脏六腑气绝死症
病人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目不见人。
病人脾绝十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腹热,泄利不觉,出时无度。
病人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
病人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背脊痛,腰重不可反复。
病人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枯面黑,目黄色,腰折汗流如水。
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
病人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气出不收。
病人骨绝,齿黄落,十日死,何以知之,脉浮无根底。

寻常感冒
寻常感冒病犹轻,微微发散自然瘳,病轻药重还增病,香苏香豉二方灵,
服后有痰寒热并,芎苏散与败毒寻,若兼头痛肢节疼,十二神汤自分明,
藿香平胃因时用,呕吐伤食见奇猷。
香苏散,治四时微冒风寒。香附,紫苏,陈皮,甘草等分姜引。
葱白香豉汤,治同上。葱白五根,香豆豉三钱,姜一片。
芎苏散,治感冒风寒,微寒微热,表里不分,兼有痰咳。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紫苏,干葛,柴胡,川芎,枳壳,桔梗,各等分。四肢麻闭,加桂枝(一钱),防风(八分),生姜引。
人参败毒散,治(春月,冬月)冒感风寒,头痛寒热(此方体虚之人宜用)。人参(体实者不用),茯苓,甘草,前胡,川芎,枳壳,桔梗,柴胡,羌活,独活各等分,生姜引。腹痛加香附,白芍。四肢冷,加桂枝。
十神汤,治同上。麻黄(体虚之人不用),陈皮,甘草,紫苏,干葛,香附,白芍,川芎,白芷,升麻各等分姜引。
藿香正气散,治伤食感冒。紫苏,伏毛,陈皮,桔梗,甘草,茯苓,厚朴,半夏,白芷,生姜引。腹痛加山神曲,寒加桂枝,热加柴胡,渴加黄芩。
平胃散,治伤食,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呕加藿香(炒末),腹痛加白芍,小便少加茯苓,朱苓,泽泻,车前子,灯心引。便秘加枳壳,热加白芷,柴胡。
小柴胡汤,治伤感发表后,热不退兼口渴。半夏,人参(体实者不用),柴胡,甘草各等分,灯心引。小便赤少加车前,呕逆口渴加竹茹,麦冬。
大柴胡汤,治感冒发表后,大热烦燥,大便秘结,大黄,半夏,枳壳,黄芩,赤芍,柴胡各等分,姜枣引。
枳壳二陈汤,治感冒,痰结胸中。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桔梗各等分。有有热加柴胡,食积合平胃散用之。
中风门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是也。
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按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凑之间,温卧取汗,益其不利,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风痱者,身不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言微,知则可治,甚则不言,不可治。
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寒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先入阴,后入阳也,治先补阴,后泻阳,发其汗,身转软者生,汗不出,身直者死。
风痹者,类风状,风胜则周身走注疼痛,寒胜则关节刺痛,湿胜则麻木不仁。
石顽曰:中风四法,方治颇烦,今每例采一专方,为逐症之纲旨,如偏枯用八风续命汤,风痱用竹沥饮子,风懿用独活汤,风痹用附子汤,千金所谓变动枝叶,各依端绪,以取之端绪,愈纷则探求愈惑,圆机之士谅不能固守成法也。
中风不治诸症歌
发直叶沫,摇头上撺,鱼口气粗,眼目直视,喉声如锯,面赤如妆,汗出如珠,循衣摸床,神昏不语,爪甲青黑,大吐大泻,吐血下血,其脉坚急,躁疾短涩,此等诸症,皆为不治。
八风续命汤,治中风偏枯,半身不遂。肉桂,当归,人参,石膏,(煨熟),干姜(炒黑),甘草,杏仁(去皮尖),独活,黄芩(酒炒)各等分。本方去石膏,加白芍,防风,防己,附子,名小续命汤,生姜引,治同上。
竹沥饮子,治风痱,身不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者。川芎,防己,附子,人参,白芍,黄芩,甘草,肉桂,羚羊角(煅),杏仁,麻黄(搥去灰,开水泡过炒),防风各等分,竹沥姜汁引。
独活汤,治风懿,奄忽不知人,咽中闭塞,手足摇曳。肉桂,白芍,甘草,独活,瓜蒌仁(搥去油)各等分,生姜引。
附子汤,治风痹手背不仁,口面涡斜,麻黄(搥去灰,开水泡过炒),附子,细辛,干姜,肉桂,人参,防风,羚羊角(锉为末),川芎,竹沥,姜汁引。
中风诸方备考列表
乌药顺气散,治一切中风初起,四肢顽麻。乌药,川芎,麻黄(搥),枳壳,陈皮,干姜,白芷,甘草,桔梗,姜蚕,姜汁引。
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不思饮食。麻黄(搥),黄芩,独活,细辛,黄芪(蜜炒),姜汁引。
排风汤,治中风五脏诸症,口眼歪斜。白术(土炒),当归,肉桂,川芎,白癣皮,杏仁(去皮尖),防风,甘草,独活,白芍,麻黄(搥),茯苓各等分,姜汁引。
三生饮,治中风昏迷痰涎壅盛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生南星(一钱),首乌(五钱),生附子(五钱),木香(钱半),姜(七片),水煎服。如脉沉微,多见脱者,倍加人参,竹沥,姜汁引。
舒筋三圣散,治口眼歪斜,左急右缓,血脉受邪者。当归,肉桂,玄胡各三钱,姜引。
参归三圣散,治中风血脉,左半边发,口目左斜。当归,人参,肉桂,玄胡各三钱,姜引。
正舌散,治中风舌强不正。全蝎尾(水洗滚醋泡,炒干,三钱),茯苓(一钱),姜汁拌晒干,共为末服。
星香散,治中风痰涎潮塞,不省人事,服热药不得者。制南星(三钱),广木香(钱半),共为末,生姜汤下。
省风汤,治同上。制南星,九套牛胆南星(各钱五分),防风(一钱),法制半夏,黄芩(酒炒),甘草(各七分),水煎服,生姜引。
中风外治方,荆芥散煎汤洗。荆芥,羌活,独活,苦参,防风,白芷,紫苏,藿香,大蓼,杉木,川椒,樟叶,石楠滕皮(各等分)。
又丹方,异人传授,丹方,蛇皮烧灰(用二分,研细末),生熟明凡(五分用),为末吹鼻自能言,醒后能言寻药用,中风之症自然痊,上药三味,共研细末,每用二三分,吹鼻得嚏,自醒后又吹,能言即修方调治。
中寒门
冬月正伤寒,仲景诸先生,讲究已详,予惭谫劣,何能复赘,姑就中寒一症,及四时冒感风寒,论列诸方,以备参考。
中寒之病肾为根,肾气虚而寒易侵,气弱体虚调护失,乘凉卧地也伤人, 四肢僵直俱厥冷,昏迷腹痛口失音,治法只宜用温散,五积理中里面寻。
五积散,治中寒头痛,四肢酸痛,肩背拘急,呕吐冷痰,腹中微痛等症。四肢微寒,加桂枝,白芷,陈皮,厚朴,桔梗,枳壳,川芎,白芍,甘草,茯苓,苍术,当归,半夏,肉桂,干姜,麻黄(搥去灰,开水泡,五分,体虚之人麻黄勿用,换熟附子一钱),姜枣引。
理中汤,治脏腑中寒,口禁失音,四肢僵直,口鼻气冷,小腹微痛等症。干姜,白术,人参,炙草,附子,(各三钱),姜枣引。
中寒身冷如外治方,用干柴热一把,烧熟地一片,去柴灰,以醋二瓶,倾地上,乘热气,用旱席一床,以中寒人睡上,用絮被盖定,候热扶起用药,真神方也。
中暑门
暑气内扰,于营则汗,上迫于肺,则烦喘,内热攻烧,则多言,总不离乎热伤心胞,而蒸肺经之症也,金匮云:太阳中竭,发热恶寒,身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发汗则恶寒甚,下之则淋甚,此因暑而伤风露之邪,手太阳之标症也,东垣特立清暑益气汤,补仲景之未逮也,王节齐曰: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之胞络,其脉多虚,治暑之法,以去湿热清心,利小便为主,气伤宜补真气为要也。
诸症列方于后以备参考
香薷饮,治伏暑口燥咽干,或吐泻等症。香薷,厚朴,扁豆(各等分),姜引。此方乃祛暑和中之要药,体虚人不可服,恐吓发汗不止。体实气盛烦渴饮水者,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
清暑益气汤,治体虚伤暑,发热恶寒,脉微无力。炒黄柏,升麻,苍术,白术,陈皮,青皮,泽泻,人参,甘草,黄芪,干葛,川芎,当归,北五味,麦冬,神曲,姜枣引。
一行人农夫,日中劳役而得暑症,此热伤阳症也,必苦头痛发热,汗泻肌肤,大热而喝,先服香茹饮,次服益元散,或白虎汤。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治暑月小便不利。滑石(六两,水飞过),甘草(一两),共为末,冷水调服二三钱,本方加辰砂,名辰砂六益散。
白虎汤,治伤暑烦热而渴。石膏(八钱),知母(三钱),甘草(一钱)。本方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
一避暑于凉亭水阁而得暑症,此暑伤阴症也,必头痛恶寒,身体拘急,发热无汗,宜先服清暑益气汤,次服消暑十全散。
消暑十全散,香薷,厚朴,扁豆,白术,陈皮,甘草,白苓,木瓜,藿香,紫苏(各等分)。
茹苓汤,治伤暑发热口喝,小便不通。香薷,厚朴,朱苓,泽泻,扁豆,白苓,白术(土炒,各等分),灯心引。
十味香茹饮,治伤暑体倦,神昏头重吐泻。香薷,人参,黄芪,白术,白苓,甘草,陈皮,扁豆,厚朴(各等分)。
六和汤,治伤暑藿乱,呕吐不止。香薷,人参,白苓,甘草,扁豆,厚朴,木瓜,杏仁,半夏,藿香,砂仁(各等分)。
生脉饮,治气虚伤暑多汗,心脉空虚。人参,麦冬(去心),五味子,炒糯米为引。
一夏月无故卒倒,手足抽搦,冷汗如珠,昏不知人,死在须臾,急用研蒜水灌鼻中,取其通窍,即活,如无蒜,又用一方,以热土围脐,开一大孔,以热小便淬之,此以淬导热之义也,二方屡用神效,醒后精神不安,即用生脉散,清暑益气之类,以补之。
医按
一不儿八九岁,夏月酷暑,众小儿在外打瓦子嬉戏,至午刻大渴,唤母要吃茶,母以茶与之入口即死,浑身大汗请予往治,父母掠惶曰:必不治矣。予曰:不妨,此中暑症也,以热茶饮之,随闭其热,速以蒜汁灌鼻中,四五匙,喉中忽响,少倾能言,又以冷水调蒜汁服之,即全愈,皆曰予医神妙,不可测也。予曰:不过以古人成方用之,以见效耳。以治数农夫中暑皆效。
中湿门
风寒暑皆能中人,惟湿气积久,滞留关节,非同中风,中寒,中暑之暴也,湿郁久为热,热留不去,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热伤筋不能束骨,故为弱痿,湿热加之,气湿争热,故为肿,诸阳受气于四肢也,今人见膝间关节肿痛,全以风治误矣。
罗必炜治湿歌诀
问君何以知中湿,染于杳冥不自识,非专雨水是湿根,天地汗气亦中人,
中人身体觉沉重,骨肉酸麻行不疾,渐加浮肿及身黄,治法利便除身热,
五苓除湿胜湿先,加减消详用五积,又有风湿腰疼痛,独活寄生汤可食。
五苓散,利水除湿之主方。朱苓,白术,白苓,泽泻,肉桂(各等分),灯心引。本方加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名胃苓汤,治湿常用。
除湿汤,治中湿通用,苍术,白术,白苓,甘草,干姜,橘红,丁香(各等分),生姜引。
五积散,治寒湿克于经络,腰膝酸疼等症。白芷,陈皮,厚朴,桔梗,枳壳,川芎,赤芍,甘草,赤苓,苍术,当归,半夏,桂枝,麻黄(虚人换防风),生姜引。
独活寄生汤,治风湿腰腿酸疼,两足浮肿等症。独活,寄生,当归,防风,白芍,牛夕,地黄,细辛,茯苓,秦艽,肉桂(初起用桂枝),川芎,杜仲,甘草,生姜引。
羌活胜湿汤,治风湿上冲,头重如裹,似有物蒙之也。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苍术,甘草,生姜引。
除风湿独活汤,治同上兼有热。羌活,防风,柴胡,川芎,苍术,升麻,生姜引。
神术汤,治风木之邪,湿土下血之症。川芎,苍术,羌活,白芷,甘草,细辛,生姜引。
升阳除湿汤,治湿泄,肠风下血。防风,苍术,白术,白苓,白芍,生姜引。
茵陈汤,治湿热发黄,小便黄。茵陈,枝子,大黄(俱各等分),灯心引。

6、中医对血液的生成是如何认识的?

(1)饮食是造血的原料中医学早就有“人以水谷为本”的说法。人体所摄入的食物,经过胃肠的腐熟消化,取其精微化生而为血。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内经》就已指出:“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更直截了当地说:“盖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血不生。”这些认识都阐明了饮食的数量和质量与生血有着密切的关系,饮食是造血的原料,饮食的精微物质经过脏腑的作用化生为血。(2)血的生成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血的生成是在五脏六腑共同作用下完成的,需要脏腑之间的相互配合,决不是一脏一腑所能完成的。题名华佗所著的《中藏经》借用五行理论,以心、脾、肺、肾、肝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在血生成上的内在联系。如“心生血,血为肉之母;脾生肉,肉为血之舍;肺属气,气为骨之基;肾应骨,骨为筋之本;肝系筋,筋为血之源。”为什么怎么说呢?因为饮食入胃,是经过五脏各自的功能和相互配合作用才完成的。①心在血生成中的作用:中医学中的心包括解剖学上的心脏,如“心主身之血脉”和中枢神经系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与造血有关主要为前者。“心生血”的过程,唐容川已有解释:“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为血”。可见饮食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过程后,其精微物质,再通过“心”对造血器官的作用变成血液。②肺在血生成中的作用:《内经》指出:“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说明肺参与造血活动,而且肺所朝的百脉为造血提供了场所。③脾胃在血生成中的作用:中医认为,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而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于所摄入的饮食物,经过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水谷精微,所以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内经》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明代皇甫中《明医指掌》指出:“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 这里的气主要指水谷之气,汁指水谷中的精微物质。中焦接受水谷之气与精微物质,变化而赤,造成血液。中焦指的是脾胃,两者功能失调,可以影响造血。可见,脾胃与血的生成有密切关系。脾胃功能失调可以影响血液的生成,出现血虚之证。④肾在血生成中的作用:中医认为营血的生成不仅源于后天脾胃的生化,还须赖肾精作为生化之本。肾主骨,藏精生髓,与血的生成非常密切。《内经》载有“肾生骨髓”,“骨者髓之府”,“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明代《类经》指出:“精髓同类”。中医自古即认为精血同源,精与血可互相转化。如隋代《诸病源候论》指出:“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说明血可化为精。清·张志聪《侣山堂类辨》说:“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说明精可化为血。所以,明代张景岳《类经》指出:“肾之精液入心化赤而为血”。总之,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精血之脏,主藏精生髓,精髓同源。所以肾脏功能的盛衰直接影响着血的虚实。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血为精所化”、“骨者髓之府”、“髓者骨之充也 ”、“骨髓坚固,气血皆从”、“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血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这些记载,说明了肾、骨髓、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骨髓与造血有直接关系。骨髓藏于骨,又为肾所主,肾之功能强弱与否,可以影响骨髓生精造血。⑤肝在血生成中的作用:中医认为,肝藏血在血生成过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内经》指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意思是说饮食物经脾胃的腐熟消化吸收后,其精微物质进入肝脏而化气血。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说得更明白:“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中医认为,“肝者……以生气血”,说明肝与造血有关。因为肝能储藏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作为造血原料。根据以上认识,心、肝、脾、肺、肾等脏腑都与造血有关,其中任何一种功能失调,都可影响造血。血的生成须经过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的共同作用来完成。但五脏之中最为重要的是肾和脾,肾和脾在造血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7、中医是如何被边缘化的

医。如果在西医治疗下病人死了,这是病人该死;如果在中医治疗下病人死了,这是医疗事故。如果
在西医治疗下病人好了,这是西医的科学性、必然性的结果;如果在中医的治疗下病人好了,这是偶
然的、无科学根据的、不可重复的奇迹。

更加严重的是,即使中医能够按西医的统计标准可重复地治疗疾病,西医还是傲慢地拒绝承认。
2003
年的
SARS
疫情在广州爆发时,广州普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非常明显。到
2003

5
月中
旬,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治疗
50
余名病人,无一例死亡,平均退烧时间
3
天,且医护人员无一人
感染。而钟南山院士所在的西医型医院治疗的
117
名病人,有
10
人死亡;其中有
71
名病人接受中医
介入治疗,仅一例死亡。也就是说,在人称“抗击非典第一功臣”的钟南山领导下的医院里,接受纯
西医治疗的
46
名病人中,有
9
人死亡。同样值得提及的,接受中医治疗的病人没有后遗症,而接受西
医治疗的病人则大量出现肺部纤维化和股骨头坏死症。治疗费用对比也极其明显。北京小汤山医院的
西医治疗调集了亚洲地区各国的呼吸机,每台呼吸机用完后就被焚烧销毁,仅此一项每人花费即达上
万元。本来,广州中医治
SARS
疗效明显,应该可以在北京推广。但是,由于
SARS
后来被定为传染病,
按规定病人只能由传染病院收治,北京各中医院就不敢收治病人了。因为没有哪个中医院的的领导敢
保证,中医治疗不死人。西医治死多少人都是允许的,中医治死一个人就是医疗事故。按照西医理论,
治疗
SARS
,需要研制出特效抗生素。然而,在至今仍无特效抗生素的情况下,某些领导机关仍然只允
许西医治疗
SARS
,这就是非常令人奇怪的事了。

由此我甚至激愤地联想到,***功不允许信徒在生病时去医院治疗,西医不允许病人在西医治
不好的情况下接受中医治疗;***功可以用信仰的名义宣布信徒的死亡为上层次,西医可以用科学
的名义宣布病人的死亡为天命;这两者的逻辑为什么竟然如此相似?难道我们都是西医的信徒?难道
我们都是西医的人质?谁把我们的生命权交给西医的?***功信徒还有一次选择,而我们绝大多数
人则是生下来就别无选择,就天然地成为西医的信徒?

昨天,我在电话中向一位朋友推荐了一位中医大夫。这位朋友的父亲得了肺炎,也在北大医院接
受治疗。肺炎固然有所好转,但其他脏器却出了问题。通话快结束时,我突然意识到,社会上的确普
遍存在着西医迷信。如果作为儿女让父母接受中医治疗,父母和亲友都会私下里认为是孩子不孝。可
悲啊!可惜啊!

中医沦落到这个地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从直接原因看,因为中医里的良医少,庸医多。一剂
中药几十味,像霰弹枪打麻雀,瞄得不准,总有一味对症的。
一些病人也相信中医,特别是在中小城
市和乡镇农村,由于中医医疗费用低,受大城市的西医至上论的污染少,找中医看病,但是常常找的
是庸医。虽然一时治不死病,但也治不好病。一来二去,病人失去了对中医的信心,还是找西医开刀
动手术,搞“暴力革命”。

然而,庸医为什么会这么多呢?这又与中医的西医化培养有关系。中医需要靠师传。因为中医面
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其中有无数层矛盾在发生作用,有主要的(系统级),有次要的(器
官级),有二次要的(组织级),有三次要的(细胞级)。每一级矛盾中,有又主要矛盾至次要矛盾
多个层次。其中每一对矛盾单独解决都比较容易,都有一定的章法可循。但是不同级别的不同矛盾相
互作用,怎样能够辨证施治呢?单一的原则不行,多个原则在一起相互打架还有原则吗?所以,需要
原则间的平衡、协调,需要找到主原则和次原则,理清阳和阴的关系。每一个病人的病情不同,即矛
盾关系的组织不同。同样的病症,其病因可能完全不同;同样的病因,其表现的部位和方式也可能完
全不同。因此,培养中医就像培养国家总理,既需要靠临床实践,也需要靠师传。这才有“不为良相,
即为良医”的说法。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君药攻主要矛盾,臣药加强君药的力量,佐药攻
次要矛盾并克制君药的毒副作用,使药调和药性。这就像整顿一个管理混乱的企业,不但要撤换主要
领导人,整顿士气,调整市场战略,开发新产品,加强质量控制,还要循序渐进,防止在整顿期间失
序,造成资金流失,客户流失,技术流失,亦即要懂得安抚人心,注意打击一小撮,保护大多数。所
以,单纯学院式的中医培养只能培养解决单一型问题的科级干部,培养不了总理。这种科级干部,就
是那些守着一、二张方子吃一辈子的中医。这种中医守株待兔,碰到病情对他的方子了,他就成“神
医”了,对不上,就成庸医了。从外部统计角度看,病人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个庸医。真正的良医用
药以变应变,出神入化。如
1957
年,北京流行乙型脑炎,名医蒲辅周先生治好了
167
例脑炎,用了
98
个不同的处方。然而,西医领导的卫生部居然认为,正因为每个处方解决了不到
2
个人的问题,所以
蒲先生的医术没有统计意义!用西医的这种机械论方法来领导、评价中医的整体论,如同让幼儿评价
成人行为一样,可笑复可叹。

用西医的模式改造中医的结果是,
据估计,
解放初全国大约有良医
5000
名左右,
到现在只剩下
500
名左右。更加令人费解的是,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执业医师法》,那些没有学历、不懂得外语、却长
期行医、声望卓著的中医师,将得不到营业资格。本文多次提到的王文奎大夫,严格地说,就没有卫
生部认可的行医资格。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怎么到了医疗问题上,却成了西医是科
学和真理的化身,有资格否定其他医学呢?

事实上,西医承认的只是原子论、机械论的科学,是牛顿力学时代的科学。遗憾的是,尽管牛顿
力学开创了力学新时代,但其影响却过分扩展了。真理往前走一步便是谬误。自从牛顿力学诞生起,
西方思想界和医学界便沉迷在牛顿力学中。思想界的洛克、斯密,其中一定程度上包括黑格尔和马克
思在内,都深受牛顿力学影响。
然而,牛顿力学只适合一个确定的、可逆的、机械的、可分割可孤立
(原子论)的宏观物理世界。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事实上很快就超越了牛顿力学世界。热力学、化学、
生物进化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发现打破了这个确定的、可逆的世界,带给我们一个高度复杂的、
不可逆的、偶然性的世界。但是西方医学界完全与自然科学的变化相隔绝,停留在牛顿力学时代。

以,从事系统论、控制论工作的大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大意):西医处于幼年时期,再有四五百
年才能进入系统论,再发展四五百年才能到中医的整体论。

然而,尽管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体和社会的认识都可能远远领先于西方,但是,近代中国被
用牛顿力学思想武装起来的坚船利炮打败了。本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完全可能解决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问题,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社会被慈禧这样的“庸医”所统治,缺
乏“中学之体”,在甲午海战中再度失败。全国舆论不分“庸医”“良医”,抛弃了“中学”,掀起
全盘西化的浪潮。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中西医难兼采”为由,“决意废弃中医,不用中药”。
1929
年南京政府以“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
开展”为由,通过“废止旧医案”。这些举措虽然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不得不偃旗息鼓,但是,仍
然给中医以巨大打击。解放后,尽管毛泽东倡导中西医结合,但是由于卫生部基本上是西医的一统天
下,中西医结合的结果是西医为主结合了中医,使中医沦为二等公民。
80
年代后,全盘西化论再度甚
嚣尘上,中医从二等公民再退而成为三等公民,甚至面临被灭绝的危险。

实际上,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只能是“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医可以防微杜渐,将绝大部分病
情消灭在萌芽或成长状态,到病情发展到完全不可逆转的阶段,再用西医的“暴力革命”。
至于何种
病情为完全不可逆转,则需要取决于中医的治疗水平。对于像王文奎这样的医师来说,肺癌晚期仍然
可以逆转。对于技低一筹的中医(也是良医,但医术水平稍低)来说,肺癌早期和中期可以逆转。如
此,则可能形成一个以少数杰出良医,多数普通良医形成的中医网络,以远低于西医的成本,覆盖全
国城乡。

同病相怜,猩猩相惜。在医学界,中医是非主流。在经济学界,我也是非主流。非主流的体验是
相似的。在经济学界,一个数学出身的经济学博士,尽管他对经济史一窍不通,尽管他对经济和社会
的复杂性毫无了解,但他可以玩弄统计数据做模型,可以写文章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可以凭借在
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名声对经济政策指手划脚,就像一个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医学博士可以对一个病
人任意处置一样。经济被搞坏了,病人被治死了,他们却是科学的化身,可以不负任何责任,他们责
怪病人不是他们的典型病人。

呜呼!不如归去学中医。

来源:《天涯》
2005
年第四期

网友

发表时间
: 2006-05-12 10:40 IP
地址:
61.186.152.*
我的同学结婚许多年,
2001
年怀一个小孩流产了,后来就一直怀不上,去所谓的专科医院花了很多
钱,还做了手术也没有,今年春节后在我老家的镇上一个买草药的中医哪里,抓了
3
幅中药,现在已
经怀了
3
个多月了

111
发表时间
: 2006-05-12 10:37 IP
地址:
220.185.253.*
请问楼下的朋友,

慢性结肠炎是在那里治好的,我老妈也有这个病,先说谢谢了,给个
EMAIL
聊下
我的是
PHP-JACK@SOHU.COM
网友

发表时间
: 2006-05-12 10:17 IP
地址:
202.96.189.*
当今科学在很多方面很难解释中医理论,但不能说她就是伪科学,毕竟她有几千年的实践证明。
国人行动起来挽救中医吧!

21CN
网友

发表时间
: 2006-05-12 09:45 IP
地址:
222.222.1.*
总的说来,中医的博大精深是西医不能比的,但是目前中医的学术体制却没有能让中医向着更可
学的理论体系发展。而是更多的是靠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就是为什么造就了那么多庸医了。所以大家
如果相信中医的话,一定要找治过你得过的这种病的大夫,否则又要遇到庸医了。

21CN
网友

发表时间
: 2006-05-12 09:45 IP
地址:
222.222.1.*

2
个例子:

1
我以前因为开摩托,经常吹风,所以很容患上呼吸道感染,基本上是
2
周一次。看西医就是给
你开抗生素,价格巨贵,一般一次要差不多
200
元,而且要持续
2
个星期以上才退。我都怀疑是不是
跟西药没关系,最终是靠自身的免疫力康复的。后来偶然的机会,有一次又得了上呼吸道感染,看了
中医,
3
剂药服了
1
剂就明显好转,
3
剂解决问题,一周完全康复。

21CN
网友

发表时间
: 2006-05-12 09:35 IP
地址:
59.35.202.*
中医要苦练
10
年才能真正出成绩
~~~
西医则不需要
,
短期效果好
,
赚钱快
!!
另外
,
西医是脚痛医脚
,
头痛医头
,
中医则不是
,
中医得找出病源出处才好医治,如返流性胃炎
,
也称之为胆汁返流性胃炎
,
中医
的医治方法是对肝,脾入手,西医则是一味的吃消炎药达到目的,
2
者对比,吃西药,在药下对的情况
下,
10
年也不会好,每个月医药费可达千元以上!吃中药,在药下对的情况下,每个月
100
元不到,
病轻
2
个月可治好,病重则需要
3

5
个月到
1
年左右!

21CN
网友

发表时间
: 2006-05-12 09:28 IP
地址:
210.75.39.*
我崇拜中医,但我想大家也不要走极端吧,把西医说得如此不济。等真的有一天,中医在我国甚
至全世界占据统治地位,也应给西医留有一席之地,就像西医占绝对优势的今天应该给中医留有充分
发展的余地一样。我认为这个社会是多元的,无论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还是技术领域,都不应该搞
一元化,不是说甲行了,乙就一定不行,把乙一棍子打死。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在这一点上表现的确实
不尽完美,其实您不要觉得这是个小问题,在这一思维方式指导下,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多
少历史悲剧就是因为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如焚书坑儒、文字狱,包括近代现代的一些问题。您细
想一下,这种思维方式是不是会阻碍社会的文明与技术的进步呢?

21CN
网友

发表时间
: 2006-05-12 09:16 IP
地址:

219.135.239.
中医与西医之我见:

中医价低廉、效果好(真正的中医)
,但真正的中医医生很少,主要是因为体制的问题,要中医追
求利益,只能用西医的手段多一些,所以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医生的西医水平不如西医生,而中医
水平比起老祖宗来就差远了,建议从制度上改革,执业医师分三种:一种是西医(不能用中药)
,一种
是纯中医(不能用西药)
,一种是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均可)
,另外在培养纯中医时,要培训西医的心
肺复苏,因为这一招是中医不足之处。

中国在闭关的年代,人口已上亿,足见中医之功矣。然则西医亦自有其妙用,值得我们尊重。该
文纵横捭合,堪称上品,但其批判统计的观点,似值得商榷。

我猜测中国古代也不乏庸医,况乎当今之医疗环境比之于古代更加复杂,所以中医培养体制也大
有改革之必要。加强投入,是中医能够兴盛的必要条件。前者以背疾就中医,深感中医之困顿艰辛也。

我还是相信中医的,因为从小头痛脑热都是看中医,现在中医确实一日不如一日了,在华佗那个
时代,谁还敢说中医无用?现在的状况是,现在广州很多中医院急功近利,中医用西医的方法治疗,
真可悲。现在不是中医行不行的问题,而是是不是良医的问题啊。不过因为现在空气污染严重,草药
都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以前是纯天然的草药,现在人工种植的草药难道还有以前那么大的功效么。所
以,中医的倒退也是大环境所致啊。只有国家大力扶持与推广中医,中医才有出头之日,但看现在西
医领导的卫生部,难啊。

我相信中医,只有有经验的中医医生看病才有效。西医说什么杀菌抗生开刀什么的,有效但对身
体有害,抗菌药用过之后,下次再用就不好用了。西医宣布不治的病人经常给有经验的中医看好
!
中医之所以被大家青睐,是因为它刚好和西医相反,追求治本而不是单纯治标。中医不用器械,
只需望闻问切即可找到病因,难倒不神奇么?这可是前辈们几千年的经验呀!西药都是化学药品,不
可否认会有一些副作用,正所谓

是药三分毒

,况且人又不是小白鼠,小白鼠没有出现问题,但是不
能担保人服用或者使用之后一定就没有问题;中药则是树皮草根皆可入药,讲究药出地道,崇尚自然,
而不是人工合成的化学东西,虽然有些中药也含有毒素,但是每服中药里面都有解毒的成分,让这些
毒素消解掉。更有前辈古人以生命代价做尝试而得来的宝贵经验,足以让人消除疑虑。

最后说说我的看法:西医讲求病灶,要看到哪里有问题了,再去针对这个地方治疗,不考虑是什
么原因造成的问题,就事论事。不可否认,西医对于一般性的病变,治疗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但稍
微严重一点的的病变,
被西医称之为

炎症


西医解决不了的就被称之为

癌症


要么开刀切除,
要么
就等着入土为安吧!哦,对了,现在国家不让土葬了,那就等着进高烟洞吧!不要相信什么检查,只
不过是为了你的检查费而已,有不少人自身感觉不舒服,花了大把钱之后医生才会告诉你:没有问题!
此时银子已经流入医院了,你要不回来了!

父亲本来身体康健,只因被无赖讹诈生些闷气,肝脏有些积郁,本来无慎大碍,是我家人坚持送
到医院治疗的,结果不到半月与世长辞。我这绝对不是在丑化西医,因为我夫人也是西医,但是父亲
临终前痰多不能呼吸时,医院竟然无人知道要做雾化稀乳!我夫人一顿暴怒,医院的医生们才找来了
雾化吸乳的器具!我至今犹受良心谴责,如果我家人不送父亲到医院,可能他还不会那么快就去世了!

可惜我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至今尤为憾事。耳濡目染之下,尤其是亲眼目睹众多病例之后,我
从心眼里不喜欢西医,在我眼中,西医只不过是用来招财进宝的工具而已,君不见,哪个医院的大楼
不是高耸入云的!这都是病人们的血汗钱堆积成的呀!我是至死不信西医,虽然我夫人是西医医生。

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中医经验,难道不如一个刚刚兴起百余年的西医么?诚然,中医的阴阳运气学
说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这并不影响中医在临床上的出色成就,因为中医是从实践中走出来的赤脚
郎中,而不是实验室里不问苍生只看细菌的白大褂!

我父亲是自学的中医,从棺材里治活人的例子都很多,更不要说接收的病人都是从号称某某甲级
医院、北京某某医院等等名牌医院被西医判了死刑的患者!

父亲行医四十余年,从无出过任何差错,他老人家临终前曾经对我讲过,他这一生遇到的病人,
仅仅有三例没有办法,因为把脉时候已经呈现绝脉,真真正正是回天乏术了。他老人家一生不信西医,
哪怕头疼脑热也要用中药调治,再加上性格刚直,不肯加价,因此一生清贫,两袖清风而去。

高利润致使医院以及医生追求西医

8、人之生死在于今生之体肤无体肤一切皆是空 怎么解释

体肤即身体也。是说人的生和死,还有身体最终全是空的,不必执着。进一步解释:人在生与死中,连身体都不是自己的,何况身外之物呢,何必执着?为什么这么说呢:您想我们死的时候能带走身体吗?所以佛说:万事皆空,因果不空,我们的生死是由我们累生累世所造的因果所决定的,人如果不听闻佛法,就永远会在六道里轮回,不能出离。我们的身体只是在这一世借来用一下,利用这个身体的眼、耳、鼻、舌、身、意来如法修行精进,当我们成就了,这个身体就不要了,所以佛把人的身体称之为——臭皮囊。一切众生往生佛国后,在莲花中化身,那个身才是不死的,无量寿的,才是我们的真身啊。——合十礼。

9、生死成败皆是空,为何还要修道修佛修心?

对呀 佛法讲的就是一切皆空啊!! 佛法是教育世人的 而不是保佑的 也不是叫世人执着一切法 佛说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佛法是指导众生 觉悟的教育 和标准 没有佛法 众生不知道回头是岸
众生原本解脱 只因像春蝉吐丝一样 一层层自缚 不能解脱

10、为什么中医总说要补充人体正气?

太和堂老中医指出,人体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阻则病。
因此,体内的气机出了问题,就会产生诸多疾病。而正气,类似于自身免疫力,一旦人体正气充沛,就会体力强壮,百病不生;而一旦正气不足,那就是气虚,风、寒、湿都会侵入体内,造成种种疾病。因此,需要补充人体正气

与骨髓皆空中医相关的内容